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討論教育問題,不能只關注在孩子身上,容我說一句可能會冒犯的話,我覺得,家長本身就得從觀念先進行再教育。當我們不願正視自己的問題,覺悟自己擁有的權利及影響力,事情便永遠無法改變。為什麼家長本身會成為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到底哪些根深柢固的觀念,成為子女、老師們都難以抵擋的壓力?
願意繼續看我這本書的家長們,何妨問問自己,是否也有以下盲點而不自知。
盲點一: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是沒有安全感?還是虛榮?
即使教改進行了許多年,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鼓勵孩子讀書、拚命擠進明星高中,然後考進大學,仍然是最讓人安心的一條道路。
很多人提到怕「孩子輸在起跑點」,於是填滿很多不必要的學習,這就好像一個人被不斷餵食,卻不讓他有消化反芻的機會。
當我們看到各式補習班林立街頭,不過是反映社會這種心理現象而已;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家長與學生另一種虛榮與沒自信的表現。
無數的考試和分數織成一張大網,讓一整個時代的年輕學子,囚困其中,成為永遠逃不出去的籠中鳥。中學還正值青春時期,卻這麼早就全盤否定自己的人生,怎不讓人心驚?這一切,許多父母的不安全感和虛榮心難辭其咎。
盲點二:繼續膜拜不合時宜的升學主義
當時序邁入二十一世紀,許多工作已經被機器人取代,競爭力不能再只倚靠大量製造。但我們的教育遠遠落後於社會發展。
這種體制,對於人力資源更是一種殘酷的浪費,因為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在二十一世紀的新時代裡,變得愈來愈沒有價值。
當時代往前走,從大結構來看,我們應該從未來的眼光審視現在,而不是用過去的經驗值框限未來。諷刺的是,設計今天教育制度的人,都是上個世代的人,甚至很多是早已過時的人物,對未來社會很難再有發言權,過去栽培他們的方法,又怎麼能繼續硬套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國際大導演李安考大學時,落榜兩次,這種挫敗的感覺,總令他覺得對不起父親,一輩子遺憾。
直到他進了大學念電影,第一次登臺演舞臺劇,才電光火石般點亮內心,找到自己的天賦,經由多年不懈的努力,成為世界級大導演。
他的幸運,或許是很多不幸累積出來的。
但是,除了大家熟知的李安,其他在眾人目光不及之處,藏有多少才華遭埋沒、抑鬱以終的李安?身為家長的我們,難道還要繼續膜拜傳統升學主義,扼殺孩子智育以外的天賦?
盲點三:要孩子追逐速利、速成、齊一、從眾的人生
許多家長將自己一生達不到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但大多數父母的夢想,都是依循」安穩的社會階梯」,對於」成功人生」懷有一種既定看法,包括:坐擁高薪、在知名大公司工作、年終豐厚、晉升快速.,總希望孩子在職業的選擇上,搶搭主流或所謂的」趨勢」,彷佛最多人走的路,就是最平坦、最安全的路。
這樣的情形,不只出現在中國,美國也是如此。
過去十幾年,許多美國的菁英家族孩子,紛紛選擇念金融;畢業後,都進入華爾街投資銀行界,學習購併、炒作、設計金融商品。
這批美國各大名校培育出來的優秀菁英,最後都被訓練成金融操盤手,比的都是如何投機、如何在最年輕時大賺一筆,整個社會也鼓勵這樣的風氣,紛紛報導年輕人第一年進入華爾街後,就能拿到多少驚人報酬。
2008年9月爆發的金融風暴,不就是這樣發生的嗎?整個社會價值觀,鼓勵最聰明的菁英變成貪婪的操盤手,而且是用別人的錢下注。
只憑聰明與取巧,而沒有倫理與公義思維,並不足以成就一個真正有視野的未來領袖。難道身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集所有才幹於一身,卻只是協助跨國公司做假帳的貪婪員工?
盲點四:要孩子爭捧鐵飯碗
每隔一段時期,社會上就會交替出現一些熱門職業,成為大眾目光的焦點、追逐的方向,例如:之前火紅的「軟體工程」,「國際金融」專業很熱門。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全力謀取公職,不管合不合適,先捧到一個」鐵飯碗」再說。
曾幾何時,公務員變成新的安全標章、年輕人逃避風險的避風港,甚至是金龜婿的必要條件?
很多碩、博士生,也加入考公職的龐大陣容,因為擁有高學歷,對於職等升遷加分有幫助。這樣,我們如何期待抱持這種觀念進入公職、掌握國家資源的人,會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為國家永續未來設想呢?
重要的東西無法量化
因為考試只容許「有強記能力」的考生出頭,考試考不出熱忱、考不出責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溝通力、考不出領導力,考試當然也考不出有遠見、企圖心和決策能力的未來領袖,考試更考不出一個人的品格、品味;至於藝術、文化、教養內涵,更是統統考不出來。
曾長居芬蘭多年的教育研究專家陳之華觀察,在芬蘭的學校,考試分數是你和老師兩人之間的秘密,不能任意公開,否則等於侵犯人權,製造彼此競爭,甚至是敵對的心理。
而北歐的家長之間,也少有打聽別人孩子考第幾名,甚至有些科目還會設計難易不同的考卷,因為考試是評量學生自己學習消化的程度,而不是用一把尺,比較誰高人一等。
如果我們今天質疑:為什麼會出現考試傑出的學生,一路順遂成為政治領袖,最後卻在道德和品格素養上淪喪,不如回頭來看,是否臺灣的教育內涵,本身便缺乏教導做人等其他更重要的元素。
我們的社會,也不必每個人都是領袖人才,如果家長能夠認真協助孩子,探索自己的潛能與天賦,其實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自信的泉源,在他天賦的領域為社會發光發熱。
多年前,我受邀為大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中歐管理學院聯合EMBA班演講,當時面對全場幾百位名校生,我坦言,自己經過了很多、很多年,才終於體認到,過去我對學歷的自卑,是整個社會、整體環境造成的,而不是我真有多差、才智多不如人。
可是,為什麼這麼長的時間,我會對自己只有普通高中畢業、沒有念大學感到缺憾?
我們無形中受這種」國之棟梁」的菁英觀念毒害之深,連我自己都花了很多年才掙脫。
其實,從另一個學習管道成長的我,從美國運通當傳達小弟到總經理的過程,絕對比大部分的大學教育充實,我等於扎紮實實念了一所豐富的社會大學;而我從當上美國運通總經理後,直接看到、學到一個國際公司的管理,也絕對不亞於一般研究所、EMBA班能提供的內容。
而後過去三十多年,我從經營亞都飯店,到進一步參加各種國際組織,甚至最終都能擔任舉足輕重的領導角色,種種經驗轉化成我對臺灣未來遠景的殷切建言,我想,也足以做為我從生命經驗中提煉出的博士論文。
以我自己親身的經歷,我認為,身為家長的我們必須率先改變觀念,接受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梁,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
原文出自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
嚴長壽,1947年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杭州,基隆高中畢業,是臺灣地區飯店業的專業經理人。現為亞都麗致大飯店總裁;麗致管理顧問董事長;公益平臺基金會董事長。曾任美國運通臺灣區總經理;圓山飯店總經理;臺灣觀光協會會長。出版有《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我所看見的未來》、《你可以不一樣-嚴長壽與亞都的故事》、《教育應該不一樣》 等。
著作權及免責聲明:
對本公號原創、原發、評述、評註、整理轉發的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上連結。本文系「教育那些事兒」公號轉載的文章,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不代表本公號立場,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版權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