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進出城,為什麼必須要走城門,其他地方不能進出嗎

2020-12-24 星大河說歷史

導言

城門是一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是城市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隋唐時期的都城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實行嚴格的封閉管理制度。城門作為溝通內外空間和防禦的節點,在城市的管理和使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最近幾天,一直都在思索著一個難題,中國古代的老百姓進出城好像都必須走城門過,為何就無法找一個擺脫城門的小路或是在晚上單獨翻圍牆。而且中國古代的城市真的是全部都被包圍起來的嗎?假如一個城市整個都用圍牆包圍起來,那麼得用多少錢的磚啊,並且假如碰到河段還如何建設圍牆呢?

中國古代的城門可以說成是一個城市的標誌,城門和圍牆一般來說都是有國防防禦力,並且還能夠用於城市防洪工程用,可以說中國古代的城便是一個牢固的天然屏障。中國古代的封地都擁有 城牆的圍繞,除開東南西北四個方位設定了城門以供大家進出以外,別的地區全是有圍牆的。自然在碰到戰爭的情況下,便會關掉城門來作為防禦力。

實際上古代的人進出城都必須走城門關鍵有二點的緣故。第一便是城牆上全是有兵士開展鎮守的,如同如今守衛邊疆的這些戰士職業一樣,假如你挑選單獨翻牆而過,非常容易被當作是戰敗國的內奸,被單獨滅掉,這簡直很誣陷了。

有些人說可以避開兵士啊,自然這一步你是可以辦得到的,可是即使你躲避了兵士,也許也是上不上圍牆的。中國古代城市的圍牆一般全是用鑽石泥塊壘成的,並且許多 城市的圍牆都是有十幾米的高寬比,這類高寬比除非是你具備少林輕功,不然壓根不太可能翻過來。

有些人又說起了,看電視劇裡邊不全是用繩子翻過來嘛,只能說你想得太多了。你覺得中國古代的繩子和如今的一樣嗎?如今一根細細的繩子都能夠撐起來一個人的淨重,可是中國古代不一樣,中國古代的繩子假如要撐起來一個人的淨重,那最少都得手腕子那麼粗,假如城牆充足高的話,可能你的這一繩子都重約幾十斤了。

次之,你要想根據繩子爬上高樓大廈,你必須要將繩子甩在城牆上鉤住吧,那麼難題就來了,敢問大伙兒扔鉛球可以扔多遠呢?設想一下,你一直在重約幾十斤的繩子上邊掛上一個物品,再將它扔出城門,這可真並不是一個平常人可以保證的,可能鉛球總冠軍都沒有這一把握吧。

因此 不必認為古代的人不清楚想到別的方法進出城,僅僅沒有辦法罷了。並且中國古代的城牆包圍著的嚴實,壓根就不太可能存有著小路,自然也有一種方法,那便是你一直在城牆下邊挖一個洞,別名狗洞,也許可以從這一洞鑽入。既然進出城都是有城門可以走,我覺得也沒人想鋌而走險去翻圍牆或是鑽狗洞吧。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在古代也要考駕照嗎?馬車靠左走還是靠右走?
    看到這兒的老司機們可能要說了,不就是考試不過關嗎?不至於罰徭役吧? 其實,這跟古代馬車的用途息息相關。古代馬車主要是為軍隊服務的,所以要求非常嚴格。 御人們(也就是駕車者)崗前培訓的嚴格考核步驟: 第一步,車上掛鈴鐺,要求馬的節奏要協調。
  • 紫禁城四個城門中,東華門為何只有72顆門釘,而其他都是81顆門釘
    文章引言:紫禁城中,有四個城門,其中南午門,西華門,北神武門,在這三個城門的每一扇大門之上,都是九路81個門釘,唯獨東華門是一個例外,只有72個門釘,比其他三門,少了一行,這其中有什麼說法呢。東華門為什麼這麼特殊紫禁城的城門,按照到來來說,必須是九橫九縱,為何東華門如此特殊,選擇了九橫八縱的陰數。這在中國傳統禮儀上來說,是相當不協調的,其中有什麼說法呢。為了解釋這個問題,民間有很多的傳說。
  • 古代太醫能隨意進出後宮,但為什麼不用被淨身,難道皇帝不擔心嗎
    現如今我們的生活都有了一個翻天覆地的改變,現如今我們要想去了解古代的歷史的話,只能通過觀看一些影視劇或者是查閱有關歷史資料而得知,而且我們大家也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是處在一個發展比較落後的時代中,在這一時代中,不僅有著重男輕女的嚴重思想,同時人們也都非常的封建和迷信,使得當時的女子都過得非常的悲慘
  • 古代攻城這麼難,為什麼不馴養犀牛來撞開城門?
    用犀牛來撞開城門,還是蠻有想像力的。犀牛是犀科動物的統稱,有4屬5種。無論哪種,犀牛都具有動物腿短、體肥笨拙的特徵,體長一般在2.2-4.5米,肩高1.2-2米,體重2800-3000千克,甚至和大象有一拼,堪稱世界上最大的奇蹄目動物。
  • 出行丨南莊兜進出城怎麼繞行 記者體驗後推薦兩套方案
    2018-04-01 07:1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餘雯雯 製圖 姬臣經常走杭州上塘高架從南莊兜收費站進出城或是去良渚、勾莊、康橋方向的人們,這條消息一定要看仔細了!車子開到好運街,就不能繼續前進,全部要下高架了下了高架,也非常堵,特別是第一個紅綠燈口——良運街口,6個車道的車子,擠得滿滿當當,直行等了2個燈次。再往前,就好了很多。
  • 清朝皇帝為什麼要喝玉泉山的水?為什麼其他地方的水不行?
    傳說他光是江南就去過六回,更別說京城附近好玩的地方了。他把經常附近的名勝景觀逛了個遍。有一次他來到了京城附近的玉泉山。鬥在古代是一種稱量體積的器具。最常見的就是稱量糧食的木鬥,那種鬥挺大的。可是乾隆打制的這個銀鬥,是個非常袖珍的小玩意兒,能擱在手掌心。
  • 西環立交施工一年半 進出城交通這樣調整
    第1眼-重慶廣電消息,8月5日,高速執法發布重要提醒:西環立交將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施工,進出城方向的交通將進行調整。西環立交是九龍坡區連結沙坪垻區、江北區和重慶西站等地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重慶至四川的交通要道。
  • 為什麼藍牙被稱為「藍」牙?不能叫白牙嗎?
    但為什麼藍牙這麼「藍」?這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當時丹麥國王哈拉爾德·布朗德(Harald BLtand)掌權。哈羅德國王從958年到986年統治丹麥。他善於戰鬥,結束了海盜時代。他還統一了今天的挪威、瑞典和廣闊的北歐地區丹麥。
  • 紫禁城的一道城門:傳的神乎其神的城門,難道真的不讓靠近嗎?
    紫禁城這座等級森嚴的皇城,它的一磚一瓦都嚴格的遵循著祖制來建造,但是紫禁城裡有一個城門,似乎是違背了祖制。這座城門就是紫禁城的東華門,也就是東華門的特別,現在在網上被傳得是神乎其神啊。到處都是關於東華門的神奇傳說,這個東華門特別到哪裡呢?
  • 重要提醒:西環立交施工 進出城交通有調整
    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記者 譚明偉 楊千帆8月6日,高速執法發布重要提醒:西環立交將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施工,進出城方向的交通將進行調整。原本西環立交至中梁山隧道的進出城方向路段為雙向四車道,而此次施工將對原來的路段進行拆除,重新修建一組雙向六車道的路段進行連接。從本月開始,施工方將首先對西環立交進城方向的路段進行封閉施工,待施工完畢後再對出城方向的路段進行封閉施工,工期為一年半左右。
  • 惠陽清泉廣場:小區交樓業主入夥 只能走地下室進出
    深圳的張先生在惠陽清泉廣場買了一套小公寓,但是近日,他發現,要想回家就必須走地下室,並且他們10棟和11棟的業主,似乎無法進入小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張先生說之所以走地下室回家是因為11棟的入戶大門鎖了。
  • 幼兒園小班優秀遊戲教案《城門城門幾丈高》含反思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活動目標】1、學習“城門城門幾丈高”的玩法,練習彎腰鑽過小朋友搭的城門。2、能一個一個連貫、有序地鑽過城門。3、體驗合作創編遊戲的樂趣。4、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活動準備】活動場地空曠。
  • 南師講述 : 路是走出來的,心是要用的.
    孟子對高子說:「山徑之蹊間」,那些山上只堪容腳的小路,最初是一個人,為了割草或者砍柴,在一個本來無路的荒山上,慢慢選擇好下腳、更近便的地方走過去;第二個人也跟著他的腳跡走,然後慢慢其他的人也跟著走,於是就走出一條小路來了。我們在抗戰時期,大家投奔大後方,避開日本人的封鎖線,越嶺翻山時,前面沒有路了,就自己找路;找不到路時,就看清楚方向,這樣一個人一個人走過去,終於走出一條路來。
  • 「十八郭」隨風消散 城門舊影仍可回望一城風華
    拱形城門前,人流如織,挑著扁擔、背著包袱或打著空手的人絡繹不絕。實際上,成都東門還有一個非常雅意的書面名「迎暉門」,意為東邊迎接第一縷陽光的門。不過,老成都人習慣將其稱為東門。東門的位置,就在今天東大街快到東門大橋(東門大橋原來就在城門之外)的地方,直到東大街全面改建之前,都還可以看得出一些拆除之後的痕跡。
  • 在沒有監控設備的古代,紫禁城是如何做好安保系統的?
    據傳,紫禁城內有9999間房間,但是1973年,專家們進行了一次嚴格審核,紫禁城內大大小小的房間實際上是8707間,古人指的「間」並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四周有牆這種完整的房間,古代的「間」是由一個屋頂,四根柱子組合而成的空間,也就是木質結構的房間。這樣的建築很有時代特色,但是也有些不安全,想想周圍都是鏤空的木門,賊人不是一下就能闖入了嗎?
  • 從所城古城到登州古城,四城門的雅號很動聽,含義是這樣的
    煙臺風物誌之一百二十一篇之古城四大城門的雅號<一>《明史-兵志》記載: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魏國公徐輝祖巡視山東海防線——從萊州府到登州府,發現芝罘地處抗擊倭寇的臨海要塞,是扼守北平與津門的重要門戶
  • 我國古代都城遺址的「中和」理念
    「中」代表的中心,這個空間位置如此重要,這種概念是在古代什麼時候產生的呢?    關於「中」的考古發現,過去有人認為,這是在戰國時代才有的。那時候有名的大富商範蠡,他說做生意必須得去有人氣、人多的地方,哪兒有人氣、人多呢?範蠡就選擇去陶這個地方,後來他被稱為陶朱公。陶在哪裡呢?
  • 古人走路講究多:男人靠右女子居左 馬車亂走鞭抽50下
    2014年10月31日,你會不會走?如果提出這個問題,可能有讀者會覺得好笑,但在古代,這可是一個大問題。現代的散步古人叫「步」,古代的「行」才是今天的「走」;古人如果說「走」,那就是今天的「跑」了。在古人看來,出行要邁「安步」,得走「正道」,應該「少避老」。
  • 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什麼時候進都不收錢,城門和街道不設檢票口
    中國土地遼闊,物博,歷史文化豐富,至今留下了很多古代城市,由於許多古代城市和戰亂,或者地質災害等原因,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風貌, 現在中國保存得最完好的古城共有四座, 其中一個在山西晉中, 那扇門和街道上沒有檢票口, 什麼時候進入古城都不需要錢, 這是你參觀特別有名的小旅遊勝地時必須購買通行證
  • 《勁道》之探秘老銀川:消失的城門
    而使我們引以為豪的西夏陵、賀蘭山巖畫、明長城等文物古蹟都遠離城市,嚴格意義上講,都不能算作「古城」的組成部分。從今天開始,口述寧夏的《勁道》欄目將推出探秘老銀川系列,展開老銀川方方面面的話題,目的就是去尋找老銀川的影子,喚起屬於我們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