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臨場感理論 | 新傳理論38

2021-02-14 胡師姐新傳考研

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

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

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又稱社會存在、社會表露、社會呈現,是傳播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該理論最初由馬裡蘭大學教授肖特(John R. Short)、威廉士(EderynWilliams)和克裡斯蒂(Bruce Christie)等三位學者於1976年提出。他們認為「社會臨場感」是指在利用媒體進行溝通過程中,一個人被視為「真實的人」的程度及與他人聯繫的感知程度。肖特等人界定這個概念,主要是用來描述通訊媒體的一種特性。人們可能認為一些媒體的社會臨場感高,而另一些媒體的社會臨場感低。社會臨場感較高的媒體通常被認為是社交性的、熱情的、人性化的,社會臨場感比較低的媒體則被認為非人性化。

20世紀80至90年代,社會臨場感理論被應用於計算機中介傳播(Computer MediatedCommunication,簡稱CMC)的非人性化屬性的研究,這是因為CMC過濾掉了通常面對面交流中的非語言信息及其他相關線索。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關注商業背景下的CMC,研究者主要有達夫特(RichardL. Daft)、凱斯勒(Sara Kiesler)、沃爾特(JosephB. Walther)等。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網際網路技術的介入使得在線教育得以發展,研究者開始關注在線學習,將社會臨場感理論應用在教育技術領域。該階段研究者主要有岡納瓦德納(CharlotteN. Gunawardena)、加裡森(Randy D. Garrison)等。

比奧卡(Biocca)等人在系統梳理了二十多年來的研究後,指出社會臨場感理論在研究和應用中主要有以下貢獻:①利用該理論探索媒介技術的設計目標、使用者的社會動機以及電信系統的特徵及其影響;②利用該理論中的測量指標評價不同媒介技術可以提供的社會臨場感;③利用社會臨場感研究探索人際交流和社會認知等更大的研究議題。

不同的研究時期,不同學者的研究領域不同,對社會臨場感的定義不同,這一概念的維度劃分、測量方法也存在差異。



社會臨場感是個複雜的概念,既涉及技術因素,也涉及社會因素,社會因素與技術因素共同影響社會臨場感,貫穿在這一理論整個發展過程之中。

(1)社會臨場感是媒體的一種屬性

不同的媒體在傳達社會情感的言語和非言語線索方面具有不同的潛能。媒體的變化影響交互的本質,交互的目的影響個體交流使用媒體的選擇。社會臨場感理論通常用來劃分通訊媒體的等級,如根據媒體的臨場感的程度,可劃分為「面對面>視頻會議>音頻」。由這個理論,高社會臨場感的媒體更適合執行有關人際關係的任務。

(2)社會臨場感是人在通訊交流時對他人產生的心理感知

技術是一種支撐環境,社會臨場感的產生,也離不開人內心的感知。學者圖(Tu)指出,社會臨場感是指發生在媒介環境中的,人對人的知曉程度。在CMC研究中,社會臨場感則被定義為與另一個知性主體連接時的感覺、感知與反應。因此社會臨場感是在通訊媒介環境中產生的心理感知。


(3)社會臨場感的多因素特性

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的視角不同,對社會臨場感的維度劃分也不同。Short等人認為影響社會臨場感的維度有「交互響應」、「情感響應」、「凝聚力響應」;Tu認為影響社會臨場感的因素有社會情境、在線傳播、交互性、系統私密性、私密性感覺五個因素;Kreijns則認為影響在線學習者社會臨場感的因素與學習者的社交能力、社會性空間中的學習者的行為密切相關。

不同的研究者對社會臨場感的界定不同,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對社會臨場感的測量方法。目前常用的測量方法主要有社會臨場感量表(SPS:SocialPresence Scale)、社會臨場感指標(SPI:SocialPresence Indicators)和社會臨場感與隱私問卷(SPPQ:SocialPresence and Privacy Questionnaire)等。

岡納瓦德納等人最早在教育背景下研究社會臨場感和CMC,他們將社會臨場感分成三個維度:情感響應、交互響應、凝聚力響應,提出了社會臨場感量表(SPS)。

魯爾克(Rourke)等人通過分析在線討論的內容來測量社會臨場感,確定了社會臨場感的三個領域:情感相應、交互相應、凝聚力相應,並提出了12個內容分析的指標即社會臨場感指標(SPI)。

圖開發了社會臨場感與隱私問卷(SPPQ)。他借鑑了CMC態度測量方法和隱私感知方法,驗證了SPPQ量表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最終提取了影響社會臨場感的5個影響因素:社會情境、在線交流、互動性、系統隱私和隱私感。

社會臨場感理論運用到傳媒產業研究領域,主要關注用戶在媒介使用體驗之後獲得的社會臨場感覺。學者蔡佩提出了社會臨場感的六個維度,即互動性、面對面程度、非語言信息、達意程度、親切感和真實感。接下來按照蔡佩的觀點,分析網絡直播平臺中的社會臨場感維度。

(1)互動性和面對面程度。在網絡直播中,用戶實時快捷地與主播互動。用戶通過屏幕看到主播實時的表情、動作;主播通過彈幕、禮物等與觀眾進行溝通。主播與用戶深入互動,共同探討話題,增加參與度。主播和觀眾猶如共處一室進行面對面交流,雙方在心理上都感到彼此的存在。

(2)非語言信息和達意程度。非語言信息包括主播的非語言行為,以及直播中的表情包、虛擬圖像(如「火箭」「遊艇」)等,滿足了雙方的社交需求,形成良好的交流,有助於建構虛擬網絡社區。達意程度指準確傳達信息的程度。主播通過真實的表情、動作及肢體語言,能夠與觀眾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互動,更容易讓雙方在虛擬空間中形成感知認同。

(3)親切感和真實感。相比於文字、圖片和視頻,網絡直播是最真實的。觀眾在平臺註冊獲得發言身份,進入房間觀看直播。粉絲在直播間發言與主播、其他粉絲交流,增加了彼此之間的熟知程度,在持續且深入的互動中感受到親切感。

 

參考資料

於婷婷.社會臨場感在網絡購買行為研究中的應用[J].國際新聞界,2014.5.

騰豔楊.社會臨場感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3.3.

苑  寧.社會臨場感視角下網路遊戲直播平臺探究[J].青年記者,2016.24.

徐麗君.社會臨場理論概述與應用[J].才智,2015.10.

童清豔.微信實時傳播的社會臨場感影響因子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微信使用為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蔡  佩.電子布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臺大計中BBS站為例[D].臺灣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5.

大家有任何問題,請在文後留言區留言,胡師姐為你解答。

最近,同學們如果升級到最新版的微信,會發現訂閱號大變樣啦!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千萬別忘記「星標」胡師姐新聞傳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點擊左上角的「三個點」 → ②點擊查看公眾號 → ③再點擊「三個點」 → ④選擇星標,分分鐘get!

【星標後怎麼找】

只需兩步:①點擊右上角三條橫線就可以看到星標的【胡師姐新聞傳播考研指南】啦 → ②點進去查看我們最新的文章吧!

相關焦點

  • 社會批判理論 | 新傳理論33
    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批判理論」最早由霍克海默於1937年在《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一文中提出,批判理論的核心即批判,致力於從經濟、政治、法律、文學藝術、社會心理等各個方面去研究和批判資本主義。
  • 框架理論 | 新傳理論19
    他認為,任何一種傳播活動,同時都在傳遞著由三個元素構成的信息組合:感官刺激的符號、該符號的指代和區別性指代,以及傳受雙方圍繞該符號產生互動行為的規則。在這裡,框架指的是就如何理解彼此符號,傳受雙方相互約定的詮釋規則。
  • MOOCs學習空間中在線臨場感的社會網絡分析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高階學習的發生需要學習者進行更多的互動以及富有成效的反思,學習者對新知識的反思越多,他們就會應用得越多[4]。加拿大學者Garrison教授等人提出了在線臨場感理論框架,他們認為,在線臨場感可以減少學習者在線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感和孤獨感,促進學習者進行深度且有意義的學習[5]。
  • 風險社會 | 新傳理論63
    在答題時,風險社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闡述社會背景的理論,具體結合我國的實際如何來看風險社會?這篇文章告訴你!風險社會是由德國社會學家貝克在《風險社會》中首先提出,是對全球深層社會矛盾和嚴重生態危機的回應。風險社會是現代化的產物,風險不再是個人或單個組織的風險,而是全球性、結構性現象。
  • 秒背新傳107之營銷學|AIDA理論、AIDAS理論
    21西南財經大學新傳交流qq群:74574846921四川省社科院新傳交流qq群:917983100
  • 媒介依賴理論|19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12
    2019年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學碩938新聞傳播理論 名詞解釋媒介依賴理論答題思路本題首先應簡要介紹媒介依賴理論的誕生背景和提出者,之後具體對理論的四方面內容逐一闡釋,最後可對理論進行簡單評價,分意義和局限兩方面。
  • 社會認同理論與認同理論的比較
    Burke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標題這麼嚴肅搞得小雨也實在不好逗【嗶——】,直接進入正題吧。社會認同理論和認同理論,這對只差了兩個字的理論據說很容易被混淆。兩位學者做了件善事幫忙梳理了一下,並指出這兩個理論的相似點大於區別,有區別也是側重點上的不同,不是類型上的不同。倆作者還說,將這兩個理論聯繫起來思考有利於構建關於「自我」的更加完整的理論框架。—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上)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是眾多學習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該理論著重解釋了社會情境下的學習是如何發生的。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是個體會通過觀察他人的行動而習得新事物,即替代性學習。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與早期的學習理論有著顯著的不同。早期的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視角的,認為學習的發生源於強化和懲罰。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約書亞·梅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1953-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媒介技術學派代表人物,媒介情境論提出者,曾是波茲曼的博士生。
  • 理論分享2 | 社會學習理論(下)
    根據我們的觀察,組織管理研究者主要基於社會學習理論考察個體通過模仿示範者行為而習得新行為的現象、內在過程和邊界條件。根據上述歸納的社會學習理論的核心觀點,我們將其在組織管理研究領域的應用分為以下三類:1.基於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1和2,考察組織情境下的社會學習現象。
  • 理論學堂|社會衝突理論與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
    結構功能主義對這些激化的社會矛盾所做的理論解釋已顯得蒼白無力,激進主義思潮成為美國60年代社會思潮的主流。激進主義的理論家們關注現存制度的不合理方面,表現出與功能主義不同的理論傾向,關心社會的各種衝突,倡導社會改良甚至社會革命,謀求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社會衝突理論,就是當時這些激進主義思潮中的一個典型理論代表。
  • 知溝假說 | 新傳理論15
    2、理論發展(1)蒂奇諾等人補充提出了影響「知溝」存在及變化的四種社會系統變量,即議題性質、衝突程度、社區結構(社區的多元或同質化程度)和媒介報導模式(信息報導頻率和重複度)。1974年,卡茨曼提出「信息溝」理論,其觀點主要包括:①新傳播技術的採用將帶來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只是接觸量的增大,對每個社會成員來說都是如此。②信息技術的採用所帶來的利益並非對所有社會成員都是均等的。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1理論內容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
  • 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
    《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一文第一次明確地為社會批判理論制定了詳盡的理論綱領,較為深刻地闡述了「批判理論」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觀。從而第一次在其思想的旗幟上寫上了「批判」的記號。我們可以把霍克海默的《傳統理論和批判理論》看作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宣言」,它最為清楚、全面、系統地說明了什麼是社會批判理論,確定了社會批判理論的對象、性質、特徵、方法和批判主體,並在此基礎上確立了批判理論的方法和原則,為法蘭克福學派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和確立了理論發展的方向。我們首先從霍克海默為什麼要使用「批判理論」這一概念開始談起。
  • 符號互動論|新傳理論25
    早期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詹姆斯、鮑德溫、杜威等人從哲學、心理學角度為符號互動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但他們的理論還不等於符號互動論。符號互動論基本原理的提出以及理論的創立,應歸功於美國早期社會學者庫利、託馬斯、米德等人。
  • 符號互動論 | 新傳理論25
    ❷ 在心理學上:主張心理學應研究意識的機能與功用,認為「自我」就是「一個人可以用來稱呼他自己的一切之總和」,「自我」可分為物質我、精神我、社會我、抽象我。他在這方面的研究為符號互動論奠定了最初的理論基礎。「社會我」承認「自我」至少在某些方面是源於經驗的;在社會我中,自我來自他人的經驗,是他人給予的。
  • 社會工作理論之社會學習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於1977年提出的。
  • 新傳經典理論英文版奉上
    通過這個沉默的螺旋理論諾伊曼間接解釋了二戰期間納粹控制下的猶太人狀態。由此,希特勒統治了整個社會,少數族群猶太人由於隔離或分離的恐懼變得沉默。一個觀點主宰了公共現場,其他觀點就會從公眾意識中消失,同時其追隨者變得沉默。換句話說,人們害怕被周圍的人分離或孤立,因此當他們認為自己處於少數派時,他們就傾向於保留自己的態度。這個過程被稱為「沉默的螺旋」。
  • 學會學習理論-社會認知理論
    在以往的考試考題中發現,行為學習理論這一章節的知識點考察較為細緻而嚴謹,所以在學習每一種理論時要有深入了解和備考。下面就以常考點班杜拉認識理論中的較難的知識點做一個解刨。一、社會認知理論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有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行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仿行為班杜拉的返一理論接受了行為主義理論家們的大多數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線索對行為和內在心理過程的作用,強調思想對行為和行為對思想的作用。他的觀點在行為派和認知派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並對認知一行為治療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科普頻道 | 象徵性社會互動理論
    自人類誕生,學會思考,發明語言開始,象徵符號就在我們的信息傳遞與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有一些先輩為我們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人類社會信息由符號和意義構成,使用象徵符傳達象徵意義是人類區別於動物信息活動的重要特點之一。因此,人類的信息傳播活動可作為象徵性社會互動的解析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