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不久,一位特殊的母親郭獻珍通過試管嬰兒技術,成功誕下一對雙胞胎兒子。
為什麼說她特殊?一是因為她今年已經51歲了,在可以含飴弄孫的年紀,卻生下了兩個年幼的孩子。
二是因為她是天津火災爆炸事故中,犧牲的20歲英雄消防員訾青海的母親。
這件事情在網上引起了爭議。絕大部分網友表達了對烈士母親還有對這一對小生命的祝福,但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傳來。
一個打著女權旗號的記者在微博上公開罵英雄的母親,用了很粗痞難聽的字眼。
在他眼中,郭獻珍的兒子既然離世了,餘下的生命裡好好追憶才是正確的做法,51歲生孩子,完全可以當孩子奶奶的年紀卻讓他們叫媽,這對孩子是多大的諷刺。
看完之後我真是氣得發抖,這位所謂的記者,完全是對英雄母親的二次傷害。失去自己的孩子對父母來說,是剜心的痛,卻還要遭受這樣的惡意。
喪子之痛有多難熬,沒經歷過的人無法做到感同身受。正如一位喪子的父親說過「正常人永遠理解不了我們」。
在訾青海烈士的葬禮上,家人萬分悲痛。要靠旁邊的人攙扶著才不會倒下。
他們怎麼也想不通,那個熱情開朗的兒子,怎麼就變成了照片上的人。
事故發生前一年,郭獻珍由於太想念當兵的兒子,從河南跑到天津去看他。看到父母的那一刻,男子漢訾青海還沒來得及笑,眼淚先落下來了。
臨走時,郭獻珍不敢回頭看兒子,生怕眼淚不受控制,讓孩子心裡難受,一上車她就捂住眼睛哭了起來。沒想到,這次會面卻成了永別。
郭獻珍說,如果早知道,她會忍住所有的難受,回頭去看看兒子鮮活的面容,這樣,就能再多看他幾眼。
多少個日日夜夜,郭獻珍夫婦以淚洗面,相對無眠,對兒子的思念,已經融入他們的骨血,那段時間,由於過度悲傷,他們根本無法再經營曾經賴以生存的小本生意,街上玩耍的孩子,都能讓他們駐足良久。
也是因為這樣,想要再生一個和兒子一樣的孩子的念頭越來越強烈。對他們來說,小生命的誕生,不是對訾青海的忘卻,而是他生命的延續。
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是兒子的氣息,他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衣櫃裡是他的衣服,牆上貼了他的獎狀,抽屜裡還有他兒時愛玩的玩具,收集的CD和海報,可他,卻再也無法笑著說一聲「爸媽,我回來了」。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我的夢想就是要成為一名除災禍、保平安的大英雄」,這是訾青海內心的堅持,可是當他追逐夢想的時候,卻留下了在身後守望的父母。
02.
如今快80歲的潘老曾經給自己打過一個賭:雖然只有一個孩子,但孩子健康不會出意外。但很不幸的是,這個賭,他輸了。
2007年2月13日,對潘老和老伴來講,是最不願回首的一天。在這一天裡,他們年僅35歲的兒子小宏因心臟病發,不治身亡。
生前,兒子在自己的住所內給母親發了最後一條信息,卻沒想到,還沒來得及救治,已經天人永隔。
在兒子的住所,潘老找到他生前吃剩的饅頭,潘老用保鮮膜小心翼翼地封存起來,寫上字,這是兒子生前最後的生活痕跡,他一定要好好保存。
多年過去了,這個饅頭依然沒壞。
他把兒子發到老伴手機上的簡訊轉發到自己手機上,但他永遠,都無法收到兒子的電話和簡訊了。
兒子過世後,老兩口將兒子的家具和電器全部搬回自己家,實在是想他了,摸一摸他生前用過的東西,二老心裡才會好受一些。
在家裡,二老很少交流,唯一的響聲就是電視機的聲音,而就連看電視都刻意迴避從前愛看的家庭倫理喜劇。
他們很少出門,活動範圍就在小區幾百米的地方,甚至不再參加任何婚禮,如果沒有這個意外,小宏本打算十月份結婚。
「中國人,活得就是孩子,沒有了孩子,我們的意義也沒了。我們沒有死,是因為我們太軟弱。」這是潘老師內心深處的話。
孩子在的時候,潘老師兩口子都會早早去市場買肉和海鮮,給兒子做愛吃的飯菜。而現在,吃飯對他們來說,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老伴已經修行多年,吃素多年。
最讓他們心痛的是,兒子離開了,養老成了他們最大的難題。潘老跑了很多養老院,卻悲哀地發現,沒有孩子可以籤字,養老院甚至不敢收兩位老人。
「生病沒人看、養老沒人收、臨終關懷沒人管,我們不盼著更好的活著,只盼著死的時候能夠痛快一些。」潘老師的話語中透著悽涼與無奈。
喪子的痛苦,像烙印一般刻進兩位風燭殘年的老人最後的歲月裡,驅不散,抹不掉,無數個日日夜夜,他們默默忍受著煎熬,忍受命運對他們的不公。
年邁的父母在埋葬了孩子的同時,在他們的心裡,自己也已經被埋葬了。
03.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獨生子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最高贊的答案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不敢死,不敢遠嫁,特別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作家楊熹文說過自己的故事。她是獨生女,在國外留學,躊躇滿志,甚至都有定居國外的想法,她覺得,那裡有可供她施展拳腳的天地。
留學三年後,她第一次回家,小住了幾天。
離開的那天,媽媽要上班,她把媽媽送到車站,然後自己也準備啟程,下意識地轉頭看時,看到她一生難忘的一幕:
隔著穿梭不息的嘈雜人群,小販激烈熱情的叫賣聲,她五十歲的媽媽,站在馬路的另一頭,整個人呆呆地望向女兒的方向,肩膀聳動,鼻尖通紅,眼淚像斷線的珠子,布滿整個臉龐。她看著即將離開自己的唯一的女兒,在人來人往的鬧市,哭得像個孩子。
也就是那一刻,她決定要回家,陪伴在父母身邊。
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一生,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風箏,他們希望孩子飛向高遠開闊的天空,更希望,維繫他們之間的那根線永遠不要斷開。
我們這一代人,趕上了計劃生育最嚴的時候,很多人是獨生子女,我們背負著父母殷切的期望,同時也承擔起了照顧兩個或者四個老人的重擔。
遭遇父母生病,孩子體弱、工作的壓力等無數個艱難的時刻,很多人想到了結束生命。可更多人卻從來不敢讓這個念頭變成現實。
因為:如果我走了,父母就什麼都沒有了。這樣的想法,支撐著我們熬過一個個艱難的時刻。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老人身體健康,孩子平安喜樂,就是最大的幸福。對於我們的父母來說,在餘下的生命中,兒孫繞膝,共享天倫,就是最大的幸福。
正如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
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有時候在想:成人世界真的很殘酷,我們不得不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意外,以及父母迅速的衰老。
真想回到小時候,看看父母年輕的模樣。趴在爸爸寬厚的肩上,聽著媽媽的嘮叨,守在他們身邊,不再嚮往遠方。
可是時間從不會為任何人而駐足,我們終將面對分離的現實,父母的容顏我還沒有看夠,他們的嘮叨我還沒有聽夠,就讓那一刻來得慢一點,再慢一點吧。
今後的時光,都要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有生之年,父子母女一場,就算是漸行漸遠,那份血濃於水的羈絆永遠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