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說說咱家娃,ID:mykidsstory】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橙子寫了很多關於管教孩子的文章,也看了成數萬條的留言,很多父母表示: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帶不好一個娃。
其實也沒要求他能有多聽話,就連一個「不要打人」,「不要摔東西」這樣一個基本的行為問題,也是會沒完沒了重複發生,上一秒糾正完,下一秒繼續,讓人絕望。
有人看到熊孩子就得出結論:就是打得少了。
也許吧,打孩子看起來確實是包治百病,但真的要慎用,因為那只是一劑「止痛藥」,治標不治本,如果你連病因都沒搞清楚,就算一頓胖揍讓症狀有所緩解,那也是暫時的,你一眼沒照顧到,孩子就會又開始作妖,因為病根還沒除啊!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就會想要滿足父母的期待,被社會認可,沒有一個孩子想要去當「壞孩子」,但是他們為什麼就是「怎麼說都不聽」呢?
橙子把我家倔強難搞的毛頭大魔王帶到8歲多,現在帶出去終於人五人六像個守法好兒童了,再回望整個養育、管教他的歷程,我終於可以跳出現象看本質,也終於知道,每個「不聽話」的小朋友,都有他的苦衷:
一、聽不懂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有一道重要的分水嶺,就是會說話,孩子會說話之前,會把他當成「不懂事」的寶寶,什麼行為都縱容,一旦孩子會說話,就認為他什麼都能聽懂了,於是把他當成「懂事」的大孩子來要求,開始沒耐心解釋自己的指令,親子衝突就開始大爆發。
其實小孩子會說一個詞,不代表他就能確切懂這個詞什麼意思,他懂你說的一些話,不代表他懂你說的所有話,學齡前的孩子,對於大人的語言,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半蒙半猜,而且他們會為了取悅大人,會努力表現為「聽懂」的樣子,但是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不明白你在說什麼。
這個問題,我曾經詳細寫過一篇文章,這裡不具體說了。
總而言之,如果你覺得孩子不聽話,首先檢討一下,你說的這個「話」,他真的明白什麼意思嗎?你有沒有用示範、舉例、分步等各種方式,來解釋這個話的意思?
確認孩子明白你的「話」是什麼意思,再來要求他「聽話」。
二,做不到
很多父母可能意識不到,你的有些要求,是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有的父母甚至要求孩子做到一些就算對大人來說,也是很難的事情。
譬如,讓他們瞬間控制情緒:「不許鬧」,「不許哭」
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每次都控制不對孩子吼叫?
譬如,要求他們具有優秀的意志品質:「忍著點」,「認真點」,「膽子大點」
先問問自己,是不是一個勇敢頑強細心謹慎的人呢?
譬如,要求他們能控制無意識狀態下的行為:不尿床,不走神,不吃手。
先問問自己,能不能控制自己在無聊或緊張的時候不去摸手機?
更多時候,父母會忽略孩子的年齡特點,對他們有不切實際的期待:
譬如打人這件事,很多父母會覺得,這是品行問題,告訴孩子不許打人之後,孩子應該立即改好。但事實是,容易衝動打人,是兩三歲孩子共同的年齡特點,因為他們的語言發展和社交發展還不夠成熟,沒有能力妥善處理人際衝突,還需要慢慢學習,就算是心裡認同不應該打人,也總是有難免衝動憋不住的時候,所以會反覆犯錯誤是在情理之中,需要長時間的耐心糾正。
類似的問題還有:下手沒輕重,坐不住凳子,亂跑不知道危險,磨磨蹭蹭,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等等。這些問題父母確實是要幹預,但是真的要做好長期鬥爭的準備,很多問題要等到孩子身體和心理足夠成熟的時候,才能真正消失。
就像孩子剛能站起來,你不能要求他會跑一樣,很多行為問題糾正起來,需要細水長流的慢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過分的要求孩子。
三,情緒中
就算成年人在被情緒淹沒的時候,也是沒辦法運用理智行動的。孩子就更是這樣,當他們有情緒的時候,肯定是什麼話都聽不進去的。
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孩子遭到挫敗,或者非常生氣的時候,會崩潰大哭,這時候你說什麼話都沒有用,只能等他哭完。
但是就算孩子沒有大哭,他依然會陷入在某種情緒當中,讓本來不多的理智更加掉線,表現出一副討人厭的樣子:
譬如說孩子陷入到」快樂「的情緒中,極度興奮,不停傻笑的時候
譬如說孩子陷入到」不爽「的情緒中,各種哼哼唧唧找麻煩的時候
譬如說孩子陷入到」恐懼「的情緒中,縮成一團,想要逃離的時候
也可能是太餓,太累,太熱,起床氣等等身體不舒服的原因,也會讓他們氣鼓鼓的渾身帶刺。
這種情況下他們已經被情緒淹沒了,恨不得找個茬惹父母生氣,然後爆發衝突發洩一下。
所以你越是覺得孩子狀態不對,越是要保持冷靜,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走,無論他多麼不可理喻,一切道理等孩子情緒平靜的時候再討論。如果你可以做到耐心安撫,貼心共情,那他們的情緒可以過去得快一點,如果你沒有耐心去安撫,也可以試圖去轉移他的注意力,實在不行也可以什麼都不做,等孩子的情緒慢慢自然消退。
讓情緒的劃歸情緒,理性的才能回歸理性。
四,要關注
缺乏關注的孩子會走兩個極端,一個是特別乖特別聽話,什麼事都要討好大人,另一個就是特別淘氣特別搗蛋,故意破壞規矩,搞出麻煩來讓大人來關注自己,從小被關注比較多的孩子更會傾向後者。他們闖禍之後雖然會被訓哭,但是內心會暗爽,覺得就算有人來修理自己,也比沒人理自己要強。
越是年齡小的孩子,需要的關注就越多,他們賣力的誇張表演,只是告訴父母:看我看我快看我。
要想改善這個問題,還是那些老生常談:平時有固定的親子互動時間,和孩子多肢體接觸,眼神交流,經常對孩子微笑,主動和孩子多說話,而不是心不在焉有一搭沒一搭的打發孩子。只有當孩子的內心被裝滿了,才不會一直要要要。
要關注所帶來的行為問題,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弟弟妹妹出生的時候,哥哥姐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返嬰「現象:什麼都不會了,什麼規矩都不懂了,整天各種找麻煩。其實就是覺得父母關注嬰兒太多,忽視了自己,所以想要搶回關注而已。
這個時候和他講道理,或者懲罰他用處不大,多單獨陪陪他,讓他感受到你對他的愛沒有改變,他會很快好起來。
五,不服氣
管教孩子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孩子要在內心「認同」你,和你有足夠的感情基礎。
如果親密度不夠,孩子會覺得你沒資格管他,無論你的道理有多對,孩子對你這個人有意見,討厭你,他也會不顧一切的和你作對,明著暗著反抗你。
並不是有血緣關係就是親人,就算是親生的父母和子女,也要花費時間精力培養感情。足夠親密,孩子愛你信任你,才會從內心認同你的話,而不是表面上迫於強勢的服從。
經常看到這樣的故事,很多父母把小時候留守的孩子在上學的年紀接回身邊,多半會發現這孩子「被老人慣壞了」,根本沒法管教。其實也未必是被慣壞了,很可能只是孩子覺得父母陌生,對父母沒感情,「不服氣」被父母管教而已。
六,屁股沉
很多孩子不聽話,是因為父母太懶,說太多做太少,只知道動嘴喊叫,卻不想把屁股第一時間從凳子上挪開,去親自阻止孩子的惡劣行為,用行動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被接受的。
如果沒有行動,你喊得再大聲也是紙老虎。
當孩子做了不應該做的事情,請一定先動手,再動嘴。想像一下,如果孩子要去捅電門,你還會坐得穩穩的只用嘴巴喊嘛?你一定會先把他抱開,再和他說不能捅電門吧。
所以,請讓糾正壞行為變成和捅電門一樣十萬火急的事情。
孩子打人:立馬跑過去把孩子從被打的孩子跟前弄走,然後再和他說不許打人。
孩子摔東西:立馬跑過去把他能摔的東西撿走,讓他無東西可摔,再和他說,不許摔東西。
孩子在安靜的場合大聲喧譁:立馬把他帶離那個安靜的場合,再和他說:這裡不可以大喊大叫。
請堅持在孩子每次越界的時候,你都有行動,堅持幾十上百次,讓孩子知道你的堅決和底線,並且開始習慣的時候,孩子才可能呈現出「一說就聽」的樣子,因為他知道,就算他不聽,這道線也是無論如何都過不去的,他自然不會去浪費力氣了。
養育孩子是個大工程,管教孩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每個孩子個性不一樣,每個家庭環境也不一樣,導致孩子難管教的原因就更加不一樣,有的是單純的原因,也有的是綜合性的原因。希望父母們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時,可以冷靜思考,對症下藥,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貼上一個「不聽話」的標籤。
願每個「不聽話」的孩子,都可以被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