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探索世界,家長忍住別插手,「主動對內疚」階段讓他自主發展

2020-12-11 IF枕邊育兒

文|全文共1930字,閱讀時間約3.5分鐘

鄰居家的孩子阿聞今年4歲,有一次帶娃到他家玩,看到母子倆正坐在客廳地板上玩簡易版的抓娃娃機。可是無論阿聞怎麼操縱都抓不上來娃娃,阿聞媽媽就幫孩子抓住了娃娃機的操縱杆,左一下右一下,就抓到一個。

她一邊抓一邊告訴寶寶應該怎麼做,孩子按照媽媽的說法接著擺弄一會兒抓娃娃機。但還是抓不到,索性就不玩了。

鄰居說:「你看現在的孩子,真是太沒耐心了,這是昨天剛買的新玩具,沒玩一會兒就跑了」

我對鄰居說:也許你不插手的話,他還能多玩一會兒呢」。鄰居看著我,沒有說話,或許她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和孩子的日常相處中,父母可能會發現,3歲以後的孩子經常會因為「做不到」某件事兒而生氣,如果此時我們出手幫他,性格溫和的孩子會像阿聞一樣跑開,脾氣急躁點的甚至會大發脾氣,是孩子性格原因,還是發展的規律呢?

兒童發展「主動對內疚」階段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大階段,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著不可避免的矛盾,矛盾能否順利解決將影響著孩子後續階段的發展。

3-6歲的孩子,生理心理各方面發展都比較完善了,寶寶能夠更加自主的去探索這個世界,進入發展的「主動對內疚」階段。一方面,他們積極主動的外部世界互動,充滿好奇心和行動力。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自信滿滿。另一方面卻會因為探索過程中的挫折、錯誤,否認自己。

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行為能夠影響其他人,比如阿聞抓不到娃娃,導致媽媽來抓,而且一抓就中。

如果換作小一點的孩子,只會覺得媽媽了不起。但當孩子進入「主動對內疚」階段,反而會產生一種內疚情緒。就像上文中的阿聞,看起來是不玩了,其實內心是有些內疚,接著沒有耐心了。

孩子沒耐心來自「內疚感」

孩子做事或者對事物的探索如果出錯,受到大人的批評與指責,那麼孩子就會產生內疚感。阿聞自己玩弄抓娃娃機時,不可避免會犯一些大人覺得很可笑的錯誤。

但是大人為了幫助他,像鄰居那樣奪下操縱杆,幫孩子作決定。實際上是在否定孩子的嘗試,不讓孩子用自己的處理方式處理事情。這些行為在大人看來是很正常,但孩子會覺得「我好笨」,從而產生內疚感,變得沉默羞怯,放棄手頭正在探索和嘗試的「工作」。

我們都認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聰明,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但千萬不能忘記,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是與生俱來的。面對「主動對內疚」的關鍵階段,家長的行為和態度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創造力和主動性的發展,我們該怎麼做呢?

如何與該階段的寶寶相處?

美國心理學家、哥倫比亞大學發展心理學博士奧蘇伯爾將學習的動機分成三種,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

誠然,孩子對世界的探索也是學習的過程,在這個特殊的階段,我們可以用幫助孩子提升學習動機的方法,對他的主動行為進行鼓勵。

A.激發內部動機

幾乎每一個孩子都對探索世界保持著高度熱情,這是他們學習天生的「自驅力」。作為家長需要警惕的是「用力過猛」,用獎勵懲罰等各種方式,來「幫助」孩子。這樣反而會傷害孩子的「內部動機」

比如,孩子對幫爸爸媽媽擺放碗筷,做一些家務充滿好奇心和熱情,就不需要在用什麼零用錢、玩具來進行獎勵。

B.合理利用獎懲

但是在某種情況下會,家庭中的獎勵和懲罰系統,也是很有必要的。獎勵主要是通過獎賞來增加良好行為發生的概率,懲罰主要是通過施加厭惡行為來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概率。

需要注意的是:獎勵才能增加良好行為發生的概率,而懲罰並沒有此效果。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強調獎勵而較少使用懲罰。

C.讓孩子自己探索

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先生認為: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孩子是可以自己教育自己的。比如阿聞的情況,雖然一次抓娃娃不成功,他會自己不斷摸索調整。媽媽自認為好的方式,卻正是在摧毀孩子的創造力。簡單的一句:「來,寶寶,媽媽教你。」既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也減少了孩子自己「教育」自己的機會。

D.多鼓勵孩子

在繪本館的活動中,我拿起一隻中性筆,問孩子們能想到哪些用處?大多數父母只能想到寫字,而孩子們的奇思妙想則可以找出很多新奇的用處。孩子天真爛漫,想像力豐富,經常會說出一些讓大人摸不清頭腦的話來。

這看起來像是幼稚的行為,但也正是孩子的優勢所在。所以,遇到孩子「奇怪」的舉動,我們不妨靜靜欣賞,看看他有沒有什麼其他的想法?或者試試鼓勵他:「你認為呢?」、「你覺得呢?」也許,你能聽到,更新奇的想法和故事,並且為之豎起大拇指。

枕邊育兒寄語:

鼓勵孩子也是在保護他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馬雲就曾經說過,未來人才的競爭,將是創造力想像力的競爭,將是學習能力的競爭。我深以為然,對於孩子,我們也應如此深信。孩子每天都在長大,每天都在變化,家長請一定要抓住,孩子的每個關鍵期和敏感期,為他的成長助力加油!

【本文圖片均來源網絡,侵立刪】

媽媽我怕黑,孩子到底在怕啥?可能是「泛靈心理」作祟

4歲寶寶和玩具說話?心理學家:外部語言正轉向內部語言,別擔心

6歲前娃喜歡「假裝遊戲」,家長善用「泛靈心理」,正面引導孩子

相關焦點

  • 孩子拖拉、做事磨蹭,家長《忍住!別插手!》讓娃學好管理這一課
    許多爸媽總是向我抱怨,說自己家的孩子怎麼那麼難管?別說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就算是家長插手,也是撥一下動一下,像個算盤一樣。其實也很好辦,家長只要記住五個字就好了:忍住,別插手。做好這5個字,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難得清靜,孩子也奇蹟般地沒那麼墨跡了。不過想要做好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家長需要從三個部分慢慢做起:一、合理安排時間合理安排時間,我們也可以理解為,擁有自律的習慣。自律的人才能夠掌握好自己的時間。
  • 《忍住,別插手!自我管理課》:家長忍住之前,需要做什麼?
    他似乎沒有時間觀念,也不善於整理自己的物品,這個年紀他對錢也是懵懵懂懂,在他更小的時候,我們問他,錢從哪裡來,他說去銀行取。那這些全是孩子的問題嗎?最近我讀了日本高取志津香的《忍住,別插手》,這一系列的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我覺得似乎找到了答案。
  • 《忍住!別插手!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父母不可忽略的小事
    冷靜地做出分析、耐心地觀察,等著他冷靜地做出分析、耐心地觀察,等著他自己去做,等待他逐漸成長。在孩子不採取行動時,去鼓勵他、督促他,讓他去整理。父母要切記,你出自好心的幫忙,未必會帶來好結果。------《忍住!別插手!
  • 忍住,別插手!正確引導孩子的時間管理
    最近,六歲的兒子對拼插類玩具特別感興趣,常常一個人坐在地板上拼上一兩個小時;與認真玩玩具的專注相反的是:他每次寫作業都是磨磨蹭蹭的,經常一邊學習一邊玩耍。這截然相反的狀態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並不是孩子不能專注學習,是孩子沒有掌握合理利用時間的方法。《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從培養孩子養成時間觀念開始,幫助我們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如何制定計劃。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忍住,別插手!
    子女教育一直是困擾家長的一個大難題,如何才能讓孩子既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又不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給予的壓力,這仿佛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果孩子有相當強的獨立自主能力,能後自覺地完成學業以及各種功課,可能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 孩子做事磨嘰怎麼辦?忍住!別插手
    別插手!合理安排時間》,很好地回答了這個問題。原來,孩子做事磨嘰,是因為他們沒有時間觀念。本書從什麼是時間管理,學會時間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怎樣學習時間管理幾個方面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解答。這本書的作者,是日本的高取志津香,她是「語言訓練夏令營」組織者,也一直致力於兒童的培育和教育工作。《忍住!別插手!》這套書有三個系列,分別是,合理安排時間、整理好身邊的物品、以及正確的金錢觀。
  • 《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時間管理技能要從娃娃抓起
    這裡我推薦一本專門針對兒童時間管理的書,《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這本書是一系列,我之前也曾分享過一本《忍住!別插手!3:正確的金錢觀》,就是這個系列中的一冊。《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是這套書中的第一冊,是專門針對如何提高孩子合理安排時間能力的一本書。書的作者高取志津香,與美國的友人一同創立了JAM網站。他們立足於「訓練孩子的自立性」的理念,以報紙、雜誌、書籍為媒介,將這種理念加以宣傳和普及。在《忍住!別插手!
  • 探索能力可以改變世界,別讓「主動探索」成為中國孩子的稀缺能力
    好奇心可以使人類去做連自己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正是有了好奇心,人類才得以發展和進步,成為地球的主宰者。好奇心也是激發孩子求知慾的原始動力,對世界好奇則是孩子們學會主動探索的第一步。所以,在孩子「粗魯」探索的時候,也是他們正在用雙手感知世界、構建自己頭腦王國的時候,我們應該保護好孩子們這種主動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 《忍住,別插手》:不做一百分媽媽,做六十分媽媽剛剛好
    父母能做的只可能是給孩子做個導遊,至多可以領著孩子走到」景點」遊歷,或者再進一步給孩子講講「景點」裡發生的故事。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沒有明確的階梯可循。先培養起孩子獨立的能力,才會有孩子獨立思考的可能性。那麼孩子的獨立能力如何培養呢?不做一百分媽媽,不包辦孩子所有事情,不替孩子做好所有決定,留出餘地和空間,讓孩子自主探索選擇和練習。
  • 忍住!別插手!和孩子一起補上自我管理這門功課
    在孩子們一點點長大的過程中,想要忍住不插手真的很難。如果不難的話,怎麼會有這樣的書的誕生,專門要來幫忙爸爸媽媽解決這件事呢》《忍住!別插手![日] 高取志津香、日本NPO法人JAM網 編著李俊 譯冊數:3冊各冊書名:《合理安排時間》《整理好身邊的物品》《正確的金錢觀》在這套囑咐父母別插手
  • 3-6歲孩子的心理特點,主動對抗內疚
    1、心理發展的特點,主動對抗內疚在前面我們提到艾裡克森的人格發展8階段理論,在孩子成長的3~6歲這個階段,基本是幼兒園階段。如果在這個時候受到了家長的支持,他就會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會發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
  • 心理學: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在心理學知識的考查中,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是一個,考查的形式主要是時期名稱與該時期衝突或任務的對應以及各個階段形成的品質。所以主要通過對每個時期關鍵詞的梳理來理解知識點。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按照順序依次分成了八個階段,前五個階段與弗洛伊德劃分的階段一致。此外,埃裡克森也討論了成年期和老年期的衝突和任務,是一個畢生發展理論。
  • 《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2》:整理好身邊的物品
    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長大了,但是獨立整理物品的能力卻一點兒也沒增長,究其原因,那就是家長的代勞,讓孩子沒有鍛鍊的機會。本書《忍住!別插手!父母給孩子去教授整理的方法,成為整理小達人的三部曲1、基礎階段(1-3天)讓孩子理解整理方法。由父母來做,讓孩子在旁邊學習整理的方法。2、進階階段(1周)讓孩子邊體驗邊學習。父母一邊示範,一邊教孩子整理方法。
  • 孩子的人格發展過程中,家長可以如何做?
    孩子成長的過程,是身心發展的過程,也是人格發展的過程。今天,我們根據埃裡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來談一談孩子的人格發展。這個階段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自主感的產生,孩子開始自主地認知這個世界,他們會通過用雙手觸摸周邊事物,用嘴巴舔東西來認知世界。當看到孩子有這些行為的時候,千萬不要感覺不衛生而制止。有些家長就會給孩子帶手套,讓孩子吸奶嘴,其實對孩子的發展不好,這樣他們如何自主地認知世界呢?相反,我們還應該引導孩子去認知世界,減少他們的羞恥感。
  • 如何看待孩子在不同階段的心理發展特點
    因此,如果我們不仔細分析每個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特點,就想要去解決孩子的問題,在心理學上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兒童發展的不同階段在畢生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理論家愛利克·埃裡克森°。他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精神分析流派特別著名的一位心理學家,提出了畢生發展的八階段理論,他把自己的理論稱作社會心理發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
  • 《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書摘與思考
    最近在讀《忍住!別插手!1:合理安排時間》,本書作者是日本的高取志津香,也是JAM網站的創始人,一直關注孩子的培養問題,致力於兒童教育工作。看到書中有感悟的地方隨手摘錄如下,與各位爸媽共勉:1.在家長的指導下,從小逐步學會自我思考,如何合理利用時間。但絕對不是在家長的軍事化管理下,命令孩子、催促孩子去做什麼。
  • 沒有道歉,2個孩子已和好。教育孩子怕的是自以為是,家長別插手
    我沒有向對方孩子媽媽道歉,2個孩子已和好。但是對方媽媽從此不再和我說話。同在一個小區經常見,但是她看見我,似乎我是空氣,不存在的。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自以為是,家長請別插手忍住,別插手我來自西安,居住在鳳城一路。
  • 忍住!別插手!那些獨立,自信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做了什麼
    楊絳的父親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鳥兒大了要離開父母獨自覓食。而孩子終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向更廣闊的世界。我們作為父母重要的責任之一就是要教會孩子獨立自主。培養孩子獨立,當然離不開家長的正確引導。很多父母不知所措:「道理都懂,知道要儘早培養孩子獨立,可是具體該怎麼做呢?」正確的引導需要好的方法,這套寫給爸爸媽媽的《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能具體給到家長實際操作方法,教會孩子獨立並不難。
  • 《忍住!別插手!3:正確的金錢觀》|談錢從來都不是可恥的事情
    九州出版社在2018年出版了一套由日本的高取志津香撰寫的叢書,這套書旨在幫助孩子成長,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其中就包括這本《忍住!別插手!3:正確的金錢觀》。這本書主要涉及三個方面:如何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如何賺錢,怎樣控制欲望。
  • 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具體解釋
    埃裡克森將人格發展劃分為以下八個階段:(1)嬰兒期(0~1歲)此階段的矛盾是信任感對不信任感;發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嬰兒出生後首先面臨的就是生存問題,他對初次降臨的這個世界是否安全、能否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問題有著本能的敏感,嬰兒如果能夠得到成人的精心照料和保護,便會逐步形成對周圍人及世界的信任感(即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