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排斥的,從來都不是媽媽這個人,而是媽媽對孩子愛的方式!

2020-12-24 簡柒的心理療愈工作坊

母愛似海,我們從來都不曾懷疑她的浩瀚與深沉。但是過於濃鬱的母愛卻會讓孩子產生想要逃離的想法。要麼反抗父母、要麼自我否定、要麼與父母無話可說、要麼產生各種行為問題。

總的來說,都是親子關係的破裂,才導致了孩子和家長之間愛的紐帶斷裂,讓孩子與家長漸行漸遠。

在《親子關係的重建》這本書中,作者總結了常見的親子關係出現衝突的五種類型,同時給出了五種相應的修復親子關係的方法。

通過書中的理念和案例,我們不僅能夠解決自己正在面臨的親子問題,還能對親子關係的互動中可能會產生的各種問題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為手足無措的父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作者介紹

作者:趙玉萍

中國沙盤遊戲實戰專家,國內多維沙盤遊戲的代表性人物。從事沙盤遊戲的系列教學和研究工作20餘年。組織的心理健康線上、線下培訓的參與者達10萬餘人次,諮詢過的個人、家庭心理案例3萬餘例。

本書是作者20多年心理諮詢案例的選編,針對中國式親子衝突的特點,圍繞認知、情緒、意志行為、人格成長和人際關係五個方面,解決令無數家長困惑的親子衝突和矛盾。

書籍介紹

《親子關係的重建:用沙盤療法讀懂孩子的心》,這是一本寫給家長的書,在面對親子問題時,大多數家長都是茫然無措,無從下手,似乎我們的出發點永遠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卻總也不領情。時間長了,家長厭倦了,孩子疲累了,各種問題也就隨之爆發出來。

為什麼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為什麼孩子叛逆、不聽話,為什麼孩子缺乏安全感,為什麼孩子總是出現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

家長提出了無數個為什麼,問自己,問孩子,可是沒有人能夠給我們一個準確的解答。

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所有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父母的問題,只有父母徹底地覺醒和轉變,破裂的親子關係才能一點點得到修復和重建。

一、父母對孩子最深沉的愛,就是「用心」看見孩子!

生命只有被看見,那些在孩子體內隱藏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喚醒。

曾經,一位家長感慨道:孩子最想傾訴的人,竟然是老師,不是媽媽,也不是爸爸。因為孩子覺得老師能夠懂他,能夠看見他!

看見孩子,不僅僅是簡單地陪著孩子,還要看見孩子行為背後那些沒有說出口的語言。很多時候我們只看到孩子淘氣、叛逆、打人、害羞,情緒失控。

我們開始抱怨,開始說教,開始指責,甚至威脅、打罵。

我們總是說:老師,您看看我家孩子有什麼問題嗎?

「看見了呀,孩子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他在向你求助呀!」

孩子總是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孩子其實是最懂父母的人,但是他們也無時無刻不在期待得到父母的理解。

看見孩子,看見孩子的期待,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語言,才能在孩子與父母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孩子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只有被父母用心看見的孩子,才能成長為他自己想要的樣子。

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父母深深地看見!

書中的第一章,就從父母與孩子的認知偏差出發,指出:你認為的只是你認為的,鼓勵家長建立合理的認知系統,與孩子建立情感的聯結,從而改善親子關係。

二、以愛為名的傷害——令人窒息的愛!

當我們在抓沙子的時候,手握得越緊,沙子流失的越快,但是,當我們張開雙手,輕輕地託起沙子時,沙子會在我們的手掌心,安穩而舒適!

孩子就像我們手心的沙子,當父母想要牢牢地抓住孩子,控制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拼命地掙扎、逃脫,但是當父母安穩地將孩子託在手心的時候,孩子會體會到內心的寧靜和安全,體會到父母給予的支持和關愛,親子關係也會發展地很好很健康。

父母對孩子的控制體現在方方面面,無論是學習還是情感。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時為了面子;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是為了圓自己那個年少時的未曾完成的夢想,還有些父母,控制孩子時為了滿足自己的高高在上的權力感。但是無論是哪一種,都會令孩子覺得不舒服,甚至窒息。

傾聽孩子的心聲,共情孩子的感受,設身處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孩子的情緒,不要用大人的思維習慣來要求孩子。

有界限的愛,才是最好的愛,不要用愛讓孩子窒息。

書中第二章,作者告訴我們,不要讓情緒控制了我們的感情,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支持和信任。

三、孩子學習好,關鍵在於培養自驅力

平時母慈子孝,一提學習就雞飛狗跳,相信這是很多家庭的常態,怎麼辦呢?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學習成為他自己的事情,而不是迫於父母的壓力而學習,也不是為了別人而學習。

他都18歲了,媽媽還事事替他做主。他幹什麼父母都認為他做的不夠好。現在他遇到很多現實問題,父母又不能替他解決,他不知該如何面對這些問題,只能想著如何逃避。

文中的這段話,是不是描述了很多人的一個狀態呢?

有內驅力的孩子,他們參與度更高、行動更持久,成就感也更足。而想要喚起孩子的內驅力,父母首先要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今天我們簡單談一談,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呢?

首先,家長需要反省自己,孩子有沒有學習的自主權,所謂的自主權,就是在沒有人逼迫的情況下,孩子自己打心眼裡想做。

對於孩子而言,學習不是為了談好父母,也不是為了逃避懲罰,而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學。

當孩子有充分的自由,可以決定自己什麼時候學、學什麼的時候,孩子的自主權就被釋放出來了。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讓他們「自己做主」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而且很「爽」。他們會發自內心地認為這件事就是我說了算的,我就是自己的主宰。

父母真正放手,孩子才會有成長的空間和機會。而放手的前提就是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生活,父母能夠克服自己內心對於孩子的焦慮和恐慌,願意將孩子的生命交到孩子手上。

有一句話說的很形象:這是他的人生,你卻始終掌控方向盤。

書中第三部分,從內驅力的角度,向我們展示,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不僅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還會滋生出各種各樣的叛逆行為,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家長沒有懂得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

四、培養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

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當今社會,最應該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觀念。只有父母的教育觀念發生變化,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獲益終生。

如今的孩子,與家長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他們經歷了獨生子女的孤獨,他們擁有了更加寬廣的知識面,他們有靈活的信息來源,同時也承擔著來自父母和老師的各種焦慮和負擔。他們更加強調自己的話語權,他們更有自信和勇氣等等。

簡簡單單的一句「聽話」,早已不是判斷一個孩子優秀與否的標誌。而孩子們已經長大了,他們思維更加成熟,更有自主性和行動力,父母們卻依舊在原地踏步,這樣的落差必然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種種矛盾。

孩子需要的尊重、支持,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鼓勵和信任,同時他需要父母放手,讓他去擁抱自己的明天。那種打壓、否定式的教育已經不適合當今新時代的孩子。

我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是,愛的表達卻有很多種,能否選擇對孩子有幫助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愛意,能否摒棄掉來自上一輩的愛的表達,已經成為當代父母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再也不要說:我小時候曾經經受過多少打擊和否定了!

再也不要用過去的思維和教育方式來面對新時代的孩子了!

第四部分,從人格完善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個案例,被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愛著的孩子,最後只能被愛折磨著,甚至痛苦一生。

五、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有的家庭關係,是一口鍋裡的生米,粒粒分明,邊界清晰。而有的家庭關係是一鍋粥,你粘著我,我粘著你,相互連在一起,誰也分不開。

在一個家庭中,主要的人際關係分為三種:夫妻、親子、同胞。

其中,夫妻關係是最基礎,也是最親密的關係。夫妻之間既要建立雙方的同盟,又要彼此保留適當的空間和隱私。只有夫妻關係融洽和諧,家庭中的其他關係才會有積極的發展方向,可以說:夫妻是一個家庭維繫的根本。

而親子關係的發展,可以看做一項縱向的發展,從孩子與母親的黏連,到孩子能夠獨立生活,父母在做的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相送。父母從最初的全權包辦,到適當管教,再到徹底放手,是一個非常艱難,但是非常偉大的過程。

這個分離的過程,完成的好,父母能夠體會到為人父母的成就感和喜悅感。孩子也能獲得比較輕鬆自在的發展。

同胞關係,則是區別於上述兩種關係的。兄弟姐妹之間有扶持、有關愛,同樣也會有競爭。如何平衡同胞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父母們所面臨的一項重大考驗。

家庭中的人際關係同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一樣,同樣需要我們去維繫。只有做到相互尊重,彼此牽掛又相互獨立,把家塑造成一個溫暖的港灣,製造無壓力的相處時刻。才能讓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積極地投入到家庭情感的交流中,為家庭的和諧增添自己的力量。

家庭才能更加和諧、寬鬆,處於其中的成員才能更好的接納對方,愛對方。

我愛爸爸,也愛媽媽,但是我明白,爸爸是爸爸,媽媽是媽媽啊,而我只是我自己!

第五部分,從人際關係的角度詮釋了一個健康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對於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強調每一個人都是家庭中的一員,每一個人都應該在家庭中找到合適自己的位置。

讀者感悟

這是一本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因為它從心理沙盤遊戲的角度,用最大眾的言語和方式,向我們展示了心理學的奧妙。沒有高深的語言,也沒有艱澀的詞語,即使沒有心理學的基礎,依然也能讀懂這本書。

這也是一本父母的行為手冊,書中的案例可能就是你的家庭中正在面對的問題,也可能是已經發生卻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每一個關心孩子心理健康,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都應該讀一讀的書。

孩子的問題從來不簡簡單單是孩子的問題,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身療愈和成長的過程。只有不斷學習和進步,才能跟上孩子的步伐,才能打造一段和諧友愛的親子關係。

我是簡柒,一個在育兒路上砥礪前行的心理學愛好者和踐行者。《親子關係的重建》推薦給關注家庭教育的你,希望你的生活,會因為心理學而更加幸福呀!

相關焦點

  • 傷害孩子的從來不是離婚,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已面目全非
    他的學生阿德勒也曾說過的這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我們通過大家所熟知三個人,來驗證這句話的真實有理。被稱為「做精」,「小公主」的伊能靜,從小沒有父愛,近期經歷了「翻紅」、「爆紅」、「翻車」......她曾經在節目裡這樣對老公和婆婆說:「我小時候被教會的,就是你不賺錢的話,這個債還不了,別人回來家裡潑油漆,把你的家鎖上門。所以,你們不了解那個東西在我心裡的陰影,我身上的毛病,不是我想要的,我也不希望我不是一個這樣的人」。她只是被自己童年時期習得的情緒經驗所掌控。
  • 媽媽的性格影響孩子一生,這3種媽媽更容易被娃「排斥」,很真實
    以愛之名,控制孩子母愛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親情,沒有之一,不管是寵溺的愛還是嚴厲的愛,幾乎每個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是毫無保留地呵護和照顧。但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媽媽,她們打著愛的旗號,將孩子牢牢禁錮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從來都不肯不放手。
  • 李玫瑾教授:毀掉孩子的從來不是遊戲,而是父母的「語言天賦」
    文/好奇的萌娃控我們經常用學習成績、性格開朗、樂觀積極向上、懂事、孝順這些道德品質來評定一個孩子的好壞,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孩子這些特徵呢?經常聽說遊戲毀了孩子,讓孩子變懶惰、變陰鬱、變得不愛學習,但其實學習從來不是毀掉孩子的第一大「殺手」,跟父母的「語言天賦」比簡直輕如鴻毛。
  • 孩子,媽媽愛你不是因為你比誰優秀,而是因為你就是你
    可是周婷比我做的更好啊,媽媽,你不覺得我的同桌什麼都好嗎?」我說:「是啊,你的同桌挺好的,但是,有一個很優秀的同桌不是很好嗎?」女兒:「我比不過她,你難道還會愛我嗎?」,媽媽喜歡你,深深地愛著你,比不是你比誰優秀,而是因為你就是你,你是我的孩子!
  • 造成教育失敗的原因從來不是貧窮,而是對孩子精神上的「虐待」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個比較常態化的話題,你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否會經常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這樣對孩子會產生什麼危害嗎?可以用什麼方式緩解這種情況呢?我想很多家長應該都挺關心這個話題,畢竟家裡有個「熊孩子」的可能性還挺高的,而父母被孩子氣急了的時候往往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 為什麼媽媽對孩子再打罵,孩子依然很愛媽媽?原因太讓人心疼
    導讀:為什麼媽媽對孩子再打罵,孩子依然很愛媽媽?原因太讓人心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媽媽對孩子再打罵,孩子依然很愛媽媽?原因太讓人心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充分的自由,要給他們更多的空間,但當孩子在地上撒潑打滾,不停哭鬧的時候,家長又束手無策,後悔沒有早些給孩子立下規矩。「愛孩子」與「立規矩」是一道單選題嗎?小編今天與您分享一篇文章,規矩必須立,但要講方法。「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
  • 為什麼孩子排斥英文?因為媽媽的站位有問題
    想要妥善應對,就先要探明孩子排斥背後的原因。孩子對英文的排斥,一類是對「聽」的排斥,一類是「讀」的排斥。這些排斥英文的孩子,並非都是第一次接觸英語,很多孩子,也會一些單詞,但是,如果讓他聽成段的英文歌曲,看英文動畫片,讀英文繪本,很多孩子馬上就會拒絕甚至逃避。 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問題?
  • 媽媽的這些行為不是在愛孩子,而是在毀孩子,你中招了嗎?
    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因為自己的行為不當,而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和安全感缺失。大多數時候不是我們不願意教育孩子,而是找不到合適的方式方法。總是用自以為是,或者是傳統的老觀念來教育孩子,所以經常容易走彎路,錯失了教育好孩子的最佳時機。每個孩子的脾氣秉性,和擅長的優點都有所不同。在針對孩子教育的時候,我們要做到觀察孩子和情緒平和,心態良好。
  • 來自一位媽媽的吶喊: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爸爸學會對媽媽好
    都說你是「老好人」,對誰都好,對什麼人都不會拒絕,偏偏把最不好的面給了你自己兒子的母親!還口口聲聲對孩子推卸這個女人跟你無關!沒孩子之前怎麼不這麼說!你跟孩子反覆強調「我不管你媽媽,你媽媽我才不管,你媽媽與我無關」等等,你以為孩子聽了很開心?你還不如對孩子說「這個女人就不是你媽媽,跟你們沒有關係!」沒生孩子之前你要這麼說,你以為我會纏著你?!
  •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一道單選題
    01 「愛孩子」和「立規矩」從來不是單選題其實,管得太少和管得太嚴的父母在我們身邊都不少見。一般溺愛孩子的父母認為,孩子要面臨的壓力已經很大了,趁著現在還小,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放縱孩子一下也不會對他造成什麼影響。
  • 孩子對英文排斥,媽媽英文又不好怎麼辦?
    昨天一個媽媽發來信息問寶寶快5歲了,之前給報過英語輔導班,但是現在排斥英文,不聽英語繪本,連英語動畫片和歌謠都不看
  • 媽媽爸爸的教育就像兩條平行線,方式方法不同,導致孩子無所適從
    還有的媽媽是很自我的人,不能很好地與爸爸溝通交流,媽媽的教育與爸爸的教育就像兩條平行線,兩人都出於對孩子好的心思去教育孩子,可是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同導致孩子無所適從。教育孩子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媽媽有媽媽的道理,爸爸也有爸爸的作用,哪一方都不能被忽略、被放棄。所以教育孩子這項工作,最好是媽媽與爸爸分工合作,不僅各司其職,還要通力協作,互相配合,孩子才能享受到完整而理智的家庭教育。認清一個事實真相:孩子屬於家庭,而不是你個人。
  • 孩子總是粘著媽媽,不是離不開媽媽,而是你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我認識一個朋友,她的兒子特別粘她,無論去哪裡都要跟著她。只要媽媽遠離他一點,他就會叫媽媽:「媽媽,你去哪裡?」「媽媽,不要丟下我好不好,我會乖乖聽話的。」孩子說:「媽媽,你別上班了,等我掙錢養你,在家裡陪我好不好。」孩子到底有多缺乏安全感,才會這樣祈求自己的媽媽。做這樣的事,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但是媽媽的一些無心話,卻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 《不急不吼做媽媽》:好媽媽從來不喋喋不休
    既然孩子都不喜歡嘮叨,那麼,愛嘮叨媽媽絕對不是好媽媽。所以,你要想做個好媽媽,一定先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你想管,但卻總是管不住的自己的嘴巴,不妨讀一下《不急不吼做媽媽》這本書。這類媽媽應明白,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卓爾不凡,總有孩子是人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優秀孩子,甚至是學霸;也總有孩子會是最平凡最普通的那個,甚至是學渣。作為媽媽,我們對孩子的期待不能太高太低,具體的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製作自己的育兒目標與計劃。當你明白了這一點,都不會再像原來那樣對孩子喋喋不休。
  • 孩子,媽媽也不是故意對你發火,看完心都碎了
    ≠壞媽媽近幾年,「媽媽戒吼」、「為愛戒吼」類活動層出不窮,但大部分的人都以失敗告終。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吼孩子之後,媽媽都會很內疚,害怕傷害孩子,陷入一種自虐的情緒,但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人非聖賢,誰都有脾氣,媽媽當然也有自己的情緒。
  • 《孩子,媽媽也不是故意對你發火》,看完心都碎了
    ≠壞媽媽近幾年,「媽媽戒吼」、「為愛戒吼」類活動層出不窮,但大部分的人都以失敗告終。 吼孩子之後,媽媽都會很內疚,害怕傷害孩子,陷入一種自虐的情緒,但媽媽也是人,也有情緒。>人非聖賢,誰都有脾氣,媽媽當然也有自己的情緒。
  • 誰帶大的孩子更聰明?科學證明:家裡這個人帶孩子,媽媽都比不上
    這個人就是爸爸,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比較有出息。由爸爸帶大的孩子,通常比媽媽帶大的孩子要更加優秀和聰明,因為爸爸自身有一些優點是母親沒有的,而這也會影響到孩子,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為何父親帶大的孩子比母親帶大的孩子聰明?
  • 《坡道上的家》:「壓垮」媽媽的稻草不是孩子,而是「身邊人」
    這起惡性案件是一個媽媽將八個月的女兒溺死在浴缸裡,很多人都覺得這個母親太狠心,對8個月大的女兒下此狠手,但隨著案件的推進,參與這起案件的很多人都在案件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裡沙子望著了站在被告臺上的媽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自己也曾經受到老公、婆婆和周圍人的精神壓力,也曾經傷害過孩子。裡沙子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不是這位媽媽不想為自己辯解,而是自己深深地意識到自己不是一個好媽媽,在周圍人不斷的斥責和貶低之下,感覺自己就像一個一無是處的人。
  • 這個體型的媽媽,生出來的孩子智商都高!不是迷信有依據的
    導語:大家平時總是開玩笑說,要是爸爸調皮的話,那麼最多帶壞一個孩子。但要是媽媽調皮的話,那麼家裡所有的孩子都會被帶壞。這話聽起來可能讓人感覺不太好,可實際上,從各方面來看,孩子隨媽媽的地方比較多,確實可能會被媽媽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