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上午,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出席並對話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
「我們是老朋友了,也說話不客氣,我是覺得你說的把中國還是抬得太高。」樓繼偉在評價瑞·達利歐關於「中國的大國崛起」的觀點時表示,中國是和平崛起,但是中國本身就是個大國,所以說大國崛起也沒有錯誤。
樓繼偉表示,2020年的確是一個轉折點,很多的跨境投資,包括國內資金向香港的投資,也包括國際投資進入中國,而且是帶有流動性的配置都在擴大。「但是,(中國)什麼時候成為金融中心和真正的儲備貨幣國家,我認為還早,需要人民幣在資本項下完全開放,(當下)不具備條件。這個還是比較難做到的。」
樓繼偉介紹,中國同美國有很多相同的弱點,包括疫情之下寬鬆貨幣政策帶來的債務率提升隱憂、面臨著縮小財富差距問題等。「我們自己要清醒。」樓繼偉表示。
在對話中,樓繼偉表示赤字貨幣化已成為常態。「大規模發行了貨幣,沒有造成通貨膨脹,反而支持了發債。企業發債,國家財政也大幅度發債,就出現了所謂赤字貨幣化問題,赤字貨幣化是一個常態,也沒有害處,不會造成通貨膨脹,原來的貨幣政策的理論在被顛覆。」
但樓繼偉闡明,「對於財政直接向央行透支,這種理解上的赤字貨幣化我是堅決反對的」。
至於為何赤字貨幣化沒有帶來「通貨膨脹」,樓繼偉認為,很大程度上這種通貨膨脹表現為資產價格的上漲,而沒有表現為實物和服務的價格上漲。「我們相當一段時間,全球都是金融混業經營,然後貨幣政策放了水,放出流動性,給金融機構互加槓桿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首先表現為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然後就是房地產價格上漲,再加上收入分配,這種情況下收入分配差距肯定擴大。」樓繼偉介紹。
「沒有多少錢能夠進入金融市場的這些人,他們是受害者。」樓繼偉認為,這些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最強,但沒有多少錢去買東西,因而赤字貨幣化跟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是連在一起的。
就中美關係問題,樓繼偉認為問題主要在美國現在的政府所採取的政策有些是反常識的,「比如說美國作為一個儲備貨幣國家,這麼低的儲蓄率必然是貿易逆差,它的政府追求貿易必須要平衡,這是不可能的」。樓繼偉表示,相信拜登政府會恢復開誠布公地溝通,但是由於目前已經造成了很多名義上的隔閡,很難輕易甩掉已經背上的包袱。
談及投資的資產配置問題,樓繼偉認為,當前仍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什麼時候疫情真正能控制住、經濟能夠復甦是一個巨大的不確定性。而假定明年能夠出現疫情控制、經濟復甦的情況,這時候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要退出,財政政策也逐漸地減少它的力度,怎麼退,退得不好的話也(要)出問題。樓繼偉稱,我們現在是債務的積累期,對應經濟的衰退期,而不是過去的,債務積累期對應經濟的繁榮期,這時候的貨幣政策如果退出不當的話,就會觸發一些風險。
「(投資)還是應該分散配置,我建議發達國家該配置還是要配置的,同時要增加對東亞的配置。」樓繼偉介紹,今年中國大國中唯一保持正增長的國家,可能會帶動東亞地區至少今年不會負增長,另外東亞地區受到的外溢性衝擊比較小一些。
提及人民幣國際化,樓繼偉認為這「肯定是方向」,但問題在於以人民幣來結算的貿易佔比太小。人民幣國際化首先是貿易方面結算的國際化,樓繼偉建議,一個是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還有一個是中國的銀行應該走出去,在外面建立子行和分行,多做些人民幣業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