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攝影師一行人來到山西省中條山區採風,早上出門陽光燦爛,走進山區天空依舊明媚,可是車子行進到大山腹地,卻是另一番景象,不知什麼時候天氣突變,太陽隱藏在雲霧中,遠山頭上白雪皚皚,似乎有些「十裡不同天」的景象,愈發讓人感覺到了深山之中的神秘。
當地影友G老師把我們帶進了一位侯姓大爺的家,告訴我們說這侯大爺可是村子裡的大能人,不但會種地懂機械還會養蜜蜂,特別是在冬季會用大山裡一種特產「蜜咕嚕」製作美食,曾經高價賣過100元1斤,按照時間推算,「蜜咕嚕」現在應該可以品嘗了,今天讓你們見識見識這山中珍饈。
我們在侯大爺家的院子裡看到了掛在空中像串串柿子一樣的東西,G老師說這就是「蜜咕嚕」,大家都覺得就是如同柿餅一樣的的東西,只是外形有些特殊,也不是啥特殊水果,沒有啥特殊的地方,不過讓人不解的是侯大爺為啥這樣處理柿子?不把它的外皮去掉,這樣的製作方法還真是有點奇怪。
為了給我們介紹清楚,侯大爺將大家帶到了牆角的一個陰涼處,讓我們看他保存的「蜜咕嚕」的原材料,他說中條山中有大量的原始森林,其中植物品種很多,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特殊的山珍美味,這種叫做「蜜咕嚕」的小柿子就是一種山中珍饈,或者可以叫成一個野生柿子品種,柿子樹散布在大山之上,其果實只有雞蛋大小,呈花瓣狀,口感非常甜,就是不用加工儲藏到春天一樣好吃。
「蜜咕嚕」非常好吃,因為果個比較小,花瓣一樣的特殊形狀不利於削皮處理,如果製作柿餅不但加工麻煩而且沒有多少果肉,老祖先就總結出一種特殊的製作美食方法,用刀子在上邊削出3條凹線,然後放在陽光下晾曬,使其水分慢慢蒸發,處理過後的柿子就像開了花,所以當地人形象地把它叫做「花柿子」或者「柿疙瘩」,也有人將它叫做「柿子猴」。
「花柿子」經過這樣的處理,水分蒸發後,經過冷凍愈發的甜蜜,並且很有嚼頭,甚至可以用勁道來形容,這是因為保留了大部分柿子皮的緣故,因為野生柿子品種奇特,產量極少,所以每年能加工成「花柿子」的數量有限,這種特產就愈發珍貴,以前山裡人都是在春節期間用它來款待親朋好友,從來不外銷,外邊的人也就無從了解到它,更難以品嘗到這大山美味。
大爺說上個世紀90年代後,山區農村開始開發旅遊,大山裡走進了很多的遊客,村民們才有機會將土特產進行銷售,這種「花柿子」一經面世,便受到了遊客的歡迎,價格從10元1斤開始一路走高,因為數量有限,「花柿子」保存到了來年春天更是稀罕,現在是市場經濟,農村的土特產就無價,你要價他願意買就成交,「花柿子」到了5月份是最好吃的時候,也是保存數量極少的時間點,物以稀為貴,最高的價格村民賣過100元1斤。
加工「花柿子」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霜降前後,大山之中晝夜溫差特別大,這段時間「蜜咕嚕」就會完全成熟,糖度也達到了最高,之所以把它叫做「蜜咕嚕」就是含糖量高的緣故。冬天了坐在火爐前吃蜜咕嚕更是一種享受。
「蜜咕嚕」削成「花柿子」要掛在外邊的陽光下晾曬,一般在20多天就能完全脫澀可以食用了,但是這個時候不是最好吃的時候,要想好吃就要這樣再掛上1個多月,最後要藏在房間,傳統的製作方式中有人就會把它一直掛在房簷下,隨吃隨取,非常方便。
侯大爺家裡一年製作的「花柿子」數量一般就是五六十斤,他說自己三個孩子,現在都有致富門路,用趙本山的話說就是「不差錢」,年紀大了製作「花柿子」就是圖個樂呵,給孩子們做個美食,年輕人都很喜歡吃但是無人動手加工。聽著大爺的一番介紹,大家都想嘗嘗鮮,G老師提出買點來吃,大爺笑呵呵地說道:「儘管吃,要花錢不賣!別忘了我家不差錢!現在百元1斤都不賣,要留給孩子吃,如果喜歡可以送點給你們。」
隨後大家都品嘗了大爺製作的「花柿子」,咬在口中確實很勁道,越嚼是越甜,甚至可以用甜倒牙來形容。侯大爺囑咐我們說,臘月裡你們再來,那個時候吃著更好吃,我給你們留點。
侯大爺的美食「花柿子」就是山中的稀罕物,百元不賣看似不差錢,其背後折射出山裡老人的善良厚道,這大山的奉獻和大爺的饋贈,讓我們看到了一方水土人與大自然一樣的無私胸懷。哦,對了,想必大家都沒吃過,很少有人品會嘗過「花柿子」的味道吧?喜歡吃甜食的親們如果有機會來到中條山腹地一定不要放過機會哦。【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