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是中國的第一個王朝,但也是最神秘的王朝。就連《史記夏本紀》年夏朝400年的記錄也只有4000字,平均每歷年10字。
更棘手的問題是我們還沒有找到夏朝的文字。正是由於缺乏各種資料,夏朝的歷史是模糊的,甚至是明顯不合理的,如夏朝君主平均統治時間過長。
據史書記載,夏朝的前身是崇氏。當古代洪水威脅到人類的生存時,宗室首領鯀被宗室聯盟選為控制洪水的首領,但失敗了。鯀死後,他的兒子於把堵塞物改為稀疏的。花了13年時間,終於在世界上取得了成功。
正是在統一分配各族人民財產參與治水的過程中,於確立了對各族人民的控制和絕對權威,最終成為夏朝的締造者和世界的實際締造者。
然而,考古發現與歷史記錄不符。
從考古學的角度看,夏朝的建立是從龍山時代晚期到二里頭的過渡時期。在龍山時代晚期,中華文明的起源就像滿天的星星。陝西的世茂,山西的桃寺,山東的兩個城鎮,以及整個黃河中下遊都是非常大的定居點。這也證實了當時的世界確實是一個部落聯盟的時代。
然而,根據第二次文物調查的聚落資料研究,大約在公元前1900年,當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發展到初夏時,黃河中下遊的聚落總數從1600多個下降到不足200個,大型遺址聚落的總面積從218平方公裡下降到47平方公裡。在被毀的城市遺址中發現了水洗痕跡。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的傳統大聚落地區的遺址數量甚至像懸崖一樣下降了。
對山東龍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在龍山文化末期,該地區出土的陶器,已經具有黑陶等先進的制陶技術,卻突然變得「粗製濫造」,工藝低下。
這一考古發現表明,龍山文化的終結伴隨著一場災難,這場災難不僅摧毀了古代各部落辛苦積累的人口、技能和財富,而且還重新洗牌了世界格局。
黃河中下遊的許多龍山文化聚落遭到破壞,而以陝西省石廟古城為中心的黃土高原龍山文化遺址和以額濟納河為中心的青海省甘肅省龍山文化遺址卻沒有受到影響。相反,它們一直持續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這也是唯一兩個沒有受到龍山時代影響的遺址。
這至少顯示了兩點:1 .這場大災難是古代傳說中的大洪水,表明大禹治水最終沒有成功;2.世茂河和額濟納河得以倖存,是因為它們地勢高,靠近牧區,防止了洪水。
正如災難導致了中國人口的急劇減少和社會的倒退一樣,考古區也變得繁榮起來。
這個地方在河南中部,在山西南部和山東西部之間。
以公元前1900年為界,在此之前,河南中部從未有過大規模的聚落遺址。最大的瓦甸遺址總面積只有1.1平方公裡,文明程度很低。災難發生後,河南中部的定居點突然繁榮起來。考古發現表明,僅洛陽盆地的定居點總面積就超過20平方公裡。貴族墓葬中也開始出現玉器、青銅器等珍品,甚至還有玉璋等禮器。
這一變化表明,災難發生後,全國各地的部落和人口開始在河南中部重新集結。不僅如此,在豫中繁榮之後,在晉南和魯西的考古中發現了明顯的「豫中痕跡」。不同地區的陶器形狀和工藝相似,從而結束了龍山文化時期不同地區陶器製作工藝和形狀的差異。
換句話說,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的大災難之後
有趣的是,與上述考古發現相對應的時空並不是大禹治水後建立的夏朝,而是在少康復活的夏朝。然而,很難將上述考古發現解釋為夏朝的復興,因為這種全新的統治模式徹底改變了過去群星薈萃的文明形式。中華文明已經成為一個中心點(二里頭地區),更像是從部落到朝代的過渡,也就是夏朝的建立。
因此,大禹治水可能沒有取得最終的成功,大禹統治下的中國政治形態仍然沒有脫離堯舜時期的部落聯盟和共有權模式。直到公元前1900年左右,河南中部地區才出現了一種新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口絕對佔主導地位,並向四周輻射。這是真正的王朝。可以看出,夏朝的創始人是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