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紹興人中間,有一句話,叫做:「黃胖舂年糕——吃力不討好。」
為什麼黃胖舂年糕,會吃力不討好呢?因為,舂年糕這件事不僅要有一定的體力,還需要有巧力。黃胖本身體力有限,都會捧不動舂年糕的對子(用一段大約一米長左右的堅硬的木頭,在一端裝上一根木棍,用來把握),這對子本來就有十多斤重,一個體力有限的黃胖,要雙手舉著這對子,將它高高的舉過頭頂,再狠命地砸下去。這可就不是一件說說的事情了。
每到農曆十二月中下旬的時候,原先,在紹興的城鄉,當地的人們就都會紛紛開始做年糕了。做年糕也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情。
首先要準備好很多的草木灰,一兩塊的被單,一個很大的白藍(就是像小匾那樣的一種很大的筐子),事先,將一隻水缸衝洗乾淨,再將用來做年糕的大米,少量的糯米和粳米混合在一起,洗淘乾淨。乾淨的程度要在洗淘時,再也沒有看到乳白色的水出來了,這才結束。然後,將這些大米放到一隻早就已經衝洗乾淨了的水缸裡面,再放上高於米一手掌的高度,浸上大半個月的時間。
這時候,就開始磨年糕米了。把大米從水缸裡取出來,到河水裡去洗淘乾淨後,倒在石磨上面進行碾磨。在石磨的下面放上一隻裡面已經放好了草木灰,草木灰的上面鋪著一條被單。磨下來的米漿水,就會流入到下面的床單上面。槳水中的水分就要靠被單下面的草木灰慢慢地吸乾。一段時間後,草木灰就將米汁中的水分巨虎洗乾淨了,只剩下上面雪白的厚厚的一層細膩的米粉了。
這時候,臨近的幾戶人家就會湊在一起開始做年糕了。一個人專門燒火,一個人專門蒸米粉。等到蒸籠離得米粉蒸熟了,就倒到旁邊的一個石臼裡面,這時,就有另一個人拿起對子開始舂年糕了。在舂年糕的時候,石臼的旁邊還有一個人,專門翻動麵團子,在翻動的時候,他要先把自己的雙手放到一邊的水桶裡去洗一下,然後用溼溼的雙手去捋一下木對子,再把麵團西翻一個身。接著繼續舂。直到年糕的麵團子發黏了,就把這麵團子捧起來,放到一邊的一張結實的鋪這一塊布的桌子上面,再將布包住麵團子,有兩個人用一根竹竿在麵團上面用力來回按壓,直到年糕基本變成方形為之,這就是「大枕年糕」。然後,在上面粘上紅色的花紋。
這種年糕大人們是專門用來做佛事的。一般一戶人家就做一到兩個大枕年糕。
在這個時候,最快樂的就是我們這些小孩子了。等到年糕米粉已經蒸熟,香氣撲鼻的時候,我們就會吵著要吃糕粉了。大人們就會取下拳頭大小的一團糕粉給我們嘗鮮。
做好大枕年糕,接下來就做小的條頭年糕了。這種年糕,在舂好了麵團後,將麵團放到桌子上面,就有幾個人就麵團子扯成麻團大小一個個的,然後,在把它搓成一條條的圓棍子,在幾個人用做年糕的印版進行壓制。這就是小年糕了。
當時,我們這些小孩子家們,糕花沒吃夠,就會拿著這種年糕吃。
做好年糕就是包粽子了,然後就是等著過大年了。就是說,年糕年年高,粽子(種子)年年有。
現在,已經不再是這樣做年糕了,是也難怪機器做年糕了。
到這個時候才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候了,不但能夠穿到新衣裳了,還有的吃有得玩,更可以拿到一點壓歲錢。雖然,那時候,最多也就是一塊左右的壓歲錢,甚至是幾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