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口述史 | 精益求精做糖水

2020-12-20 澎湃新聞

區老太區淑儀口述

阮世豪整理

區淑儀,1960年出生,關前街糖水檔總管。區老太是她母親,已經九十多歲,退休近三十年。

 

在關前街與草堆街交匯的空地上,有一檔經營已逾六十年的糖水手推車攤檔,車仔檔口小小,旁邊放著一張臺和數張凳子,人流不絕。光顧的有不少是熟客,他們食著糖水,跟坐在一旁的頭髮花白的老婦人談天說地。這位老婦就是區老太太了,即這個關前街糖水檔的大總管。現在她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每天如常返回檔口「鎮守」大本營,看看女兒打理糖水檔的情況,和街坊們聊天過日。

三代糖水檔

我退休了,現在已經九十二歲。這個糖水檔差不多已經經營五十年。我們家裡三代都是賣糖水的,第一代是我老爺,糖水檔是由他開創的,第二代是丈夫和我,現在你看到的是第三代,檔口的所有事務已交由我女兒接手了。

老爺他剛開始賣糖水時,是擔街叫賣的,擔著一條擔挑,一邊擔著糖水,一邊擔著碗具,邊賣邊洗碗。他說,試過最遠走到前山去叫賣。其實我老爺除了賣糖水,還試過賣其他不同種類的貨物,包括麵包、雪糕、鹹酸菜和豆腐花等。他覺得當賣一樣貨物銷量不好時,就會學做第二樣,賣各種不同的貨物,多元化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是賣回糖水。

後來到了1966年底之後,才開始轉為車仔檔。轉為車仔檔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搬著東西四周走,較擔街方便和舒服。

我是在抗戰時期和我先生結婚的,結婚後就開始幫手這個糖水檔口。 1988年我丈夫過身之後,我也就退休了。不知不覺,我退休也接近三十年了。

現在這個攤檔的經營牌照已轉給了我的女兒淑儀。我有五個女兒,有四個都在香港生活,所以事情就全交託給住在澳門的淑儀了。現在我的手無力,醫生說(是)老人病,無法醫治,想做都做不了,所以現在就是出來看看店,跟老主顧聊聊天,乘乘涼。

早年推車仔

記得以前在推車仔時,都不是固定在這個位置,中午在這關前街做生意,而晚上就移到爐石塘。這段時期的工作時間長,是最辛苦的。當年我女兒淑儀只有十歲,她就會自己擔臺仔在爐石堂我們檔攤旁做功課,大約在天成顏料門口的位置(澳門庇山耶街48號天成大廈)。這樣做一來是為了防止有私家車泊了檔口的位置,所以拿一張臺仔去佔位置;二來就是容易帶小孩子,要她陪著我們做生意。

現在的營運時間由當年的中午到晚上改為只做中午,大約 2點到 6點。我們在過時過節就會有另外的開檔時間,例如冬至當日,有很多人早上出來買湯圓團圓,所以我們會提前開早檔。

到了1979年之後就沒有在爐石塘擺了,固定在這裡。選擇在這條街開檔的原因是因為人流旺,經營環境很好。

過去的年代,零食品種不多,糖水是當年一個很熱門的零食,所以過去的糖水檔會有很多顧客。當年丈夫和我兩個人四隻手也應付不來,經常招呼不及來客,甚至直到1988年。一段時間我女兒接手之後,都有不少人買糖水。

好時光不再

到了1993年後就漸漸冷清起來了。在我經營時期,這條街很旺的,附近都有幾檔推車仔檔的。關前后街有一檔牛雜麵,還有一檔牛雜粥,又有咖啡檔,但是他們很多都沒繼續做下去了,可能是因為老街區關係。現在賣的東西不符合現代市民需求,所以就愈做愈平靜。

現在的生意難做,而且客人的消費模式和品味也跟過去有分別,很多年輕新一代市民也不太食糖水,相反就會喜歡食生果撈等新潮食品。現在最少客人的時候是夏天,由於我們在街邊擺賣,夏天沒有冷氣,就算有人想食,但是天氣太熱都食不下。而天氣冷的時候我們的生意會好一點,因為食碗湯圓可以保暖。

其間我們試過賣凍糖水,但街邊沒有電不方便,那時候我們在汽水車內放些冰,冰鎮糖水。因為不是正式的雪櫃,所以不凍,效果不好,所以沒有賣了。

以前我的那部手推車,由1966年就開始用,當年淑儀六歲,一直用到 2009年才更換。現在在用的那一部,其實用了不過十年。

過去的器具都很耐用,工匠在製作時用料很足,就好像我手上拿著的勺子。這個是湯圓的勺子來的,用銅造的,一面密的,另一面是通孔的,可以兩用,一邊盛湯,一邊隔水。我很早期就開始用,現在女兒接手後還在用,算下來都幾十年了。

精心做糖水

以往的手推車仔只有三個罉,所以不能賣更多款,我們夏天就會賣麥米粥、紅豆沙和芝麻糊。而冬天就賣麥米粥和湯圓,紅豆沙和芝麻糊就會互換的。

當年麥米粥在澳門沒有太多人在賣的,我剛開始賣麥米粥時,是因為有個二叔教的。二叔是我丈夫的朋友,他是在康公廟賣糖水的,之後就沒有做了。

其實我們以前還賣過其他不同類型的糖水,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就沒有製作了,例如腐竹白果糖水、喳咋、薏米水等。當中有很多都是因為費工費時而沒有賣了,就好像喳咋,材料內包含芋頭,在處理芋頭時,手會過敏,非常癢,所以之後就不做了。

以前還做過糖不甩,不過因為多人買糖水(指顧客多買糖水),同時要兼顧很多事情,而糖膠在煲時一不留神就很容易滾瀉,所以之後就沒有售賣了,直到近十年我女兒才開始復賣。

還有一種糖水,是我老爺時期有賣,不過由於工序太多,最後都放棄了,這就是「雞屎藤糊」。在中山一帶有一種小食叫雞屎藤糕,應該很多人都聽過或食過。但雞屎藤糊就較少了,做雞屎藤糊需要很多工夫,雞屎藤買回來要清洗,洗後又要剁,要剁得很碎。由於當年沒有石磨,剁碎很費時間,在我和丈夫接手後就不再賣了。

現在我女兒賣八種糖水,她一早就會煲糖水,到下午出來售賣。現在雖然賣八種糖水,但是工序也差不多,亦不會太繁複,好像紅豆沙和麥米糖水等,都是準備好食材,直接煲就可以了。而芝麻糊就多一點工序,但都因為經常處理,也上手了。

製作芝麻糊要先把芝麻炒香,再拿去磨,磨了又要隔,因為用石磨會較為粗糙,所以需要多磨兩次。由於芝麻糊的口感可以看得出來,有時磨得不好會有一粒粒的東西,就不滑了。雖然用石磨要多磨兩次,但是磨出來的芝麻會香很多。

我家的石磨是在廣州買的,現在都用了幾十年了。現在市場上都有售賣一些磨好的芝麻粉,用水煮開了就成為芝麻糊,但味道不好,相較之下會食得出分別的。

後繼乏人

在價格方面,記得在我丈夫剛剛去世的時候,我們賣一元二毫一杯糖水。我丈夫有一個較傳統的心態,覺得大眾階層收入不多,食不起糖水,所以就不忍心加價,薄利多銷。現在的價錢就十元,有湯圓的十二元。現在的物價上升不少,壓力很大。

我女兒原本做製衣的,最初我女兒接手時,我都叫她不要做,怕太辛苦。街邊檔就會出現「好天曬、下雨淋」的情況,夏天生熱痱,冬天手爆擦,是辛苦、不好做的工作。

我女兒她沒有小孩,就算有,我看都不會跟著她賣這些糖水。所以很可能我這檔糖水攤會沒有人接手做下去了。

                  《澳門街頭小販口述史》,林發欽 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3月版

相關焦點

  • 關於澳門只知道大三巴牌坊?來聽聽澳門最地道的平民口述奮鬥史吧
    最近,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澳門口述歷史協會會長林發欽博士主編的「澳門口述歷史叢書」,帶讀者認識澳門路環、氹仔老街坊居民、澳門製衣工人、澳門報販報人、澳門老店人口中鮮活的澳門,也帶我們真正感受和觸摸澳門這座城市最細膩的肌理。近400年來,澳門一直是西方文明進入中國的窗口。
  • 英國口述歷史館館長:英國口述史一開始就關注草根
    此前,口述歷史在英國已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英國國家圖書館收集了一批口述史資料,但未曾整理、利用,「只是放在那裡」。羅伯特·珀克斯上任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從1994年起,遺產樂透基金會(Heritageand Lottery Fund)開始支持口述史項目。截止到2013年,僅這一家基金會在口述史方面投資8千1百萬英鎊,受惠項目超過3100個。
  • 以史為鑑 不忘使命,南通大學成立口述歷史研究中心
    南通大學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的成立,標誌著江淮文化區域口述歷史的研究有了一個新的平臺。南通大學以專業力量參與口述歷史的研究、推動,可以運用各方面的合力,保存國家民族記憶。相信所產生的口述歷史成果更加科學、規範,存史意義重大。  口述歷史是個人記憶中的歷史,是歷史研究的一個方法。
  • 澳門口述史|從普通的製衣女工到勞工界代表人物
    關翠杏/口述 阮玉笑/整理關翠杏貧苦家庭出身我出生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澳門一個環境較差的家庭,爸爸是理髮匠,媽媽是家庭主婦,家裡共有八兄弟姊妹。我還小的時候,一家大小租住爐石塘一個兩房一廳的木板隔間房,其中一間房又另外租給別人。
  • 百態萬象:六本書帶你認識澳門人眼中的澳門
    公司經營期間,他一直考慮:「我一直在進口健康食品,我進口了這麼多麵粉讓人們去做麵包,為什麼我不做給他們吃呢?」正是這樣的想法,促使安德魯開始了蛋撻之路。但如果僅僅做葡式蛋撻,那麼在葡國就可以了,而且每天估計還可以賣出兩百多個,所以,他要自創蛋撻。他創造了一種混合了葡式和英式風味的蛋撻,從他成功的那天起,一種叫作澳門式蛋撻的食品面世了,這一年是1989年。
  • 澳門老師傅帶來正宗古法糖水 有視頻!
    捨得:食材用料有澳門人做事的底氣 62歲的羅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曾在五星級酒店裡工作多年,15歲就拜了當地餐飲行業的老師傅做學徒,這一做就是47年。羅師傅受上海朋友的邀請,來到這家叫澳門粵勝香的糖水鋪,做起了品質督導師,指導員工嚴格把關每一碗糖水的製作。
  • 首部內地西藏班口述史將面世
    在這一背景下,由他採訪編著的《共進與賦能:內地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即將面世。到2020年,內地西藏班政策已經整整實行35年,全國共有21個省市的76所中學招收內地西藏班學生,已為西藏累計培養輸送了十幾萬名畢業生。丹臻群佩,初中畢業於重慶西藏中學,本科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政治系。
  • 哥大口述史音頻上線,顧維鈞、孔祥熙等人珍貴錄音帶重見天日
    筆者在哥大求學五年,做實驗之餘常到圖書館閒逛,因稍稍留意其館藏故舊,訪看前人遺蹟,於此中國口述史資料頗為熟悉。錄音整理既成,哥大尚因疫情封校,東亞圖書館館員知餘素來關心,特發郵件相告。筆者大喜之外,深覺錄音意義重大,又念嘗見國內學者涉遠來訪,難得門徑,故願稍為敷敘,將中國口述史錄音整理的原委、現狀、使用方法與重大意義,為諸君作一介紹。
  • 開創先河的窗花裡的故事,山西剪紙—尋訪剪窗花的老人口述史
    2016年,山西省民間剪紙藝術家協會組織啟動了面向全省尋訪剪紙老藝人們口述史的記錄工作,以真實、全面、系統地將剪紙傳承人的師從、技藝、風格、影響和傳承等方面進行了客觀的還原與再現。編撰此書是因我的貴人馮驥才先生,他對我多次提起:我很喜歡你的作品,既有傳統的元素,也有現代的視覺表達。
  • 「深圳百家」口述史計劃啟動
    當天沙龍圍繞主題「家道傳承」展開探討,醞釀已久的「深圳百家」口述史計劃也在現場正式啟動。 該活動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深圳市委員會主辦,深圳市國際經濟合作促進會協辦。深圳貿促委處長、深圳市國際經濟合作促進會秘書長欒靜在致辭中表示:「從歐洲經典到深圳記憶,通過比較、鑑別、思辨,從中提煉出優秀的家族傳承經驗、標本性的家風,有利於深圳家庭文化、社區文化、城市文化建設。」
  • 早稻田大學教授新保敦子:如何進行口述史訪談 媒頭腦
    宮本常一採訪這位商人時,收集了很多他的口述史,通過詢問的方式,可以從商人身上了解到當時很多老百姓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在什麼樣的環境長大,童年時期玩什麼等,並將資料保存到現在。通過口述史,我們會理解老百姓的生活,否則很多老百姓不能寫書,我們也無從了解他們當時的生活狀態。所以口述史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期是從1945年到60年代中期。
  • 為中國科學存信史 《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在京發布
    「兩彈一星」參與者的口述歷史更是體現出激情燃燒歲月的責任擔當:原子彈從押運到裝配,每一個動作都反覆演練,甚至螺絲釘擰幾圈都要爛熟於心。由於這種嚴謹的作風,核試驗過程中沒有出現一點紕漏。但這也不妨礙他們浪漫地生活:到斷流的孔雀河中嬉戲……  這些鮮活的歷史細節在28日整體面世的《20世紀中國科學口述史》叢書中不勝枚舉,讓科學家神秘的科研人生得到了多元化的展示,不僅為科學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史料,而且提供了為檔案等制度化文獻所無法展現的個性化視角,拓展了科學史的研究領域。
  • 無錫作家無償提供 口述史《二泉映月》版權
    本報訊 昨天獲悉,為推動公益事業,宣傳無錫地方文化,無錫市作協主席黑陶將個人口述史作品《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的版權,無償提供給中國盲文出版社。全新大字版《二泉映月:十六位親見者憶阿炳》已由該社出版發行,為中國一千萬低視力人群了解無錫文化打開一扇窗。無錫人阿炳(華彥鈞),是中國民樂的代表人物,享有世界聲譽。
  • 歷時18年 訪談1671人 全國首個藝術口述史資料庫在寧發布!
    日前,國內首個藝術口述史資料庫——「中國藝術口述歷史資料庫」在南京藝術學院發布,最終總計3210小時的採訪和容量達74802.76G的數據,不僅留下了珍貴的文化記憶,也為今後的電影史、藝術史等學科研究和教學提供了珍貴的學術資料。
  • 季業:口述史記錄時代的細節 人們的內心
    [摘要]歷史也不是一個純專業性的東西,對於大多數非專業的人員來說,口述歷史是最可操作的,並且是最能夠深入人心的,因為人性是貫穿永恆的。10月17日,「家·春秋」大學生口述歷史影像記錄計劃第二站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特邀嘉賓季業與大家現場分享口述歷史的苦辣酸甜,和他們對於如何去做口述史的理解,對喜歡口述史的和咱們參賽同學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哦~拿去,不謝!——春秋君季業老師是鳳凰衛視《冷暖人生》欄目的編導,他與我們分享了一個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很紅的90後西藏騎行小哥黎亞雄的故事。
  • 動遷口述史|陸正春:個人是小事情,國家是大事情
    動遷口述史記者以「口述史」形式留存下當時居民們的所思所想——距離與空間,空間與價值,對家庭關係的衝擊乃至對生活質量的改善…… 澎湃新聞記者 許海峰 梁嫣佳 特約記者 李穎 編輯 張弘曆 何羽茜 設計 蔡琳 何偉 龔唯
  • 張連紅:《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
    202人,國軍抗戰老兵645人)的口述史,訪談者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在抗戰勝利75周年前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張建軍館長的大力支持下,《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由南京出版社順利出版。為了積極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從2016年以來,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為依託,我們和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吳先斌館長一起合作,至今已經搶救採訪了近1400名抗戰老兵(其中新四軍老戰士569人,八路軍老戰士202人,國軍抗戰老兵645人)的口述史,除西藏、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等西部省自治區外,我們訪談者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
  • 我在日本記錄侵華日軍口述史
    中國青年雜誌全媒體特摘編李素楨博士的訪談實錄,以此銘記這段歷史——我在日本記錄侵華日軍口述史文/ 李素楨研究歷史,各有方法和視角。我訪談日本侵華的親歷者,用音視頻的方式記錄下他們口述的所為、所見、所感,至今已二十餘載。
  • 致敬疫情中的逆行者 「浮山灣口述史」公益行動第三季啟動
    為記錄戰疫一線工作者的感人故事,香港中路街道黨工委特別策劃推出「浮山灣口述史」系列公益活動第三季——「致敬逆行者—浮山灣『疫』線先鋒的故事」,向疫情下的「逆行者」致敬。  不久前,戰疫先鋒故事線索徵集令一經發布,得到了各界熱烈響應,紛紛提供故事線索。街道各社區、各單位積極組織上報。活動組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報送先進典型人物事跡材料已累計上百條份。
  • 紀錄片"太原會戰" 崔永元口述史團隊重訪戰場遺址
    歷史紀錄片《共赴國難——太原會戰》,試圖用鏡頭還原諸如此類的被忽略的抗戰史。該片由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攜手太原市委宣傳部攝製,通過重走太原會戰的戰場遺址,採訪健在的抗戰老兵,呈現鮮為人知的抗戰史細節,比如,遲到的血色紀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