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年間,天下安定,隋末亂世的硝煙已漸漸散去。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帶著群臣離宮出遊,來到了京城長安西北的一處名為淺水原的山間平地中。這裡的空氣中似乎瀰漫著淡淡的腥味,時不時還能看到昔日戰後留下的軍灶痕跡。李世民手捻鬍鬚環顧四周,恍惚間仿佛又聽到了陣陣人喊馬嘶、刀劍鏗鏘,眼前漸漸浮現出武德元年(618年)自己在此的點點滴滴,不由得賦詩一首:
經破薛舉戰地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靈。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滅灶有殘痕。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作為大唐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李世民一生歷經大小戰役無數,稱得上是武功赫赫、戰績輝煌。但是,在他所流傳下來的80多首詩中,這首《經破薛舉戰地》是他少有的再臨舊時戰場、緬懷自己昔日之戰的作品。這位一代雄主,為何會對薛舉此人,以及此地、此戰如此印象深刻呢?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霸王發跡
李世民祖上是西涼宗室,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家世相當顯赫,而他惦記著的這位「薛舉」也很不尋常。
薛舉出身隋唐著名望族河東薛氏,隨父親從河東遷居到了隴西的蘭州。
薛舉本人武藝高強、勇猛善射,而且家底非常雄厚。他依靠豐厚家資大力交結當地的豪傑,得以在邊地揚名立萬。
用當時人的眼光來看,薛舉就是活脫脫的一位「勇武豪放,仗義疏財」的好漢,與同樣弓馬嫻熟、善用人才的李世民很有幾分相似,而在亂世之中,他的勃勃野心也絕不亞於李世民。
現代蘭州美景
隋朝大業末年,薛舉擔任金城府校尉。他抓住「隴西盜起」之時,金城縣令募兵討賊、任命自己做主將的歷史機遇,果斷組織人手挾持了縣令,起兵割據隴西。他效仿偶像西楚霸王項羽給自己取了個響噹噹的名號——「西秦霸王」,一面招附各路盜匪、吸納邊地部族,一面四處劫掠、攻城略地。《新唐書·卷八十六》記載,在不到一旬的時間裡,薛舉便「盡有隴西地,眾十三萬」,稱得上是狂飆突進。
挫折與再起
隨著薛舉稱帝、勢力擴張,隴西一隅已經不能滿足他了。欲遂天下之志,長安這座隋朝帝都、關中重鎮便成為了他的下一個目標。
奪取長安至關重要
此時佔據長安的正是李淵,雙方的衝突顯然無法避免。扶風郡一戰,時年不到20歲的李世民大破薛舉兒子薛仁杲的部隊,斬首數千級,追得薛仁杲一路逃回了老巢。此前未遭挫折的薛舉也被李世民的神勇所震懾,不僅下令撤軍,甚至還有了投降李氏的想法。
如果薛舉就此一蹶不振甚至舉手投降的話,他一定會迅速地風乾在李世民的記憶中——李世民後面的對手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頡利可汗等人,哪個不比這樣的薛舉更生猛?
歷史沒有讓李世民一路順風順水,而是扶起了這個給他留下深刻記憶的大敵。謀士郝瑗以漢高祖劉邦、蜀先主劉備創業時期屢受挫折之事激勵薛舉,使他重燃了鬥志,也送了此時春風得意的李世民一個終生難忘的「大禮」。
淺水原上的交鋒
在武德元年(618年)七月開始的淺水原之戰中,面對大舉入侵、兵臨城下的薛舉,統率八大總管、數萬唐軍的李世民卻在關鍵時刻掉了鏈子,突發急病臥床不起,只能將指揮權交給身邊的長史劉文靜、司馬殷開山。
李世民認為薛舉勞師遠襲、補給困難,必然急於速戰速決,便讓劉文靜、殷開山堅壁自守,等待薛舉師老兵疲。
淺水原之戰示意圖
不出他所料的是,薛舉果然天天跑來叫陣,而他沒能想到的是,劉文靜、殷開山兩人私下裡一番商議,認為在李世民患病之時應該展示武力震懾敵軍。他們將兵馬雲集於城外西南面,擺開陣勢鼓譟示威。
然而,唐軍人多勢眾,又取勝於前,故而難免傲慢輕敵、防備鬆弛,被薛舉一眼便看到了破綻。他分出一支奇兵秘密潛行到唐軍背後,做好了發動奇襲的準備。
《舊唐書·薛舉傳》記載,纏綿病榻的李世民此時「知其必敗」,急急忙忙寫信斥責劉文靜等人,卻為時已晚。薛舉大軍在淺水原兩面夾擊唐軍,殺得唐軍「死者十五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陷於陣」。李世民見局勢崩壞難以挽回,只好率領殘部失落而歸。
難忘的慘敗
此戰的影響史料記載稀少,但對李世民,乃至整個李淵集團的打擊定然不小。武德元年,大唐剛剛建立便迎來了一場士兵死傷過半的慘敗,戰場距離京城長安又如此之近,若非此後薛舉突然病死、形勢逆轉,李淵哪裡還能安坐在他的皇帝寶座上呢?
唐高祖李淵也被震懾了
對於李世民來說,此戰是他一生輝煌軍事歷程中少有的大慘敗,也是他問鼎天下之路上的一大考驗。幸運的是,他在慘敗之後沒有意志消沉、自暴自棄,而是挺過了逆境,振作精神、總結經驗,帶領唐軍絕地反擊,打出了漂亮的翻身仗,徹底消滅了薛氏的勢力。值得一提的是,此後李世民在戰場上所精擅的戰術,也與薛舉此戰側後突襲、兩面夾擊的套路如出一轍,足見此役對他的影響之深遠。薛舉、淺水原與淺水原之戰,註定將讓這位君臨天下的大帝銘記一生。
結語
儘管,《經破薛舉戰地》這首詩描寫的是當年薛舉病亡後,李世民在淺水原揮軍大敗其部將宗羅睺、逼降其子薛仁杲的輝煌戰績,但對於一生橫掃千軍、所向披靡的李世民而言,勝利的甘甜早已不能刺激到他的味蕾,唯有失敗的苦澀與絕地反擊的刺激才值得去久久回味。因此,他才念念不忘薛舉這位強悍的對手,念念不忘這片昔日的戰場以及那場生與死的鏖戰。
(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