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比丘輪迴三世都是蟲身 蒙佛點化終成羅漢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如果自己不願修行,即便有佛出世,也不可能有大成就;如果自己精進修持,即便不在佛世,也有可能成就果位。下面這則故事,出自《經律異相》,原始出處是《法句譬喻經》。在這個故事中,有一位比丘很貪睡,雖在佛陀身邊,但卻不思修行,終於命在旦夕。最後蒙佛點化,慚愧懺悔,精進修行,最終成為羅漢。這則故事另有幾種版本,內容更為詳實,此處則據《經律異相》原文改編而成。

投生為樹上的蠹蟲長達五萬年(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釋迦牟尼佛住在祗園精舍時,身邊有無數大比丘,他們全部精進修行,努力清除障蔽。

只有一位比丘,吃飽飯就跑進房裡,關上房門,呼呼大睡,只圖身心快活,不想無常,不管晝夜。

這位比丘好吃貪睡,不願修行,因此再過七天,壽命即將完結。

佛陀憐憫這位比丘,來到比丘房中將他喚醒,並為他說精妙偈頌。比丘聽到偈頌,終於在驚恐中覺悟,於是叩頭行禮。

佛陀告訴比丘:「你過去生中在惟衛佛時曾經剃度出家,只因貪圖身體安樂,不肯念經持戒,飽食安眠,不想無常。命終之後,神識投生到嗡蟲中,熬過了五萬年;壽終之後,又投生為螺蚌身上的蟲和樹上的蠹蟲,都長達五萬年之久。這三種蟲生活在黑暗中,貪生愛命,喜歡黑暗,懼怕陽光,一睡下就是一百年,連綿不斷,永遠不能出離。現在罪業盡了,終於投生人道,剃度出家,成為沙門。為何還是如此貪睡,永不知道滿足?」

貪睡比丘聽到佛陀這一番話,慚愧至極,徹底醒悟,終於改變惡習,勇猛修持,清楚障蔽,最終證得羅漢果位。

相關焦點

  • ▷佛經故事 豆蔻花
    我等大師釋迦世尊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具有二種智慧、四無畏、七菩提支、八解脫、九等持和十力等無量功德,如來獅吼聲傳遍三界並以大悲心時時刻刻觀照一切眾生,哪些眾生興盛、哪些眾生衰亡;哪些眾生具損害性、哪些眾生具善根性;哪些眾生墮惡趣、哪些眾生從中得解脫;哪些眾生具七聖財等等。如是觀察眾生的種種因緣,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眾生的大悲心剎那也不會離開。同時,聖者羅漢亦如是。
  • 有4種人佛在世也沒法渡,不是佛不渡,有兩個故事結果截然相反
    有4種人佛在世也沒法渡,不是佛不渡,有兩個故事結果截然相反。有兩句話,「佛渡有緣人」和「佛不渡無緣之人」。怎麼會出現這兩種情況呢,不是佛的問題,而是眾生的問題。按佛說的去做去修行,就是依教奉行,這就是佛渡有緣人。
  • 「佛、菩薩、羅漢」五百羅漢系列二十五
    第二百三十三尊福德首尊者 福德首尊者,為佛祖的前世身。 據《大寶積經》載,佛祖曾向眾弟子述說自己歷世轉生的功德,意在激勵弟子們競相效仿,不懈努力。 佛祖回憶說,自己曾轉生為國王,名「福德」,福德王在位時勵精圖治,因而感動了天地,全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安居樂業,無饑寒之憂。
  • 佛說|身犯五逆重罪,還有救麼?
    佛前懺悔,能除一切苦,能滅一切罪。有的人會說:「錯了!五逆重罪不能得救贖。」這裡所說的五逆重罪指: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據說,這五種罪業不得救贖,必墮無間地獄,受苦無盡,雖千萬劫,求出無期。
  • 佛典故事:賢哲比丘具足九法
    這樣的賢善比丘可謂相貌端正。何以說比丘音聲響徹呢?比丘善於分別佛法義理,清楚明白無有錯解。這樣的比丘可謂音聲響徹。何以說比丘行步庠序呢?比丘知道時節而行,不會失其次第,更能明白應該諷誦時,便知道要諷誦;可以學習時,便知道要學習;應當靜默時便知道要靜默;可以起行時便知何時該起行。這樣的比丘,可謂動靜合宜、知於時節。
  • 天眼看到自己600年每一世的悲慘輪迴!真人真事!
    這兩天,網絡上看到一個師父講述了自己的故事:在一次打坐的過程中,佛菩薩顯靈加持,他竟開了天眼,看到自己600年來的悲慘輪迴!   一天,他打坐的時候,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顯靈加持下,他竟開了天眼,看到了自己600年來的悲慘輪迴!
  • 推薦您來讀誦《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太贊了
    所以我平時常常說,要先讀了佛經再去做事情,這樣才會懂得道理才知道怎麼行持。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那佛幹嘛要講那麼多經典,告訴你們:每個人都要讀佛經,只有釋迦牟尼佛還是我們身上的如來不用讀佛經,其他統統都要讀!
  • 從悉達多太子和佛的區別說起
    學佛從來都是自己的事兒,萬不可執著於文字,誤了自己!      現在要講一個修道的問題,先說名詞。比如佛。佛是什麼意思,覺悟,覺醒圓滿,叫做佛。再講,佛有沒有神力。我們談釋迦佛。可以說,釋迦佛是人間表法的。像悉達多太子,在人間就是一個比丘。像金剛經講的,開頭就是這個比丘,去舍衛城,託缽回來,洗腳,然後開始講金剛經。
  • 佛陀開示1句話,使老人證得阿羅漢,同樣一句話再次度化500比丘
    當初,佛陀住在舍衛國祗園精舍弘法時,有一位名叫盤德的老人,他每天都來聽佛陀講經,來得最早,走得最晚,每次離開時都有一種戀戀不捨之情。佛陀見這位老人資質雖說稍稍愚鈍,但學習佛法比所有其他人都更用功,慈悲心一起,想找個機會點化他。一天,佛陀講經結束,其他比丘逐漸離去,盤德老人照例是最後走的一個。
  • 佛經故事|「醉象踏佛」
    國中任何一個勇士都無法單獨降伏它。它經常發狂,王舍城許多百姓曾無辜遭殃。提婆達多於是想了個注意,請阿闍世王將惡象用烈酒灌醉,料準佛陀率諸比丘入城乞食時,放出惡象,將佛踏殺。這樣可以免背殺佛的惡名,堵天下悠悠眾口。
  • 一位出家僧人六百年的前世記憶 輪迴真實不虛
    我俗姓李,八九年三月皈依佛門,拜海空法師為師,取法名寂空。入佛門後,天天禮佛,參禪打坐,雖然對佛法了解不多,但常常看佛學書籍;對學佛、成佛堅信不疑,心地虔誠。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晚,禮佛後靜坐,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加持下,約晚十點鐘左右知道自己的宿命。當時傷心地大哭了一場,下決心好好學佛。
  • 你不肯去讀佛經回向,我該怎麼說,你才能聽得懂
    佛弟子的師父明明是釋迦牟尼佛,佛講得很清楚,佛弟子中有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四眾都是跟著佛修學的,都是依佛經裡面,佛教導的來做,行菩薩道時,都是佛弟子,是平等的,現在有一部分人不提倡讀佛經,時間久了,優婆塞、優婆夷就成了這些比丘、比丘尼的徒弟,而不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
  • 佛經不讀,您知道自己都在學什麼嗎?
    我想這位師姐單純的心在讀佛經,佛自然會加持她,所以您沒有經歷讀佛經這個過程,就無法領會其中的妙。讀佛經就是直接聽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很多人不肯在佛經上下功夫,急著要弄懂那意思,然後就喜歡談論,愛聽「專業人士」開示講法,覺得這樣的人所述就是正確的。這讓我想起,世間法中,各個行業中的「專家說」,專家說的都是對的嗎?在生活中,我們發現專家說的也不是都全對。
  • 因果·輪迴·佛教 輪迴故事
    否定來世的結果是,人們只注意短期目標,對自己行為的後果不加考慮,整個世界由於缺乏慈悲心將變成一個殘暴的世界。(一)眾生生而有死,死而轉生,輾轉生死,遷流不息,如車輪旋轉,無有已時,故曰輪迴,或曰輪轉,或曰流轉。所投生的苦樂境界,取決於每個人行為、語言、意念的善惡。
  • 佛經講,佛與眾生無二無別
    《觀無量壽佛經》講:阿彌陀佛代表十方諸佛,看到了阿彌陀佛,就是看到了十方諸佛。一切佛的應身,都是從法身裡出來的,就是說一尊佛有無量無邊的應身佛,一切諸佛是無二無別的。比如,天空裡的月亮,雖然只有一個,但是,江水裡、河水裡、海水裡,都有一個月亮,所以說千江有水千江月,就是這個道理。《華嚴經》上講:「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從本性上講,一切眾生和諸佛是一樣的,因為一切眾生也是從法身裡出來的。若有一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顯現在他的心中。若有百千萬億個眾生心地清淨,阿彌陀佛就以百千萬億身,顯現在他們的心中。
  • 佛陀示現的因緣果報——佛十宿緣
    ﹝出佛說興起行經﹞  謂佛在摩竭提國竹園中,阿耨大泉,與大比丘眾俱。時舍利弗問佛孫陀利等十事宿緣。佛答:皆從往劫,造眾惡因,無數千歲,受無量苦報。餘殘未盡,於成道後,復償宿對。  [七、佛被擲石出血緣],佛言:往昔羅閱只城,有須檀長者子,名須摩提。父命終後。有異母弟,名修耶舍。時須摩提設計不與修耶舍分其家財,乃語修耶舍曰:共詣耆闍崛山上,有所論說。弟曰:可爾。即執弟手上山,至高崖上,推置崖底,以石塠(都回切,落也)之,即便命終。時須摩提則我身是。修耶舍者,今提婆達兜是。我時貪財害彼,以是因緣,受諸苦報。今雖得佛,不免殘對。
  • 佛說:布施得福報!
    《賢愚經》上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佛在舍衛國祗園精舍說法時,國中有一位長者,生下了一個端正姝妙、美貌無雙的女兒,取名叔離(漢譯「白」)。女孩出生之時,身上裹著一塊白棉布,而且白布隨身體一天天長大。叔離到談婚論嫁之時,長者聘請巧匠來家打造珠寶瓔珞,作為嫁妝。叔離不願,說要出家。父母溺愛,最後也答應了她的要求。於是長者滿載供養之物,將女兒送到祗園精舍。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倘一生嗔責,則反攬彼之惡,成我之惡矣! 佛言: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響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