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裡面,精衛填海寓意著百折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而愚公移山在現在人看來也是讚揚一種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精神,然而,歷史上愚公移山的作者列子,最初的寫這個故事的時候,可沒有想到過沒自己所寫的這篇寓言故事它的寓意會是要求人們做事情要不屈不撓持之以恆的。
愚公移山的故事講了從前在王屋上和太行山之間有一個村子,村子裡住著一個農夫叫愚公,只是每一次愚公從家裡趕到集市的時候,就總是以為家門前的兩座大山阻隔,出行非常不方便,於是愚公決定帶著全家老小把門前這兩座大山給挖了。然而要知道,當時的愚公已經是90多歲快要埋進黃土的人了。
他的鄰居智叟這時候質問愚公:大山這麼龐大,你就算是之後的一生全搭進去也不一定能夠把整座山給推平,然而,愚公卻說如果我死了,還有兒子,如果兒子死了,還有兒子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總會吧這兩座山給挖走的。到了後來,愚公的所做說為感動了天上的玉帝,於是玉帝就命令誇娥二氏搬走了王屋和太行兩山。
也就是說最終挖走王屋太行兩山的最大工程並不是愚公,而是玉帝派下去的誇娥二氏,要是沒有玉帝的話,愚公根本就不可能把王屋太行兩山給挖掉。
《愚公移山》最早的故事來源於列子的《列子·湯問》裡面,裡面有提到商湯在問到夏革時,萬事萬物的長短、大小和差異究竟是如何來體現的?夏革的回答是:事物的大小長短,最開始是由人們的主觀來判定的,親身所體驗的東西,並不一定是真實的,自己是看不見自己後腦勺,也寓意著當局者迷。
在這裡面,作為臣子的夏革還給商湯舉了很多個例子,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愚公移山。本來列子想說的是對於時間的觀念絕不可僅僅局限於個人的一生,還得要影響到後世。
而到了後面一些古書也在側面說明,愚公移山的故事本來並不是不屈不撓持之以恆,而是強調時間是沒有極限這個道理的。到了宋朝時期,一些文人就解釋過,玉帝之所以會幫助愚公挖山,是因為愚公所做的事情合乎於道家口中所說的天道,當時愚公的思想觀念已經超越了時空的概念,所以才派手下幫愚公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