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扳機點——內在客體關係的活化及調適

2021-02-08 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每個人都可能存在觸發情緒的扳機點,比如,某個情景或某種言行,突然讓你體驗到一些強烈的情緒,並做出相應的反應(一般是逃避和攻擊)。這些強烈情緒的背後,往往意味著一段內在客體關係的活化,而後者來源於幼時 的創傷性經歷(關係)的內化。

內在客體關係是一個帶有強烈情感色彩的被內化的人際關係,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傷害性的客體、被傷害的自體,以及相伴的強烈情感。這種客體關係往往是在長久的創傷性的外在關係中逐漸內化形成的,對現實的健康關係有著或大或小的幹擾。

小童在父母離婚後,與媽媽相依為命。媽媽工作辛苦,但心情壓抑,經常對他發脾氣,指責、打罵、冷戰是家常便飯。每次媽媽生氣時,小童會非常緊張,因為那意味著一場虐待的來臨。

我們可以看到,小童的媽媽把孩子作為情緒發洩的工具,她缺乏愛的能力,在關係中充滿著剝削和虐待。她之所以會離婚,或多或少也跟這種性格有關。

在這種虐待性的關係裡,小童可能內化了一個自私、冷漠、無情的客體形象,一個受傷的、無助的自體形象,以及關係中潛藏的委屈、憤怒、恐懼和哀傷。這既是真實外在關係的內化,又有一些主觀的加工,畢竟,現實中的媽媽有時對他還有些溫情。

在小時候,面前這個可怕的客體,無助的小童採取討好、遷就、忍讓的方式與她相處。慢慢長大之後,小童有了新的的方式:激烈的對抗。在多次衝突之後,媽媽變得老實不少,母子關係有所改善,但小童的內在客體關係,卻留在了記憶的深處,成為了阻礙健康關係的絆腳石。

無論是友情關係,還是戀愛關係,只要小童覺察到對方可能有的自私(關係中的雙方,難免會有自私的一面),他就會非常敏感和生氣,並做出偏執的解讀:認為對方在剝削他,利用他,打壓他。然後,他就採取激烈的方式,要麼爭吵,要麼乾脆斷絕關係。由於這種性格的影響,雖然小童有幽默、才華、善良的一面,很受人歡迎,但總是缺乏真正親近的關係。

我們可以發現,由於內在客體關係的存在,外在的關係被歪曲了。關係中的問題會被放大,一個人只是略有私心的表現,卻被體驗為剝削和控制;關係中難免存在的爭吵或矛盾,卻被當成無法面對的部分,唯有遠離才能安心。

關係中的問題只有在關係才能解決,心理諮詢提供了改善內在關係的途徑。

在心理諮詢過程中,識別、體驗客體關係在諮訪關係中的活化,是很重要的內容。當內在關係活化時,諮詢師成為了內在客體的代表,來訪者成為了內在自體的代表,強烈的情感呈現出來了。

如果小童來接受心理諮詢,當諮詢師某些自私的言行出現時(諮詢師也是普通人,必然有自私的部分),就會喚醒小童內在的客體關係,小童會把諮詢師當成了一個像媽媽那樣的剝削者和虐待者,一方面體驗到委屈和受傷,另一方面採取強勢地反擊。

這個情景,對諮詢師是一種考驗。面對來訪者的曲解,諮詢師覺得難過、委屈、憤怒和不滿(諮詢師體驗到了幼時來訪者曾經反覆體驗過的情感),諮詢師也不得不採取兩種方式:要麼討好或過度遷就來訪者,要麼強勢反擊。這兩種方式,都只是重演了內在客體關係,因此,並沒有治療的價值。

諮詢師的正確做法是不被強烈的情緒所吞沒,而是能夠沉下來去討論關係中出現的情況,做出適當的解釋,強調關係中正面的部分,澄清自己的想法。總之,不卑不亢地面對來訪者「無理」的責難。

諮詢師的穩定開啟了消化來訪者心理痛苦之旅。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一次又一次重新面對了幼時的自己,痛苦有了體驗、表達、理解的機會,成為了被意識化的心理成分。每一次意識化,都會逐漸減弱內在客體關係單元的張力,此時,即使扳機點出現了,所喚醒的情緒反應也不那麼強烈了,理性的力量能夠恢復,成熟的應對方式(表達、溝通)逐漸增加。

當阻礙健康關係的內在客體關係的力量越來越弱化後,好關係自然就會出現了,來訪者走出了強迫性重複的惡性循環,新生活開始了。這是真正的療愈。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讀書連載:客體關係理論
    做心理諮詢,有人說她是客體關係派,今天來看看客體關係理論!自我心理學的觀點認為驅力(即性慾與攻擊性)是首要的,相對地,客體關係是次要的(精神分析書寫有一個既定但也許是不幸的傳統:用客體這個詞來意指人。儘管客體的講法多少帶點貶損的意味,但為了維持一貫性與清晰度,我還是沿用這個詞)。也就是說,嬰兒最迫切的任務,就是在驅力的壓力下釋放張力。
  • 精神分析動力學Ⅱ:客體關係/中間學派
    客體關係學派投射性認同與內攝性認同精神分析治療中的自體運用(美)大衛·沙夫(David E. Scharff)著李孟潮 等譯美國華盛頓精神病學學院主任,國際著名客體關係取向治療師大衛·沙夫力作。國內知名心理治療師李孟潮推薦並翻譯。
  • 海爾森大師課 |李鼎智老師【現代精神分析之客體關係】即將開課
    精神分析所感興趣的是種種心理表象的內在世界,因為它(才)是某一主體(人)到底是如何呈現和了解世界,以及他或她的關係以便讓治療師了解其行為和動機(的關鍵)。只有當事人能反省並談論他或她的感受及關係,治療師才得以獲得有關該人內在客體關係的種種資料。
  • 精神科醫生葉敏捷:為什麼我們要學習客體關係?
    3.參加客體關係的目的——認識你自己德爾斐神廟刻著的一句神諭說:認識你自己。客體關係學堂不是為了幫你讀懂什麼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專家的帶領和有凝聚力的團體來幫你讀懂「你自己」這本書。書、錄像不一定要都看完,看的目的是了解自己。你了解了自己,才能了解孩子,才能了解你和家人,和周圍的人的關係。
  • 『人我之間』第十九章 客體關係理論的發展
    他宣稱各種自戀障礙來自父母的同理失敗;它們構成一種情緒缺乏的疾患。根據這樣的陳述,時常出現在自戀個體的貶抑和憤怒,其實根源於雙親以及之後治療者的同理失敗。【Kohu的思想屬於客體關係理論,因為他強調,關係的某些面向在自體建立的過程中被內化。】Kernberg(1975)強調兒童本身未經修飾的攻擊在自戀障礙的發展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 客體關係1年課程|克萊因學派理論研討及實踐應用
    對於梅蘭妮.克萊因來說,她的工作和以她的臨床經驗為基礎形成的理論是弗洛伊德向客體關係理論過度的一座橋梁。即保留了弗洛伊德對本能的強調,但又認為本能與客體有內在的聯繫。 克萊因認為本能驅力出現在一個客體關係的背景中,並被客體所調整。嬰兒尋找乳房和食物不僅僅是為了能量的釋放,更是為了關係的需要。
  • 焦慮情緒的應對,復工復學過程裡自我心理調適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的機遇,就是藉此了解、覺察自己的心理功能,了解心裡內在力量是否強大的契機。 疫情中復工復學的各個階段,每個人都能適應,只是有快有慢,我今天的分享,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希望我們大人、孩子都能儘快恢復工作學習的活力!
  • 【心理資訊】疫情宅家,如何做好情緒調適?
    宅家期間,我們該如何做好情緒調適,關注自己的情緒呢?心理老師以問答的形式和大家分享。過度關注疫情,每天都在看實時情況,心情很壓抑,怎麼辦?面對疫情,我們關注實時信來了解最新進展,從而做出應對。在關注疫情的同時開始關注內心,說明你有很強的自我覺察能力。在疫情中,有很多人和你有一樣的反應。
  • 孩子不願扔掉的破玩具是一種「過渡性客體
    有的人成年後,也就不再需要過渡性客體了。因為這樣的人內心裡有著穩定的內在客體,即使後來要出去上大學、工作、結婚,就這樣離開了母親,依然不會感到焦慮緊張。因為這樣的孩子小時候的關係和陪伴是被很好的滿足的。 但是還有一些人,面對分離焦慮,就不會那麼穩定和安全了。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必須藉助於過渡性客體,來掩飾緊張焦慮情緒。
  • 『精神分析伴侶治療』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2
    在需要-興奮的關係中,嬰兒感覺母親是有誘惑性的或者令人焦慮和窒息的,嬰兒得不到照顧,永遠得不到滿足,在那種拒絕的關係中,嬰兒感覺母親對於自己的需求在拒絕、生氣或者不予滿足,嬰兒因此變得生氣和難過。最後,嬰兒和母親之間有一種比較適度的滿意的關係,費爾貝恩認為這種關係存在於「中心自我」(central ego)和它的內在客體即&34;之間。
  • 『精神分析伴侶治療』第一章 從客體關係的角度看待親密感和性1
    在短暫相遇時產生親密感的能力,或者說在社交場合的魅力同維持長久關係的能力很可能大相逕庭。早期求愛階段的短暫親密感包含了很快的互相貫通、突然意識到彼此的相同點和彼此的補充,所以經常著重強調內部客體的所共有的一個方面,而不是也不能是,完全考慮到所謂內部經濟的收支平衡[此處內在經濟平衡是精力比多遵循經濟原則的平衡]。
  • 復工復學,你的心理情緒穩定嗎?教你掌握科學的自我調適方法
    隨著世界範圍內的疫情越來越嚴重,很多人長期不能出行,導致很多人出現一系列的緊張、害怕、憤怒、情緒激烈等應激反應。 心理調適二:儘早恢復規律的生活,保持身體協調的狀態。當前很多人的正常生活被新冠肺炎打破了節奏,原來家庭、工作單位、學校的相處模式都被打破,不光是生活方式,也擾亂了我們的心理狀態。
  • 【網課】蔡順良: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應用初階工作坊(21年5-6月)
    專長領域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精神病理學/客體關係理論與治療/情緒管理與壓力因應/人際溝通與衝突處理/親密關係(親子/伴侶)困擾解析與介入。過往經歷1.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心理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身心科/臺中榮民總醫院安寧照護部/臺北市中侖心理診所等單位之心理治療專業督導。
  • 【網課】蔡順良: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應用初階工作坊(20年6-7月)
    專長領域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精神病理學/客體關係理論與治療/情緒管理與壓力因應/人際溝通與衝突處理/親密關係(親子/伴侶)困擾解析與介入。過往經歷1.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心理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身心科/臺中榮民總醫院安寧照護部/臺北市中侖心理診所等單位之心理治療專業督導。
  • 與「情緒」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它會使我們失去理智,產生不成熟的情緒與行為。我們沒能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感受到的痛苦卻是明顯又深刻的。這些情緒失控的、受傷的,被你忽略的另一個自己,其實就是內在小孩。但一旦遇到挫折、困難,內在小孩就會出來,替我們 &34; 一切,充分地暴露出失控的情緒,比如焦慮、崩潰、退形、糾結、抗爭。
  •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導致惶恐擔心患抑鬱症該如何自我調適?
    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丨疫情導致惶恐擔心患抑鬱症該如何自我調適?↓點選「設為星標」加上星標 ★我們馬上向你發送愛的光波疫情給大家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隨著學校陸續復學各行各業復工復產一切如春風般欣欣向榮此時常態化防控情緒調整極為重要
  • 峰度大講堂之心理健康維護與調適
    為了讓員工有一個健康的心態,正確緩解壓力,舒緩情緒,健康快樂工作,10月29日下午,峰度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工會舉辦「心理健康維護與調適——心理健康講座」,由武進區總工會「訂單式」培訓講師鍾小燕為員工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心理疏導課。鍾老師從調整認知、管理情緒、釋放壓力、提高情商、珍愛生命、學會感恩、培養逆商七個層面進行闡述,旨在解讀心理健康,探尋心理調適的秘密。
  • 臺灣心理師洪仲清:試著放過自己,給情緒多點時間
    從這個角度來說,有些情緒之所以對我們產生負面影響,主要因為我們不夠理性。那麼,怎樣做到理性思考和行動呢?臺灣著名心理師洪仲清的著作《給情緒多點時間:與世界相處的正確方式》(簡稱《給情緒多點時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那就是不要那麼急著做決定,給情緒多點時間。
  • 【臺灣師大蔡順良】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應用連續工作坊(18年5月,成都)
    專長領域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精神病理學/客體關係理論與治療/情緒管理與壓力因應/人際溝通與衝突處理/親密關係(親子/伴侶)困擾解析與介入。過往經歷1.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心理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身心科/臺中榮民總醫院安寧照護部/臺北市中侖心理診所等單位之心理治療專業督導。
  • 說說語言與內在系統、潛意識結構的關係
    由此可見,我們認知中存在的真實語言未必等於一個人的真實經歷,這是與我們的認知機制有關係的,在這裡不一一贅述。案例二這是一個真實發生過的事情,基本情況如下圖所述。而我們從投射原理去分析,這位母親在原生家庭中的共生關係中所經歷的也是耐人尋味的。我們所有對外界認識的最初來源,也是我們建構世界觀的基本建築材料。有效的學習、溝通和模仿,都紮根於感官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