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對中醫藥的影響

2021-02-12 國學韜略

國學韜略:點擊上方"國學韜略"關注我們!

中國古代歷來有十道九醫之傳統,學道者習醫既是幫助他人之途徑,亦是修道、識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醫學是在與中醫學相互交融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以長生成仙為最終目標,同時兼顧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顯的生命科學內容,又容納了道醫所採入的諸多傳統中醫學知識,與中國傳統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是中國醫藥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醫」是近代對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義的醫者的概稱。早期如晉葛洪《神仙傳》中壺公、董奉,漢魏以後,如晉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楊上善、唐孫思邈、宋王懷隱、元丘處機、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們或學黃老,或為道士,均引道論醫。


《神農本草經》是中醫學四大經典之一,是中藥學的奠基之作。後世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本經的成書,大約在戰國至東漢。《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這種三品分類的表述,以及將許多金丹藥類藥物列入上品藥,認為它們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書與秦漢時期方術思想的盛行密切相關。

戰國時期道家的養生學說與方法,至秦漢時期,由於秦皇漢武對於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煉丹、房中術一時大行其道,社會上形成了一批被認為持有長生之藥或特殊法術的「方術之士」,同時也出現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於是,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現,與一般醫藥學著作並傳。如《漢書·藝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醫經、經方、房中、神仙4類,其中醫經7家216卷,經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前兩類和後兩類總數大體相埒。「方技略」稱:「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可見漢代無論學者還是官方,都把醫藥、房中、養生看作是方士之技、方士之術。而醫家有時也直接被稱為「方士」。《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經言盛者瀉之,虛者補之。餘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此處所言「方士」即醫生。房中養生、神仙服餌與醫經、經方一樣,逐漸成為中醫學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道家關於生命、精、氣、神以及養生、煉丹的理論,在歷代醫籍中多有反映。

漢代道家神仙方術的興盛,與帝王對方士的優遇密不可分。《漢書·郊祀志》載漢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已有「本草待詔」官職,《漢書·平帝紀》載元始五年(公元5年)「徵天下通知逸經、古記、天文、歷算、鐘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教授者……遣詣京師」,所言「本草」即被詔的本草官。這些人大多兼有方術和醫藥的雙重知識。一方面,他們從長期的煉丹過程中獲得有關化學與金屬冶煉等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對長生不老的追求也使他們孜孜於醫藥、針灸、導引、按摩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而作為性養生的房中術,也是他們研究的重要內容。因此,他們從經方中獲得藥物治療知識,從神仙著作中獲得藥物養生的知識。這些內容與當時不斷增加和豐富的醫藥學知識一起,構成了《神農本草經》基本框架。

隨著後世本草與方劑學的發展,《神農本草經》的理論體系早已被突破。但其在道家養生思想與方藥的影響下構築起來的養生保健體系,卻始終佔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東漢道教興起之後,道教性命雙修與服食對中醫本草學的影響愈加突出和明顯,各代本草著作或方劑著作中,往往單列「養性」、「神仙服餌」、 「辟穀」之類的部類。例如,唐代孫思邈作為道醫的代表,其著作也被後世收入《道藏》。在《備急千金要方》中,有「養性」一卷,列居處、調氣、按摩、服食、房中補益諸篇;在《千金翼方》中,列養性、辟穀、退居、補益諸卷。暫不論其理論成就,單從兩書所收100餘首服食養生方,就可看出其明顯的道家養生方術色彩。


經兩漢時期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煉丹服食成為一時風氣。不僅僅是修道之人,從帝王貴胄,到大夫士人,都追求服食成仙。《古詩十九首》有云:「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正是當時寫照。大體說來,魏晉隋唐時期,人們以服石為主,最常用的是「五石散」。其主要原料是鐘乳石、赤石脂、紫石英、白石英、硫磺之類。因為以礦石為主組成,故名「五石散」。五種礦石均屬溫熱之性,具有溫陽益氣助火作用,常服此藥,會全身發熱,精神狂躁,需要「寒飲、寒衣、寒食、寒臥、極寒益善」,故又名「寒食散」。該方對年邁體虛,陽氣偏衰者,用之得宜,尚有一定的助陽強體作用,但對於體健身壯者,久服此藥,必然會致重疾乃至死亡。歷史上從帝王到文人名士,因此而殞命傷身者絕非鮮見。

唐宋以後,濫用金石類藥物養生求仙的弊端被越來越多的醫家所認識,草本藥物取代金石類藥物而成為養生抗衰方的主要成分。宋元時期廣大醫家對能夠抗衰延年的藥物和方劑的研究,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服食理論與指導思想的變化也體現於當時編纂的各種醫藥著作中,硫磺、丹砂、鍾乳、石英等金石類服食方藥被草本類的養生服食方所代替。宋太宗敕修、道醫王懷隱主持編纂的《太平聖惠方》和宋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7)官修的《聖濟總錄》都列有「神仙服食方」。主要的服食藥物有:黃精、地黃、天門冬、杏仁、松子、松葉、茯苓、胡麻、枸杞、白朮、鹿角、菊花、菟絲子、仙茅、芍藥、靈芝、澤瀉等。這些藥物,大多有補益肝腎、益氣養陰、健脾安神或溫陽填精的作用,是迄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的抗衰老藥物。雖然仍冠以「神仙服餌」之名,但更多地不是為了成仙,而是著眼於保健延年了。正如《聖濟總錄》神仙服餌門所說:「神仙服餌草木,必取其柯葉堅固、形質不變,若松柏茯苓之類,其意蓋以延年益壽為本。至於其他,非具五行之秀,則必備四氣之和」,反映了當時服食選藥的基本思想。雖然仍不免言及烹沙鍊石、吐納清和、斬除三屍之類,但已非主流了。

元代宮廷太醫忽思慧,在撰寫《飲膳正要》時,也專列「神仙服食」一篇,其中列方35首。這些方子大多精選自歷代修煉養生的專著,如《抱樸子》《神仙傳》《食療方》等。《飲膳正要》中有許多處方可謂歷代養生方的精華。如著名補益方瓊玉膏,最早見於宋代翰林學士洪遵的《洪氏集驗方》,名「鐵甕先生神仙秘法瓊玉膏」,顯然與道家方術有關。元許國楨《御藥院方》所載,與洪氏書相同,可謂謹遵古法。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更列為「神仙服食」之首方。清代宮廷檔案中也對該方的配製、保存、服法、禁忌等做了詳細規定。據稱常服此方,可有填精補髓,補虛損,除百病之功用,能使發白轉黑,齒落更生。雍正常服此藥,並作為賞賜權臣的珍品。清宮中許多補益長壽方,如慈禧長春益壽丹、保元益壽丹及乾隆固本仙方等,均以瓊玉膏為組方基礎。

總之,服食方不可一概而論,在漫長的歷史探索中總結出來的一些能夠滋補身體、抗衰防老的方藥,值得進一步研究。

(原名為(道教對中醫藥的影響從本草與服食養生說起),本文為中國道教協會《道醫集成》編纂項目、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經費項目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王振國、劉鵬單位為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研究所)

邱楚機易經文化研究院

新浪博客:神秘風水-邱楚機的博客

聯繫電話:13355909870

聯繫地址:寧波市江東區中山東路1198號邱楚機易經風水研究院

歡迎關注「國學韜略」。

國學韜略,易經風水,家居風水布局與策劃,運用堪輿術為您服務。

微信公眾帳號:nbgxtl

添加關注方法:

1、點擊頁面正文右上角,查看官方帳號並加關注

2、本篇頁眉根據提示點擊「國學韜略」予以關注

3、掃描以下二維碼點擊關注

4、微信主菜單「通訊錄」頁面,點擊右上角「+」號,在「查找公眾帳號」中輸入「nbgxtl」,點擊關注


如有疑問,可直接發送諮詢內容至公眾帳號,我們將在第一時間給您回復。

了解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國學韜略

國學韜略

旨在繼承和弘揚中國古代的思想、哲學、科學、經濟、歷史、周易及書畫、音樂、術數、堪輿、醫學、星相等文化,同時為您提供心靈成長諮詢、道醫養生、功夫禪修,療愈心靈創傷、提升生命品質的周到服務。

相關焦點

  • 論道教思想對《鏡花緣》的影響
    《鏡花緣》系清人李汝珍所著的一部頗有特色的長篇章回小說,李汝珍號松石道人,在小說中作者屢次自稱「老子的後裔」,據稱此書還是得道仙猿傳授給他的,可見《鏡花緣》與道教頗有淵源。本文擬從小說的主題傾向、人物形象、情節結構等幾個方面試析道教思想對《鏡花緣》的影響,並且指出:道教思想的影響不但在《鏡花緣》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而且這一影響在明清的其它小說中也同樣普遍存在。
  • 道教的不白之冤
    ,這是道教在近代屢遭厄運的關鍵原因,也是道教直到現在還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原因。道經《金笥玄玄》中保存了道教在寄生蟲學領域的探索成果,並有甘蔗控制蛔蟲功效的記錄。道教徒還發現了用谷糠預防腳氣病,用動物肝臟治療夜盲症,用海帶治療甲狀腺腫大的方法。 為了追求長生不老,道家徒把大量的精力投入了煉丹活動,中藥學中的大量有價值的「丹方」來自道教的煉丹活動,許多至今仍在中醫藥領域發揮重要的治療功能。
  • 為道教平反昭雪
    道教信仰鬼神,這是道教在近代屢遭厄運的關鍵原因,也是道教直到現在還蒙受不白之冤的主要原因(上面一位網友認為道教是垃圾,還有很多網友要求我將道家和道教分開,因為他們心裡對道教存有鄙視,只是沒說出來而已)
  • ​道教咒語的情感內容及其對詩歌的影響
    六朝也是道教上升發展的關鍵期,道經大量產生,並且與文學關係密切:這一時期道經中的仙歌與遊仙詩、玄言詩,不僅內容相通,藝術風格也非常相似;這一時期所產生的仙傳,與志怪小說密不可分,並對李白詩歌產生了巨大影響。所以,探討李白詩歌的藝術淵源時,不可忽視道教的影響與澤溉,何況李白不僅有自我仙化的傾向④,他還在齊州紫極宮請道士高如貴親授道籙,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道士。
  • 課程預告:道教的「守一」實踐論
    以生命實踐為核心的道教,繼承發展的雖然主要是道家、養生家、神仙家與儒家的精神遺產,但是也包含著極其豐富悠久的遠古信息。通過對「守一」的生命實踐歷史展開過程的梳理,既可以揭示道教的獨特精神氣質,又能夠明晰同未來的存思、內丹的具體差異。因此在中國歷史文化中,長期扮演著中堅角色的道家與道教,需要我們對其創造性成果予以積極的肯定。
  • 全國12所道教學院
    由四川省道教協會主辦,青城山道教協會承辦,是西南地區唯一一所道教院校。主要面向全國招收和培養道教教職人員。經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設立的三年制專科道教高等院校。前身是中國道教學院坤道班,創辦於2005年,由中國道教協會主辦,湖南省道教協會承辦,是一所專門培養道教坤(女)道人才的學院。在中國道協第七次代表會議上,原中央統戰部部長強調希望中國道教協會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工作。
  • 道教的起源
    道教的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吸納了老子的哲學思想,把老子的宇宙觀作為道教的基礎理論來看待。在老子之後的道學思想又分成兩派,即以文子、列子為主的北方派,以極為明顯的「入世」思想,對齊、三晉和秦構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以莊子為主的南方派,卻以明顯的「出世」思想,影響了宋、魯。這兩種道家學說的傾向,導致了法家、墨家的產生。
  • 雲南道教醫學文化簡述 | 任紅華
    爰銘斯誄,庶存甘棠」為例,解說道教的性命難保、靈魂不死等思想已對當時的雲南人民產生了較深影響[33]。這其實也是道教貴生的思想體現。這一時期雖然沒有道教醫學在雲南的直接記錄,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一時期,雲南的道教醫學,將如道教在雲南的持續發展一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 『道教常識』之道教文化與中國民間習俗
    一、歲時節令的神靈傳說中國民間保存有各種各樣流傳已久、相沿成俗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及其相關的風俗習慣與道教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多是源於道教的傳說,甚至純粹是道教節日。現將目前尚存並在民間仍有一定影響的歲時節日中有關道教傳說標舉如下,從中不難看出道教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 奧地利油畫家寄情中國山水數十載 受道教文化影響
    奧地利油畫家寄情中國山水數十載 受道教文化影響 2014-12-24 18:49:32在中國學畫數十載的奧地利油畫家玫瑰24日在第三屆杭州中國畫雙年展上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中國的道教文化激發了她繪畫的靈感,道教的天人合一精神體現了繪畫的生命力,而這正是繪畫的靈魂。  當日,來自海內外的36位頂尖中國畫藝術家的500餘幅作品參展,玫瑰的13幅中國山水畫就在其中。  「整體感覺比較靈動,色彩豐富,有靈氣。」
  • 走進中國古代「科學實驗室」——了解道教「煉丹術」
    漢朝是煉丹興起的時期,在道教的促進和推動下,這一活動幾乎遍及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化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發明和發現了包括火藥、磁石指南針、印刷術等許多重要科學技術成果,創造了各種煉丹儀器和提煉藥品的方法,總結出許多有益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對世界的科學、科技的發展產生以巨大影響。
  • 道教飲食|道教除主張素食外,還提倡少食!
    道教認為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外界環境中地理、氣候的變化,勢必影響人體內的陰陽變化。要保持人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自然界有一年四季的變化,人的生理活動也應隨之發生一定的變化,因而應根據季節的變化,體質的差異,疾病的屬性來選擇食物,這便是道教飲食文化的內容。
  • 江西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緣深遠,道教文化深厚
    其對中國哲學、政治學、文學、音樂、醫藥、健康養生都有過較大影響,中國古代的莊子、鬼谷子、諸葛亮、劉伯溫等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漢文帝、漢景帝、唐太宗、唐玄宗都曾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擺脫前朝苛政、休息養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史稱「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魯迅先生評價說,「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此說近頗廣行,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 九本道教的思想典籍,讓你更加了解道教文化
    體現出道教典型的哲學、修煉觀點,故而歷來為道教徒、內丹家和道教學者所重視。 《悟真篇》 《悟真篇》是內丹術的主要著作之一。張伯端撰,全部由詩詞歌曲等體裁寫成。其中七言律詩16首,絕句64首,五言一首;《西江月》詞12首,以及歌曲32首。 《悟真篇》與《參同契》齊名,被道教推為內丹術之正宗。
  • 揭秘道教:盤點道教那些被別人誤解二三事
    道教是中華土生土長的宗教,道教是張道陵祖天師沿襲,老子道家理秘所創。主張無為逍遙、清心寡欲。道教為中華民族精神之所寄託,是漢民族文化繁榮的見證。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人對於道教會有一些誤解,下面就來盤點一些容易誤解的道教常識。
  • 道家道教研究的拓荒者 ——王明道家道教思想研究
    王明為「思想派」之開風氣者,其文立論謹嚴,考證精審,影響甚大,直至今日,依然被各研究者所重視。他首先在嚴密考證的基礎上為《周易參同契》作了題解。在此基礎上,他考察漢代學術之流變,指出魏伯陽以《周易》會通其他經典,秉承《京氏易》《易緯》和黃老自然之道,旨在修大丹、服大丹而已。與漢人學《易》以推究災異與佔候吉兇不同,《參同契》開啟了以《易》作丹的先河,對後世內外丹派的影響極大。
  • 走近道教:原來生活中的這些用語都是來源於道教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具有自已獨特的個性獨特的魅力,並且承載了道家思想。從古至今,道教文化一直被世人所傳承,傳統道教思想對於我國社會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用的一些用語很多都是出自於道教的,像天人合一,清靜無為,和光同塵等。下面小編就來簡單介紹幾個。
  • 有趣的道教:道教的六個冷知識,你知道幾個呢?
    張道陵在古代傳統的神仙信仰基礎上,結合了道家的黃老思想學說,創立了五鬥米道,即道教的前身。隨著道教的創立,在一千八百餘年的歷史中又產生了諸多的派別,其中王重陽在老莊道家思想理論的基礎上,將丹派與道派合二為一,開創了道教的一種全新的派別——全真道。目前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兩大派系。
  • 蔣振華:道教思想與文學意趣
    >元明清道教文學思想主要是指金元明清時期由中國本土道教所催生的道教文學理論觀念和文學意趣。受此宗教訴求的影響,太一教的文人道士將虛靜的生命自由追求與清淡明麗空靈的藝術境界、藝術風格融為一體。大道教的創建是「得老氏立教之旨」,其基本教旨是追求清心寡欲、謙卑自守的修煉目標,又以解救百姓苦難作為立身處命的價值取向。
  • 道教法器,什麼是道教法器?道教的法器有哪些?看完長知識了
    道教法器,道教齋醮法壇所需之用器,稱為法器。一般在醮壇配合經韻及科儀使用,有些也可在專行法術時使用。道教法器,上可召神遣將,下可驅邪除魔,故品種繁多。下面給大家內紹一下道教比較常用的法器。道教繼承原始宗教的法術,將其精純化、道教化,成為道教法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