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朱婷 文 李野 圖/視頻
51歲的鄒小容是一名母親,遇上家庭變故,文化程度不高的她,為了給患尿毒症的兒子賺取更多治療費用,當外賣騎手三年。這三年來,她全年無休,接單、送單,往往工作到深夜一兩點才回家,比年輕人還腿勤,三輛電瓶車因此而「報廢」。如今,她的兒子成功接受了腎移植手術。
兒子術後要加強營養 她每天跨越多個區送來營養餐
3月5日上午11點左右,九龍坡區袁家崗友誼路,鄒小容騎著電瓶車從主幹道駛出,熟練地拐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騎到3號樓側門,她停下車,從車尾拿出一個保溫桶。那是她給兒子的午餐,裡面除了米飯,還裝著番茄炒蛋、豆芽肉絲。從江北海爾路的家中做好飯帶出來,要騎行大約一小時,為了儘量讓兒子吃上溫熱的飯菜,她還特意在保溫桶外面罩上了塑膠袋。
鄒小容(穿白衣者)中午給兒子送飯
快步提著保溫桶上到3號樓7層,鄒小容換上綠色防護服,進入腎移植病房,那裡,27歲的兒子小周正等著她。半小時後,小周吃完飯,被鄒小容牽著走出病房散步。
「外面的飯菜味精太多又沒有營養,他才做了手術,沒什麼胃口,還是家裡的飯菜好些。」鄒小容一邊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一邊把剝好的橘子送到兒子嘴邊。常年的透析,讓小周的體力大不如前,稍微走兩步,就不停喘氣,連剝桔子這樣的小事,也只能由鄒小容代勞。
久臥的兒子走兩步後需要休息,鄒小容很快搬來椅子。
這是鄒小容當天第二次送飯,實際上早上7點她就來了一次,給兒子送來熬好的稀飯後離開,丈夫下午不上班可以代替她,否則晚上她還會再來一趟。
趁著休息的時候,兩人聊著康復後去哪旅遊的話題。
今年2月中旬,終於等到合適腎源的兒子做了腎移植手術,目前正留院觀察。他恢復得不錯,但沒法回家,吃的用的,只有等外面的人送進病房。從2月19日到現在,一天來3趟,已經成為鄒小容工作之外的另一個常態。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打開地圖發現,從她家到醫院,約20公裡左右,需要跨越江北、渝北、渝中等幾個區。
遭逢變故也不放棄希望 多個醫院「排號」等腎源
鄒小容的老公周明洪是一名水電工,上班的公司有嚴格的考勤制度,不能隨便請假,因此送飯的任務,大部分由鄒小容完成。周明洪向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介紹,因為要忙工作,每天早上6點,妻子就要起床給兒子煮飯。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採訪了解到,鄒小容和周明洪都是忠縣人,兩人在外地打工,靠著踏實肯幹,積累下不少積蓄,上世紀90年代,他們就在縣城買了房。
平靜幸福的生活,在2012年被改變。
2011年,他們的兒子小周進入大學就讀音樂教育專業,但在次年被查出患有尿毒症。2012年6月,因為引發併發症,小周高燒不退,在醫院重症監護室昏迷了7天。
「每天下達3次病危通知書,醫生說,他醒來的機率為零。」鄒小容說,以為兒子真的不行了,她和丈夫將兒子帶回了老家,想讓家人看兒子最後一眼。
就在她以為快要失去兒子的時候,昏迷的兒子卻在親戚們的連聲呼喚中,奇蹟般地睜開了眼睛。從絕望到出現奇蹟,給了鄒小容一絲希望,也讓她更加鑑定,絕不放棄對兒子的治療。
聽到醫生講到兒子恢復狀態好,鄒小容眼含熱淚。
後來,鄒小容和丈夫又帶著兒子回到主城繼續治療。她透露,那一年,為了給兒子治病,他們大約花去了二三十萬元積蓄,還把縣城的房子也給賣了,雖然醫保可以報銷一部分費用,但經濟壓力仍不小。
兒子患病後,聽說換腎可以治療尿毒症,鄒小容第一時間想到把自己的腎給兒子,後因不符合條件而作罷。為了找到腎源,她和丈夫在重慶的多個醫院「排號」,甚至還去過四川一家醫院。
與此同時,他們在重慶落了腳,一邊工作掙錢,一邊照顧兒子。
吃完晚飯後,鄒小容出發接單送外賣前喝幾口熱茶暖身。
她是片區年齡最大女騎手 接單量卻超年輕小夥
因為文化程度不高,鄒小容賣過報紙,送過酸奶,2015年6月,她找到一份相對來說還算高薪的工作——在某外賣平臺當起一名外賣女騎手。騎手,要具備眼明手快的本事,不僅要在車流中穿行,還要通過手機第一時間接單。
鄒小容會騎電瓶車,配送沒問題,對她來說,最大的難題是用手機接單。「在那之前,我用的還是老式手機,不會用智能機,更不會打字。」鄒小容說,自己也不清楚,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就學會了操作智慧型手機的。「也許是趕鴨子上架吧,反正逼迫自己必須學會。」
鄒小容接到單子
採訪時,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注意到,鄒小容臉頰兩側有大面積烏紅。「冷風吹的!」在同事劉翔看來,烏紅是寒冷冬夜裡長期跑單的佐證,「她在我們龍頭寺片區是年齡最大的女騎手,但也最拼命。」這一點,也得到該外賣平臺渝北片區負責人周澍的證實。周澍說,每次喊鄒小容休息,她都會笑著以「我不累」來回應。
同事熊水金是個30歲的小夥子,負責接通宵的外賣單子。他說,以自己的體力和精力,一天跑40多單算是很好的了,但才入職時,他非常驚訝:鄒小容這個阿姨輩的女騎手,一天的接單數竟比他多,可以達到50多單,後來跑得久了,他才發現,雖然鄒小容是白天接單,但是,往往凌晨一兩點都還騎著車在工作。「我凌晨0點上班的時候,常常看到她還在接單、跑單,問她,她總笑著說自己不累。」 熊水金說,不是同事提起,他根本不知道,這個愛開他玩笑、很樂觀的阿姨,家裡竟然還有這樣的煩心事。
兒子小周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他在家時,偶爾夜晚醒來,發現牆上的時鐘已經快要指向2點,但桌上仍然不見頭盔。他據此判斷媽媽是否回家,百試百中。「媽媽回來,就會把頭盔放在桌上,如果沒有,她一定還在外面跑單。」
三年跑壞三輛電瓶車 生活有了奔頭要繼續「跑」
「她一天工作10多個小時,凌晨一兩點回來,五六點又要起床準備飯菜。」周洪明比兒子更清楚,當騎手這些年,妻子天天在外面跑,三年多時間,已經跑壞了三輛電瓶車。他帶著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看了看停在家門口的電瓶車,車子正充著電。「為了多接單,她是兩臺電瓶車換著跑啊。」周洪明說,剛過去不久的春節,妻子也沒有休息,除夕、初一都在接單。他覺得,妻子比他堅強,很少流淚,更多的時候是在用行動和命運抗爭。
鄒小容送單入戶
在周澍的印象中,鄒小容好像從來沒在節假日休息過。他還解釋:「平臺的設定是,想接單就可以一直接。」他很清楚,鄒小容拼命的背後,除了敬業,更是為了最大限度賺到更多的錢。
當天的採訪,鄒小容原本是拒絕的。因為不僅耽擱時間,還會讓她失去一定的收入,周澍知道後,為她申請了補貼。但即便這樣,送完午飯回來,她仍然開始接單。「看著單子不接,還真不習慣,下意識就會去點接單。」正說著,下單的叮叮聲從手機傳來,鄒小容解鎖手機,熟練地點擊「接單」,帶著歉意地說完「麻煩等等」幾個字,她又騎著電瓶車,飛快消失在路的盡頭。
夜裡是接單的高峰期
「不瞞你們說,我是個想錢的人。錢,對我一家來說,實在太重要了。」跑單回來,鄒小容說,這次兒子手術,她是又喜又急,喜的是兒子換腎成功,生活有了奔頭;急的是又用去了35萬元,除了拿出家裡的10多萬存款,還找親戚朋友借了20多萬。「眼前的壓力很重,要快點把借款還上,還要再存點錢,供兒子後面治療,換腎後抗排異的治療要維持終身,每個月也要幾大千。」
鄒小容給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算了一筆帳,平均接一單,就有5元左右的收入,一天接50多單,收入就接近300元左右,一個月不休,算下來,可以賺到萬元左右。「老周的工資不高,大頭還得靠我,我要繼續跑下去。」
三八婦女節快到了,每年小周都會給鄒小容送點驚喜小禮物,今年小周在醫院出不來,明年的三八節,小周打算讓媽媽好好休息一下,一家人一起去北京走走逛逛。但對鄒小容來講,最好的禮物就是,兒子能順利出院、身體健健康康。她說:「兒子手術成功,生活有了奔頭,我跑單也越來越有勁兒。」
責編 曹園園 審校 王蓉 總值班 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