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全體集合!學習集合——集合之間的關係

2020-12-11 數學自習室

上一篇講到了集合的定義、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分類和常見的集合、集合與元素之間的關係,本篇將接著學習集合之間的關係。

一、子集

我們知道:實數包括有理數和無理數,有理數包括整數和分數,整數包括自然數和負數。他們之間的關係如下圖:

那麼,怎麼去描述這種關係呢?我們引入包含和子集的概念。

定義2.1如果集合A中所有元素都屬於集合B,那麼稱集合A包含於集合B,或者稱集合B包含集合A,記作AB,集合A也被稱為集合B的一個子集。

反之,如果集合A中存在某一個元素不屬於集合B,那麼稱集合A不包含於集合B,記作AB。

上圖中,A和B都包含於U,都是U的子集,記作AU,BU;而A和B互相不包含,記作AB,BA。

定義2.2如果集合A中所有元素都屬於集合B,且集合B中存在某一個元素不屬於集合A,也就是AB且BA,那麼稱集合A為集合B的真子集,記作AB,讀作A真包含於B。

上圖中A和B都真包含於U,記作AU,BU;

幾個常見集合的關係為:正整數集N*自然數集N整數集Z有理數Q實數R

而如果AB且BA,那麼集合A和集合B相等,記作A=B。

性質2.1集合包含具有以下幾個性質:

傳遞性:如果AB,BC,那麼AC,真包含同樣適用;自身性:AA,集合A是本身的一個子集,但不是真子集;定義空集是所有集合的子集,是所有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一個集合的元素個數為n,那麼該集合具有2n個子集。

相關焦點

  • 元素與集合、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係
    集合是高考必考內容,算基礎題,也是人人都能得分的題目。從高一就開始學習,自認為我們學生在這部分內容不會存在任何問題,自信滿滿的。昨天突然有一位我認為學習不錯的孩子發微信問了一道集合方面的題目,突然感覺脊背涼涼的,心裡不免有些不安。
  • 高中數學:全體集合!學習集合——集合的元素個數與區間
    前三篇介紹了集合的基礎定義、集合之間的關係,集合的運算。本節主要介紹集合的元素個數,這是奧數常考的考點,但在高考中一般會以最簡單的形式出現。這裡隆重介紹的是交集、併集和集合元素之間的關係——Card(A∪B)=Card(A)+Card(B)-Card(A∩B),這個公式會經常被用來計算人數,而在高考數學範圍內最多延伸到3個集合——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
  • 高中數學:全體集合!學習集合——集合的運算
    前兩篇介紹了集合的基礎定義、集合之間的關係,本篇主要介紹集合的運算。集合的運算包括交集、併集和補集。一、交集與併集定義3.1 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是指由所有屬於A且屬於B的元素組成的集合,記作A∩B,A∩B={x∈A且x∈B}。
  • 理解高中數學集合的概念
    函數概念貫穿於高中數學始終,初中函數概念是動態變化過程中兩個量之間的關係,高中函數在集合概念的基礎上提出函數是兩個非空的數集間的對應關係。集合作為學生跨入高中校園的第一課有著它特殊的價值,集合更作為一種數學語言,為後續表示函數的定義域和值域、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曲線等打下了基礎.
  • 高中數學面試-《集合》教案
    高中數學面試-《集合》教案 http://www.hteacher.net 2019-12-31 15:37 中國教師資格網 [您的教師考試網]
  • 高中數學:集合與函數學習方法
    高中數學中,集合與函數是比較難的部分,包括了集合與函數的基本性質、充要條件、奇偶性、單調性、反函數、函數圖像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部分數學內容,一定要充分理解,尤其是函數的學習,更要非常紮實才行。那麼,如何學習這部分數學知識呢?
  • 高中數學必修1——集合知識點歸納
    大家好,我是高中數學王老師,今天繼續跟大家分享關於高中數學學習的心得。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章是集合。 5.元素與集合的關係:(元素與集合的關係有屬於∈及不屬於 兩種) 若a是集合A中的元素,則稱a屬於集合A。記做a∈A 若a不是集合A的元素,則稱a不屬於集合A。
  • 結構化,梳理高中數學「集合」基礎知識
    溫馨提示:結構化地系統梳理知識,有助於以整體視角學習和熟記一個知識主題或模塊,使理解更深刻和透徹、使記憶更持久、使應用更合理和有效,是從'入門'通往'精通'的必由之路。特別說明:本文屬於高中數學必修1第3講。
  • 專家支招:高一數學學習集合要注意哪些問題?
    專家支招:高一數學學習集合要注意哪些問題?,它不僅與高中數學的許多內容有著緊密的聯繫,而且已經滲透到自然科學的眾多領域,應用十分廣泛。掌握好集合的知識既是數學學習本身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數學素養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進入高中,學習數學的第一課,就是集合。由於集合單元的概念抽象,符號術語多,研究方法跟學習初中數學時有著明顯的差異,致使部分同學初學集合時,感到難以適應,常常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造成解題失誤,形成思維障礙,甚至影響整個高中數學的學習。為了幫助同學們解決這一問題,本文談談在集合學習中值得注意的幾個事項,供大家參考。
  • 高中數學第一課之集合
    集合在數學領域具有無可比擬的特殊重要性。集合論的基礎是由德國數學家康託爾在19世紀70年代奠定的,經過一大批科學家半個世紀的努力,到20世紀20年代已確立了其在現代數學理論體系中的基礎地位,可以說,現代數學各個分支的幾乎所有成果都構築在嚴格的集合理論上。集合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
  • 教資國考:高中數學知識點—第一章 集合
    本文為廣大考生整理教資國考高中數學知識點。。更多北京教師資格證考試信息,請點擊北京教師資格網。 1.1 集合1.1.1一般的,把研究對象統稱為元素(element),把元素組成的總體叫做集合(set)。
  • 高考數學集合的經典例題及解析
    高考數學集合的經典例題及解析對於高考的數學來說,集合這一知識點其實是非常需要去掌握的。高考數學集合的知識點集合的含義與表示:(1)通過實例,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2)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集合間的基本關係:(1)理解集合之間包含與相等的含義,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2)在具體情境中,了解全集與空集的含義
  • 高一數學: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高中數學十分難學,相對於初中數學來說,這部分數學知識概念很多,也複雜得多,因此,想要循序漸進地學好高中數學,就要從高一抓起,認真落實每一個數學概念,並且能夠融匯貫通舉一反三。以高一的第一部分內容來舉例說明,如何學好集合的含義與表示呢?
  • 高中數學想學好,高一數學很重要!高一起步:集合與簡易邏輯介紹
    初高中銜接,新課程新教材高一數學第一章集合與簡易邏輯考點說明學生在小學和初中其實已經學過集合,如各種數集、不等式的解集和點集等等,以這個為基礎,我們新課程新教材料,安排了高一數學第一章集合與簡易邏輯。集合包括集合的概念,它們的關係和運算,使用集合的語言比較簡潔準確的表述數學的研究對象。
  • 高考數學——弄清集合元素的3大特性,學好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學習高中數學的開篇。學好集合的相關概念,將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函數的相關概念。今天我們就講講集合元素的特性。對於一個給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確定的、互異的、無序的,這三點是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根據這三個特性我們可以判斷出給定的元素是否構成集合。
  • 集合與函數 - 集合 - 集合間的基本關係
    上節提到集合概念有「一般地」的描述,為什麼呢?因為書中的定義是不嚴謹的,大家可以百度「集合論悖論「或「第三次數學危機」就知道了。另外從本節開始,基礎知識的序號採用課本中的序號,這樣能方便使用。基礎知識1.1.2 集合間的基本關係1.1.2.1 子集:若集合A的任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麼這兩個集合有包含關係,集合A稱為集合B的子集。記為AB或BA,讀做A包含於B或B包含A。
  • 高中數學《集合的概念》微課精講+知識點+教案課件+習題
    資料人教高中數學必修第三冊(B版)精講+資料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第四冊(B版)精講+資料人教版高中數學必修選修學生用書電子版 ▼視頻教學:知識要點: 1.集合的有關概念。了解集合的含義,體會元素與集合的「屬於」關係,掌握某些數集的專用符號。2. 理解集合的表示法,能選擇自然語言、圖形語言、集合語言(列舉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感受集合語言的意義和作用。教材分析:集合是中學數學的一個重要的基本概念,集合語言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在小學數學中,就滲透了集合的初步知識,到了初中,更進一步應用集合的語言表示有關的數學對象。
  • 高中數學必修1.1——什麼是集合?集合的那些恩恩怨怨大梳理
    在小學和初中,我們已經接觸過一些集合,例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x-7<3的解的集合...實際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集合:某某醫院2019年12月15日體檢的人員、中國從2001~2020年內所發射的所有人造衛星.....既然我們經常遇到集合?
  •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 高中數學《集合的基本運算》微課精講+知識點+教案課件+習題
    高中全部學科課程預習匯總人教高中數學必修第一冊(B版)精講+資料人教高中數學必修第二冊(B版)精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