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父母,是讓孩子真正死心後,才感受到活著的快樂

2020-09-11 弘益

這世界上有三類父母。

一類父母是:你說我不喜歡吃芹菜,他就停下來,不再給你夾芹菜;你說,我太熱了,要脫衣服,他就說好,然後允許你脫衣服。

第二類父母與第一類父母形成鮮明對比:你說我不喜歡吃芹菜,他還拼命地往你碗裡夾,然後告訴你不要挑食,吃芹菜對腸胃好;你說,我太熱,他說,怎麼會熱呢,我感覺天氣一點都不熱啊,你要脫衣服,他堅決不讓你脫,還批評你,你這個小孩怎麼這麼不懂事……

第三類父母,是介於第一類和第二類父母中間,他們有時候給你很大的自由,尊重你,不會強迫你,有時候也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你,不允許你的自我表達。但是總體上允許的時候比強迫的時候多。

一般來講,當第一類父母和第三類父母的孩子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他們比較有福,但是如果你攤上第二類父母,那真是不幸,這類父母控制欲很強,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他們不斷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

本質上,他們在親子關係中以自己為中心,只見自己的意志,看不見孩子的意志,孩子身在這樣的關係中是非常難受的,仿佛自己是個不存在的人。

我有一個來訪者告訴我,有時候她和自己的爸媽說話和相處時感受到的痛苦讓她,特別想一刀捅死他們,然後再捅死自己。

她和我舉了兩個例子:

一個是她小學五年級開始寫日記,到六年級時發現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記,然後她屢次告訴父母不要偷看自己的日記,甚至把日記上了鎖,父母還是開鎖偷看。直到最後一次,她歇斯底裡地大爆發,當著父母的面撕爛日記,還砸爛了窗玻璃,父母才真正聽到她的呼求。不過,從此以後她也不再寫日記。

另一個例子是:高中住校後,父母經常把她的臥室當成雜物室,親戚朋友送的年貨,舊的棉被,舊的衣服都會打包好放在她的房間。她每一次回家都告訴父母不要把這些東西放在自己的房間。父母每次都說好,可放假回到家,東西依然堆滿了她的臥室。上了大學後,情況依然如此,她為此哭鬧過一次,父母卻罵她「神經病,小題大做」,「你只是寒暑假回家住一下而已,為什麼房間不能放雜物?」可是她只是想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間。

剛大學畢業的那一年,家裡重新裝修,她拿出自己存下的全部積蓄——五千元給父母,說用這筆錢隔出一個儲藏室,再給自己買一張書桌,因為她的舊書桌已經壞了。

可是,最終,父母拿著這五千元,什麼都沒有做,依然把她的房間當成了儲藏室。

從此,她徹底對父母死心,把心門緊緊關上,不再對他們敞開,不再和父母做任何情感的溝通。

她說過這樣一段話:「曾經我一直在做各種努力希望他們看見我,聽見我。我一直不願承認或者假裝看不見一個事實:我在他們那裡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我才會不被看見,不被聽見。所以,無論我多麼大聲地吶喊他們都聽不見我的需求。

跟他們相處時那種無力、痛苦、絕望、歇斯底裡的感覺曾長久伴隨著我,也影響我和其他人的相處方式。我在人際關係中要麼卑微討好,失去自我,要麼過度防禦,容易憤怒,我找不到一個恰當的度。

我現在最後悔的事情是自己對他們死心太晚。自從對他們死心之後,我感覺自己才真正地活著,存在著。」

一個孩子只有對父母死心,才獲得活著的感覺,這樣的父母無疑是非常失敗的父母。

可是現實是這樣的父母並不少見,他們或者控制欲極強,或者極度自私自戀,或者愛無能,完全不知道如何去愛人,看見他人的存在。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看見,被父母恰到好處的回應,因為看見就是愛,回應就是愛。

所以,他們會做各種各樣的努力以獲取父母之愛。如果父母沒有捕捉到這個信號,繼續無視他,當他的努力最後都變得徒勞無功時,這個孩子就會感到絕望,無回應之地就是絕境,他最終放棄了對愛的渴望和呼喚,內在要麼變得非常憤怒,要麼變得非常麻木。

心理學上認為好父母有一種愛的敏感性,他們在養育的過程中,敏感而靈活,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之間有一個平衡,他們可以調協孩子的情緒,看見孩子的需要與存在,在與孩子的互動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愛,進而由著這愛,孩子充實自己的內心,強大自己的內心。

當一個小嬰兒躺在嬰兒床,因為飢餓的痛苦而哇哇大哭時,ta的母親此刻在廚房,一邊走向ta,一邊對ta說,「寶寶是不是餓了,著急了,媽媽很快就給你餵奶哦。」然後她溫柔地抱起ta,充滿愛意地看著ta,哺乳ta,給ta吃得飽飽。

很多人不知道,當一個母親一次又一次這樣溫柔地回應,其實在做一件非常偉大的事情。她標明孩子的情緒和需求,並做出了精準的回應。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映」,嬰兒最初是沒有自我存在感的,但是在父母一次次充滿愛的凝視中,在父母一次次給予ta的回應中,在父母欣賞和迷戀的雙眼中,就像照鏡子一樣,讓嬰兒知道了自己的存在,知道自己是好的,是強大的,是被滿足的,是被看見的,是被愛的。

父母成功的「鏡映」會塑造孩子主觀全能感和持續存在感,讓孩子對自己對他人有信心,也在這樣的「鏡映」和「回應」裡,慢慢學會與人相處和互動。

這個過程就是電影《阿凡達》中反覆說到的臺詞:i see you。

我用心看見了你,我是真正了解你,我是用眼和心與你交換,是用心真正體會你的感受。眼相見,心相連。

在被看見中,孩子最終確認了自己的價值和存在,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是有價值的。

也是在這個過程,孩子將感受到的最原始的痛苦拋給母親,母親作為一個容器,涵容並處理了這些痛苦,之後再還回給孩子。讓孩子可以承接並理解自己內在情緒的痛苦。

慢慢的,在母親一次又一次的回應中,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內在的心理容器變大,內心變得強大,ta生發出了時間和空間感,不會被一時一刻的痛苦毀滅,ta可以更好自處,對痛苦的理解和承受能力也變得更強。

這就是為什麼長大後,有的人情緒穩定,內心強大,遭遇挫折可以很快振作起來,有的人則情緒起伏混亂,內心脆弱,遭遇一點挫敗就陷入焦灼暴躁,覺得難以承受的崩潰感。

因為兩個人愛的後盾不同。

前者小時候得到了充滿愛與看見的高質量回應,後者在小時候被給到的情感協調和愛的回應的質量可能很差。

真正的內心強大其實是一個人內在有一個寬厚的容器可以承載痛苦;

可以在痛苦的時候有時間和空間性,心懷希望,知道此刻的痛苦不會將自己撕碎,相信明天和未來會發生改變,一切會變得更好;

可以在困難的時候認識自己,安撫自己,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為人父母在做的事,因為你在用愛讓一個孩子存在著,用愛塑造一個孩子內心的強大。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我最後悔是對父母死心太晚
    一般來講,當第一類父母和第三類父母的孩子不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他們比較有福。但是如果你攤上第二類父母,那真是不幸,這類父母控制欲很強,在和孩子的相處中,他們不斷地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要「你覺得,要我覺得」。本質上,他們在親子關係中以自己為中心,只見自己的意志,看不見孩子的意志。
  • "我最後悔的事情是對父母死心太晚"
    直到最後一次,她歇斯底裡地大爆發,當著父母的面撕爛日記,還砸爛了窗玻璃,父母才真正聽到她的呼求。不過,從此以後她再也不寫日記了。另一個例子是:高中住校後,父母經常把她的臥室當成雜物室,親戚朋友送的年貨,舊的棉被,舊的衣服都會打包好放在她的房間。
  • "我最後悔的事情,是對父母死心太晚"
    心理學研究證明,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被看見和傾聽,長大後也很難擁有自愛和愛人之心。書單君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是關於「看見」的方法和重要性。無論你作為孩子被養育,還是將來作為父母養育孩子,其實都是一種磨練。希望從我們這一代做父母的開始,能讓原生家庭成為一個溫暖的代名詞。
  • 智慧的父母,讓孩子吃這兩種苦,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父母愛孩子,是毋庸置疑的,那麼,父母應該怎樣愛孩子呢?託爾斯泰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事,關鍵是如何教育。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呢?父母如果真正為孩子的將來著想,讓孩子成為一個離開父母后,有能力生活的很好的人,父母就要從小捨得孩子吃苦、捨得讓孩子經歷失敗,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父母。《戰國策》中有篇「觸龍說趙太后」裡面的一句話說得好: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周國平:孩子學習不快樂,教育已經失敗
    、生子,皆未雨綢繆,為之預籌資金,乃至親自上陣拼搏,覺得這樣才是盡了責任。我想提醒你們的是:孩子的未來豈是你們決定得了的?他的未來,一半掌握在上帝手裡,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裡,即他應對外在遭遇的心態和能力。對於前一半,你們完全無能為力,只能為他祈禱。對於後一半,你們倒是可以起很大作用的,就是給他以正確的教育,使他在心智上真正優秀,從而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 失敗的父母 | 如何毀滅孩子的一生
    孩子在幼年時,如果父母有好的養育習慣,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出優秀的孩子。而父母的壞習慣,則會讓孩子不斷偏離原先軌道,甚至毀了孩子的一生。失敗的父母,大多有這4種壞習慣,你中了嗎?曾看過一條新聞:孩子因為寒假作業沒完成,老師沒發新書。爸爸知道後怒火中燒,便拿起菜刀,失控之下劃傷了奶奶,更砍傷了孩子的腿。細思極恐,孩子因為沒有完成作業,就被爸爸用刀砍,這樣的孩子,活著該多沒有安全感!
  • 感悟性人生,我活著我快樂;感受式人生,我快樂我活著
    在感悟人生中,認為人活著就是要體驗到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在感受人生中,認為活著就是要滿足感官的當下快感而享受快樂。在感受中,我們或是一味追求和滿足快感,而使心情的快樂變得單一、單調,有時甚至是灰色的圖案,常會因不快樂而消極、嘆息。
  • 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不是對孩子打罵,而是回家後的漠不關心
    細想之下,可能有的父母會覺得最大的失敗可能是對孩子動手,畢竟向孩子甩巴掌的樣子實在是愚蠢至極。可是從孩子的角度而言,父母的打罵遠不如對自己的「漠不關心」更加可怕而傷人。可是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想要的並非是一件玩具或者是一塊蛋糕,他們真正想要並且覺得溫暖的是父母陪在身邊的愛。
  • 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
    熱愛生活,喜歡超心理學和人生哲學,樂於分享生活感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心理疾病困擾,獲得健康快樂富足人生。敬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後閱讀。我經歷了刻骨銘心的心理痛苦,經歷過人生的無助絕望,今天的我才更知道感恩生命中擁有的一切,才更珍惜簡單本真的快樂,才能做到真正的寵辱不驚,淡定豁達!
  • 曾仕強教授: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不懂請閉嘴,讓真正的內行發揮其效用,才是可行之路。再好的名校,也比不上這樣的父母!我們通常把教育的方式分成三大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教育,不是名校,而是家庭中父母的言傳身教。
  • 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不是對孩子打罵,而是回家後的「這個動作」
    為人父母最大的失敗,怕的就是一點一點把最愛自己的孩子從身邊推開。>1.只重物質滿足的父母,看不到孩子心裡真正想要的愛「我這麼辛苦還不都是為了你嗎?」可是對於孩子而言,他們想要的並非是一件玩具或者是一塊蛋糕,他們真正想要並且覺得溫暖的是父母陪在身邊的愛。
  • 內心害怕孩子從小快樂的家長,可能正在讓孩子走在輸掉未來的路上
    孩子的學習多數是在生活的體驗中完成的,在體驗中學會各種知識技能,並漸漸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多時候,孩子才是生活的真正體驗者,全身心投入的那一種。他對感覺興趣的東西會一遍又一遍地去慢慢體驗,並從中獲得一種深沉而持久的快樂。
  • 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你希望孩子是主動快樂?還是被動快樂?
    孩子一天天地長大,但是,長大並不代表成長。一天天自然增長的是孩子的年齡,還有其他生理和身體上的變化。而孩子心智的不斷發展,才是成長的重要內容。孩子的三觀正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習得的。孩子的學習,有些是課堂上學來的知識,有些是生活實踐中學到的技能,還有一些是不可忽視的閱讀對孩子思想的開拓和心靈的豐富。
  • 真正的起跑線是孩子內心的覺醒,否則父母再怎麼強迫都沒用
    如此他的精神世界才是立體的,在沒有人強迫他、在成年後需要承擔責任的時候,在重大事件面前他才能思考並做出選擇。所以父母如果真的希望孩子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真的應當摒棄大眾趨之若鶩的教育方式,花精力培養對孩子真正有用的思維技能以及行為模式。
  • 比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電影《奇蹟男孩》(同名暢銷書)中的小主人公奧吉,是一個天生臉部畸形的小男孩,在歷經27次手術後終於活下來了,卻不得不面對難以修復的「醜陋」容貌。 明明是關心孩子的身體,說出口的卻是:「多穿點衣服,感冒了看我不揍你!」 明明為孩子而驕傲,說出的卻是:「哪裡哪裡,他還差得遠呢。」 明明很愛孩子,卻總是用指責代替擁抱。 所以很多孩子,童年時在期盼父母的肯定,青年時在和父母對抗,中年時才感受到父母從不言說的愛。
  • 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家長要謹記
    但這位小女孩的父母並沒有責罵她,爸爸在旁邊笑著看女兒玩泥坑,媽媽則是拿出了手機,記錄下這難忘的一刻。很多網友看到後,都表示是笑著看完這個視頻的,其中一位高贊的網友感嘆道:從這個視頻中,感受到了孩子的快樂,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過來的,不像現在的孩子,被父母管束得太多。讓孩子「自由快樂生長」,才是養育孩子最好的方式啊!
  • 真正智慧父母,請給孩子犯錯誤權,接納孩子失敗
    直到後來我閱讀了很多書,才發現智慧媽媽都會接住孩子的錯,允許孩子犯錯,孩子才會懂事有主見。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經驗與教訓,比我們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孩子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
  • 父母 I 請教會孩子理解真正的快樂
    我們作為父母其實最希望孩子的就是快樂,可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很少有父母去問下孩子自己,他真的快樂嗎?我記得小時候我的快樂很簡單我撿到了1塊錢,買了一個冰淇淋,我很快樂。今天父母不在家,我一個人在家可以瘋狂看電視,我很快樂。今天偷偷曠課,我很快樂。但是結果呢?吃了冰淇淋,肚子疼,於是我很難受;看了電視,忘了做作業,第二天被老師批評,我很難過;我曠課,被叫了家長,我超級不安。
  • 快樂的父母才能養育出幸福的孩子,每個家長都應該記住3句話
    這類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總能想到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類孩子從小和父母關係親密與同學、朋友相處融洽,長大後容易適應社會而且做事積極幸福感強。想養出有幸福感的孩子,首先父母要有個好心情!如果一個家裡,父母總是吵架冷戰,這個家庭整天處在一個冷清的氛圍中,父母的心情不好,對孩子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有些父母總是說只要孩子快樂自己怎樣都行,其實,如果你自己都不快樂,孩子怎麼會快樂?
  • 這樣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
    很多父母口口聲聲說,一定要讓孩子過的比自己快樂。可是父母自己沒有的東西,如何給予孩子?比如說幸福、快樂。01憂傷的父母,很難養出快樂的孩子。電視劇《清平樂》迎來了大結局,劇中王凱成功演繹了一位君王宋仁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