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一座溝通彝漢文化、連接涼山內外的橋」浙大建工學子在四川...

2020-12-22 錢江晚報

通訊員 楊苗婧、周夢濤、胡玥琪、陳心暢、徐小勁龍、劉永傑

錢江晚報首席記者 王湛

2019年7月24日-8月2日,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無止橋公益服務暑期社會實踐團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庫依鄉各莫井村,懷著為村裡的孩子們留下一座通學便橋的美好願景,輾轉於村莊之間,開展實地調研。

在208省道旁,同學們第一次遙望了各莫井村。渾黃洶湧的河流對岸,坐落著一座座藍頂白牆的新房,在後山土豆田的映襯下格外鮮明,這是近年來昭覺縣易地搬遷的成果。

沿著進村小路,實踐團成員走訪了各莫井村的醫療點、圖書室、「道德銀行」等,這些空間保障並豐富了村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同時,為響應國家「一村一幼」政策,村委設置了各莫井幼教點,對3至6歲的學前兒童進行彝漢雙語教學。駐村第一書記石一伍達堅定地說:「教育起步我們不能輸。」

彝族同胞像他們崇拜的火一樣熱情,村支書阿的你布邀請實踐團一行人來家裡做客,端上了坨坨肉,展現了彝族人淳樸的待客之道。幾年前,阿的一家隨村民搬進了裝飾著彝族花紋的現代居室,這是昭覺住房脫貧的典型案例。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展開,各莫井村生活用水用電得到基本保障,逐漸實現「睡有床鋪、衣有儲櫃、炊有灶臺、餐有桌凳、娛有電視」「住有新居、住得安全」。

隨著基礎建設不斷推進,電視、4G網絡也得以暢通,無法使用漢語溝通的村民們在政府的幫助下,打開電視就能收看節目來學習漢語。同時,村民們還能通過手機的各類應用軟體獲取信息,分享生活。信息暢通,一座溝通彝漢文化的訊息橋梁幫助昭覺人民了解大涼山外的世界。

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無止橋公益服務暑期社會實踐團鼓勵浙大學子運用環保理念,義務為國內貧困和偏遠的農村設計和修建便橋及村莊設施。至今,團隊已成功參與重慶麻池無止橋項目和貴州謝家村無止橋項目等2項建設工作,並將於今年8月正式建成由團隊首次主辦的廣西中停村無止橋項目。此外,團隊還積極參與農村民生項目建設,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各莫井村與無止橋團隊的緣分,始於去年冬天團隊一篇面向社會徵集潛在橋點的推文。浙大研究生支教團從中搭橋牽線,無止橋團隊與駐村縣委一拍即合。實踐團抱著建一座人行便橋,讓村中150名學生每天少走6公裡的美好願望,來到各莫井村。

村支書阿的你布在潛在橋點所在的河灘處向同學們介紹,從前住在深山裡的村民,走到公路上要耗費1.5小時,2017年政府實行易地搬遷後,58戶貧困戶和23戶非貧困戶遷入山下統一建設的新居,村民們步行至公路的時間縮短至40分鐘。如果能在各莫井村和省道間再建起一座便民橋,花費的時間就能縮短到幾分鐘。

8月4日,天氣晴好。實踐團成員們走訪河流上下遊,最終將橋址選定於2個河流跨度較小,具有較堅實地基土的位置。大家攜帶全站儀、稜鏡、腳架等測繪器材開始進行地形測繪。

在測量過程中,村裡一位叫阿的阿吉莫的小姑娘,陪伴實踐團成員在烈日下呆了2個多小時,她多次急切地問,這座橋什麼時候能修好呀?一位彝族哥哥儘管語言不通,但通過熱情的比劃,指導架立稜鏡的同學在對岸下坡,主動幫助在路況惡劣的坡地、堤岸上定點。村民們對這座便民橋的期盼與渴求,希望多與外界接觸的願望真切地觸動了實踐成員們。

目前,團隊已完成長度約70米的河堤地形測繪工作,接下來還將進行數據匯總、方案與設計呈現、架橋預算等工作。在專業教師的指導與測算下,如果橋體設計合格,並通過無止橋基金會審核,後期還將開展數次的調研跟進。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明年年末,一座連接涼山內外的人行貝雷橋就能在各莫井村建成。到那時,從家門口奔向求知脫貧的最後1公裡路,村民們將會走得更穩健,更輕快,更踏實。

是否還記得陪伴成員們測量的阿的阿吉莫?在山下縣城讀五年級的她已經下定決心,「我想去綿陽讀初中。別人學的時候我讀書,別人玩的時候我也讀書。只有考上好初中,我才能到外邊去。」

去綿陽讀初中。這個夢想是扶智脫貧播下的種子。綿陽涪城區和昭覺縣在2016年底建立了扶貧對點幫扶,將優秀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帶到彝區,讓彝區孩子也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為了能讓昭覺縣優秀學生快速成長,該區自2017年春學期起,便開始招收昭覺縣優秀的學生來涪城讀書。

昭覺縣團委書記吉葉昊鵬說:「扶貧需先扶教育,只有把最根本的教育扶起來,才有希望避免貧窮的『代際傳遞』。」

浙江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也是昭覺縣教育扶貧的重要力量。2000年起,浙大人與涼山人民的情誼已走過滿滿20年,一批又一批志願者們薪火相傳,開展了「千人圓夢」結對資助、「求是築巢」基建援建等一系列扶貧支教活動。

建工學院2014級本科生魏越是浙江大學第20屆研究生支教團的一員。在他的帶領下,實踐團一行來到東晨中學。魏越說,自己剛到學校時,學生們都很內向,路上碰到老師也不好意思打招呼。他從教學生作自我介紹開始,讓學生們逐漸卸下心防。

實踐團也跟隨魏越走訪了學生莫色土落。土落曾是個不敢說話的小姑娘,她的父母臥病在家,她一度想輟學打工供弟弟妹妹上學,在父母和老師們耐心開導下返校讀書。她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今年,她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昭覺縣民族中學。在交流中,土落講話很有條理,思維清晰,落落大方。提到夢想,土落說自己想成為一名律師。

實踐團的同學們向她介紹了浙江大學,並為她合唱了浙大校歌。期待著在未來的某一天,她能踏著這座助力扶智脫貧的教育橋,走向浙大,成為「莫色律師」,成為大涼山盛放的一朵索瑪花!

相關焦點

  • 省政府與中國三峽集團公司在成都籤署支持涼山彝區脫貧攻堅合作...
    > 小】   8月26日下午,省政府與中國三峽集團公司在成都籤署支持涼山彝區脫貧攻堅合作協議。
  • 涼山深處小學生爬鐵索橋上學續:原址新建水泥橋
    這些天,甘洛縣政府部門也在考慮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橋拆了,那些一直經過鐵索橋上學的孩子,每天要繞行1個小時。政府部門決定,在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危橋拆除後,將在原址或附近新建一座水泥板橋,新建橋梁長30米、寬5米,主要供村民和孩子通行。答覆網友為何不選擇修葺?
  • 涼山沐恩邸社區:『「彝」 針「彝」繡 織出家園新生活
    8月22日,涼山昭覺縣城郊一處社區內,30多位彝家婦女正在寬敞的活動室內做手工藝,笑容布滿了每個人的臉上。居民們守著家、抱著娃,足不出戶就能掙錢,這裡是昭覺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正如其名,在政策幫扶下,從附近村落陸續搬遷到這裡的1428戶6258居民,過上了火火紅紅的新生活。
  • 浙大之江情人橋,你與誰走過?
    | 浙大百科·情人橋 |情人橋邊的湖水,映照著他和妻子宋清如的倒影。多年後,這塊風水寶地依然是「鴛鴦雙棲蝶雙飛」的伊甸園,承載著不少之江學子的溫暖回憶。 因為從空中俯瞰下來,像兩位情人相依在一起,因此這個山谷又得名情人谷,後來池上的橋也因此得名情人橋。」 ▍一座情人橋,連接百年之江人是因為青年男女的愛情才有了情人橋,還是因為情人谷的典故引得戀人前往,我們不得而知。那些浪漫動人的故事多為後人填補進去,而這座橋的修建最初只是為了方便師生。
  •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脫貧攻堅見聞
    原標題:結盟泉水清又純——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脫貧攻堅見聞從四川省西昌市出發,驅車近兩個小時,記者才來到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彝海村。當年,紅軍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結為兄弟。結盟後,小葉丹表示派人護送紅軍通過彝族區,劉伯承代表紅軍贈送武器彈藥,授予小葉丹一面寫著「中國彝民紅軍沽雞支隊」的旗幟。在戰事十分緊張的情勢下,紅軍將士仍然沒有忘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幫助當地群眾打通了泉眼,疏浚了泉水。從此,「結盟泉」便成為軍民魚水一家親的見證。
  • 通路、安居、樂業,涼山彝家村寨唱響「卡莎莎」
    「鐵路修到涼山下,穿山越嶺把橋搭。千年的騾馬歇住了腳,沙木拉達穿過一句話……」 四川大涼山區素以「險惡」著稱,這裡山高路遠,地質災害頻發,自古便被視為「畏途」。
  • 集中辦學,託起彝區學生新希望
    如果在幾年前,走進涼山大山深處的山村,對大山裡的孩子來說,幼兒園是一個聽也沒有聽說過的事物。而今天,大山深處的彝寨裡,村民們也像城裡人一樣,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兒園了。發生這種改變的原因,是遍布涼山的「一村一幼」建設。「扶貧先扶智」,扶智從什麼地方抓起? 彝族聚居區的涼山,幼兒教育成為首先關注的對象。
  • 「彝文規範」40年 涼山這樣推廣使用彝語文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何勤華 文/圖)彝文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少數民族原創文字,歷史悠久。1980年8月國務院批准實施《彝文規範方案》,至今,《彝文規範方案》實施已有四十周年。記者從涼山州語言文字服務中心獲悉,方案實施四十周年來,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彝語文推廣使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據悉,四十年來,彝語文推廣使用工作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出臺了《涼山州關於加強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等強有力的政策法規。
  • 魅力鹽源|丁真:四川大得很,瀘沽湖三分之二在這裡!
    走婚橋朱力 | 攝觀橫亙南北的草海,走彎曲悠長的情橋。四川大得很,瀘沽湖美得很!歡迎小哥哥、小姐姐們來四川涼山瀘沽湖耍!素材來源|四川瀘沽湖綜合整理|五彩涼山智慧旅遊公共服務平臺若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理塘涼山兩隔壁 丁真 有空來大美涼山串門兒!冬日到涼山,看「海」賞雪兩不誤!
  • 詩賀彝歷新年 中外詩人繼續深入大涼山採風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涼山攝影報導11月21日,2018西昌邛海「絲綢之路」國際詩歌周活動繼續深入大涼山,中外詩人們來到有「彝族語言的母語之鄉」的喜德縣,展開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恰逢一年一度的彝歷新年,美麗的彝家山寨,籠罩在過年的喜慶歡悅中。詩人們也感受到當地濃鬱的過年氛圍。他們觀摩當地人製作漆器、民族服飾工藝,並加入他們跳舞迎接新年的隊伍中去聯歡。尤其是晚上,在喜德縣燈光球場,由散文作家、知名主持人王明青女士參與主持的詩歌朗誦會,詩人們讀詩,孩子們唱歌,演員們跳舞,在河谷旁,當夜深了,一堆堆火紅的篝火燃起來,現場氣氛走向了高潮。
  • 四川一座百年古鎮—羅城古鎮,隱居於山林之中的古鎮,生活悠閒
    到了四川犍為縣,便有了隱居於山林之中的古鎮,這裡的居民生活悠閒,形成了獨特的民俗習慣,這就是羅城古鎮。羅城古鎮位於四川犍為縣東北部,以漢、回、彝、滿、藏、黎、苗等7個民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使古鎮更加豐富多彩,也增加了外賓對古鎮文化的探索和好奇。
  • 芷江:桃花坪村再修「連心」橋
    在旱季,河裡水位低,群眾的生產生活並沒有因此受到太大影響,但到了汛期,隨著水位上漲,給周邊村民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修建一座橋,成為了這三個組村民最大的心願。很快,修橋被芷江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駐村土橋鎮桃花坪村扶貧工作隊納入該村2020年扶貧重點項目,扶貧隊長江興亮首先召集了村支兩委幹部研究修橋一事,接著充分徵求村民代表的意見和建議,並積極與當地黨委政府、縣直有關部門對接。就這樣,經過一系列地準備工作,2020年12月9日,橋梁修建工程開工了。
  • 四川涼山女孩畢業回鄉支教 涼山這些年的巨變
    近日,四川涼山。陸老師一行7名老師來到了家鄉一所小學支教,該小學總共400多名學生,學生們平時沒有辦法上藝術類課程,他們這批老師來支教後,孩子們才有了機會接觸這些課程。陸老師與支教結緣,始於10年前她的支教老師,她的人生也因此被照亮,她想將這種希望傳遞下去。
  • 看完《金剛川》,一起看看北洋學子抗美援朝時建橋、修橋的故事!
    電影《金剛川》講述了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蹟「白天這橋炸,晚上通那橋。晚上那橋炸,白天通這橋。炸彈在空中嘶,列車在橋上跑。他們白天炸,我們晚上修;他們炸了正橋,我們就修便橋。大寧江的正橋長近一公裡,被炸毀後,橋高難以修復,為了確保運輸線的暢通,我鐵道兵部隊就在大寧江上修了4座便橋。這座炸了就通那座,隨時讓滿載彈藥和物資的列車呼嘯而過。為了不讓敵機發現,修的便橋一座比一座低,其中的四便橋就像是浮在水面上。
  • ...退出貧困縣群眾迎來脫貧後第一個彝歷新年——貧感恩黨 新年話...
    在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居民載歌載舞慶祝彝歷新年。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雲攝「300斤!」「我們跳起達體舞就是要慶祝脫貧,感恩來之不易的新生活,歡慶彝家傳統節日彝歷新年。」社區居民熱烈阿洛說。除了達體舞表演,還有唱歌等節目。就讀於四川民族學院的大三學生賈拉日共演唱《不要怕》,鼓勵鄉親們在新的生活環境中努力工作生活。她說,過年了,大家都要幸福開心。而她自己則會好好學習,今後努力工作,回報社會。
  • 圖集|每個地方 都有一座讓你念念不忘的橋
    這是七橋中的最後一座橋——淺門大橋,它連接淺門山島和霓嶼島,橋長130米,橋頭豎有仿古牌坊,上書「淺門」二字。(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2008年02月 攝影/劉海鳴)(來源:中國國家地理)江蘇淮安河流立交橋 今天淮河下遊的洪澤湖,在古代並不存在。1128年黃河奪淮,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形成洪澤湖。明清以來洪澤湖形成「懸湖」,每每水患嚴重。
  • 這個美國大學生走進涼山,置身於火把節的日都迪薩
    為祈福燃起的熊熊火把,做火把的八十一歲婆婆,最後一個丟火把的巫師畢摩和漫山遍野觀鬥牛的人……這是涼山彝族的火把節,將平日安靜的日都迪薩妝點成生機勃勃的火把場。耶魯大學的美國學生柯亞華,在旅伴卡佳的帶領下來到涼山普格縣。他眼中的彝族,和莫西子詩吟唱的一樣嗎?
  • 濟寧將新建一座國家級漢文化主題公園,帶你穿越回漢朝
    最新消息,濟寧又將新建一座文化主題公園,享譽世界的嘉祥縣武氏祠,未來將建設成為國家級的漢文化主題公園>涉及親子修學、莊園農耕、歷史街區、民俗活動等六大功能文化名城濟寧又多了一個文化符號,一起來看看規劃圖,特別大氣讓人感覺仿佛穿越回漢代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2020-07-2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方志四川 歷史文化】仁壽縣福隆橋與富隆橋的傳說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有一座四墩三孔的全石建築石橋,名叫福隆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此橋總長四丈一尺,高五尺,寬四尺,橋板厚一尺五寸。東連威遠,南接井研,西達資中,北走仁壽。現在看來不很起眼,當年卻是一座名橋。特別是它的名字「福隆橋」與「富隆橋」之爭,就是一個很好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