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
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
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
社會臨場感(social presence),又稱社會存在、社會表露、社會呈現,是傳播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該理論最初由馬裡蘭大學教授肖特(John R. Short)、威廉士(EderynWilliams)和克裡斯蒂(Bruce Christie)等三位學者於1976年提出。他們認為「社會臨場感」是指在利用媒體進行溝通過程中,一個人被視為「真實的人」的程度及與他人聯繫的感知程度。肖特等人界定這個概念,主要是用來描述通訊媒體的一種特性。人們可能認為一些媒體的社會臨場感高,而另一些媒體的社會臨場感低。社會臨場感較高的媒體通常被認為是社交性的、熱情的、人性化的,社會臨場感比較低的媒體則被認為非人性化。
20世紀80至90年代,社會臨場感理論被應用於計算機中介傳播(Computer MediatedCommunication,簡稱CMC)的非人性化屬性的研究,這是因為CMC過濾掉了通常面對面交流中的非語言信息及其他相關線索。這一階段的研究主要關注商業背景下的CMC,研究者主要有達夫特(RichardL. Daft)、凱斯勒(Sara Kiesler)、沃爾特(JosephB. Walther)等。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網際網路技術的介入使得在線教育得以發展,研究者開始關注在線學習,將社會臨場感理論應用在教育技術領域。該階段研究者主要有岡納瓦德納(CharlotteN. Gunawardena)、加裡森(Randy D. Garrison)等。
比奧卡(Biocca)等人在系統梳理了二十多年來的研究後,指出社會臨場感理論在研究和應用中主要有以下貢獻:①利用該理論探索媒介技術的設計目標、使用者的社會動機以及電信系統的特徵及其影響;②利用該理論中的測量指標評價不同媒介技術可以提供的社會臨場感;③利用社會臨場感研究探索人際交流和社會認知等更大的研究議題。
不同的研究時期,不同學者的研究領域不同,對社會臨場感的定義不同,這一概念的維度劃分、測量方法也存在差異。
社會臨場感是個複雜的概念,既涉及技術因素,也涉及社會因素,社會因素與技術因素共同影響社會臨場感,貫穿在這一理論整個發展過程之中。
(1)社會臨場感是媒體的一種屬性
不同的媒體在傳達社會情感的言語和非言語線索方面具有不同的潛能。媒體的變化影響交互的本質,交互的目的影響個體交流使用媒體的選擇。社會臨場感理論通常用來劃分通訊媒體的等級,如根據媒體的臨場感的程度,可劃分為「面對面>視頻會議>音頻」。由這個理論,高社會臨場感的媒體更適合執行有關人際關係的任務。
(2)社會臨場感是人在通訊交流時對他人產生的心理感知
技術是一種支撐環境,社會臨場感的產生,也離不開人內心的感知。學者圖(Tu)指出,社會臨場感是指發生在媒介環境中的,人對人的知曉程度。在CMC研究中,社會臨場感則被定義為與另一個知性主體連接時的感覺、感知與反應。因此社會臨場感是在通訊媒介環境中產生的心理感知。
(3)社會臨場感的多因素特性
不同的研究者研究的視角不同,對社會臨場感的維度劃分也不同。Short等人認為影響社會臨場感的維度有「交互響應」、「情感響應」、「凝聚力響應」;Tu認為影響社會臨場感的因素有社會情境、在線傳播、交互性、系統私密性、私密性感覺五個因素;Kreijns則認為影響在線學習者社會臨場感的因素與學習者的社交能力、社會性空間中的學習者的行為密切相關。
不同的研究者對社會臨場感的界定不同,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對社會臨場感的測量方法。目前常用的測量方法主要有社會臨場感量表(SPS:SocialPresence Scale)、社會臨場感指標(SPI:SocialPresence Indicators)和社會臨場感與隱私問卷(SPPQ:SocialPresence and Privacy Questionnaire)等。
岡納瓦德納等人最早在教育背景下研究社會臨場感和CMC,他們將社會臨場感分成三個維度:情感響應、交互響應、凝聚力響應,提出了社會臨場感量表(SPS)。
魯爾克(Rourke)等人通過分析在線討論的內容來測量社會臨場感,確定了社會臨場感的三個領域:情感相應、交互相應、凝聚力相應,並提出了12個內容分析的指標即社會臨場感指標(SPI)。
圖開發了社會臨場感與隱私問卷(SPPQ)。他借鑑了CMC態度測量方法和隱私感知方法,驗證了SPPQ量表的內容效度和結構效度,最終提取了影響社會臨場感的5個影響因素:社會情境、在線交流、互動性、系統隱私和隱私感。
社會臨場感理論運用到傳媒產業研究領域,主要關注用戶在媒介使用體驗之後獲得的社會臨場感覺。學者蔡佩提出了社會臨場感的六個維度,即互動性、面對面程度、非語言信息、達意程度、親切感和真實感。接下來按照蔡佩的觀點,分析網絡直播平臺中的社會臨場感維度。
(1)互動性和面對面程度。在網絡直播中,用戶實時快捷地與主播互動。用戶通過屏幕看到主播實時的表情、動作;主播通過彈幕、禮物等與觀眾進行溝通。主播與用戶深入互動,共同探討話題,增加參與度。主播和觀眾猶如共處一室進行面對面交流,雙方在心理上都感到彼此的存在。
(2)非語言信息和達意程度。非語言信息包括主播的非語言行為,以及直播中的表情包、虛擬圖像(如「火箭」「遊艇」)等,滿足了雙方的社交需求,形成良好的交流,有助於建構虛擬網絡社區。達意程度指準確傳達信息的程度。主播通過真實的表情、動作及肢體語言,能夠與觀眾產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互動,更容易讓雙方在虛擬空間中形成感知認同。
(3)親切感和真實感。相比於文字、圖片和視頻,網絡直播是最真實的。觀眾在平臺註冊獲得發言身份,進入房間觀看直播。粉絲在直播間發言與主播、其他粉絲交流,增加了彼此之間的熟知程度,在持續且深入的互動中感受到親切感。
參考資料
於婷婷.社會臨場感在網絡購買行為研究中的應用[J].國際新聞界,2014.5.
騰豔楊.社會臨場感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技術,2013.3.
苑 寧.社會臨場感視角下網路遊戲直播平臺探究[J].青年記者,2016.24.
徐麗君.社會臨場理論概述與應用[J].才智,2015.10.
童清豔.微信實時傳播的社會臨場感影響因子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微信使用為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蔡 佩.電子布告欄使用行為與社會臨場感研究——以臺大計中BBS站為例[D].臺灣交通大學傳播科技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5.
大家有任何問題,請在文後留言區留言,胡師姐為你解答。
最近,同學們如果升級到最新版的微信,會發現訂閱號大變樣啦!想第一時間看到我們的文章,千萬別忘記「星標」胡師姐新聞傳播考研指南哦。
只需四步:①點擊左上角的「三個點」 → ②點擊查看公眾號 → ③再點擊「三個點」 → ④選擇星標,分分鐘get!
【星標後怎麼找】
只需兩步:①點擊右上角三條橫線就可以看到星標的【胡師姐新聞傳播考研指南】啦 → ②點進去查看我們最新的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