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理論:社會比較理論

2021-02-19 管理之道 文明化成

公平理論又叫社會比較理論 ,是亞當斯1967年提出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對職工工作積極性影響的理論。與先前的理論模型相比,把個人知覺與判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通過社會比較來探討個人所做的貢獻與所得報酬之間的平衡關係,著重研究工作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正性及其對員工士氣的影響。 

                      公平理論的基本要點

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把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和所得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是否公平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

公平感的類型

公平感是個體的主觀心理感受,可按不同標準分為不同的類型。

按比較對象可分為分配公平感和程序公平感。

分配公平感:個人收入或工作結果上,感覺得到公平對待的程度。

根據公平理論,個人會在工作投入與產出之間尋找平衡感。典型的工作投入包括:努力、忠誠、勤奮工作、承諾、技能、能力、適應性、靈活性、容忍、決心、精神與情感、熱情、對老闆與上級的信任、對同事與下屬的支持、個人犧牲等。典型的工作產出包括:經濟獎勵:工資薪水、報銷、補貼、津貼、退休金、紅利和佣金;精神獎勵:認可、名譽、表揚、感謝、興趣、責任、激勵、出差、培訓、得到發展、成就感和先進感、升職等。

程序公平感:人們感覺在決策程序上得到平等對待的程度,還包括組織的薪金政策與程序,以及這種制度的運作。

按比較標準可分為絕對公平感和相對公平感。

絕對公平感:工作實際所得與自認為的應得相比較的公平程度。

相對公平感:自己工作實際所得與別人在同一情境下的所得相比較而感覺到的公平程度。比較對象還包括同行、鄰居、朋友。

比較結果的影響

按照公平理論,員工要進行種種比較確定自己的報酬是否合理,比較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後的工作積極性。比較還包括社會比較或歷史比較。

社會比較:是指職工對他所獲得的報酬(包括物質上的金錢、福利和精神上的受重視程度、表彰獎勵等)與自己工作的投入(包括自己受教育的程度、經驗、用於工作的時間、精力和其他消耗等)的比值與他人的報酬和投入的比值進行比較。

歷史比較:是指職工對他所獲得的報酬與自己工作投入的比值同自己在歷史上某一時期內的這個比值進行比較。

當職工對自己的報酬作社會比較或歷史比較的結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時,便會感到受到了公平待遇,因而心理平衡,心情舒暢,工作努力。

少數時候,會因認為自己的收支比率過高,產生不安的感覺或感激心理。

如果認為收支比率不相等時,便會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產生怨恨情緒,影響工作積極性。

當認為自己的收支比率過低時,會產生報酬不足的不公平感,比率差距越大,這種感覺越強烈。這時職工就會產生挫折感、義憤感、仇恨心理,甚至產生破壞心理。

當職工感到不公平時,他可能千方百計進行自我安慰,如通過自我解釋,主觀上造成一種公平的假象,以減少心理失衡或選擇另一種比較基準進行比較,以便獲得主觀上的公平感;還可能採取行動,改變對方或自己的收支比率,如要求把別人的報酬降下來、增加別人的勞動投入或要求給自己增加報酬、減少勞動投入等;還可能採取發牢騷,講怪話,消極怠工,製造矛盾或棄職他就等行為。

實用意義

公平理論為組織管理者公平對待每一個職工提供了一種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對於組織管理有較大的啟示意義。

1.管理者要引導職工形成正確的公平感。

人們往往會產生過高估計自己的貢獻和作用,壓低他人的績效和付出,總認為自己報酬偏低,從而產生不公平心理的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越來越廣,比較範圍越來越大,以及收入差距增大的社會現實,都增加了職工產生不公平感的可能性。組織管理者要引導職工正確進行比較,多看到他人的長處,認識自己的短處,客觀公正地選擇比較基準,多在自己所在的地區、行業內比較,儘可能看到自己報酬的發展和提高,避免盲目攀比而造成不公平感。

2.職工的公平感將影響整個組織的積極性。

職工的公平感不僅對職工個體行為有直接影響,而且還將通過個體行為影響整個組織的積極性。管理者要著力營造一種公平的氛圍,如正確引導職工言論,減少因不正常的輿論傳播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經常深入群眾中,了解職工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及時幫助解決;關心照顧弱勢群體,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秘密地單獨發獎或給予補助等。

3.領導者的管理行為必須遵循公正原則。

領導行為是否公正將直接影響職工對比較對象的正確選擇,如領導處事不公,職工必將選擇受領導照顧者作比較基準,以致增大比較結果的反差而產生不公平心理。因此,組織管理者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職工,公正地處理每一件事情,依法行政,避免因情感因素導致管理行為不公正。同時也應注意,公平是相對於比較對象的一種平衡,而不是平均,否則就會產生大鍋飯現象,使組織運行機制失去活力。

4.報酬的分配要有利於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

對職工報酬的分配要體現多勞多得,質優多得,責重多得的原則,堅持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的辦法。在物質報酬的分配上,應正確運用競爭機制的激勵作用,通過合理拉開分配差距體現公平,在精神上,要採用關心、鼓勵、表揚等方式,使職工體會自己受到了重視,品嘗到成功的欣慰與自我實現的快樂,自覺地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整合一致,形成無私奉獻的職業責任感。

相關焦點

  • 公平理論
    公平理論又稱社會比較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希·亞當斯(John Stacey Adams)於1965年提出。
  • 小朱談公平——基於亞當斯公平理論
    ,得出了公平理論。(二)理論前提認知公平理論包含4個命題,前2個命題主要是關於人類行為和社會功能的假設,後2個命題是以數據為基礎的預測不公平結果的概念性假設。1.命題一個體將會試圖最大限度地擴大他們的收入(收入等於報酬減去代價,即利潤)。
  • 墨菲定律:公平理論:絕對公平是烏託邦
    公平理論:絕對公平是烏託邦,絕對的公平根本不存在。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斯塔希·亞當斯提出「公平理論」。該理論認為,人能否受到激勵,不但由他們得到什麼而定,還要由他們所得與別人所得是否公平而定。下面,一起來看古代《百喻經》裡的一個「二子分財」的例子。
  • 從站崗執勤到感悟公平理論
    該理論是研究人的動機和知覺關係的一種激勵理論,在亞當斯的《工人關於工資不公平的內心衝突同其生產率的關係》(1962,與羅森鮑姆合寫)、《工資不公平對工作質量的影響》(1964,與雅各布森合寫)、《社會交換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有所涉及,側重於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產積極性的影響。其基本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1、公平是激勵的動力。
  • 010 社會比較理論
    於是在接下來的幾年裡,筆者對幸災樂禍,以及其來源——下行社會比較,以至於更廣泛的社會比較方面的研究都有了一些涉獵。今天就介紹一下社會心理學中非常重要的社會比較理論的發展歷程。20世紀40年代,社會心理學家費斯廷格在進行著他的小團體非正式溝通的研究,他關注到了團體中的意見遵從,也即團體成員間通過溝通以使意見一致的現象。
  • 社會認同理論與認同理論的比較
    Identity Theory and Social Identity Theory作者:Jane Stets Peter J.
  • 馬克思主義公平理論與當代中國的共享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社會轉型時期,各類矛盾凸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差異不斷擴大。維護公平正義,促進共享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面臨的重大任務。闡發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思想,對於推動當代中國的共享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馬克思、恩格斯等經典作家在對舊社會的批判和對新社會的構想中,闡發了較為系統的公平理論公平是人類思想史的重要論題。
  • 【管理辭典】亞當斯的公平理論
    將公平理論應用於薪酬制度,可以得到三種公平的表現形式:內部公平、外部公平和員工個人公平。員工對於企業的不滿主要表現為上述三方面的原因,其中內部公平和外部公平是薪酬設計的關鍵考慮因素,個人公平雖然難以從外部表現來衡量,但對於員工積極性的影響也是實實在在的。
  • 《社會心理學》--社會比較理論讀後感(1)
    與他人比較是獲得自我認識的一個重要來源,當我們想要知道我們在特定方面或能力上所處的位次,並且缺乏信息時,與他人比較就是我們了解這個位次的主要途徑。這種策略是社會比較理論的核心。社會比較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會通過與他們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人們有動機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和觀點的正確性進行準確的評估。為了做到這一點,他們通過與自己相似的人進行比較來評估自己所處的位次。
  • 關於社會交往問題,有哪些比較經典的理論?
    答|百度派 @8vTfSZ社會互動的定義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間因信息傳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賴的社會交往活動。由於社會互動是個人與社會群體和文化等宏觀社會層次的中介,又涉及到了社會化的問題,就成了社會學裡的一個研究熱點。眾多的著名學者和流派都對這個問題有過相當精闢的闡述,要想詳細了解的話最好自己去看看書。
  • 自考「組織行為學」考試大綱激勵理論研究
    一、學習目的和要求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了解激勵的概念、過程與激勵理論的分類,並在此基礎上了解內容型理論(需要層次理論、雙因素理論、成就需要理論、ERG埝理論)的共同特點與理論特色;了解過程型理論(期望理論)的動態性,了解綜合激勵理論、公平理論在管理實踐中的應用。
  • 公平理論 | 親密關係中如何讓男生對你好
    所以我們很有必要來聊聊這是怎麼回事~1.公平關係理論不可否認,當你遇到喜歡的人,你會自然而然想讓對方開心,也會不知不覺開始為Ta付出。你很可能希望對方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你,當然你也可能根本就不求回報。但是長期來看,愛情和其他很多事情都一樣,都有一套自己的平衡體系。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你們的關係多少會出現問題。
  • 「薦書」《回到馬克思:西方社會結構理論的比較與反思》
    內容簡介社會結構是馬克思解開「歷史之謎」、創立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建構,也一直是西方社會理論的重要學術旨趣。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視野,系統梳理了涂爾幹、韋伯、帕森斯、列維·史特勞斯、阿爾都塞、德希達、福柯、吉登斯、布迪厄和哈貝馬斯等10位社會理論家的社會結構理論,並進行了深入比較與反思。
  • 乾貨:薪酬體系設計的26種理論!內附設計案例(值得收藏)
    Francis)激勵的重要性激勵理論需要層次理論理論和雙因素理論公平理論公平理論歸因理論期望理論強化理論當行為的結果對他有利時,這種行為就會重複出現相比較傳統的KPI薪酬模式,KSF模式更注重企業與員工的利益平衡與共贏,KPI是一種績效管理評價工具,KSF不但具有考核的作用,更是一種價值分配工具
  • 社會矛盾抑或認識漏洞 —馬克思與萊斯生態危機理論比較
    為了批判地借鑑西方生態學馬克思主義以發展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推進當代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我們主張對上述作家的生態危機理論與馬克思的相關學說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特別是進行歷史觀前提的檢視。本文選取「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表述得最清楚、最系統的左翼人士」 加拿大學者威廉·萊斯《自然的控制》和《滿足的限度》兩部代表作,從歷史觀層面分析其與馬克思生態危機理論的重大差異。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眾多學習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該理論著重解釋了社會情境下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個體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行動而習得新事物,即替代性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早期的學習理論有著顯著的不同。早期的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視角的,認為學習的發生源於強化和懲罰。
  • 理論學堂|社會衝突理論與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
    結構功能主義對這些激化的社會矛盾所做的理論解釋已顯得蒼白無力,激進主義思潮成為美國60年代社會思潮的主流。激進主義的理論家們關注現存制度的不合理方面,表現出與功能主義不同的理論傾向,關心社會的各種衝突,倡導社會改良甚至社會革命,謀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衝突理論,就是當時這些激進主義思潮中的一個典型理論代表。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下)
    根據我們的觀察,組織管理研究者主要基於社會學習理論考察個體通過模仿示範者行為而習得新行為的現象、內在過程和邊界條件。根據上述歸納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我們將其在組織管理研究領域的應用分為以下三類:1.基於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1和2,考察組織情境下的社會學習現象。
  • 墨菲定律:公平理論,你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做好自己就好
    首先是公平理論,絕對的公平是根本不存在的。在每個人的心目中,對公平的定義都是不同的,比如公司的工資制度,如果你讓每個人都賺的一樣多,那麼幹活多有能力的就感覺不公平,如果每個人的工資都不一樣,幹活少的人就會覺得你不一視同仁。所以你獎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平均工資制度就是在獎勵偷懶的員工,而績效工資才是獎勵勤勞。
  • 社會臨場感理論 | 新傳理論38
    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又稱社會存在、社會表露、社會呈現,是傳播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該理論最初由馬裡蘭大學教授肖特(Joh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