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第一次看到Grammatical Metaphor-語法隱喻 這個詞的時候,感覺它是個非常複雜非常「學術」的概念,讓人敬而遠之。
但實際上,語法隱喻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有用的概念,要理解它並不難。希望大家看了這篇文章以後都會說:
「哦,原來語法隱喻是這麼回事啊」
首先,要搞懂語法隱喻,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大家最熟悉的「比喻」。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比喻修辭手法,比如說,
「骨瘦如柴」🦴
「揮金如土」💰
「笑得像花兒一樣」😄🌼
「開心得像個三百斤的胖子」
這些比喻實際上是詞彙的比喻(lexical metaphor),簡單來說也就是把一個東西比作另一個東西,把兩個不同的概念通過比喻手法聯繫起來。
語言學家們不禁思考,比喻只能出現在詞彙層次嗎?在語法層次也可以有比喻嗎?
答案是:yes
比喻實質上是一種非典型話語現象,也就是說明明我們可以說「他花了很多錢」,但卻用比喻的手法說「他揮金如土」;明明可以說「他非常瘦」,但用比喻可以說「他骨瘦如柴」。前一種是典型的普遍表達,後一種是非典型的比喻表達。所謂典型或非典型是從概率的角度來理解的,也就是更多的情況下人們用典型的話直截了當地表達,少數情況下用非典型的話修飾「包裝」一下。
在語法層次,也有這樣的典型與非典型的話語現象。當我們遇到非典型的語法現象,語法隱喻就產生了。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語法隱喻可以分為概念語法隱喻和人際語法隱喻(有關是否存在語篇隱喻在學界還存在爭議,這裡不做探討)。
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幾個簡單的例子來看看什麼是語法隱喻吧~
----首先-概念語法隱喻----
概念語法隱喻主要通過及物性改變以及動詞名詞化來實現。
及物性改變指的是過程類型的變化(比如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 變為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和各成分的互相轉化(比如動作者Actor變成感受者Sensor)
舉例:
a: A new program will take place in our class next week.
b: Next week will see a new program in our class.
從a👉b,我們可以發現,物質過程will take place變成了will see心理過程;同時A new program從原來的動作者變成了Next week這一感受者。
a是較為典型的表達,也是大家常用的表達,而b是一種特殊的較為不典型的用法,因而產生了概念語法隱喻。
動詞名詞化很好理解,比方說develop變成development,act變成action。我們慣用的表達方式是主語+謂語+賓語(請看例句c)。 但在一些情況下(尤其是學術語篇),我們會看到另一種表達方式(例句d)。
c: Our students' knowledge has developed and improved. It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m.
d: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our students' knowledge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m.
c和d比較起來,c的可讀性更高,因為每個成分都比較短;而d中僅僅主語就有那麼長(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our students' knowledge),但這也正是學術語篇的語言特點(要顯得比較專業精煉嘛😁開個玩笑)。從c👉d,仍然是典型到非典型,存在概念語法隱喻現象。
----人際語法隱喻----
想像一下:🤔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你和同學在教室裡上課,窗戶敞開著,你感到很冷,於是你想把窗戶關上,但你的座位離窗戶非常遠,只能喊同學幫忙。這時候,你可能會說:
「某某,可以幫我把窗戶關上嗎」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形式和結構上,這是一個疑問句(interrogative)
但語義上,其實你想表達的是一個祈使句(imperative):
「幫我把窗戶關上謝謝」,或者更直白些,「關下窗」。
也就是說,語義和語法結構發生了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你用了疑問句的形式來表達祈使句的意思。那麼像這樣的語義選擇,背後當然是有特定的原因。在這裡,你一定是為了表達一種禮貌客氣的態度,我們或許可以猜測,你和坐在窗邊的那位同學並不是十分熟悉,因此要用這樣的問句來表達你內心希望發生的一個行動或結果。這就是人際語法隱喻的體現,人際語法隱喻的產生往往需要放在特定的社會語境中看待和理解。
好啦,我們的知識點介紹到此結束👏
如果有問題歡迎在公眾號留言,或者在知乎專欄裡和我互動哦:系統功能語言學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