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聰富教授「締約上過失類型與責任構成」講座經典句 | 附完整視頻

2021-02-20 元照讀書館

6月14日14:00,臺灣大學陳聰富教授作客「元照讀書館」,在線分享「締約上過失類型與責任構成」,在契約生成過程中,締約上有些行為導致發生損害賠償責任等問題逐一來探討,講座中陳聰富教授用了2個多小時時間,以比較法的視角就締約過失類型與責任的四個類型與大家分享。

為了能讓更多的讀者領略陳聰富教授直播的風採,小編整理了直播中的13句經典語錄,同時附上直播回放連結,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觀看哦 ~

陳聰富教授《締約上過失類型與責任構成》
講座金句

1. 從這些規定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德國民法中的締約上過失責任,其實沒有很嚴格地去限制何時可以構成締約上過失,只要在締約前階段都可能構成締約上過失,它對義務的類型也沒有規範,而是一個開放式的規定,最後它的效果是適用契約成立後債務不履行的規範,所以它幾乎使得締約前階段所負的義務以及違反義務應發生的後果跟契約成立後契約當事人所承擔的後果一樣,這是德國締約上過失責任的特色。

2. 這一類型(締約過程中侵害身體權、健康權的行為)就如我所言是違反保護義務,尤其是違反交易安全義務或者社會安全義務,它基本上是侵權法應該規範的類型,而不應該由契約法來規範。所以甚至德國學者也批評說這一類型不應該由契約責任來規範,不然的話就發生所謂向契約法逃避的現象。

3. 德國法特別強調,在這種案例中,加害人的責任不在他拒絕締約,而在他開創了他方當事人對於契約將予締結的合理期待。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一類型基本上就是破壞了當事人的信賴關係,使得他方當事人的信賴受到損害。

4. 這類案例(中斷締約是否構成締約上過失)我相信不同的法官可能會有不同的認定,因為在這個案子裡,第一次判決的時候有法官認為成立締約上過失責任,但是第二次就認為不成立締約上過失責任。那麼重要的是法院的判決有它個別的認定,重要的不是在於它到底認為締約上過失成立或不成立,重要的是它的認定的標準為何。

5. 雖然我們叫做締約上過失責任,可是在意思表示錯誤、無權代理的時候,其實它是一個無過失責任,所以無過失也可能構成締約上過失責任,這是一個從法定案例類型可以看出來的有趣現象。

6. 締約上過失責任它的基礎應該不是在於過錯,而是信賴理論。換言之,一方當事人對他方當事人產生信賴,而他方當事人破壞這個信賴的時候,他要承擔某種責任,這是締約上過失責任的緣由。

7. 若締約一方不知道需要書面形式或經過公證,而他方明知卻故意隱瞞從而讓契約成立,這時我們會發現他方當事人等於有了一個收放自如的權利——既然一方不知情,他便會去履約,而他方當事人就可以選擇性地主張契約有效或無效。因此,我認為明知須以書面形式或須經公證而不告知,這種惡意致人不可主張契約無效。

8. 臺灣地區「最高法院」認為,(依據臺灣地區「民法」245條之1規定)請求權人一方須以非因過失而信契約能成立者為限。德國學說上稱之為「全有或全無規則」,也就是被害人只要有過失就一毛錢也拿不到,完全不能請求賠償。可是不管是德國或臺灣地區的學說,也都認為被害人雖具有過失,如果加害人構成締約上過失,被害人仍然可以請求損害賠償,只是須以過失相抵之規定減輕加害人的損害賠償責任。

9. 到底何時當事人之間會有信息揭露的義務?這是一個利益衡量的問題。從PECL(Principles of European ContractLaw歐洲合同法原則)第4:107條第3項和CESL(Common European Sales Law歐洲統一買賣法)第23條第2項來看,參考要素包括:當事人具有特別專業、信息擁有者或許相關信息之成本及他方得否合理取得系爭信息、信息之性質及其重要性和良好之商業慣例。

10.締約過失責任有其獨立功能,沒有辦法完全以債務不履行責任加以替代。如果認為既然有債務不履行責任,所以就不需要締約過失責任,我想這是不對的。尤其在違反說明義務而在當事人間訂立不符合期待的契約時,只能依賴締約過失責任處理。

11.締約過失法則在我看來,就是在詐欺法則、錯誤法則之外新開一個獨立法則。我認為讓他們並存從而同時規範過失違反說明義務是有必要的。從德國法的判決中大家可以看到,德國法也的確是借用締約過失法則以擴張適用到過失不實陳述的案例。否則,我相信不管是在中國大陸或者臺灣地區,這種過失不實陳述的案例將沒有辦法得到救濟,而我認為這對被害人是不公平的。

12.通過比較法才能去了解一個制度的全貌,而了解制度全貌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回過頭來檢討本國法。所以在研習本國法的時候,探討別國的立法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從比較的過程中才可以看出它的優劣,更重要的是經過比較法的研究才不會讓我們自以為是。

13.締約過失責任也許的確有些類型會被侵權責任涵蓋(cover)到,但有些類型也未必能被涵蓋(cover)到。所以即便是中國大陸的侵權法能夠對純粹經濟損失予以救濟,但對很多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案例仍然由締約過失法則來規範,我想著就是為什麼大陸《民法典》500條、501條仍然對締約過失責任予以規範的理由。

✲ 本文彙編於2020年6月14日臺灣大學陳聰富教授在「元照讀書館」的講座

彙編者:章豪、汪一恆,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生

相關焦點

  • 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及認定
    先合同義務是法律基於誠實信用原則為維持交易安全,保護締約當事人在締約階段不受因締約行為而致的損害設定,系法律強加給當事人的義務。  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藉此推定締約過失責任成立與否的法律依據。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應恰當、準確反映其本質特徵,否則易於將責任範圍擴大或縮小。
  • 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怎樣的
    在訂立合同時,如果一方違背了誠實守信的原則,而使得合同另一方當事人承受損失的,需要承擔締約過失責任,也就是需要對受損方進行一定的經濟賠償,那麼,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怎樣的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淺議締約過失責任
    我國新《合同法》第42條首次以條文形式確定了締約責任制度。但我國大陸學者對締約過失責任的理論研究還是近幾年的事,就其研究成果遠未達到繁榮的程度,理論中尚存諸多疑點,如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本質、構成、要件、適用範圍、賠償範圍等,法學界仍未形成統一認識。而制度的完整構建以及在司法實踐中的合理運用則更需時日。本文試就此展開分析,以求正與大家。
  • 論締約過失責任
    古代羅馬法曾確認買賣訴權制度以保護信賴利益的損失,並已出現了一方在締約過程中應當對另一方負有謹慎注意義務的觀點,但羅馬法並沒有形成締約過失責任的完整制度。1861年,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主編的《耶林法學年報》上發表了《締約上過失:契約無效與未臻完全時之損害賠償》一文,開始了締約過失責任在理論上的深入探討。
  • 淺談締約過失責任
    我國《合同法》將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項新的制度予以明確規範,但內容較為簡單,理論界和司法界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諸多方面尚有不同觀點。筆者擬對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構成要件、適用情形、賠償範圍等談些粗淺看法。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締約過失責任的法理基礎,是指依據何種法理確立和追究締約過失人的法律責任,換言之即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性質或者請求權基礎是什麼。
  • 淺析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性質
    學者一般都把締約過失行為和合同、侵權、不當得利、無因管理、單方允諾等一起作為債的發生原因之一,把締約過失責任和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並列為一種獨立的民事責任類型,也就是說在我國臺灣地區學者看來締約過失是一種獨立的債。他們所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依據,建立締約過失的一般原則,以此來彌補現行侵權法在締約階段對當事人利益保護的不足。
  • ​什麼是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
    還有學者認為,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違背依其誠實信用原則,而且這種違反給他方造成了不利的後果,致使他方的信賴利益受損,從而應該承擔的一種民事責任。第三種觀點比較完整,本文贊同第三種定義方法,以誠信原則立論,認為締約過失責任主要是違背了誠信原則,是誠信原則在合同法中的具體化。
  • 淺談締約過失責任賠償的範圍
    本文分為六個部分,除了引言與結語外,主體內容分四個部分,分別論述了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情形及類型;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範圍——本文主張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範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締約過失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問題——本文主張兩種責任競合時當事人可以選擇對其更有利的一種請求權(訴因)提起訴訟,以期獲得充分賠償,從而更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 締約過失責任初探
    第三,從各國司法實踐來看,把締約過失責任適用範圍擴大到合同有效成立的某些情況。例如,德國,買方在合同締結前的說明未涉及標的物的特徵或瑕疵時,可承認擔保責任與締約上過失責任的竟合,在具有專門知識的賣方與無經驗的買方之間的合同中,即使賣方對標的物的說明與瑕疵並無聯繫,也可成立締約上過失責任。在日本主要是標的物有瑕疵和締約人違反保證兩種情況。
  • 淺析合同中締約過失責任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  根據我國的立法和司法實踐,筆者認為,構成締約過失責任需要具備以下四個要件:  (一)締約上的過失發生在合同訂立過程中  只有在合同尚未成立,或者合同雖然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的生效要件而被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時,才能成立締約過失責任。
  • 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意思
    一、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意思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二、締約過失責任類型有哪些締約過失責任主要有以下類型:1、惡意磋商。《合同法》第四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屬於此類。2、欺詐諦約。
  • 談談合同成立前的締約過失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締約人故意或者過失違反先合同義務而給對方造成損失時應依法承擔的民事責任 。在締約磋商過程中,當事人為了締結合同會進行不同程度的準備工作從而產生費用,也更容易接觸到對方的商業秘密,因此當事人應承擔比不作為義務要求更高的先合同義務。
  • 合同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是什麼?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訂立合同過程中,一方或雙方當事人違反誠實信用原則而負有的先合同義務,導致合同不成立,或合同雖然成立,但因不符合法定的生效條件而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給對方當事人造成信賴利益的損失時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那麼合同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是什麼?
  • 《民法典》來了,如何理解締約過失責任?
    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如何讓文本上的民法典「活」起來?近日,張家界市武陵源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締約過失責任糾紛案:2020年3月25日,谷某經人介紹與毛某達成商品房買賣合意,雙方口頭約定:價款為78.8萬元,過戶時間為4月1日,過戶當天籤訂書面的房屋買賣合同,谷某支付購房款60萬元,餘款辦理按揭手續後付清。
  • 下列情形中,可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是()。
    下列情形中,可構成締約過失責任的是()。
  • 法官看法:淺議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範圍
    立法上的表現為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很多內容,法律上沒有進行規定;司法上,由於締約過失責任的損害賠償範圍上欠缺法律規定,導致審理判決的結果上不一致,「同案不同判」的情況時有發生,對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力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 締約過失責任以違背誠信為一般歸責標準
    我國合同法第42條第1、2項及第58條第2句均明文以過錯為歸責標準,亦可推論,過錯乃現行法上締約過失責任的一般歸責要件。不過,有學者認為,為保障自由競爭秩序,提供充分的締約自由空間,以適應我國處於自由競爭尚待發育的市場經濟狀態,應強化責任要件以防止締約責任對自由市場可能造成的妨礙,使故意成為締約責任的一般歸責標準,僅在法律另有規定時,成立無過失信賴責任或締約過失責任。從法律繼受過程及司法實踐來看,合同法第42條第3項具有前合同責任一般條款的屬性,其關於「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定確立了前合同責任的一般歸責標準。
  • 招標投標活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分析!
    締約過失責任是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違反先合同義務損害對方信賴利益而產生的民事責任。招標投標活動是一種相對複雜和特殊的合同締約過程,在合同成立前因招標人或者投標人故意或過失行為損害對方信賴利益,受損害方通常只能主張對方承擔締約過失責任而非違約責任。
  • 【學法】締約過失責任全面講解及案例分析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含義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過錯違背先合同義務,導致合同不成立
  • 締約過失責任賠償法律依據有哪些
    根據我國合同法規定,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締約過失責任賠償法律依據有哪些的相關知識,歡迎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