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老太區淑儀口述
阮世豪整理
區淑儀,1960年出生,關前街糖水檔總管。區老太是她母親,已經九十多歲,退休近三十年。
在關前街與草堆街交匯的空地上,有一檔經營已逾六十年的糖水手推車攤檔,車仔檔口小小,旁邊放著一張臺和數張凳子,人流不絕。光顧的有不少是熟客,他們食著糖水,跟坐在一旁的頭髮花白的老婦人談天說地。這位老婦就是區老太太了,即這個關前街糖水檔的大總管。現在她雖然已經退休了,但每天如常返回檔口「鎮守」大本營,看看女兒打理糖水檔的情況,和街坊們聊天過日。
三代糖水檔我退休了,現在已經九十二歲。這個糖水檔差不多已經經營五十年。我們家裡三代都是賣糖水的,第一代是我老爺,糖水檔是由他開創的,第二代是丈夫和我,現在你看到的是第三代,檔口的所有事務已交由我女兒接手了。
老爺他剛開始賣糖水時,是擔街叫賣的,擔著一條擔挑,一邊擔著糖水,一邊擔著碗具,邊賣邊洗碗。他說,試過最遠走到前山去叫賣。其實我老爺除了賣糖水,還試過賣其他不同種類的貨物,包括麵包、雪糕、鹹酸菜和豆腐花等。他覺得當賣一樣貨物銷量不好時,就會學做第二樣,賣各種不同的貨物,多元化發展。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都是賣回糖水。
後來到了1966年底之後,才開始轉為車仔檔。轉為車仔檔有一個好處,就是不用搬著東西四周走,較擔街方便和舒服。
我是在抗戰時期和我先生結婚的,結婚後就開始幫手這個糖水檔口。 1988年我丈夫過身之後,我也就退休了。不知不覺,我退休也接近三十年了。
現在這個攤檔的經營牌照已轉給了我的女兒淑儀。我有五個女兒,有四個都在香港生活,所以事情就全交託給住在澳門的淑儀了。現在我的手無力,醫生說(是)老人病,無法醫治,想做都做不了,所以現在就是出來看看店,跟老主顧聊聊天,乘乘涼。
早年推車仔記得以前在推車仔時,都不是固定在這個位置,中午在這關前街做生意,而晚上就移到爐石塘。這段時期的工作時間長,是最辛苦的。當年我女兒淑儀只有十歲,她就會自己擔臺仔在爐石堂我們檔攤旁做功課,大約在天成顏料門口的位置(澳門庇山耶街48號天成大廈)。這樣做一來是為了防止有私家車泊了檔口的位置,所以拿一張臺仔去佔位置;二來就是容易帶小孩子,要她陪著我們做生意。
現在的營運時間由當年的中午到晚上改為只做中午,大約 2點到 6點。我們在過時過節就會有另外的開檔時間,例如冬至當日,有很多人早上出來買湯圓團圓,所以我們會提前開早檔。
到了1979年之後就沒有在爐石塘擺了,固定在這裡。選擇在這條街開檔的原因是因為人流旺,經營環境很好。
過去的年代,零食品種不多,糖水是當年一個很熱門的零食,所以過去的糖水檔會有很多顧客。當年丈夫和我兩個人四隻手也應付不來,經常招呼不及來客,甚至直到1988年。一段時間我女兒接手之後,都有不少人買糖水。
好時光不再到了1993年後就漸漸冷清起來了。在我經營時期,這條街很旺的,附近都有幾檔推車仔檔的。關前后街有一檔牛雜麵,還有一檔牛雜粥,又有咖啡檔,但是他們很多都沒繼續做下去了,可能是因為老街區關係。現在賣的東西不符合現代市民需求,所以就愈做愈平靜。
現在的生意難做,而且客人的消費模式和品味也跟過去有分別,很多年輕新一代市民也不太食糖水,相反就會喜歡食生果撈等新潮食品。現在最少客人的時候是夏天,由於我們在街邊擺賣,夏天沒有冷氣,就算有人想食,但是天氣太熱都食不下。而天氣冷的時候我們的生意會好一點,因為食碗湯圓可以保暖。
其間我們試過賣凍糖水,但街邊沒有電不方便,那時候我們在汽水車內放些冰,冰鎮糖水。因為不是正式的雪櫃,所以不凍,效果不好,所以沒有賣了。
以前我的那部手推車,由1966年就開始用,當年淑儀六歲,一直用到 2009年才更換。現在在用的那一部,其實用了不過十年。
過去的器具都很耐用,工匠在製作時用料很足,就好像我手上拿著的勺子。這個是湯圓的勺子來的,用銅造的,一面密的,另一面是通孔的,可以兩用,一邊盛湯,一邊隔水。我很早期就開始用,現在女兒接手後還在用,算下來都幾十年了。
精心做糖水以往的手推車仔只有三個罉,所以不能賣更多款,我們夏天就會賣麥米粥、紅豆沙和芝麻糊。而冬天就賣麥米粥和湯圓,紅豆沙和芝麻糊就會互換的。
當年麥米粥在澳門沒有太多人在賣的,我剛開始賣麥米粥時,是因為有個二叔教的。二叔是我丈夫的朋友,他是在康公廟賣糖水的,之後就沒有做了。
其實我們以前還賣過其他不同類型的糖水,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們就沒有製作了,例如腐竹白果糖水、喳咋、薏米水等。當中有很多都是因為費工費時而沒有賣了,就好像喳咋,材料內包含芋頭,在處理芋頭時,手會過敏,非常癢,所以之後就不做了。
以前還做過糖不甩,不過因為多人買糖水(指顧客多買糖水),同時要兼顧很多事情,而糖膠在煲時一不留神就很容易滾瀉,所以之後就沒有售賣了,直到近十年我女兒才開始復賣。
還有一種糖水,是我老爺時期有賣,不過由於工序太多,最後都放棄了,這就是「雞屎藤糊」。在中山一帶有一種小食叫雞屎藤糕,應該很多人都聽過或食過。但雞屎藤糊就較少了,做雞屎藤糊需要很多工夫,雞屎藤買回來要清洗,洗後又要剁,要剁得很碎。由於當年沒有石磨,剁碎很費時間,在我和丈夫接手後就不再賣了。
現在我女兒賣八種糖水,她一早就會煲糖水,到下午出來售賣。現在雖然賣八種糖水,但是工序也差不多,亦不會太繁複,好像紅豆沙和麥米糖水等,都是準備好食材,直接煲就可以了。而芝麻糊就多一點工序,但都因為經常處理,也上手了。
製作芝麻糊要先把芝麻炒香,再拿去磨,磨了又要隔,因為用石磨會較為粗糙,所以需要多磨兩次。由於芝麻糊的口感可以看得出來,有時磨得不好會有一粒粒的東西,就不滑了。雖然用石磨要多磨兩次,但是磨出來的芝麻會香很多。
我家的石磨是在廣州買的,現在都用了幾十年了。現在市場上都有售賣一些磨好的芝麻粉,用水煮開了就成為芝麻糊,但味道不好,相較之下會食得出分別的。
後繼乏人在價格方面,記得在我丈夫剛剛去世的時候,我們賣一元二毫一杯糖水。我丈夫有一個較傳統的心態,覺得大眾階層收入不多,食不起糖水,所以就不忍心加價,薄利多銷。現在的價錢就十元,有湯圓的十二元。現在的物價上升不少,壓力很大。
我女兒原本做製衣的,最初我女兒接手時,我都叫她不要做,怕太辛苦。街邊檔就會出現「好天曬、下雨淋」的情況,夏天生熱痱,冬天手爆擦,是辛苦、不好做的工作。
我女兒她沒有小孩,就算有,我看都不會跟著她賣這些糖水。所以很可能我這檔糖水攤會沒有人接手做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