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相聲的曾經說要當一個日本人只要學會三句話就行了,第一句「米西米西」,第二句「撕拉撕拉地」,第二句「花姑娘滴有?」這當然是戰爭片看多了形成的印象。但是一個教英語的朋友竟然說「英國人就會說三個句子,英國人要是說第四個句子,我爬樓上跳下去摔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他說的三個句子分別是三個句型:「is」句型,「there be"句型,「do"句型。接下來,他繼續說,學好英語的前提是弄懂英國人見面為啥喜歡問天氣!
英國人見面喜歡說"今天天氣怎麼樣",中國人則喜歡說"你吃了嗎"。這個事情貌似簡單,但了解了它才能懂得英國人的思維。弄懂了英式思維之後,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到中英文的區別。如是,英語才能更輕鬆地過關。那麼為什麼中英兩國人民的見面問候語,會有這樣大的區別呢?
這需要看一下中國和英國的地圖就知道了。中國地處大陸,英國地處海島。不同的地理環境,導致了兩國人民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簡單的來說,就是英國人主要是漁民,而中國人主要是農民。英國人主要靠打魚為生,而中國人主要靠種地為。漁民和農民的不同生存方式決定了,他們不同的思維,而不同的思維決定了他們有不同的語言習慣。
具體來說,種地艱難辛苦,生計艱難,「春種一料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因此中國人有著幾千年餓肚子的經驗與記憶,最關心的事是能不能吃飽,於是一見面就問「你吃了嗎?」那英國人為什麼喜歡問天氣呢?這是因為英國人打魚不是什麼時候都能打魚的,關鍵要看天氣。如果颳風下雨,氣候不好就沒法打魚打不到魚就要挨餓了,所以英國人最關心的是「今天天氣怎麼樣?」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也是不容易改變的。了解了這個思維習慣,我們才能懂得它的語言特點。
第一,「舉著旗子過馬路」的句型。
漁民結伴出去打魚需要有大船,需要相互合作,比如,說幾點鐘啟航就都得幾點鐘一起出發,說往什麼方向划船就都得往一個方向使力等。這就形成了一種凡事講規矩的思維方式,影響到日常生活,比如過馬路時老老實實地排成一隊,就像有人在前面舉一面旗幟一樣。這也是漁民形成的習慣,因為海裡的捕魚船都掛有旗子,連英國強盜都舉著骷髏加兩把刀交叉的海盜旗,英國人很在乎那面「旗幟」。
類似地,英國人說話也要要照著「旗子」(句型)前進,「規規矩矩過馬路」,這導致了英語的第一個特點——「句型簡單規則多」。
按最簡單的分法,英語只有兩種句型:有動詞「do」的句型,有系動詞(be )的句型(系動詞本身就不表示具體動作,只起聯繫作用,所以它後面所接表語是用來表示主語性質或特徵的,也叫主語補足語)。也有人加there be句型稱為三種句型,或將there be 加上五大句型(主+謂;主+謂+賓;主+謂+賓+賓;主+謂+賓+賓補;主系表),擴展為六種句型。比較而言,能寫出「小橋流水人家」的漢語,語言就要自由的多了。
第二,先說重要的再說次要的。
英國人說話,喜歡先說重要的再說次要的,中國人的說話則相反。
這是為什麼呢?很簡單,這也是漁民與農民的不同之處。農民,春種秋收,節約糧食,先吃次的再吃好的,以先苦後甜的方式保證自己的生存。
在吃的食物上,中國的包子湯圓月餅餛飩,都是把好吃的東西包在裡面。而漁民打到的魚不容易保存,所以要先吃好的,因此英國人總是把重要的東西放在前面。在飲食上,蛋糕和披薩就是把好吃的放在上面,先吃好的,再吃差的。這種方式就導致了語言特點的區別。
以下幾個例子:
The man from england is in the classroom。從英國來的那個人在教室裡。(英語中,用來作定語的介詞短語from england,放在了被修飾名詞的後面。)
she is in the classroom on the second the floor.她在二樓的教室裡。(「on the second the floor」放在了它所修飾的名詞「classroom」的後面。)
The man is in the classroom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e building.這個人在大樓的二層的教室裡。(中文中將最重要的信息「這個人在哪」放在後面,而英文則把其放前面。)
Money on the desk is mine.桌子上的錢是我的。(漢語先說桌子上,然後再說錢是我的。而英語則「它把最重要的「money "放前面。錢重要還是桌子重要?錢!)
There is a book in the classroom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e building. 大樓的二層的教室裡有一本書。
is there a wallet on the desk in the library on the second floor in the building in the school in PuDong in ShangHai?上海市浦東區一所學校的大樓的二層的圖書館的桌子上有一個錢包嗎?(介詞短語放在哪個名詞後面就修飾哪個名詞。)
所以說,英文是多「後飾」,把重要的放前面,越不重要的越往後甩!而漢語是多「前飾」,不到最後不知道他要幹什麼。所以,中文的句子形式多是「主狀謂賓」的話,英文的句子形式多是「主謂賓狀」。
以「The students study english hard for the test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school in Shanghai學生們為了考試在上海的一所學校的教室裡努力地學英語」為例,英語中,先說重要的信息——學生們學英語(Students study english),再說怎麼學——hard,接下來說為什麼學——for the test,最後說最次要的信息在哪學——in the school。非常簡單!
中國男生表白說: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愛你(急死她,然後才出來「愛你」),英國人說:I love you very very very……(你愛怎麼very怎麼very ,反正我知道你愛我)。中國人把不重要的放前面,而英國人把重要的放前面。
這是誰的思維方式?漁民。因為漁民的思維,先吃好吃的,先過好日子,哪怕是借錢也要先過好日子,大家都借錢。好日子過完後,錢還不起了,不就出現金融風暴了嗎?美國出現金融風暴就是這樣。農民則是先吃差的,把「好日子」都存銀行裡了。
聽他講得熱火朝天、津津有味,似乎很有道理,也能自圓其說。不過,對於他的觀點,我倒是有點騎牆的認識。
第一,漢語不僅有「後飾」,也有「前飾」。
如古漢語中,講楚霸王項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講李廣「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後飾句很多的。類似,現代漢語中「我見到一個長得像你兄弟的男人」,可以變為「我見到一個男人,長得像你兄弟」。再如「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愛你」,可以變為「我愛你,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愛。」那為什麼今天會有一種漢語多「前飾」的現象呢?
第二,說農民的思維自由有偏頗。
種地靠一個人是不行的,尤其是古代機械化不發達的情況下。這時也得有人領導,一大家子種地,所謂「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而漁民似可自由為生,如渭水釣魚的姜尚。以此推導「中國式過馬路」的自由與「英國式過馬路」的規則似有偏頗。
對此,您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