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很多人都知道,旅行就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了解的一個過程。而在古代,除了那些徐霞客或者唐玄奘這樣的頂尖遊客,足跡到達最遠的就是中國古代的商人了,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商品完成了一種另類的「旅行」,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也使得中國的文化一度成為歐洲人心中的「白月光」。
而我們都知道,很多從中國傳到國外的專有食物,都是他們本土缺乏的東西,所以在命名的時候往往會根據中文的讀音音譯成外語,比如功夫對於「kong-fu」,豆腐對應「tofu」,在讀音上都是接近的。而茶葉從中國起源,為啥英文裡茶的讀音跟中國不一樣呢?
也許有人會說,中國很多東西傳到國外,也沒有用音譯的方法,比如說「china」最早代表的意思就是瓷器。其實,只要看一看歐洲其他國家對茶葉的讀法,就知道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在1665年之前,西方國家還是主要用「cha」的發音。
義大利語中,茶的讀法是Chiai,拉丁文是Chia,英文是Chaa,後面慢慢演變為Chaw。可以看到早期英國人說茶跟中國人的發音是一樣的。
那為什麼後來改為了tea呢?其實,這都是福建人惹的禍。在1644年,英國在中國的福建廈門開設了通商口岸,通過海運大量的購買中國的茶葉,而福建使用的閩南語系中,茶的發音就是類似tei的讀法。也就是說,英國人之所以從chaw慢慢演變成了tea,完全是被福建人傳染了(也就是說現在英國人說的是福建口音的英文?)。
不知道各位看官對於這些文化上的小趣聞有什麼看法呢?你們還知道歷史上哪些有趣的小故事?請在評論區裡說說你們的觀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