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至28日,上海咖啡節即將開幕,
不少咖啡愛好者早已翹首以待,準備迎接被咖啡濃鬱香氣縈繞的美好時光。
從1853年英國藥師在花園弄(今天的南京東路)提供的第一杯咖啡,到如今上海城中幾千家的咖啡館,這一「舶來品」從「考非」、「加非」、「高馡」等各個時代的譯名中不斷演變,又緊緊融入於一代代的市井生活,演變成極具地方特色的海派咖啡文化。
對於很多咖啡愛好者來說,在歐洲各具特色的咖啡店點一杯咖啡,度過愜意的時光,是歐洲旅行清單的重要一項。在等待打卡歐洲的日子裡,除了在咖啡節喝個爽以外,也跟著維京一起了解下歐洲各地的咖啡文化吧~
#奧地利
「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
奧地利詩人兼散文作家彼得艾頓博格先生的這句話,遠比他的詩文作品更出圈。也正是靠著這句濃縮著奧地利咖啡文化的名句,彼得艾頓博格先生那蓄著兩撇濃密鬍子的塑像,仍穩坐在維也納中央咖啡館的座位上。
咖啡館在維也納人的生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人甚至將咖啡館比作維也納人的第二個會客廳。
街頭巷尾的傳統咖啡館,不是世界連鎖咖啡店的相似裝潢,而是融合了咖啡店主人的特別品味和歷史風格。古樸的木製桌椅搭配彰顯店主品味的音樂,店裡有人和朋友低聲談天,也有人在閱讀或工作,大家各有節奏。
在這裡,就算店外有人排隊,就算你已喝完咖啡,只要你還需要呆在咖啡館,店員只會默默為你加上水,而不會有任何趕客的想法。
維也納的咖啡文化和藝術、思想和政治文化也有不可分割的聯繫。19世紀至20世紀,維也納的諸多咖啡館見證了許多巨匠足跡:維也納最古老的Frauenhuber咖啡館,也是當年莫扎特最喜愛的咖啡館;弗洛伊德最愛的咖啡館則是位於宮廷戲院旁的Landtmann;薩赫咖啡館製作的薩赫蛋糕則是奧地利首相梅特涅招待賓客最愛的甜點之一。
#法國
法國不是咖啡的發源地,但精緻的法國人卻把咖啡文化推上了高峰。
14世紀咖啡傳入歐洲,但唯獨法國發展出了數量、質量都可圈可點的商業性咖啡館,以至於歐洲各國的貴族當時必須到巴黎才能喝到稱心如意的咖啡。
在巴黎許多知名咖啡館,桌子上都有一個銅製或皮質的小牌,刻著一個世紀前坐過的客人的名字: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巴爾扎克、雨果、畢卡索等。這對於世界各地來來往往的遊客是多加一筆的興味,也是法國咖啡文化的典型寫照。
熱衷於社交和享受生活的法國人,會將咖啡廳完美融入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固定的時間,去街邊某個固定的咖啡館,點差不多的東西,落座店內某個固定的位置,約上好友甚至是店裡熟客一起聊天。服務生也早都認識你,知道你的口味和習慣。與時髦的「嘗鮮」精神不同,法國的咖啡文化更念舊、更舒適和愜意。
#匈牙利
歷史上受到奧地利的影響,匈牙利的咖啡文化與奧地利有很多相似點。許多知名咖啡館都也曾擔當著沙龍的作用,匯集著當地的名流高談闊論,藝術、文學、政治與思想在這裡激烈碰撞。
咖啡文化成為匈牙利藝術生活的核心,店內甚至免費提供墨水和紙張,並以折扣價格提供包含麵包,奶酪和冷切肉的「作家菜單」,畢竟那個時代大多數的作家和藝術家都很清貧。
但顯然,匈牙利的咖啡文化也有自己的獨到韻味。當你漫步首都布達佩斯,會發現許多富麗堂皇的建築,推門進去以後竟然是賓朋滿座的咖啡廳。比如1894年開業的布達佩斯紐約咖啡館,店內雕梁畫棟,宛如皇宮般的巴洛克風格裝潢和晶瑩璀璨的水晶燈讓人過目難忘,也有人將它稱為「最美咖啡館」。一度有傳說,若信件上寫著寄往紐約咖啡館,一定是會寄來這裡而非美國,足可見這間咖啡館的聲名。
又比如瓦茨步行街上的熱爾博咖啡館,曾是茜茜公主的摯愛。洛可可式的熱爾博,比起紐約咖啡館的輝煌更顯私密,水晶吊燈、層疊的綢緞簾、和不同主題色的房間以帷幔相隔,營造了一個舊時代的,有著咖啡香氣和馬卡龍甜蜜的浪漫夢境。
對於咖啡愛好者來說,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而是一種生活情趣,一種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待到春暖花開時,維京願與你相聚歐洲咖啡廳,一杯咖啡,細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