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之前真的是寓意著持之以恆嗎?它的作者列子是怎麼想的?

2021-01-07 尋花解夢

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裡面,精衛填海寓意著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而愚公移山在現在人看來也是讚揚一種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然而,歷史上愚公移山的作者列子,最初的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可沒有想到過沒自己所寫的這篇寓言故事它的寓意會是要求人們做事情要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

愚公移山的故事講了從前在王屋上和太行山之間有一個村子,村子裡住著一個農夫叫愚公,只是每一次愚公從家裡趕到集市的時候,就總是以為家門前的兩座大山阻隔,出行非常不方便,於是愚公決定帶著全家老小把門前這兩座大山給挖了。然而要知道,當時的愚公已經是90多歲快要埋進黃土的人了。

他的鄰居智叟這時候質問愚公:大山這麼龐大,你就算是之後的一生全搭進去也不一定能夠把整座山給推平,然而,愚公卻說如果我死了,還有兒子,如果兒子死了,還有兒子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總會吧這兩座山給挖走的。到了後來,愚公的所做說為感動了天上的玉帝,於是玉帝就命令誇娥二氏搬走了王屋和太行兩山。

也就是說最終挖走王屋太行兩山的最大工程並不是愚公,而是玉帝派下去的誇娥二氏,要是沒有玉帝的話,愚公根本就不可能把王屋太行兩山給挖掉。

《愚公移山》最早的故事來源於列子的《列子·湯問》裡面,裡面有提到商湯在問到夏革時,萬事萬物的長短、大小和差異究竟是如何來體現的?夏革的回答是:事物的大小長短,最開始是由人們的主觀來判定的,親身所體驗的東西,並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是看不見自己後腦勺,也寓意著當局者迷。

在這裡面,作為臣子的夏革還給商湯舉了很多個例子,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愚公移山。本來列子想說的是對於時間的觀念絕不可僅僅局限於個人的一生,還得要影響到後世。

而到了後面一些古書也在側面說明,愚公移山的故事本來並不是不屈不撓持之以恆,而是強調時間是沒有極限這個道理的。到了宋朝時期,一些文人就解釋過,玉帝之所以會幫助愚公挖山,是因為愚公所做的事情合乎於道家口中所說的天道,當時愚公的思想觀念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概念,所以才派手下幫愚公一把。

相關焦點

  • 我們對愚公移山的理解都錯了
    信念和毅力,是我們所有人大腦中愚公移山的寓意。但這真的是《愚公移山》作者想表達的寓意麼?《愚公移山》的作者列子,先秦天下十豪之一,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是介於老子和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承上啟下承左中右的重要傳承人物。
  • 《愚公移山》故事中的道教哲理
    其中我們昨天提到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則故事——「愚公移山」,昨天小編留了一個懸念,讓大家再度思考一下「愚公移山」這個故事到底講的是什麼?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思考呢,去站在我們道教的角度去思考我們道教典籍中的經典以及寓意呢?    好了,話不多說,今天我就給大家聊一聊這個「愚公移山」故事背後的故事吧。
  • 《列子》這本神書,講的是什麼?
    《列子》一書,乍一聽,可能很多人以為自己不熟悉,事實上它卻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本書。在這裡,我先舉個簡單的例子,降低一下陌生感。「愚公移山」、「兩小兒辯日」都是出自其中。怎麼樣,是不是很熟? 按照歷史記載,此書距今應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內容主要是由戰國時期列子、及其弟子所著的相關作品組成。
  • 文言文每日一讀:《愚公移山》
    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於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麼樣呢?再說,挖下來的土和石頭又安放在哪裡?」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
  • 【第190期】《愚公移山》教學設計
    整體上看,故事簡明生動,人物形象豐潤飽滿,寓意深刻具有啟發性。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進入初中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並且具有一定的賞析感悟力,能夠在預習的基礎上,結合注釋和課堂的引導感知文本,理解文本。但同時我們也看到此篇中有很多難點字詞句,這在文與言不分割,融合理解的原則下,對學生理解文本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
  • 部編語文《愚公移山》優秀教案
    22 愚公移山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掌握本課常用的文言詞語,培養學生藉助工具書和注釋解釋難詞、難句。2.結合過去學過的寓言理解其特點,把握寓言的寓意。……無路難呀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耳聽江濤的《愚公移山》,想想這是怎樣的一段傳奇佳話?我們的心中有怎樣的感嘆?請隨我走進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板書課題)二、自主預習1.作者介紹列子,名寇,又名禦寇,鄭國人,戰國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 吳曉東 | 愚公移山故事「誇蛾氏」考
    前人對《愚公移山》已經做過不少的探討,有的論文討論了故事的來源問題,範子燁在《「愚公移山」移自哪裡?》認為愚公移山故事與佛經《佛說力士移山經》中的情節有相似之處,當來源於此,並認為《列子》是一部偽書,成書在佛教傳入中土之後很晚的晉代,不是先秦文獻。《佛說力士移山經》確實有較為相似的情節,說有五百大力士想搬走擋路的大山,沒有成功,後來釋迦世尊幫他們把山挪走了。
  • 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環境十分優美,你知道是哪裡嗎?
    召集家人說:「我們挖平大山通道路,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這如何完成?土和石頭往哪放?」眾人說:「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鑿石頭,挖土。智叟譏笑愚公,阻說:「太愚蠢!憑你殘餘的歲月,怎麼做到?」愚公長嘆說:「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握著蛇的山神向天帝報告了。
  • 列子陵園「守陵人」:花光積蓄和舉債為列子「揚名」
    管鮑之交、愚公移山、夸父追日……   講這些故事的人叫列子,他的陵園在鄭州   為列子守陵 「這是積德的好事」  58歲的陳國勤住在一個  鄭報全媒體記者  翟寶寬 劉小濤 文/圖  高考作文中隱藏的列子 是咱鄭州人  今年全國高考語文Ⅰ卷作文題目是有關管仲和鮑叔牙的故事,管鮑之交的典故再次引起人們的熱議。很少有人注意到這個故事的最早出處是《列子·力命》,其實除了管鮑之交,還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憂天等很多寓言故事均出自列子之手。
  • 席慕蓉:《愚公移山》應移出語文教材,她的觀點我反對
    這是三十多年前我在初中學習過的課文《愚公移山》中的句子,現在這篇課文我還能背下來。這篇課文至今仍然選編在初中語文教材之中。這兩天看到著名散文家、詩人席慕蓉就《愚公移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愚公移山》應該移出課本。席慕蓉認為,當今人類對待環境的態度不能夠是以改變為主,而應該以適應為主,應該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 學習《愚公移山》,問一下我們曾經忽略過哪些東西?
    1、關於作者列子。列子(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年—約公元前375年之間),周朝鄭國圃田(今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後,東周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道家學派的傑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
  • 《列子》是誰?
    為什麼要整理列子的經典?因為列子是介於老子與莊子之間道家學派承前啟後的重要傳承人物。先秦道家創始於老子,發展於列子,而大成於莊子。列子的活動時期是約於戰國早中期間,與鄭繻公同時,晚於孔子而早於莊子。 莊子在《莊子》內篇一  逍遙遊中有描述列子的內容。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líng)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shuò)數然也。
  • 愚公移山真的對嗎?英式教育,到底是對是錯?
    我想愚公移山大家一定聽過,初中語文也學過,但大家有沒有想過他真的對嗎?首先,先從故事上來講起,大家可以想一下,把兩座大山搬走的成本比把家搬到山前的成本要高好多,而且你自己已經半截入土了,你還要搭上幾代人的幸福,先不說你的後代能否堅持你的搬山理想,就算能堅持,你這個搬山根本就是毫無意義的!如過大家都想愚公移山一樣,那跟愚忠愚孝又有什麼區別?刀要使在刃上,努力也要努力在有用的地方。
  • 【23《愚公移山》】課文朗讀+批註+字詞
    >23 愚公移山文 | 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注釋]愚公移山①文 | 列子太行、王屋②二山,方③七百裡,高萬仞,本在冀州④之南,河陽⑤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⑥九十,面山而居。
  • 愚公移山(中國傳統故事)
    他感到山北交通阻塞,來回得繞道兒,很不方便,就將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商量說:「我和你們一起用全力把這兩座大山搬掉,開闢一條通往豫州南部、直達漢水的大道,能行嗎?」全家人異口同聲地表示贊成。只有他的妻子表示懷疑,對他說:「憑您這點力氣,連魁父那樣的小山也平不了,又怎麼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大山平掉呢?再說,挖出來的泥土、石塊,又往哪裡放呢?」
  • 東東點讚:金秋十月,丹桂飄香——吳偉先生參觀列子書院
    坐落在鄭州市經開區大孫莊的列子書院經過重修後容貌煥然一新,熠熠生輝,今天也迎業來了尊貴的客人一一河南省教育學會語文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委員、河南松靜勻樂融媒體中心總策劃人、河南語文網主編、河南網總編、《大語文教育》主編吳偉先生。在列子書院院長吳建增介紹下,和吳偉一起首先參觀列子書院的文化。從列子寓言故事中,讚嘆列子精神影響深遠。
  • 經典 《列子》中的十個寓言故事,蘊含大道理
    《列子》是戰國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後學所著,其中每篇文字各有主題,不僅蘊含哲理,而且淺顯易懂、饒有趣味,下面十個寓言故事帶你細細體會,說不定你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兒子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孫子的兒子又有兒子,他的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但是山不會再增加了,還怕挖不平它嗎?」【寓意】比喻十分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
  • 成語「杞人憂天」:宇宙會新陳代謝嗎?列子說世間萬物有始有終?
    世界有沒有末日,現代科學家是怎麼看的?古代哲學家是怎麼想的?道家大拿——列子又是怎麼說的?歷史上的杞國非常小,司馬遷編史的時候都懶得詳述。然而杞國人出身高貴,國君是大禹的後裔。杞國人的生存能力也超強,歷經夏、商、周三個朝代,在周邊大國的不斷侵擾、攻打下,流離遷徙,輾轉存活了一千五百多年!這簡直是奇蹟,周朝才八百年歷史呀!
  • 「兩小兒辯日」僅是小兒科,《列子》一書的哲學思想,何止燒腦
    《列子》是一本書,一本重要的先秦道家典籍,對此書的評價是,此書中蘊含大智慧。列子,是一個人,出生在老子、孔子之後,莊子之前。因此,《列子》一書中有關於孔子的記載;而《莊子》一書中,有關於列子的記載。列子,雖然是我國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但其提出的許多哲學思想仍然值得現代人深思。
  • 陽城應是愚公移山故事發祥地
    戰國時期,列禦寇(列子)在王屋山區走訪,在民間神話故事的基礎上,把「愚公移山」故事收錄到《列子·湯問》篇。 也就是說,陽城,正是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祥地,應該是真正的愚公故裡。 《列子·湯問》和毛澤東著作都將愚公移山的發源地指向了陽城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最早見於《列子·湯問》,書中記載:「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