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故事|「醉象踏佛」

2020-12-20 七葉講堂

佛陀晚年有三大不幸:一、僧團分裂,二、雙賢入滅,三、釋迦族遭屠。其中比丘僧團的分裂發生在佛陀傳法30年,也就是65歲前後。

以提婆達多為首的惡比丘,因爭奪僧團領導權失敗,公然分裂僧團。帶走了佛陀一千二百五十「常隨眾」中的500釋迦族人。並在寶積山另闢傳法聖地,與佛分庭抗禮(《出曜經》)。

這不僅僅是佛門內部的一次劫難。在提婆達多的支持與慫恿下,古印度第一個佛教大國摩揭陀國發生政變。阿闍世王子囚禁了他的父親、佛的忠實信徒瓶沙王,並將瓶沙王幽閉七重密室,活活悶絕。

提婆達多要求阿闍世王回報自己,助其成為新的佛門領袖,便策劃了一起謀殺如來的「醉象踏佛」事件。

據《增一阿含經記載》:阿闍世王有一頭極其兇暴的惡象,其名那羅只梨。這頭大象天生神力,乃象頭神轉世。國中任何一個勇士都無法單獨降伏它。它經常發狂,王舍城許多百姓曾無辜遭殃。

提婆達多於是想了個注意,請阿闍世王將惡象用烈酒灌醉,料準佛陀率諸比丘入城乞食時,放出惡象,將佛踏殺。這樣可以免背殺佛的惡名,堵天下悠悠眾口。

阿闍世王說:「那好,我先下令通知臣民,明日清晨有醉象出沒,讓百姓們呆在家別出來。」「大王,你怎麼可能這樣呢?佛有六神通,具足一切智,這不是挑明告訴他這是一個陷阱嘛。」提婆達多立馬反對。

此時的阿闍世王以奪位成功,相比提婆達多,他看重的是整個比丘僧團在十六大國中的影響力。他想看看佛是否真的具足三明六通,而不是為了滿足提婆達多一己私慾。因此,阿闍世王當場就申斥他:「假使佛真的有六神通,具足一切智,我們籌劃刺佛策略時,他就知道了,又怎麼可能入陷阱呢?」

國中所有信眾聽聞明早阿闍世王要放出惡象,擔心佛為所害,個個憂心不已。其中有幾個優婆塞,不顧天黑路線,夜上靈鷲山,請佛明早不要入王舍城乞食,以免為惡象所傷。

佛陀笑道:「如來之身非俗身,縱使四天下醉象群集,尤不能動如來毫毛,況復得害於如來。」不僅如此,哪怕三千大千世界的龍王、鬼王、阿修羅王,乃至魔波旬,終不能動如來分毫。所以,明早佛會照例入王舍城乞食,廣種福田。

翌日清晨,如來進城後,阿闍世王果然放出惡象,並在它的鼻子上橫插一把利劍。狂暴的象頭神見人就追。時五百比丘見到惡象,倉皇而逃,佛的身邊僅留侍者阿難。阿難對佛說:「此象暴惡,將恐相害,宜可遠之。」佛言:「勿懼。」

醉象怒踏而來。危逼之刻,佛展神通,左右各化現一頭獅子王,醉象的背後則突然冒出大火坑。狂暴的惡象頓時震住,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再看一眼如來不動如山的威嚴神色,頓時癱軟在地,大小便失禁。

佛見惡象停步,當即說了一偈:「汝莫害於龍,龍現甚難遇。不由害龍已,而得生善處。」佛乃真龍,弒佛乃五逆重罪;若求解脫,或可得生善處。

時,惡象在佛前雙膝跪地,用鼻舔如來足,佛伸出右手摸象頭,又說一偈:「嗔恚生地獄,亦作蛇蚖形。是故當舍恚,更莫受此身。」嗔恚者往生地獄、畜生二道,若舍嗔恚,可證佛果。

醉象被降伏,信眾們歡喜的走上前來。天空突然下起了曼陀羅花雨,於是佛當即為眾生說法。目睹如來降伏惡象者,六萬餘人諸塵垢盡,八萬天人得法眼淨。惡象那羅只梨身壞命終,得生四天王宮。

阿闍世王目睹佛之神通,成了一名忠實的佛弟子。唯獨策劃「醉象踏佛」事件的始作俑者提婆達多,眾叛親離,自己也被阿闍世王驅逐,不得已回返父國迦毗羅衛,並在那裡走向了人生的終點……

相關焦點

  • ▷佛經故事 豆蔻花
    想每天收聽並閱讀更多上師開示、有聲佛經故事、大德教授、傳記等,歡迎添加微信公眾號:向巴恩珠上師。添加方法:1、回到文章頂部,點擊藍色字「向巴恩珠上師」,關注公眾號。2、打開微信→「發現」→掃一掃→掃描文章底部,圖中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3、打開微信→「添加朋友」→「公眾號」搜索「向巴恩珠上師」或者「xbezrbq」→關注公眾號。
  • 佛經故事:佛為度我曾作九色鹿,只為我等念佛解脫
    動畫《九色鹿》對念佛人的啟示在佛經當中,記載有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其情節幾乎和小時候看的童話、民間傳說一樣,就像《九色鹿經》裡的九色鹿、烏鴉,竟然會和人一樣說話。這佛經中的故事和世間普通的童話、民間傳說還是有著根本的不同:其一,佛經中的故事是真實不虛的;其二,能給我們清淨、解脫之啟發。
  • 《涅槃經》裡的這個故事,是佛經中最經典的一個比喻
    眾所周知,佛經裡有許多各種各樣的比喻,這是佛陀為方便說法,將本來深奧難懂的佛理,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說給大家聽,這樣,大家就能明了其中的含義了。這其中,「盲人摸象」的比喻,恐怕是很多人都聽過,卻不甚了了的一個經典比喻。
  • 《西遊記》,玄奘取經,佛經故事向神魔小說的轉化
    《西遊記》,唐玄奘取經的故事,是怎麼向神魔小說進行轉化的。關於玄奘及其取經故事,據《舊唐書·方伎傳》和其他野史筆記的記載,玄類(602-664),俗姓陳,名偉,洛州猴氏(今屬河南省堰師縣緞氏鎮〕人。他約於隋大業十一年〔615)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那聰悟不群的天資和積極探求的精神,曾為他獲得佛教「千裡駒」的讚譽。
  • 佛經故事:兩月男嬰講述前世 佛陀現身當場度脫
    編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絕倫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這個故事,選自《經律異相》,原始出處是《法句經》。華人佛教故事欄目所發文章,凡標明本生故事、佛經故事者,全都出自佛經,至於白話譯文,多數出自權威譯者,少數則是小編整理,文字或許不夠理想,但故事卻不會胡亂編造。
  • 讀佛經,佛經當中的教法是什麼?
    妙妙發起「我們為什麼要來讀佛經」的活動以來,我倒是發現身邊讀佛經的人越來越多,心中甚是歡喜。只是這幾天,有點讓我長見識,同樣是讀佛經的,怎麼知見殊差甚多,看來還是《維摩詰所說經》中那個問題:「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 佛經入門
    易學交流請添加微信號:2797360899或28549213938第一章 佛經入門、本章一佛經重要的結集歷史過程為縱軸
  • 民間故事:佛經繞耳疑鬼魂上身,跪拜之後方知因果
    清朝末年,靈水村有個叫周三全的人,此人最近遇到怪事頗多,夜半之時總是聽得一些竊竊私語,仔細聽來,卻是一些佛經在誦。周三全有意咳嗽或是做出一些響動,此時聲音便無。周三全脖頸發寒,料想得有些不妥,可是仔細想來,卻不知所因為何。
  • 佛經版畫:中國雕版藝術的一朵奇葩(上)
    4、「經變圖」與佛經刻本的結合自東漢歷經六朝,直到唐五代,供養佛經均為「寫經」,極少數附有繪寫佛像。而同時的石窟與寺院中,則有許多塑像或者壁畫,以圖像的方式來表達佛經義理,或者圖解經文的故事,這一類的藝術形式,稱為「佛經變相」或「經變圖」。可見佛經與經變圖像是各自發展的。唐代雕版印刷術發明以後,「佛經」與「經變圖」方有合流的趨勢。
  • 源自佛經?
    提起中國古代的大象,人們都會想到「曹衝稱象」的故事。曹衝稱象到底是確有其事,還是像陳寅恪斷定的「源自佛經故事」? 陳寅恪: 曹衝稱象源於佛經 最早記錄曹衝稱象的是《三國志》,原文如下: 鄧哀王衝字倉舒。少聰察岐嶷,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 佛經故事:外道斷千人手指以學咒術,佛是最後之人
    說到這裡,許多人一定怒罵:小編又瞎掰了,你這佛經故事,哪裡來的師娘?是的!佛家沒有師娘,可九十六種外道有啊!人家的師娘同樣可怕,佛都差點為此斷了一指!《出曜經·雜品第十七》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距此國不遠有一位梵志(修行外道),名叫無害。
  • 佛經真的很難讀懂嗎? | 引經據典
    佛經的特長是每以故事體裁的文學筆觸,寫出佛教的思想與境界──善用形象的描寫及比喻來表達抽象的形上理境,所以,胡適以為佛經的翻譯作品,要比中國的古文──駢體文率真得多,他說:「因佛教的經典重在傳真,重在正確,而不重在辭藻文採;重在讀者易解,而不重在古雅。故譯經大師以『不加文飾,令易曉,不失本義』相勉。」
  • 佛經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
    其中,經題、翻譯者、正文是佛經的組成部分,文體是佛經的體裁,它們是組成佛經的基本元素。在釋迦牟尼涅盤後,他的弟子將他的言教寫成巴利文的佛經。公元4世紀,印度普遍使用梵文,佛教徒就將巴利文佛經用梵文重新編寫,是為梵文佛經。
  • 佛經的由來及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呢?
    你知道佛經的由來起源嗎?你知道佛經開頭中的「如是我聞」是什麼意思嗎?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佛經的由來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佛經,也叫《大藏經》,一般由經、律、論三部分組成。「 經」是指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條。「論」是佛陀的弟子們在學習佛經後所得的心得。
  • 佛經故事:家有美妻遭人陷害 至心持戒鬼神救護
    編者按:佛經中說,持守戒律之人,一切鬼神恭敬守護。一般人未接觸佛經或者不信佛教,看到這些說法,自然覺得不可思議,或以封建迷信看待。但佛經中類似故事很多,比如下面這則故事,出自《經律異相》,原始出處是《譬喻經》。
  • 再話《平安經》:佛經中一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平安」有多重要!
    下面,我們來聽一聽佛經中的一個小故事,就會了解「平安」有多重要。一個佛經中的小故事:從前,有一位勤勞而善良的婦人,冬季的一天清晨,當丈夫出門幹活,孩子去學校讀書後,自己一個人打掃完院子,來到了大門口。她發現,在門口有個老人,站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
  • 這裡,有兩卷佛經的傳奇故事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開播六集紀錄片《炮火下的國寶》,第五集重點講述國寶《趙城金藏》的傳奇故事。正是由於我黨的搶救,《趙城金藏》才有機會與《四庫全書》《敦煌遺書》《永樂大典》一起,並稱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國寶《趙城金藏》的流傳,跌宕起伏,最為驚心動魄的是1942年,八路軍「虎口奪經」的這段往事。
  • 佛經不能隨便抄!抄寫佛經的這些禁忌,你一定要知道!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抄寫佛經就要用最虔誠、最恭敬的心來抄寫抄寫佛經的時候我們就應該全身心地投入集中注意力,保持正念,斷絕各種的雜念和妄念,不被外界所幹擾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抄經的目的,多為自己或父母
  •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將展出珍貴佛經寫本與刻本
    其中包括三部「國寶級」的佛教經典:1.舉世第一本雙色套印佛經—元刊朱墨雙色套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2.存世極為稀少的金代版本佛經—金皇統間私人刊印《集沙門不應拜俗等事》;3.全經鏤版精細、毫無缺損的宋刊本《妙法蓮華經》,並另有6件敦煌寫經參加展覽,包括不同時代的寫經、經論、經疏等,極為難得,不容錯過。
  • 佛教經典佛經都有哪些,主要的佛經有哪些?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歷史淵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累積了許許多多的佛經,在以前佛經都是口頭相傳,由佛陀向弟子口頭傳承。佛陀圓寂後由弟子繼續傳承。後來慢慢開始篆刻成書,那麼在如今存有佛經大全中的佛經都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觀賞一下吧。  佛教經典:統稱。藏經,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