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朋友可在文章底部留言,我們將選取優質問題由洪厚甜老師親自解答,解答內容將在下期推送。
希望老師能解答一下:如何理解草書在書寫(包括臨帖)時的疾與緩,斷與連,是否存在疾中有斷和緩中有連的書寫狀態。
洪厚甜: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有很多很多的概念,實際上不要停留在一個單純的點上,我覺得還是更多的要從大的角度來觀照書法。斷中有連、連中有斷、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這也是一個相對的哲學概念,相反相成。學習草書,我們更多的要關注的東西有很多是具體的技術內容,快中有慢、慢中有快這是建立意識的問題,就是說行中有留、留中有行,這些都是類似的,輕重啊、疾徐啊、藏露啊這些就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常識,對偶範疇,所以大家要從更宏觀的上面去考慮。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還是建議大家從具體的一些技術上面去關注一下,因為我們有大量的初學者和一些作者缺乏的不僅僅是這樣一種哲學概念的問題,他更多缺乏的是技術的精度,我覺得還是要在臨帖的過程中準確領會古人本身的意思,古人本來的那種狀態和要訴說的那種感覺,往古人靠。當然,具體在運用的過程中,斷與連這些是認識問題,沒有絕對的斷,也沒有絕對的連,所有的斷都是為了開啟下一個連,所有的連都包含著在這個過程中的很多很多的空間關係。你比如說點畫與點畫之間應有的空間,騰挪,它應有的間隔,完成一個點畫中的過程,這我覺得還不僅僅限於草書的問題,每個書體都面臨和包含這樣的問題。
在技術的理解、學習、運用的過程中,它不僅僅是這些東西,也肯定有這些東西,那麼具體反過來說,我們要理解這個連和斷,快和慢的這種交織、交融,在運用的過程中我覺得還是先要斷得開、先要連得起,把連的和斷的區分開來,在斷的過程中斬釘截鐵、幹勁利落,在連的過程中連綿不絕,先做到這兩點,然後再去追求它的反方向的一些意向。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這些都是手段、方法和意識,都服務於你情感的表達、表述的,我覺得沒有一瀉千裡,沒有這種斬釘截鐵的頓挫,我們談反方向的東西就沒有意義。所以說你只有先要去體會快、慢它自有的、特殊的技術狀態、技術範疇、技術運用,然後在裡面去豐富它的過程中,豐富它意向的過程中,把握它的度的過程中再去體會這裡面的停中之行、緩中之疾、流暢中之遲澀。
我從80年開始拜師學藝,沒有老師你不要說你開始學習,古之學者必有師,也就是說自古以來要想學習的人必須得有老師,這個是唐代韓愈《師說》的第一句話,他就沒說學習可以有老師,也可以沒有老師。老師是幹什麼的呢?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
也就是說,沒有老師你就是在黑暗中摸索,你跟成功是無緣的,很多人自學成才是以在學校外的形式接受了高手的思想和教育。我們學習都是從楷書開始的,大家社會上現在還是覺得從楷書學習天經地義,書法進校園敢不敢從小篆開始?
重要的是中國還沒有這個學術土壤,我的學生出去教學生,從篆書開始教的時候家長還不接受, 家長想的是把孩子弄過來學毛筆字,你讓我的小孩跟著你去畫圈圈。我們的書法進校園如果不是藝術審美啟蒙進校園的話,它就沒有意義,為什麼呢?正確的書寫漢字實際上在我們的語文課裡面早就有這個內容了,我們小學的教學大綱裡面明確的有這個能力的培養,所有的語文教學都有這一塊。
所以說,書法進校園,一定是書法的審美啟蒙進校園。那麼書法的審美啟蒙得有幾個要素,第一,你要了解書法美產生的最基礎的物質條件,就是說書法,究竟看見了什麼讓我產生美感,那無疑是線條,它生成的這個技術內容就是學生第一個要認識的。漢字最後產生了視覺美,視覺美的元素跟這個元素生成的條件你要清楚。
第二,是由具體的技術上升到這個技術所反映的精神層面的元素,這個是審美啟蒙,就是我們通過優秀經典的解讀、實踐、感受,來認識中國書法的整個審美體系,這個價值體系裡面的所有的元素要素,建立對美的基礎認識,為今後在這個領域裡面的提升,做一個最基礎的素養的培養和技術的鋪墊。
所以說我們現在真正要進行這一塊,還舉步維艱,還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努力,讓我們真正這個時代的對書法的認識、判斷、學習建立一個全新的體系。所以說,當我給你大家進行交流,我說楷書是所有書體裡面最難的一個書體的時候,有很多人會牴觸,我有大量的學生到我這來學習的時候,他們最原始的想法就是要認認真真的跟我學兩年楷書,爭取有個提高。最後跟我學了四年還沒看見楷書在哪裡,他們到我這裡後感覺到,楷書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我有很多學生來就是想跟我學小楷的,我這兒就說一輩子你都不要去練小楷。你獲得我這個能力,寫小楷就迎刃而解,當我們獲得這個能力的時候,就沒有大中小的問題。你說你要用卡車拉個馬,你還拉不動啊?你要往大處著眼、大處著手、大處著力。
我那天微信公眾號發了一篇文章,他們問四山摩崖有什麼學習價值,怎麼取法?你看現在寫四山摩崖的,什麼是四山摩崖知道嗎?就是山東的,崗山、鐵山那幾個山上的摩崖刻石,它是北齊、北周的那一段的,楷書初始狀態下的那些,包括泰山金剛經啊,都是那個時候的,你說怎麼去取法呢?大處著眼。
你只要流於對它點畫形態的描摹,最後出來都是俗書,俗不可耐。我們就學它的大氣象、大格局、大氣魄,雄渾博大,它就起這個作用。你在謀一張紙的章法,它做的是一座山的章法,你的紙是兩米、五米,它是整個一面山。你走到鐵山摩崖的時候,一眼望上去看不到字,你就覺得天地相接、氣象萬千,就是說所有的書寫跟天地融為一體,這種大格局、大氣派、大氣象哪裡還有?哪一個四米五米大的碑能夠體現呢?
你看它有很多石頭,一個石頭一段經文,那個石頭一弄就是七八米、十來米,字就是二三十公分大,一張紙就是八米見方,這樣的感覺哪裡還有一塊碑,一個帖能夠搞得定呢?我們要這種東西,你在那上面學點畫是不是腦子有問題,那麼我不學點畫又學什麼呢?
你要有另外一個技術系統作為支撐,你要搞清楚飛機為什麼能上天,發動機是一個獨立的系統,飛機的造型怎麼跟發動機的動力相匹配,所有通訊的這些,就是說我們只看見了一架飛機,你沒有看見飛機裡面能夠讓幾百人一塊兒上天下地,那麼平穩還安全,要保證這些,這邊凝聚了多少多少代人的心血。
所以說你要來做四山摩崖,它就等於是一架飛機,最後構成這架飛機,不是你把外面做的多漂亮。只看見四山刻石的人,沒有資格來談四山刻石的學術,你只有真正侵淫了中國書法文化,對書法的最核心的秦漢元素有了深厚的積累以後,你再來跟我談四山摩崖,無一筆不是篆隸,離開篆隸你不要跟我談。
我跟學生說得很絕對的一句話,你對中國篆隸書,就是秦漢書法理解的高度決定你對中國書法理解的高度和深度,離開這個你不要跟我說書法,沒有書法,你只是做了一個淺層次的表象,也就是說你這一輩子百分之八十的精力要拿來研究秦漢。我從九五年以後,百分之八十的精力都是放在篆隸書,他們說怎麼從來沒見過我寫一個完整的篆書作品和隸書作品呢?
我說人是靠骨頭站起來的,但是你看見誰的骨頭了呢?也就是說,往往支撐一個事物的核心的元素是背後的東西、內在的東西,如果我們學篆隸書,就是僅僅為了寫篆隸書,你就不要跟我說。
我們核心就是要去支撐它,真正讓飛機飛起來的是飛機嗎?是空氣,我們對所有大自然的東西都要做深層次的思考,而不要做淺象上的判斷,書法同樣如此。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一支毛筆,一張紙,蘸了一點墨的一個書寫行為,就讓數千年的這麼優秀的人類精英分子如痴如醉,而且不可窮其盡。
(end)
洪厚甜書法網絡班及線下工作站招生熱線
19934553262(葵園)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洪厚甜官方學術微信
淨堂藝潭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洪厚甜書法網絡教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