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理論又叫社會比較理論 ,是亞當斯1967年提出研究工資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對職工工作積極性影響的理論。與先前的理論模型相比,把個人知覺與判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通過社會比較來探討個人所做的貢獻與所得報酬之間的平衡關係,著重研究工作報酬分配的合理性、公正性及其對員工士氣的影響。
公平理論的基本要點
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把自覺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和所得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並對是否公平做出判斷。公平感直接影響員工的工作動機和行為。
公平感的類型
公平感是個體的主觀心理感受,可按不同標準分為不同的類型。
按比較對象可分為分配公平感和程序公平感。
分配公平感:個人收入或工作結果上,感覺得到公平對待的程度。
根據公平理論,個人會在工作投入與產出之間尋找平衡感。典型的工作投入包括:努力、忠誠、勤奮工作、承諾、技能、能力、適應性、靈活性、容忍、決心、精神與情感、熱情、對老闆與上級的信任、對同事與下屬的支持、個人犧牲等。典型的工作產出包括:經濟獎勵:工資薪水、報銷、補貼、津貼、退休金、紅利和佣金;精神獎勵:認可、名譽、表揚、感謝、興趣、責任、激勵、出差、培訓、得到發展、成就感和先進感、升職等。
程序公平感:人們感覺在決策程序上得到平等對待的程度,還包括組織的薪金政策與程序,以及這種制度的運作。
按比較標準可分為絕對公平感和相對公平感。
絕對公平感:工作實際所得與自認為的應得相比較的公平程度。
相對公平感:自己工作實際所得與別人在同一情境下的所得相比較而感覺到的公平程度。比較對象還包括同行、鄰居、朋友。
比較結果的影響
按照公平理論,員工要進行種種比較確定自己的報酬是否合理,比較結果將直接影響今後的工作積極性。比較還包括社會比較或歷史比較。
社會比較:是指職工對他所獲得的報酬(包括物質上的金錢、福利和精神上的受重視程度、表彰獎勵等)與自己工作的投入(包括自己受教育的程度、經驗、用於工作的時間、精力和其他消耗等)的比值與他人的報酬和投入的比值進行比較。
歷史比較:是指職工對他所獲得的報酬與自己工作投入的比值同自己在歷史上某一時期內的這個比值進行比較。
當職工對自己的報酬作社會比較或歷史比較的結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時,便會感到受到了公平待遇,因而心理平衡,心情舒暢,工作努力。
少數時候,會因認為自己的收支比率過高,產生不安的感覺或感激心理。
如果認為收支比率不相等時,便會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產生怨恨情緒,影響工作積極性。
當認為自己的收支比率過低時,會產生報酬不足的不公平感,比率差距越大,這種感覺越強烈。這時職工就會產生挫折感、義憤感、仇恨心理,甚至產生破壞心理。
當職工感到不公平時,他可能千方百計進行自我安慰,如通過自我解釋,主觀上造成一種公平的假象,以減少心理失衡或選擇另一種比較基準進行比較,以便獲得主觀上的公平感;還可能採取行動,改變對方或自己的收支比率,如要求把別人的報酬降下來、增加別人的勞動投入或要求給自己增加報酬、減少勞動投入等;還可能採取發牢騷,講怪話,消極怠工,製造矛盾或棄職他就等行為。
實用意義
公平理論為組織管理者公平對待每一個職工提供了一種分析處理問題的方法,對於組織管理有較大的啟示意義。
1.管理者要引導職工形成正確的公平感。
人們往往會產生過高估計自己的貢獻和作用,壓低他人的績效和付出,總認為自己報酬偏低,從而產生不公平心理的現象。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社會交往越來越廣,比較範圍越來越大,以及收入差距增大的社會現實,都增加了職工產生不公平感的可能性。組織管理者要引導職工正確進行比較,多看到他人的長處,認識自己的短處,客觀公正地選擇比較基準,多在自己所在的地區、行業內比較,儘可能看到自己報酬的發展和提高,避免盲目攀比而造成不公平感。
2.職工的公平感將影響整個組織的積極性。
職工的公平感不僅對職工個體行為有直接影響,而且還將通過個體行為影響整個組織的積極性。管理者要著力營造一種公平的氛圍,如正確引導職工言論,減少因不正常的輿論傳播而產生的消極情緒;經常深入群眾中,了解職工工作、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及時幫助解決;關心照顧弱勢群體,必要時可根據實際情況,秘密地單獨發獎或給予補助等。
3.領導者的管理行為必須遵循公正原則。
領導行為是否公正將直接影響職工對比較對象的正確選擇,如領導處事不公,職工必將選擇受領導照顧者作比較基準,以致增大比較結果的反差而產生不公平心理。因此,組織管理者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職工,公正地處理每一件事情,依法行政,避免因情感因素導致管理行為不公正。同時也應注意,公平是相對於比較對象的一種平衡,而不是平均,否則就會產生大鍋飯現象,使組織運行機制失去活力。
4.報酬的分配要有利於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
對職工報酬的分配要體現多勞多得,質優多得,責重多得的原則,堅持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的辦法。在物質報酬的分配上,應正確運用競爭機制的激勵作用,通過合理拉開分配差距體現公平,在精神上,要採用關心、鼓勵、表揚等方式,使職工體會自己受到了重視,品嘗到成功的欣慰與自我實現的快樂,自覺地將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整合一致,形成無私奉獻的職業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