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立》:真正被尊重的孩子,才能飛得更高

2020-09-14 源源語文

對中國當代文學稍有關注的人,都不會對池莉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作為當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很多作品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還有很多被改編成影視劇,像《生活秀》《來來往往》等等,都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事實上,池莉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作家,她更是一個成功的媽媽。

在池莉的精心呵護和養育下,她的女兒呂亦池的表現也可圈可點:

從來沒有上過培優班的她,在激烈的小升初入學考試中脫穎而出,考上了武漢最好的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

初中階段,仍然沒有上過培優班的她,又在激烈的中考中過關斬將,考上了武漢外國語的高中部;

高一時,呂亦池沒有通過中介,自己獨立成功申請到英國重點中學——和諧中學去讀書;

高中畢業時,她同時被英國的倫敦大學、華威大學、巴斯大學錄取,而所有的面試,都是剛滿18歲的她獨自去面對的。


為什麼池莉的女兒那麼優秀呢?

讀完池莉的《立》,我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在我看來,池莉對女兒的養育,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尊重!

池莉是如何尊重自己的孩子的呢?

首先,她尊重孩子的性格弱點。

在池莉看來,小時候的亦池並沒有表現的特別聰明或者特別有天賦,相反,她膽小、怯懦、隱忍,特別懼怕他人的強勢和蠻橫。

對此,池莉並沒有恨鐵不成鋼地指責和埋怨,她選擇了溺愛孩子,這種溺愛,並不是給錢,給零食之類的隨意的濫愛,而是任何時候都選擇維護孩子,信任孩子,儘可能為孩子營造更多的快樂輕鬆的氣氛。

池莉在文中寫到:「只要誰給我孩子臉色看,誰壓抑她,我就要設法排除,哪怕得罪人或者威脅人,我都會做的。」池莉還說:「我必須溺愛我孩子虛弱的地方,我必須以溺愛增強我孩子的軟肋。好讓她逐漸適應這個專橫跋扈的社會,適應競爭社會的弱肉強食的環境,也許她性格中有天生難以改變的部分,但我可以嘗試促進她的心理素質更加強健和強大,慢慢變得不那麼膽怯害怕和窩心難受,慢慢往人群當中去——不管他們怎麼諷刺打擊和掠奪你。往後,長大了,這世界給你找不愉快的人,還多著呢。」

在池莉的精心呵護和溺愛中,亦池的性格弱點,順利朝著有利的方向變化和進步著,她不再害怕小朋友,甚至包括那些攻擊性、有掠奪性的小朋友。

其次,尊重孩子的社會交往

亦池四五歲的時候,自作主張請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來家裡媽媽做的飯,雖然池莉寫作很忙,雖然當時他們家地方不大,連碗筷和桌椅板凳都不夠,但是,她答應了。

她和孩子一起商量菜譜,再一起到鄰居家去借桌椅板凳和餐具,然後奔赴菜市場,大肆採買,之後清洗餐桌餐椅,對碗筷和廚具進行高溫消毒。最後,終於成功舉辦了女兒人生中第一次宴請。

之後,從小學到初中,從初中再到高中甚至是大學,亦池的同學不僅常來家裡吃池莉做的飯,還會在家裡睡覺、集體看世界盃,甚至是在家集體看恐怖片。

對於這一點,池莉的想法是這樣的:

我必須溺愛我的孩子。我必須支持我孩子的社會交往與社會活動能力。我孩子必須多多地交朋友,融入人群,了解人群,以儘量減少膽怯,直至消滅害怕。

這種尊重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自認性格孤僻,不善與人交往的池莉,養育出一個陽光開朗,人緣極佳的女兒,在人群中,女兒如魚得水,獲得了廣泛的識人與閱世的機會。

再次,尊重孩子愛玩的天性。

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亦池小時候,池莉就經常帶著孩子在戶外活動,親近大自然。在池莉看來,一個小孩子對大自然的印象和情感是智慧種子發芽的沃土。

這種玩耍一直貫穿於亦池的童年。

上了小學以後,當身邊的同學都忙於上各種文化和藝術培優課的時候,池莉有些動搖了,於是她問亦池:「你是否喜歡學習某些個人專長?你是否喜歡在放學以後去課外培優班繼續學習?」

亦池的回答是:「不喜歡。我就喜歡玩。」

這回答堅定了池莉的信心,她堅決地捍衛亦池的快樂生活,讓亦池度過了一段幾乎是「瘋狂玩耍」的小學生活。

當然,這並不代表池莉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無所作為,她堅持給亦池講故事,親自陪伴她,並且,在亦池主動提出學習鋼琴以後,又為她聯繫鋼琴老師,支持她學鋼琴。

媽媽支持,孩子也爭氣,每一次從外面瘋玩回家,休息完之後,亦池會主動上琴練習,這樣一直堅持,後來考到了鋼琴九級!

除了尊重孩子的性格弱點、人際交往以及愛玩的天性,池莉對孩子的尊重,還表現在支持孩子每一個重大的、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生選擇。

小升初時,亦池決定報考武漢最好的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面對從來沒有上過培優班、奧數班的女兒,想到競爭之激烈和錄取難度之大,想到一旦失敗會有失去就讀其它學校的可能,池莉沒有選擇潑冷水,當拒絕和呵斥的話就要出口的時候,她收住了。

她說:「我無法拒絕我的孩子的良好願望。看著亦池那穩篤篤不溫不火的神態,我又覺得她非常有譜。……如果她寧願冒險去追求自己最嚮往的目標,我這個做母親的唯有全力支持她,千方百計幫助她在關鍵時刻激發自己最大的潛能。」

於是,頂著巨大的壓力,母女倆開始為小升初全力奮戰。

她一邊幫孩子請數學老師補習數學,一夜夜送孩子去補習;

一邊激勵孩子:「人生就是會有許多的不得已。一個人在某些時刻,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體面,就必須戰勝一些他們很厭惡的東西,比如眼下的數學。」當孩子偶爾沒有信心的時候,她又寬慰孩子:「即使失敗了,也是雖敗猶榮!有個成語叫『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萬一落榜,說不定後面又別的福氣來了呢。後面的你就不要多想了,後面由媽媽負責編電視連續劇吧,好歹媽媽是個作家。」

有這樣睿智、溫暖又強大的媽媽做堅強的後盾,孩子想不成功都難。

果不其然,亦池順利通過了小升初的考試,考上了武漢最老牌的重點中學:武漢外國語學校。

後來,亦池又一次順利通過中考,考上了武漢外國語學校的高中部。

然而,讀高一的時候,亦池又萌發了去國外讀書的念頭。一個十五歲的孩子,獨自出國念書,而且還是自己獨立申請,這想法簡直是石破天驚!

池莉的心裡有著種種的顧慮,她覺得,即便是孩子在國內的高考中不能夠得到理想的結果,但是以她的能力,也一樣能給孩子謀劃出一個精彩的未來,比如當童星,又或者是當作者,她都可以給女兒鋪路。

然而,對於這些,女兒都沒有興趣,她堅持想出國上高中,然後考取世界頂尖的大學。

於是,池莉又一次選擇了支持女兒的選擇。

她說:「我就是不能夠不聽孩子的。我就是不願意強令孩子。不願意看她露出弱小動物的眼神。……我怎麼可以拒絕孩子出國念書的要求呢?」她又一次鼓勵孩子:「世界上的好東西就是屬於全人類的,你自己去爭取吧。」

於是,她又一次為女兒申請出國出謀劃策,打聽各種信息。

她們繞過了留學中介,選擇了自己直接向學校遞交申請,在和校長取得聯繫之後,亦池又順利地通過了英國校方的招生考試。

然後,她居然真的就被英國一所重點中學:和諧中學錄取了!

後續的事情不難想像,十六歲的亦池獨自去英國讀書,很好地適應了那裡的學習和生活,在高中畢業的時候,她成功收到了倫敦大學學院UCL、華威大學以及巴斯大學的入學通知。而她選擇了自己最理想的倫敦大學學院UCL,這所學校是聖雄甘地的母校,它前後擁有18位經濟學諾貝爾獎獲得者,並且,這些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在一線教學。對於一個想學習真正的知識和本領的人來說,是非常理想的選擇。

心理學家李雪在她的《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中寫道:「請給孩子空間,讓她自由感受、體驗各種事物,別用我們狹隘的頭腦來限制孩子無限的可能。如果把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都教給孩子,孩子如何比你更優秀?只要不是危險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孩子直接與事物建立聯結,不被家長橫插一刀,才會擁有生命的廣度和深度,感受到活著的意義。」

這段話,本質上說的,就是一種尊重,當大人面對孩子的時候,收起自己的傲慢心,以謙虛的心態去面對孩子。


說到這一點,我是非常感激我的媽媽的。

在我上高二的時候,我那作為公務員的媽媽得到一個信息,就是高中生可以去報考當地的黨校,一旦考上黨校,之後畢業就可以穩妥妥地進入政府部門,當一名有編制的公務員。我媽媽當時來到學校找到住校的我,跟我說起這個事情,想讓我去考黨校。

然而,當時的我胸中有豪情萬丈,哪裡願意去讀一個大專院校,然後留在老家的小鎮上去重複父母那一輩的生活呢?

我堅定地拒絕了媽媽,說:「媽媽,我還想再拼一把,我想考大學本科,我想去大城市工作!」

我媽媽聽了我的話,沒有苦口婆心地規勸我,她表示同意我的選擇,又坐長途汽車回家了。

大學快要畢業的時候,我想來北京找一份解決北京戶口並且有編制的工作,我媽媽也沒有給我潑冷水,她立刻打電話聯繫北京的遠房親戚,為我聯繫到了來北京的住處。

假如當初我媽媽按照她自己對人生的意願和想像,給我施加種種限制和阻攔,大概今天的我不會生活在北京的二環,在我自己最喜歡的環境裡生活了。

而我的鄰居小月,初中時本來學習非常好,中考時考上了當地的重點高中,父母卻以自己年邁為由,讓她讀了農校的中專。在當時,讀了中專基本上都能分配工作,她那做公務員的父母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她設計的人生線路是:讀中專,畢業後回父母的工作單位繼續當公務員,然後早早結婚生子,這樣父母年老了也能放心。

之後,小月果真回到了父母的工作單位,果真做了公務員,果真很早就結了婚,但是在生完孩子後又很快離婚,然後又插足別人的婚姻,做了一名不能轉正的小三。那種痛苦,不用近距離接觸,也能感受出來。

然而事實上,小月上學時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子,她的文章寫的特別好,上中專時,還經常在我們當地的報紙上發表文章,倘若上了大學,讀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她的今天,完全可以是另外一種樣子。


所以你看,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可能,我們作為父母的,要儘量不讓自己的局限去限制孩子的去追求那無限種可能。為人父母,最好的態度,其實就是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池莉在《立》這本書所體現出來的:尊重!

相關焦點

  • 池莉談家事:因幫女兒寫假條惹副校長生氣
    《立》,一點一滴寫出了女兒成長道路上的大小事情,將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娓娓道來。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通過郵件對池莉進行了專訪,說起《立》這一書名,池莉表示書名是她定的,想表達的是「一個孩子的成人與自立,一種教育宗旨和自然規律」。《立》被一些媒體稱作「獨特的育兒經」,池莉自己也在採訪中直言書中確實寫了不少教育孩子的方法,並將書中一個章節的標題命名為「母親溺愛是必須的」,「怎樣愛孩子,是個大學問。」    「媽媽,我從哪裡來的?」
  • 想讓自己的孩子「飛」得更高,首先你得先讓孩子能夠起飛才行
    所以,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稱讚,而不是只盯著孩子的短處和不足去說事兒,每個父母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飛」得更高,但是你得先讓孩子能夠起飛才行,所以讚美、誇獎孩子無疑是起飛之前的一段「助跑」,只有這樣,你的孩子才能步入成功的殿堂。
  • 池莉:國人教育邏輯愚蠢 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人
    圖片說明:著名女作家池莉 著名作家池莉向國人傳統的教育思維開炮。池莉在《來吧,孩子》籤售會上放言,國人教育子女的邏輯不僅是錯誤的,而且非常愚蠢。《來吧,孩子》以一個普通母親的筆觸,闡述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在籤售會上,池莉向臺下的聽眾大談「育兒經」。 中國家長沒有意識到孩子是人 池莉表示,家長在教育子女時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孩子是什麼。而她認為,孩子首先是一個「人」。
  • G-U速遞:周利群教授-插上科研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
    周利群教授:「臨床能力只是醫生一個單一的翅膀,為自己插上科研的另一隻翅膀,才能讓自己的羽翼更加豐滿,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在當今學科領域的發展中,以外科醫生為例,如果僅僅只是做手術,那麼只能算得上是一個「開刀匠」,不注重科研很難走得很遠。
  • 書評|《神奇圖書館 天空歷險記》:閱讀,讓孩子飛得更高
    如果孩子能自主閱讀了,一定要鼓勵他多閱讀,然後見縫插針利用時間聽聽音頻。耳朵聽和眼睛看是兩回事。文本的閱讀有助於提高孩子的閱讀速度,理解能力,感受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而這些最後都指向孩子的寫作能力。所以很高興看到《凱叔西遊記》,這樣孩子除了聽以外,也可以閱讀了。
  • 賈麗麗:努力飛得更高
    2006年書香門第售樓小姐賈麗麗責任心、自信心、親和力是優秀置業顧問的基準,確立目標才能不斷提升自我!賈麗麗身體力行的售樓感想和向更高標準前進的精神,值得我們共勉。希望賈麗麗努力飛得更高! 本站轉載文章和圖片出於傳播信息之目的,如有版權異議,請在3個月內與本站聯繫刪除或協商處理。凡署名"雲南房網"的文章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爆料、授權:news@ynhouse.com。
  • 作家池莉:支持「全民閱讀」願景
    作家池莉現在都在網上購書,而幾乎不再逛書店買書了。她表示如今在書店的書架上很難找到她心裡真正意義上的「書」。池莉是一位來自湖北省的57歲女作家。她說:「書店裡的大部分書都是工具書,這些書都是幫助人們通過考試或者賺到更多的錢,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書。」"It's rare for me to go to bookshops now as I can't find what I want to read.
  • 無麻藥剖腹產到考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池莉的女兒到底如何成長的
    僅僅是因為不夠尊重他們,不能用他們接受的語言來溝通,就選擇如此過激的方式嗎?生命,那是自然會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諾貝爾而這些孩子竟然如此輕易就放棄了。這是家長教育的失敗,還是學校老師的責任?培養孩子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心態,擴大孩子的認知和理解力,使他們對於人事有辨別黑白的能力。2. 鼓勵孩子獨立自主,在人生的大事上,給他們機會去選擇,會能走得更穩,更好,家長適當放手,不要把自己的理解想強加於孩子身上,美其名日:我為你好。其實只是想自己不努力,讓孩子代替自己努力而已。3. 爭取更好的資源。
  • 池莉新作《大樹小蟲》:作家的用意往往是一個秘密
    池莉:或許吧。可惜有時候,一個作家能夠寫到哪一步,並不是完全可以任性的。 記者:讀完小說,感覺你寫作一個很大的特點是,把各種因果關係梳理得非常清楚,可以說真正做到了所謂「難言處尤其明曉」。你是不是特別注重因果關係?如果說很多事物都能以因果給出解釋,又該怎樣理解一些偶然的因素?
  • 我要飛得更高
    光明日報記者 常河 馬榮瑞「我還未學會飛,天空又是那樣蔚藍,可為何迎面的風要一直把我牽絆」「我終於笨拙地飛,身上沾著新的孤單,莊子微笑著,我不怕——收起翅膀會更遺憾」「我仍然笨拙地飛,雲端遠比傳說中更加絢爛,我要獨自尋找,我會記得沿途有多精彩」在安徽省蕪湖市安徽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理科高三年級十二班的語文老師嚴景東每次讀起這首詩
  • 秀孩子與誇孩子,是自己撓腋窩的痒痒
    《立》是池莉24年的情感積澱,暌違5年用心抒寫與女兒一起成長的經歷。關於《立》,正如池莉老師自己所說:「秀孩子與誇孩子,是自己撓腋窩的痒痒——自己特舒服,別人看著不雅。我的《立》,不秀也不誇,只是恨教育。現在對孩子的教育與食品一樣含毒太多,我是母親,我要抵抗,就這麼簡單。」
  • 池莉代表:建設書香社會是個「大命題」
    今年是作家池莉履行人民代表職責的第18個年頭,多年來她一直關注文化建設。    談到當下的閱讀環境,池莉說出了自己的感受,「值得讀的新書還是太少」。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上讀到「倡導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這12個字時,池莉感到振奮,然而她想得更為深遠。首先要解決的是理念問題,倡導什麼樣的閱讀、建設什麼樣的書香社會?
  • 「be flying high」「飛得很高」?Not enough!我要飛得更高!
    be flying high「fly high」非常好理解,就是「飛得高」呀!難道這個習語就是想表達「飛得高」?怎麼可能,我還想飛得更高呢!一個習語,除了字面意思之外,一般還有比喻意義。飛得高有什麼蘊含的意義?是不是可以代表一個人有雄心壯志?
  • 遇見你丨腦癱少年姚俊鵬:我想飛得更高
    操作電腦時,姚俊鵬用左手緊緊抓住桌子腿,穩定住身體,右手也得用很大的力氣去對抗肌肉的僵直感。因為他首先抓筆就抓不起來,他就很不自然,他抓著筆像很用勁,不像人家孩子很自然,他的字給人家老師寫出來,就是一個不認真的孩子寫的,這樣的,但是對他來說就是,他已經很盡力了。
  • 遇見你丨腦癱少年姚俊鵬:我想飛得更高
    因為他首先抓筆就抓不起來,他就很不自然,他抓著筆像很用勁,不像人家孩子很自然,他的字給人家老師寫出來,就是一個不認真的孩子寫的,這樣的,但是對他來說就是,他已經很盡力了。在語文新體詩單元學習時,嚴景東讓同學們每人創作一首新體詩,姚俊鵬的《飛》讓他印象深刻。  「我還未學會飛,天空又是那樣蔚藍,可為何迎面的風要一直把我牽絆」  「我終於笨拙地飛,身上沾著新的孤單,我不怕——收起翅膀會更遺憾」  「我仍然笨拙地飛,雲端遠比傳說中更加絢爛,我要獨自尋找,我會記得沿途有多精彩」
  • 小時候不知道的摺紙飛機技巧 原來這樣才能飛得更高
    擁有一架會飛的紙飛機,是一件特別驕傲的事情。現在八零後早已經成家立業,甚至還都有了自己的寶寶。來回想一下當年摺紙飛機的技巧吧,不僅可以回憶自己的美好童年,還能給自己的孩子也帶來一個擁有紙飛機的快樂童年。製作紙飛機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特別的簡單,只需要一張沒有任何破損的長方形紙張。手工達人給朋友們分享能飛的很遠的紙飛機的教程。
  • 專家:真正讓利消費者,購物節才能立得住、走...
    專家表示,打造質量更高的購物生態圈,真正讓利消費者,購物節才能立得住、走得遠。經過10多年的發展,以「618」「雙11」為代表的網絡購物節不再僅僅意味著「買買買」的狂歡,更代表著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資源配置方式,正改變人們的消費理念,並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 專訪|作家池莉:很遺憾,我沒有標籤給武漢女人
    新書《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將池莉五部講述漢口故事的作品重新集結成冊,選的五部作品《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你以為你是誰》、《漢口永遠的浪漫》、《生活秀》、《她的城》,也是體現了漢口的城市文化。池莉說:「這五部作品每一筆,都是漢口的每一縷人間煙火。」近日,澎湃新聞專訪了作家池莉,跟她聊聊她筆下的武漢,聊聊她生活著的這座城市,聊聊生活在武漢的人。
  • 教育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
    教育並非「以父母為本」,尊重孩子個性,順應本能才能達到好效果2020-09-09 11:29:43來源:張家界熱線分享以人為本,本能無法阻止,順應教育才能取得好效果尤其是三歲以前,孩子做出一些出格或者令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情,不要想太多,很多時候只是一種本能罷了。教育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父母的意願為本,過程中要了解孩子的喜好,尊重他們的需求,尤其是隨著年紀增加,孩子上學之後,很多時候就開始了逐漸脫離父母掌控的範圍,這個時候父母會用學習為藉口,對孩子管控得更加嚴格。
  • 愛,本身是最好的教育:池莉在新書中回憶和女兒一起長大的日子
    【編者按】 開學季,我們目送孩子走進課堂,與教育者一同探討成長與未來。本期有好書不孤讀,為大家分享的是著名作家池莉的大愛之作《和女兒一起長大》,由其女兒亦池朗讀其中的感人片段,書中提及母女間多年來「就事論事」體的書信交流模式,正是因為媽媽太親,親到世上所有甜言蜜語都用不到,用了反而隔閡。母女倆用24年時間詮釋了一件事:愛,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