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中等生和尖子生差距的,不是智商,歸根結底是這一點!

2020-12-16 高中生學習

很多同學,特別是高三學子都有這樣的焦慮:時間跟坐火箭一樣嗖嗖的往前趕,好多東西還沒來得及看,一天就過去了,恨不得一天能有48小時。

然而,從物理學的角度,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不過,如果能增加每一分鐘的利用價值,那麼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等於是增加了時間。

假如你是一個「中等生」,先來回憶一下你的一天是不是這樣的:吃飯、睡覺、學習,一天的時間基本上是被這三項活動「承包」了。

再仔細想想,在這三項活動的間隙裡,其實還有很多瑣碎時間的存在,比如睡著前的那段時間、起床、洗漱、走路、等車、乘車…這些時間很瑣碎,但加起來,也是相當可觀的一筆時間資產。

時間一直都是有的,不是嗎?

關於這些瑣碎時間該怎麼利用,並不是你臨時想到什麼就去做什麼。

而是要根據時間的長短、不同的場合,有針對性和計劃性地制定「零碎時間」計劃表。

這樣在實施的時候才不會盲目抓瞎。

Step 1. 明確每天的零碎時間段

為了減少時間上的浪費,我們要以一周或一個月為單位,梳理出自己的零碎時間。

一天的零碎時間段一般有通勤(上下學)、等待(等吃飯、等家長接送、排隊)、放鬆(飯後、午睡後)。

你除了要知道每個零碎事件是什麼以外,還要知道每件事花費的時間。

例如你要坐地鐵去上學,你還要清楚自己花費多長時間。

然後利用每件事之間的交叉點來進行學習。

Step 2. 明確自己的每日任務

將每天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列成一張表,並在每個任務的後面標註所需時間。

例如背英文單詞50個(20分鐘)、看數學錯題10道(30分鐘)、刷微博(10分鐘)、看抖音(30分鐘)…

Step 3.根據「時間四象限」梳理每日任務

覺得時間不夠用的學生,往往面臨的最直接的問題在於:事情太多。

只要想填充自己一天的24個小時,總會有無窮的事情湧入自己的To-Do-List。

即便是高三緊張的學習時間,同樣存在著分給這個科目還是那個科目,去刷題還是歸納總結這樣的問題。

所以,在有限的時間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分清輕重緩急。很多緊迫的事情不一定等同於重要的事情,一定不能成為急事的奴隸。

我們可以將任務按照重要和緊急兩種不同程度進行劃分,得到「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個象限。

◆ 既緊迫又重要的事,馬上去做

這些事在短期內會帶來較大的收益,需要在當下優先完成。

◆ 重要但不緊迫的事,抽時間也要做

這些事雖然不會在短期產生明顯的收益,但確是長期發展不可或缺的任務。例如制定學習計劃、歸納知識結構、分析錯題錯因、背單詞、課外閱讀等。

◆ 緊迫但不重要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這些事看似十萬火急,但對自己短期和長期的收益有限,卻常常佔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時間。例如朋友圈的一個新消息提醒、突然的一個電話、社團的一個臨時任務,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底線和處理規則,比如拒絕或尋求幫助。

◆ 既不緊迫也不重要,想做也不要做

這些事暫時擱置或削減必要的時間投入是最合理的決策。

在此基礎上,重新思考每天的任務中哪些是必要選項,將不必要的任務儘量刪減或縮短時間。

Step 4. 根據時間段的特點,安排任務

在時間利用與效率當中,也存在「二八定律」。

在效率最高的「黃金時間」,20%的時間投入就能產生80%的回報。在效率最低的「疲頓時間」,80%的時間投入卻只能產生20%的回報。

因此,在分清不同任務的輕重緩急後,我們還要清楚在每個零碎時間段,我們的學習效率如何。

如果按照學生的效率高低劃分,可以得到高效時間和低效時間。

低效時間:用於歸納、總結、調整、計劃

完整的低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反饋時間」,適合進行對白天所學知識方法的總結、錯題的分析與歸納、反思自己的學習計劃、思考下一階段自己努力的方向。

高效時間:背誦、記憶、複習、提升

碎片化的高效率時間是一天當中的「積累時間」,適合進行與記憶和積累相關的學習任務,例如鞏固英語單詞、背誦語文古詩詞、熟悉作文素材、背誦文綜知識點。

在此基礎上,大家要根據自己每日的時間安排和精神狀態進行靈活的調整。

例如睡前的30分鐘,時間較短:如果精神狀態較好,即進入「高效時間」,完全可以進行積累、背誦、記憶工作;如果精神狀態較差,即進入「低效時間」,可以進行課外閱讀、練字、摘抄素材、聽力等。

需要認清的是:並不是只有「高效時間」才適合學習,每天有大量的學習任務發生在一些細枝末節或是精神萎靡的時間當中。

時間像海綿裡的水,得這樣擠才會有。

1. 乘坐公車時

這種場所通常人多嘈雜,無法安靜思考問題,聽音頻又需要很大聲,容易傷害聽力。這時候可以把平時抄錄的經常錯的英語單詞、語文字音字形、成語等之類的資料拿出來看幾眼。這種資料可以隨看隨記,又不用聯繫上下文。

2. 跟同學放學一起等車或回家時

可以針對某一知識點或熱門話題,互相提問和探討。這樣不但能碰撞出不同的觀點,還能幫助加深記憶,更有助於知識的查漏補缺。

3. 上廁所、起床洗漱時

這些時間比較短,不適合系統的記憶某些知識,可以用來記憶單一的知識點,例如幾個單詞、幾條公式、幾句詩詞等。

4. 課間休息的幾分鐘

課間要是十分疲倦,應趴在課桌上睡一會兒。此時強撐著學習,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浪費了時間。

對於精力充沛的同學,建議背誦詩詞、地名、年代和外文單詞等。

還可以進行一些整理工作,比如對剛剛的上課內容進行「回放式」複習。然後進行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有走神現象等,避免下一節課出現同類情況。接著可以先準備好下一節課所需要的課本及作業,以免因上課慌亂而漏聽重要知識,準備好上課資料後再整理需要寫的作業。

如果還有空餘時間,利用這個空隙寫一寫作業,來鞏固所學的知識。

5. 吃飯前後

吃飯前後,建議做一些輕鬆的閱讀,例如閱讀短篇或看報刊。較短的零星時間適合讀一些短篇的文章或自己感興趣的報刊,這樣可以幫你開拓知識面。

6. 睡覺前和醒來後

睡覺前和醒來後又被譽為「記憶的黃金時間段」,這兩個時間段大家要格外注意。

睡覺前,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把剛剛學過的內容串聯複習一遍,第二天早上醒來,再把昨天晚上記憶的內容複習一遍,你會發現比其他時間效果更加明顯。

注意,在安排任務時,最好留出一些緩衝時間來應對突發事件。

中等生還有一個常有的狀態就是遇到複雜的學習內容,或需要進行一長段時間學習時,就表現出疲憊和厭煩的情緒。這裡有個逆向思維,就是:化整為零。

絕大多數有價值的知識,並不是你在碎片時間裡可以掌握的。我們很多的重要工作也往往需要大塊的時間去集中開展,而我們不受打擾的大塊時間是有限的。

因此,我們常常感到大塊時間的資源匱乏,甚至造成我們不得不熬夜,以獲得不受打擾的大塊時間。

其實,如果我們採用化整為零的方法將能有效解決大塊時間不足的問題。

具體做法是:將那些需要系統化思考、給出較為複雜解決方案的事情,分解成一個個較小的項目。列明小目標並寫下來隨身攜帶,利用碎片時間,進行思考和推導。在這個過程中,取得的任何進展和反饋,都記下來,便於下一次繼續進行思考。

比如,做一個關於考前戰略思考的PPT,你就可能會列出這些問題:

整個PPT的邏輯應該怎麼呈現?每一部分分別需要用多少P來講?背景描述需要考慮哪些因素?關鍵因素從哪幾個方面去分析?主要戰略舉措如何…

把它們做成清單,在任意碎片時間拿出來思考,及時把思考結果記下來,而不是等坐到書桌前才去思考。

這種把工作化整為零、逐步攻克的方式,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時間,減少我們對大塊時間的依賴。

碎片化學習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利用學習工具。

隨身攜帶卡片、筆記本、書籍,不管何時何地,都能想看就看、想聽就聽,想學就學。這樣不僅將平時的碎片時間充分利用了起來,而且擠掉了無聊發呆的時間,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時間。

生活中,很多尖子生,你以為他們成績好是因為聰明,其實他們並不是真的比我們聰明多少。

而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的每一秒,在別人發呆、放空、渾渾噩噩的時候,都時刻在腦中對各種情形進行思考、推演、分析,對各種路徑和結果早已爛熟於心。

高考的成功來自平時積累的每一個一分鐘,要讓這些瑣碎的時間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現在就動起來吧,給自己列任務清單,將自己的碎片時間整合利用起來,相信你的學習效率將有大幅度的提升!

相關焦點

  • 中等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差的並不是智商,而是這些重要原因
    而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中等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差的並不是智商,而是因為這些關鍵原因。中等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是因為這幾個方面1.,而中等生和差生卻沒有這麼一個習慣。學生們從小就知道複習和預習的重要性,每天下課的時候老師也都會叮囑學生們「回家之後預習知識點」,但是卻很少有學生能夠做到這一點。而好學生卻通常都會複習和預習,將知識點重新歸納總結,這也是中等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了。
  • 「後進生」和「尖子生」的差距在哪?不在智商,而在這些細節
    當有這樣的疑惑時,我們要明確一點,學習成績的好壞其實與智商沒有太大的關係,往往取決於細節和日積月累的堅持。尖子生不可能出生就是尖子生,後進生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為後進生的。老師聽到後認真的說:「其實文雯一點也不笨,相反還很聰明。學習好壞其實大部分原因不在於智商,而是在於這些細節,比如學習方法和習慣,只要她調整好,一切都有機會改變。」「後進生」和「尖子生」的差距到底在哪?
  • 後進生和尖子生之間,差的是這十個習慣
    尖子生們都是如何煉成的?難道是他們智商各有高低?其實,智商絕不是形成差生、尖子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據研究,每個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在一個40人的班級裡很難找出一個智商過低或過高的學生。那麼,尖子生們都是如何煉成的?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尖子生,這其中的秘訣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
  • 從上課表現看「中等生」與「優生」到底如何拉開差距
    從上課表現看「中等生」與「優生」到底如何拉開差距一個班級的學生,如果是正常分班程序,那麼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總體成績分布應該是呈正態曲線,即兩頭少,中間多,而中等生,正是數量最多的部分。如何將中等生促進成為優生,這是一線老師們孜孜以求的最佳教學效果。
  • 差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距,真不在於智商,而在於這些關鍵細節
    很多家長表示,自己家娃是個學渣,只能「認命」,做父母的智商就不行,孩子也高不到哪兒去,一切都是由智商決定的。認為學習好的孩子一定智商高,學習差的孩子一定智商差,這是家長對學習這件事最深的誤解。其實人和人之間智商相差無幾,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不能用智商衡量學習能力的高低。
  • 趙俊矗|尖子生和中等生有什麼差別呢
    愛故鄉 發現美 書寫美 傳播美尖子生和中等生的差別趙俊矗尖子生和中等生有什麼差別不過,總而言之是尖子生學習成績好,什麼都好。果真是這樣嗎?兩次的監考讓我產生了不一樣的看法。第一次監考監的是年級前三十名的學生,也就是尖子生,第二次監考監的是二百名左右的學生,也就是中等生了。尖子生和中等生在考場上的表現就看出了他們的不同。考試前五分鐘發題。發題時老師一般是按列數開,從前往後傳下去。
  • 從後進生到尖子生,原來靠的是這十個習慣
    讀一樣學校,一樣的老師教,為什麼有的同學功課遙遙領先,成了令人羨慕的尖子生?有的同學卻功課落後於人,成了班級裡的差生?難道是他們智商各有高低?其實,智商絕不是形成差生,尖子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據研究,每個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在一個40人的班級裡很難找出一個智商過低或過高的學生。那,尖子生們都是如何練出來的?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尖子生,這其中的秘訣就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一個很強大的東西,日積月累的堅持,就能把習慣轉化成一種堅實的力量。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這8個習慣!
    這些細節往往就決定了同一個班級中尖子生與後進生的差距,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
  • 智商不是拉開孩子差距的關鍵,這8個習慣才是
    這些細節往往就決定了同一個班級中尖子生與後進生的差距,家長一定要提醒孩子注意。一樣的學校上學,一樣的老師上課,為什麼有的同學功課遙遙領先,成了令人羨慕的尖子生?難道是他們智商各有高低?其實,智商絕不是形成差生、尖子生差距的主要原因!
  • 對尖子生培養的一點心得
    關於尖子生的培養,對於各個學校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取得優異的成績,對一個學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現在就尖子生培養的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也算是對本階段的一個小小的總結吧。其實對尖子生的培養,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都會有所不同。
  • 靈商引航:從後進生到尖子生,原來靠的是這十個習慣
    讀一樣的學校,一樣的老師教,為什麼有的同學功課遙遙領先,成了令人羨慕的尖子生?有的同學卻功課落後於人,成了班級裡的差生?難道是他們智商各有高低?其實,智商絕不是形成差生、尖子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據研究,每個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在一個40人的班級裡很難找出一個智商過低或過高的學生。那,尖子生們都是如何煉成的?
  • 尖子生是智商高嗎?原來他們是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面對這種所謂的尖子生,在小時候的我們往往只能投過去羨慕的目光。難道我們真的是比這些尖子生智商低嗎?他們的智商真的是那麼高嗎?還是說這些尖子生的能力就是比我們強。其實都不是,這些尖子生與普通學生的區別就是他們有更加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看似是一個普通的特點,但是經過日積月累,其所養成的學習能力將是不容小覷的。尖子生不可能是經過一天的努力而形成的。
  • 真正拉開孩子差距的,不是IQ和EQ,而是這一點
    從下就給孩子將一些故事和道理,讓孩子的情商能夠得到培養。父母認為孩子的智商和情商是很重要的,這是決定著孩子之間的差距的,要是孩子沒有這智商和情商,是很難在這社會立足的。父母覺得孩子應該就要往這兩個方面發展,這樣的話,孩子的發展能夠全面,是能夠將孩子的才能培養比其他孩子更好。在他們的認知中,孩子就一定能幫助孩子拉開距離。
  • 高中家長親訴孩子從尖子生到中等生的經歷:這幾個教訓要警醒
    尖子生永遠都是少數的,相對的中等生才是大多數,這是一個尖子生到中等生家長的心路歷程,寫出了很多家長的現實考量。尖子生到中等生的經歷按照人們心理的劃分,上一本或者省示範高中的孩子就是優秀孩子,其餘的自動站隊到中等家長的行列。
  • 「陽光分班」,尖子生還是尖子生差生還是差生,中等生失去什麼?
    中等生、差生的家長歡欣鼓舞:終於不用把孩子分三六九等了,終於能和尖子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當然,潛意識裡還有另一個聲音:既然都是免費,憑什麼大家享受的待遇不一樣?首先說說尖子生,「陽光分班」後,尖子生肯定利益受損。先不必說班級魚龍混雜帶來的負面影響,三六九等混聚一堂,老師就必須得像小學一樣,按照中等生能接受的水平來授課,這對尖子生來說純粹是浪費時間。不過,比較來說,尖子生受到的影響有限,因為尖子生之所以成為尖子生,能量來源從來就不是課堂,或者課堂只佔很小一部分。
  • 普通學生和尖子生差的不是成績,而是這些習慣
    學生在學校學習知識的時候是平等的,但是經過一次次的檢測和考試之後,學生的不足與分數上的區別也就明顯了。與其說普通學生和尖子生之間的差別是成績的好壞,不如說他們之間的不同表現在個人習慣方面,家長需要知道的是,擁有以下這幾種習慣的學生,想不成為尖子生也難。第一個是認真聽課的習慣。認真聽課實際上是每個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但是想要做到並不是很容易。
  • 題出沒:「尖子生」是這樣煉成的
    坦白來說,人和人之間智商差異不大,為何成績差異卻參差不齊?而優秀的「尖子生」都存在一下共同特點:對於學習 強烈的學習動機是自身最重要的因素,學習只有主動學習才能有動力,被動的學習會對學習為了誰為誰學發生轉觀
  • 為什麼初中優等生到了高中就成了中等生呢?
    其中有位朋友加我微信,說:您好,我是一個高一孩子的家長,和您兒子的情況差不多,初中很優秀,到了重點高中後,孩子壓力很大,幾乎是最後了,我也很焦慮,不知怎麼才能把成績提上去,希望您介紹一下經驗,謝謝您了。明霞想,這個問題其實很大,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在微信上回答的。明霞還是梳理一下,在頭條文字上表達一下個人觀點及建議吧。
  • 二年級優秀生和後進生語文作業,暑假拉開的差距,如何彌補?
    進入新學期,老師就發現了一個問題:經過一個暑假,同學們之間,再次拉開了差距。而這個差距,恰恰是由家長拉開的。本身在放暑假之前,語文老師就布置了練字的作業,要求同學們在暑假好好練習一下書寫。因為,小學低年級學段,書寫是十分重要的。一筆好字,既能反映出孩子的認真程度,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學習品質。
  • 【中等生篇】
    中等生:在被忽視中實現自我突圍案例一 期待突破「我這樣的中等生在學校裡很沒話題——在我們學校,中等生基本上都能考個二本,一本挺難的。上大學容易,要進名校卻機會渺茫。我們屬於被忽視的那一撥人。」盧俊升是師院附中的學生,才上高三。在學校裡做個「不上不下」的中等生,盧俊升覺得有些「沒勁」:「老師肯定盯著尖子生多一點,都想多幾個人考上清華、北大這種牛校。另外,考不上大學的同學得到的注意也比我們多一點,怕他們洩氣唄。」盧俊升一方面希望自己能進重點,另一方面又覺得沒有把握,「你說,要是我去找老師談,他會不會用心幫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