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援引新華網倫敦1月7日電 刊登在英國雜誌《自然神經學》上的一篇研究報告說,90分鐘左右日間小睡對提高長期記憶力可能最有效。
以色列海法大學研究員阿維·卡爾尼是這篇研究報告的聯合作者之一。他說,研究人員先讓志願者學習一種複雜的手指變換遊戲,然後將他們分成兩組,做對比實驗。第一組人白天睡覺1小時,而另一組則不睡。
實驗結果顯示,白天睡覺的一組人在記住手指變換順序方面進步較快。卡爾尼說:「當睡完一宿覺後,兩組人的水平基本相當,但白天睡覺的一組的進步明顯比另一組快。」
卡爾尼還說:「目前還不清楚日間小睡中記憶發生了何種變化,但研究結果表明,日間小睡可能加速了鞏固記憶的過程。」
研究還發現,90分鐘的日間小睡對增強長期記憶力最有效。「日間小睡能使你在較短時間內克服幹擾和遺忘,有效記清一件事如何完成。日間小睡不必長達6至8小時,只需90分鐘,就可鞏固記憶。」
相關報導
讓往事清晰如斯 科學家研究改善大腦記憶力方法
51歲的布拉德-威廉姆是美國威斯康辛州拉克羅斯市的電臺主播。如果問他1982年的聖誕節是星期幾,他會在2秒鐘之內迅速給出正確答案———星期二。最近,在YouTube視頻網站上出現了威廉姆的弟弟拍攝的一段視頻資料。在面對諸如「埃及總統安瓦爾-薩達特是哪天被暗殺的」、「1978年11月18日發生了什麼悲劇性事件」這樣毫無規律的問題,威廉姆同樣能迅速作出正確回答。他的同事這樣評價說:「他就像我們的網絡一樣,想找什麼都有。」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神經系統科學家詹姆斯-麥克高一直在研究威廉姆的案例,期望從中找出幫助人們改善記憶的方法。但也許沒有什麼魔法能讓你擁有和威廉姆一樣非凡的記憶,記憶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遲鈍,恰恰是拉響了危險的警報。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病學家斯科特-斯莫爾說:「如果你已經超過25歲,那麼你的記憶力就已開始慢慢變得不行了。」
你的記憶丟了嗎
為什麼記憶力會隨著時間流逝而慢慢衰退呢?關於這方面的理論和假說不在少數,而源源不斷地將新信息添加到腦海裡和重拾舊日回憶卻變得越來越難。人類腦部的海馬結構會把分散在腦中各個部分的零散信息整合成記憶,前額葉皮層則參與了記憶的編碼。然而,前額葉皮層和其他部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萎縮,這也正是記憶力衰退的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阻止記憶力越來越遲鈍呢?科學家認定,記憶的退化更多的是一種認知功能的減弱而不是真正的記憶流失。隨著科學家對記憶功能研究的深入,他們正努力探索激活記憶的內部機制,並且已發現了更多避免記憶力隨年齡增長而削弱的有效方法。同時,為此而研究出的一些新藥品,目前也已用於輔助臨床試驗。
記憶接口在哪裡
然而,日漸消退的記憶只是大腦在衰老過程中給我們的一個挫折而已。那些你希望重拾的記憶又會怎樣呢?有時候,那些負責儲存記憶的重要神經元損壞了。我們可能有過這種時候:遇見很熟悉的朋友,卻怎麼也叫不出對方的名字;一些平時很簡單、很熟悉的單詞或公式,在考試時就在眼前卻無法記起,考試過後卻突然想起來。心理學上稱這種特殊現象為記憶的「舌尖現象」,意思是回憶的內容到了舌尖,只差一點,但就是無法憶起。科學家相信,正如惱人的「舌尖現象」暗示的那樣,記憶的「接口」越來越難以找到了。
麻省理工學院神經科學家蔡莉慧(音譯)2007年1月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稱,那些逝去的記憶可能被重拾,即使它們已經處在神經元損傷狀態。蔡莉慧將實驗鼠困在一個鐵絲籠裡電擊它們的腳,這種電擊不會傷害實驗鼠,但足以使它們恐懼、緊張。在觸電的一刻,它們迅速退到鐵絲籠的一角。研究人員稱,這種現象是由於危險情景留下了強烈的記憶,即使不再電擊它們,實驗鼠也學會了躲避。但是,當蔡莉慧將實驗鼠的重要神經元破壞後,實驗鼠很快就忘記了鐵絲籠裡的恐懼,不再蜷縮在籠子的一角。
這個實驗中最有啟發的是最後一步。蔡莉慧用兩種方法來激發突觸形成:將實驗鼠放在有很多玩具的豐富環境中,以促進它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向實驗鼠體內注射一種有助於突觸形成的實驗藥品。實施了上述兩種方法後,實驗鼠在沒有受到更多電擊時也表現了恐懼行為。蔡莉慧說:「如果它們能重拾記憶,就暗示著這些記憶並沒有被完全抹去。同樣,即使患有嚴重的痴呆症,人們也會有記憶清晰的瞬間。」
尼古丁喚醒記憶
2007年春天,一個實驗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香菸中的尼古丁會損害心血管系統,同時增加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的概率,但吸菸者的確可以舉出很多香菸幫助他們記憶的例子。在2007年4月的《神經學》雜誌上,科學家發表文章稱,尼古丁能調整神經元信號系統的部分內在機制。通過追蹤尼古丁對分布在學習中樞內的GABAergic神經元的作用,科學家發現,其通過關鍵物質———鈣來影響神經元之間的信號。科學家還發現,尼古丁可激發額葉中樞的不同中間神經元的細節,中間神經元是神經衝動的中轉站,負責將神經衝動從一個神經元傳遞到另一個。
美國新澤西州的坎德爾記憶醫藥公司已研製出了能激活人腦接受尼古丁的藥物。公司首席科學官大衛-洛稱,該藥物可幫助人體擺脫尼古丁的幹擾,同時保留對人體有益的部分。上個月,該公司宣布了對80名老年痴呆症患者的小型臨床實驗結果。患者持續8周每天服用一片該藥物,工作人員則對他們進行長時間記憶測試。結果顯示,患者的工作記憶和認知過程的速度大大提高。當然,該藥品正式投放市場前還需要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驗證。與此同時,其他公司也在研製提升記憶力的藥品,如通過增加腦組織強度來延長編碼記憶基因的活性等。(姜晨怡/科技日報)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Neuroscience 10, 1206 - 1213 (2007)
Published online: 12 August 2007 | doi:10.1038/nn1959
Maria Korman1, Julien Doyon2, Julia Doljansky3, Julie Carrier2, Yaron Dagan3 & Avi Karni1
Two behavioral phenomena characterize human motor memory consolidation: diminishing susceptibility to interference by a subsequent experience and the emergence of delayed, offline gains in performance. A recent model proposes that the sleep-independent reduction in interference is followed by the sleep-dependent expression of offline gains. Here, using the finger-opposition sequence–learning task, we show that an interference experienced at 2 h, but not 8 h, following the initial training prevented the expression of delayed gains at 24 h post-training. However, a 90-min nap, immediately post-training, markedly reduced the susceptibility to interference, with robust delayed gains expressed overnight, despite interference at 2 h post-training. With no interference, a nap resulted in much earlier expression of delayed gains, within 8 h post-training.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volution of robustness to interference and the evolution of delayed gains can coincide immediately post-training and that both effects reflect sleep-sensitive processes.
Correspondence to: Maria Korman1 e-mail: mariakorman@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