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發現,大禹治水或失敗告終,夏朝建立者另有其人

2020-12-20 專注娛樂解說壯偉

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但也是最神秘的王朝。就連《史記夏本紀》年夏朝400年的記錄也只有4000字,平均每歷年10字。

更棘手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夏朝的文字。正是由於缺乏各種資料,夏朝的歷史是模糊的,甚至是明顯不合理的,如夏朝君主平均統治時間過長。

據史書記載,夏朝的前身是崇氏。當古代洪水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宗室首領鯀被宗室聯盟選為控制洪水的首領,但失敗了。鯀死後,他的兒子於把堵塞物改為稀疏的。花了13年時間,終於在世界上取得了成功。

正是在統一分配各族人民財產參與治水的過程中,於確立了對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絕對權威,最終成為夏朝的締造者和世界的實際締造者。

然而,考古發現與歷史記錄不符。

從考古學的角度看,夏朝的建立是從龍山時代晚期到二里頭的過渡時期。在龍山時代晚期,中華文明的起源就像滿天的星星。陝西的世茂,山西的桃寺,山東的兩個城鎮,以及整個黃河中下遊都是非常大的定居點。這也證實了當時的世界確實是一個部落聯盟的時代。

然而,根據第二次文物調查的聚落資料研究,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當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發展到初夏時,黃河中下遊的聚落總數從1600多個下降到不足200個,大型遺址聚落的總面積從218平方公裡下降到47平方公裡。在被毀的城市遺址中發現了水洗痕跡。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的傳統大聚落地區的遺址數量甚至像懸崖一樣下降了。

對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在龍山文化末期,該地區出土的陶器,已經具有黑陶等先進的制陶技術,卻突然變得「粗製濫造」,工藝低下。

這一考古發現表明,龍山文化的終結伴隨著一場災難,這場災難不僅摧毀了古代各部落辛苦積累的人口、技能和財富,而且還重新洗牌了世界格局。

黃河中下遊的許多龍山文化聚落遭到破壞,而以陝西省石廟古城為中心的黃土高原龍山文化遺址和以額濟納河為中心的青海省甘肅省龍山文化遺址卻沒有受到影響。相反,它們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這也是唯一兩個沒有受到龍山時代影響的遺址。

這至少顯示了兩點:1 .這場大災難是古代傳說中的大洪水,表明大禹治水最終沒有成功;2.世茂河和額濟納河得以倖存,是因為它們地勢高,靠近牧區,防止了洪水。

正如災難導致了中國人口的急劇減少和社會的倒退一樣,考古區也變得繁榮起來。

這個地方在河南中部,在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之間。

以公元前1900年為界,在此之前,河南中部從未有過大規模的聚落遺址。最大的瓦甸遺址總面積只有1.1平方公裡,文明程度很低。災難發生後,河南中部的定居點突然繁榮起來。考古發現表明,僅洛陽盆地的定居點總面積就超過20平方公裡。貴族墓葬中也開始出現玉器、青銅器等珍品,甚至還有玉璋等禮器。

這一變化表明,災難發生後,全國各地的部落和人口開始在河南中部重新集結。不僅如此,在豫中繁榮之後,在晉南和魯西的考古中發現了明顯的「豫中痕跡」。不同地區的陶器形狀和工藝相似,從而結束了龍山文化時期不同地區陶器製作工藝和形狀的差異。

換句話說,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大災難之後

有趣的是,與上述考古發現相對應的時空並不是大禹治水後建立的夏朝,而是在少康復活的夏朝。然而,很難將上述考古發現解釋為夏朝的復興,因為這種全新的統治模式徹底改變了過去群星薈萃的文明形式。中華文明已經成為一個中心點(二里頭地區),更像是從部落到朝代的過渡,也就是夏朝的建立。

因此,大禹治水可能沒有取得最終的成功,大禹統治下的中國政治形態仍然沒有脫離堯舜時期的部落聯盟和共有權模式。直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河南中部地區才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口絕對佔主導地位,並向四周輻射。這是真正的王朝。可以看出,夏朝的創始人是別人。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發現,大禹治水是失敗的,夏朝的建立者可能另有其人
    據《山海經》記載,上古時期,生活在黃河流域的有崇氏部落飽受水患的侵擾。鯀採用「堵水之法」,可最終失敗。後來舜處死了鯀,用其子禹繼續治水。大禹使用了「疏導之法」,經過13年的辛勤努力,終於解除了水患,而禹也因為有功於社稷,成了夏王朝的開創者。
  • 考古發現三千年前,大禹治水的重要物證,證實了夏朝真實存在!
    遠在上古帝堯時期,天地間洪水肆虐,大禹在父親鯀治水失敗後,扛起了治水重任,攜帶先民翻山越嶺疏通九州河道,最終消除了洪災,並以治水之功贏得擁戴開創了夏朝,沒有大禹,就沒有夏朝。
  • 大禹為什麼要建立夏朝?
    史稱大禹、帝禹,為夏后氏首領、夏朝開國君王。禹是黃帝的玄孫、顓頊的孫子(但也有說法認為禹應為顓頊六世孫)。其父名鯀,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世稱「崇伯鯀」或「崇伯」,其母為有莘氏之女脩己。禹是中國古代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歷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中國版圖為九州。後人稱他為大禹。禹死後安葬於會稽山上,仍存禹廟、禹陵、禹祠。
  • 大禹的父親是誰,鯀(gǔn)(治水失敗大禹接班)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說起大禹治水我們可能都知道,大禹經過十幾年的努力,把洪水引進大海,為人民謀得了福利。所以如今黃河流域才會這麼繁榮而且沒有水災的困擾,這可以說都是大禹的功勞。而他也因為治水的功勞繼承了舜的位置,成為部落首領。那麼大禹的父親是舜嗎?
  • 夏朝有沒有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刻符」,或揭開了真相
    作為中國歷史敘事中的第一王朝,夏朝一直是國人魂牽夢繞的朝代,但夏朝又如夢如幻,神秘莫測,至今未能被人揭開面紗,只能透過一些疑似遺址勉強一窺芳容。在夏朝諸多神秘之中,最讓人著迷並希望解開的是:夏朝有沒有文字,到底是什麼文字?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的「刻符」,或揭開了真相。
  • 四千年前,大禹曾在十堰治水?你家附近可能就有遺蹟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史記·夏本紀》,記載了大禹劃定九州、治理山川等功績。根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推斷,夏王朝的統治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史記》記載,夏朝的第一位王是大禹,從大禹開始到桀滅亡,夏朝共有17位王。在中國文明史上,究竟有沒有夏王朝及夏文化?有沒有夏禹王?學術界已爭議多年,考古發現成為打開夏朝迷蹤有效的途徑。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
    但是比夏朝早個幾十萬年的史前文明都有跡可循,夏朝之後也是有明文記載,為何偏偏夏朝的記錄找不到呢?關於這一點,有如下幾說說法。其實要發現史前文明十分簡單,自從1912年瑞典的化學家提出同位素追蹤技術之後,為我們探索遠古時期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 在大禹之前治水的人身份成謎,原因原來是這樣
    說到傳說時代的這些人,許多人第一個想起的都是三皇五帝那一幫。包括女媧,伏羲,神農,黃帝,炎帝,堯,舜,禹等人,還有蚩尤等等,都是傳說時代的著名人物。這其中,形象最貼近人的,也是除去歌功頌德的功績之外,有非常大爭議的人,就是夏朝的開國者,大禹了。
  • 鯀,大禹的父親,為何治水失敗了
    說起大禹治水,大家應該從小就很熟悉,這是出自《山海經》之中的一個故事,可是大家熟悉的應該都是這個故事的後半部分,「大禹治水」其實也叫「鯀禹治水」,是大禹和他的父親鯀一起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的故事,而大家都知道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了,大禹採用「疏」的方法,而且「三過家門而不入」等許多表現大禹忠君愛國
  • 最有可能是大禹
    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等相關內容在內的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山海經》具有非凡的文獻價值,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參考。其中的礦物記錄,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文獻。 不過我們現代人最關注的,恐怕還是《山海經》中對種種怪物的記載,諸如饕餮、窮奇等上古異獸,實在是讓人嘖嘖稱奇。
  •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
    大禹治水能夠成功,也是從他父親身上汲取的經驗!大禹的事跡,我們都心知肚明,他做出的貢獻,可以說改天換地,直到今天我們仍舊學習他的精神,而他的這種魄力,也時時刻刻感染著我們每一個人。但是其實大禹能夠成功,並不是因為她嘗試了一次就成功了,還是他曾經有無數次的失敗?同時他的父親也是一名治水能人,他的父親名叫鯀,但是他父親受到國家君王的委派,因為常年大水導致國民經濟不斷下滑,人民老是受到水患的襲擊,很多的莊稼和糧食,最後都沒有收成,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國家動亂,對於這種必須要採取一定的治水方案,國家沒有合適的人才,最後萬裡挑一選中了鯀。
  • 歷史上,大禹,是如何治水的?
    那麼,問題來了,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有什麼秘訣嗎?據神話故事所描述,我簡單總結兩點,分享給諸位!且不說他結婚沒幾日,就闊別妻子,踏上了治水的徵程,單說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就可見他的敬業精神,有多麼可貴!這一點,與其父親,迥然不同!或許,正是看重了這一點,舜在大禹治水的十多年裡,一直很支持他,並沒有因為他的父親鯀,治水不力,而懷疑他。
  • 禹治水的原因,夏朝到底是誰開創的呢
    事情開始於治水,在古中國中原地帶洪水泛濫,人民流離失所,當時中華的統治者堯舜二帝尋找治水的人,因為中原自古就是農耕民族,無法更換居住環境,或者說居住環境的更換往往伴隨著巨大的危險,所以治理泛濫的洪水這件事情就顯得刻不容緩,這個時候第一個被選來治水的人出現了,他就是鯀。
  • 幾十萬年前的北京人都被發現了,為何卻找不到夏朝遺蹟?什麼原因?
    世界上有四個文明古國,但是文明一直留存到至今而沒有斷層的只有中國一個,這幾乎是全球公認的,然而卻有人提出質疑,中古的歷史文化也可能早就斷層了,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夏朝,到現在都沒有被發現存在的痕跡,因此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
  • 「夏朝」為何在歷史上不被承認?具體原因是什麼?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於是大禹成了天子。大禹治水之後,因為成功地擋住了洪水,大禹成為了天子,這代表了夏朝的出現。所以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受到學者們的質疑。這種質疑的聲音與夏雨治水有關。直到今天,考古人員也沒有發現夏代有洪水的跡象。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夏朝的真實存在直到今天還不確定。
  • 夏朝之前是否還有朝代?大禹治水隱藏了什麼神話?
    在黃帝年間,有一個叫倉頡的人創造了文字。從倉頡時代開始,有文字可查的都可以叫做歷史。黃帝之後的真實歷史: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帝之後進入夏朝。就是說從皇帝之後到夏朝建立之前,自文中所說的有虞陶唐都是真實發生的歷史。我們現在找不到可靠文字材料來證明。現在考古發現的最早的甲骨文,只能粗略的證明夏朝發生的一些事情。像我們的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精衛填海,水神撞不周山,這些傳說以及神話都有可能是曾經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但是我們無法用文字來進行考證。
  • 夏朝或真實存在!考古發現史前大洪水遺蹟
    但尷尬的是,中國雖然號稱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獻的佐證,可以確定的文明史只有自商朝開始的3600餘年,遠遠達不到五千年的關卡。為了論證中國的悠久歷史,中國學者曾提出眾多意見和證據,但沒有真實的出土文物和歷史遺蹟,世界根本無法認同。為何呢?明明中國傳說最早的文明史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時期,據近甚至有六千餘年,堪稱最為悠久的文明。
  • 夏朝的歷史和考古困境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有了什麼驚人的新發現,獲得了什麼關鍵證據,而是方法問題。這場爭論的根源不在證據,而在方法,在思維模式。夏朝有無爭論的正反兩方都不應該為此承擔責任。絕大多數人(包括不久前的我)都把夏的問題和百年前商的問題簡單地等同起來了。在甲骨文尚未被學術界發現之前,國際上也曾經懷疑過商朝的存在。
  • 夏朝來自埃及?《山海經》的一段記載,或許證明大禹來自埃及?
    夏啟是夏王朝的建立者,他的父親名聲很響亮,就是我們熟知的神話「大禹治水」中的夏禹。雖然大禹治水的神話流傳較廣,可是在史學界看來,夏王朝的存在一直是有待商榷的話題。有歷史專家認為,夏王朝應該存在過,而且還是中原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是在考古學家們的眼中,夏王朝的存在卻不值得一信,因為自始至終,他們也沒有發現一件確定是夏朝的文物。
  • 華夏風雲五千年之夏朝2-1 大禹創夏朝,太康丟江山
    大家推舉了一個能人,叫做鯀(音同滾),鯀就向堯提了一個條件,治水沒問題,你要給我足夠的支援,我要民工,要工具。堯看這個人這麼有自信,好,要什麼就給你什麼。這個鯀也是真出力,帶著老百姓就開始治水,他採取的方法就一個字,堵。哪裡有水,我就哪裡修城築堤壩,你不是水大嗎,我就築高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