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混好了,自己成為名人,譬如傅雷、章含之、穆裡尼奧。當初為反擊巴薩球迷,莫拉蒂替穆裡尼奧出頭:就讓那個小翻譯帶我們前進吧。結果小翻譯帶國米拿了歐冠。
翻譯混不好,創造更多的名人。清華某教授,翻譯了《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在書中給黃埔另找了一位校長,給國民黨另找了一位委員長,給宋美齡另找了一位Darling,叫「常凱申」。後經考證,「常凱申」是蔣介石的小名。
蕭乾先生稱翻譯是人類文明的嚮導,不過我想,如果嚮導們都是「常凱申」那德行,恐怕遊客會有被拐賣的感覺。有個帖子,列舉了英漢互譯中幾個超牛的案例——Let's make love everywhere,翻成中文是:讓世界充滿愛;Go high fuck try、Dance shopping、Baby watch,翻成中文分別是:恭喜發財、東施效顰、卑鄙無恥。恕我無恥,上述幾例譯文,雖不完全符合翻譯「信達雅」之要求,卻透著股見招拆招的機智。這難能可貴。
米盧翻譯虞惠賢感嘆,翻譯實在是一項需要較高智商的工作。此言非虛。想像一下穆裡尼奧在巴薩給羅布森當翻譯時的工作強度吧,他必須把羅布森用英語布置的戰術準確無誤地翻成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荷蘭語、保加利亞語和羅馬尼亞語。若是聊天模式,又得翻個身從頭再來……不難理解,穆裡尼奧何以說「上帝老大我老二」了。我跟南方人接觸得多,在我看來,能在普通話和拗口方言之間自由穿梭者,已屬語言天才。
溫格也是一位語言天才,他掌握的語言絕不少於穆裡尼奧,甚至還懂被西方人畏為天書的日語。可語言的轉換有時並未消除彼此的誤讀,哪怕他自己的名字譯成漢語也歧義多多,黃健翔叫他「溫格」,婁一晨叫他「旺熱」,詹俊叫他「雲加」,當然更多的人叫他「教授」,「2比8」之後估計會有人稱他「叫獸」了。
好的翻譯應該是一條通行無阻的高速,但人們在高速上遇到的往往是安著搖臂的收費站:有的是交了錢放行,有的是交了錢也不放行。國足翻譯周毅的情況屬於後者,據說他能聽懂卡馬喬說的西班牙語,可球員卻聽不懂他說的中文。世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雞在樹上鴨在河裡,而是雞同鴨講。於是,大家都學會了手語。
交流基本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