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發的文章果然招來很多人罵,文章都沒看完就開噴。
我寫的是知識普及文章,我只不過把歷史上記載的事情說出來,要是有些筒子接受不了我也沒辦法。
好了,還是言歸正傳,按照計劃,今天該說說歐陽詢的代表作品了。
學歐體的人,90%都是從《九成宮醴泉銘》開始學起。
為什麼?
1、《九成宮醴泉銘》作於公元632年,此時,歐陽詢已經75歲高齡,其書法藝術正是爐火純青之時,「歐體」已經完全成熟。該作在歐體裡書法造詣最高,最具代表性。
2、《九成宮醴泉銘》是奉敕所寫,一筆一畫都極為謹慎,碑文法度森嚴,一點一划都堪稱模範。世人所說九成宮「三絕」,就是指的唐太宗的事,魏徵的辭,歐陽詢的字。
——等會,歐陽詢的字我們知道,九成宮「三絕」另外兩個是啥?
這就要說到九成宮的來歷。
唐的國都長安夏季很熱,按慣例是該建個避暑山莊啥的,可唐太宗為了不勞民傷財,一直沒同意。直到有人提出隋文帝曾經在麟遊建過一座仁壽宮,那地方涼快,只要修葺一下就成了,這才讓唐太宗點頭。
貞觀五年(631年)仁壽宮修葺完畢,更名「九成宮」。
但是由於經費問題,九成宮沒有修復原來的供水系統,皇帝和文武百官來了才發現這個大問題——全靠民夫拉水過來這不是長久之計啊。
唐太宗也很鬱悶,只好拉著長孫皇后外出散心。
兩人走到西城樓背後,唐太宗發現地面有些潮溼,就用手杖往下搗,搗著搗著水越來多,最後竟搗出一個泉眼來!這下可解決了九成宮的供水問題。
從此,這眼泉水就被稱為「醴泉」。
醴泉,就是香甜如酒的泉水。這是祥瑞之兆啊!是皇上節儉愛民,上蒼賜予的福報啊!
所以,魏徵就寫了一篇文章,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並刊引典籍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所致——你以為魏徵轉性了?會拍馬屁了?
並不是!
這位鋼鐵直男還是不忘工作職責,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提出了「居高思墜,持滿戒盈」的諫諍之言。
——這可真是……別人是打一棒子給個棗,魏徵是給了棗後再打一棒子,難怪不招人喜歡。
不管唐太宗怎麼看,反正我們現在看《九成宮醴泉銘》,更多的是看它的書法。
《九成宮醴泉銘》筆畫緊湊、勻稱,筆法剛勁婉潤,兼有隸意。
間架開闊穩健,用筆於方整中見險絕,具有典型的歐體「峭拔險勁」的特點。
為什麼一笑多次用到一個「險」字?
我們先看碑上的第一個字「九」字,是不是有點「高山墜石」的感覺?
我們再看看「宮」字,有沒有發現「宮」字的兩個口東倒西歪的?
但我們從整個字來看,又覺得整體結構很穩固。——這不正像看似驚險實則牢靠的雜技「高臺疊椅」?
像這樣的字《九成宮醴泉銘》裡面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例舉了。
其實這正是歐體的特點:通過調整字的部件,增加字的險峻之勢。
歐體不易寫好,也是因為很多人沒注意這樣的「小地方」,經常自以為是的將歐陽詢調整的部分在寫的時候又「調回來」了。
明代書畫家陳繼儒曾評論說:「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氣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駕也。」
清代書法家梁巘(yǎn)在《評書帖》中說此碑:「人不能到而我到之,其力險;人不敢放而我放之,其筆險。歐書凡險筆必力破餘地,而又通體嚴重,安頓照應,不偏不支,故其險也勁而穩。」
現代的《書法藝術概論》說得更明白:「中國漢字數萬單字,最難在結構各異,其視覺造型的魅力亦在此,而又施以筆法,得其『險勁』,尤難。縱觀古往今來書法,其結字準確無誤而得『險勁』之美者,歐陽詢堪稱冠絕。」
歐陽詢曾被譽為唐代楷書第一人,那麼他的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也被推為「天下第一楷書」或「天下第一正書」(明代趙涵《石墨鐫華》稱此碑為」正書第一「),並有「楷書之極則」的美譽。
不過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所以「天下第一楷書」這個C位,還真沒有哪個站得令絕大部分人都心服口服的。
本文為《趣說漢字書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鐘,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藝術素養。請加關注,看之前文章獲得更多有趣的知識,及時提示更新。轉載請標明出處,歡迎出版社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