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這天氣又是暴雨又是高溫,雖然產量少了,但價格也高,涼瓜早早就被預定完了,不愁賣嘍!」烈日當空,杜阮鎮上巷村村民黃伯戴著鬥笠正在地裡摘涼瓜。片刻,綠油油、胖乎乎的涼瓜就裝滿了大桶,嫩得掐出水來。黃伯提著滿滿的兩桶瓜往田埂上走,臉上的汗水順著黝黑的皮膚往下淌,風一吹,漾出一道道喜悅的皺紋。
杜阮涼瓜區別於普通苦瓜,因其肉厚色綠、爽脆回甘,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無公害農產品證書」「廣東嶺南特色食品」「中國地理標誌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每年到了收成季節,正宗的杜阮涼瓜一部分被當地的餐廳預訂,一部分送到村裡的農業合作社通過電商銷售,不僅深受珠三角和港澳地區人們的喜愛,還遠銷北京、上海、江蘇等地。
近年來,杜阮涼瓜乘著「粵菜師傅」工程的東風,實現了種植、深加工、銷售、餐飲、旅遊多位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大大提升了品牌價值,成為蓬江區乃至江門市一張響亮的「美食名片」、「生態名片」。
好菜的基礎是好食材。杜阮鎮上巷村是江門市「粵菜師傅」工程特色食材供應基地,有得天獨厚的種植環境和政府補貼的支持,7年來堅持種植高產、抗病的杜阮涼瓜良種 「試管苗」,黃伯的涼瓜畝產量比普通種苗高出三分之一,高達每畝三至四千斤。今年的涼瓜收購價每斤在8-10元左右,光種一季涼瓜,黃伯就能收入三萬元,昔日的貧困戶早已摘帽。如今,杜阮鎮涼瓜種植面積達600畝,年產量達1200噸,總產值1440萬元。
拓寬銷售和精加工,讓涼瓜之味走得更遠。全鎮成立了14個農業合作社,從事涼瓜種植的村民300多人。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杜阮涼瓜踏上了電商之路,與阿里巴巴、天貓、京東等知名網際網路購物平臺以及國內外30多個品牌經銷商合作。線下銷往餐館酒店、包裝成精裝涼瓜禮盒,提高了品牌效益。通過精深加工,研發推出了涼瓜粉、涼瓜茶、涼瓜面等特色杜阮涼瓜產品,增加了附加值,實現了每年數十萬的產值。
粵菜師傅人才隊伍建設,讓涼瓜特色菜餚創作靈感迸發。近年來,蓬江區加大粵菜師傅人才隊伍建設,先後建成了3個省、市級「粵菜師傅」技能大師工作室,共完成粵菜相關職業技能培訓1805人次。在「粵菜師傅」技能大賽、職工烹飪技能大賽、涼瓜品嘗宴等活動上,來自蓬江區各鎮街的粵菜師傅們,僅用杜阮涼瓜一種食材就創作出數十道「杜阮涼瓜指定菜」。「翡翠涼瓜刺身」、「僑鄉金蠔仙露(涼瓜)船」、「涼瓜乳鴿松」、「蟹皇鵝肝涼瓜凍」,傳統食材運用中西合璧的烹飪手法,製作出上百種涼瓜菜餚深受食客老餮喜愛。
吃喝玩樂遊,小小涼瓜結出三產融合新機遇。如今休閒旅遊業也逐漸成為杜阮涼瓜產業的重點發力方向,陸續推出涼瓜文化節、涼瓜繪畫大賽、「涼瓜王」評比、十大涼瓜美食評選、涼瓜現場展銷會、涼瓜特色旅遊線路……小小的杜阮涼瓜推動了種植業、服務業、休閒旅遊業融合發展。新規劃的「杜阮涼瓜小鎮」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更將融入農事體驗、田園養生、禪宗文化等元素,把農業生產、休閒觀光、生態旅遊和田園養生有機結合起來,構建起「三區一谷一中心」的五大功能區總體布局,實現綜合體區域協調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三產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推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路徑,力爭打造成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蓬江區人社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大力推進「粵菜師傅」工程,利用好杜阮涼瓜等本地食材,結合鄉村文旅發展、打造「夜間經濟」等工作部署,突出培訓載體建設,高質量建設粵菜師傅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培養更多粵菜技能人才,讓杜阮涼瓜等蓬江本土特色食材在餐桌上展現獨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