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眾所周知,方鴻漸是錢鍾書先生著的小說《圍城》裡的主人公,他是許多人曾經嘲笑的對象,我曾經甚至恨不得用刻薄的語言去苛責他。
如今,再細細想來,越發覺得他有些可憐,覺得我們身上都有方鴻漸的影子,因此不忍心去責備了,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所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吧。
名著光芒照我心
01
學習不努力導致平庸
書中是這樣寫的:
他是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裡從社會學系轉哲學系,最後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
他的父親是個鄉紳,他的國文自小是受過調教的,可見他換專業是往舒適區裡換。
由於未婚妻淑英病亡,他髮長信慰唁,嶽父深受感動,把方家的聘金及利息,再加上陪嫁款全部資助給方鴻漸做出國留學的費用。
方鴻漸到了歐洲,既不抄敦煌卷子,又不訪《永樂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國文獻,更不學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
錢花得差不多時,就準備回國,父親和嶽丈跟他要博士學位,他只好買個假的敷衍。
沒有真才實學,也沒有社會關係,他剛開始是找不到工作的。
嶽父照顧他,讓他在自己的點金銀行裡臨時掛職,領一份薪水。但這並不是什麼體面的工作,初次見面視他為情敵的趙辛楣一句話就把他問啞了:「方先生在什麼地方做事呀?」他只能含糊地回答暫時在一家小銀行做事,氣勢弱得像撲騰的小燭火。
他掛職其實也很窩心。嶽丈還給了他一個輔導兒子功課的任務。
這小孩狡猾得很。他能看出方鴻漸的虛弱和對自家的仰賴,指使方鴻漸替他做作業。被一個小孩騎到頭上,方鴻漸心裡很不爽。
儘管如此,人生的前二十七年,有父親和嶽丈的支持,方鴻漸的人生尚為輕鬆安逸,還沒見識過生活的青面獠牙。
留學歸來的方鴻漸
02
業務能力差,職場網裡遭打壓
後來,隨著方家的落魄,又與嶽丈家徹底破裂,方鴻漸開始步入真實的職場。
他得到三閭大學的教職,原因也很荒誕:趙辛楣喜歡蘇文紈,把他當情敵,想通過給他提供一份遠距離的工作,拆散他和蘇文紈。
校長高松年在電報裡許諾給方鴻漸是教授職位,可是發現方鴻漸的學歷水分大,是個各國遊蕩的「遊學生」,也並不是學政治的,沒資格當政治系的教授,最後安排他教論理學,給那個副教授的職位。
方鴻漸雖然不服氣,但他只能逆來順受,任人擺布。說到底就是因為他太過平庸,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在職場上毫無議價能力。
論理學不屬於任何系,方鴻漸地位尷尬。教論理學之後,他是最被學生看不起的老師。他課教的爛,也管不住學生,學生只不過把他的課當成混學分的捷徑。
初入職場忍氣吞聲
後來孫柔嘉被學生欺侮,方洪漸又幫她教基礎最差的學生學英文,結果被同事韓學愈暗算,教唆學生告狀。先不說小人作祟,如果方鴻漸自身實力夠強,業務精通,就不至於被揪到錯處。
後來遭受連連打擊,方鴻漸只能狼狽地離開三閭大學,又在趙楣梅的推薦下,在一家報社打工,工資只有妻子的一半。後來孫柔嘉對他的評價很恰當「替各系打雜,教授都沒爬到,連副教授也保不住。」在很大程度上也因為是這個原因,在家庭生活中,他處處受孫柔嘉的轄制。
最後所有人都得到續聘,只有方鴻漸被解聘,這真的讓方鴻漸顏面掃地了。這一切的根源是什麼呢?是緣由方鴻漸的不肯吃讀書的苦,最後導致平庸,只能吃盡了生活的苦。
誠然,方鴻漸並不是草包,他什麼都通那麼一點,甚至算得上是個知情知趣的人。方鴻漸和多數普通人何其相似,在該努力的時候,沒有好好努力;在該積蓄力量的時候,得過且過。
就像現在的很多年輕人,高中的時候不全力以赴,高考考不好,上不了好大學;進了大學,不好好學習,在宿舍裡打遊戲、逃課、追劇,荒廢時光,虛擲青春。
到了找工作的時候,簡歷在人才市場被人挑挑揀揀,沒有了學生身份的庇護,普通的家庭也不能繼續為自己的人生兜底,只好開始直面真實殘酷的競爭;最後只能進一家平庸的公司拿那平庸的薪水;進了公司,在工作中也也不賣力,繼續混日子。然後人生越來越困難,越來越覺得處處受掣肘,直到被生活打趴在地上。
大概所有不得意的人身上都有方鴻漸的影子。
為什麼大多數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吃學習和奮鬥的苦呢?這就是人性,是因為人性的懶導致的。
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讓孩子拼命學習的原因,其目的就是為了不讓孩子成為下一個方鴻漸。
人山人海的招聘會
03
人際關係差,只能狼狽地生活
生活像一張網,我們都是這張網上的蜘蛛。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被一張張人情世故的網套住了。
方鴻漸健作為唯一一名被三閭大學解聘的老師,固然已經丟臉至極,但更讓他狼狽的是,他被解聘返鄉,竟然沒有一個人為他餞行。
為什麼呢?因為他已經不知不覺把人給得罪光了。比如他得知歷史系韓學愈跟他一樣,博士頭銜也是買來的,他沒學會不動聲色,一不小心揭了人家的短,韓學愈覺得如芒在背,因此鼓動和策劃學生造他的反,從中暗算他。
他天真單純,不通世故,被現實磕得頭破血流,被生活碾壓得灰心沮喪。
狼狽地離開三閭大學之後,方鴻漸再次見到了趙辛楣,也再次見到了蘇文紈,兩次重逢都讓方鴻漸深受刺激。
先來說一下趙辛楣吧。趙辛楣在重慶混得風生水起,進了國防委員會。趙辛楣是世上難得的真朋友,他沒有因方鴻漸失意而瞧不起他,也沒有因為自己得意流露出任何優越感,而是極其體貼地給予了方鴻漸最需要的幫助和建議,但方鴻漸的內心就是不自在。
趙辛楣
想想過去,那時的他在表面上與趙辛楣是勢均力敵的,甚至分庭抗禮的。而現在呢,極其自卑,在老朋友面前只得小心翼翼唯唯諾諾,再也回不到從前那種指點江山品評人物的美好時光了。
而再見蘇文紈,又闊又時髦的蘇文紈帶來的刺激就更大了。對待方鴻漸夫妻是十分傲慢無禮,因為她傲慢的背後是她在社會地位、金錢和資源等多方面對方鴻漸的碾壓。
蘇文紈
怎麼辦呢?暗下決心,迎頭趕上嗎?目前不大可能。如何療傷呢?此時,方鴻漸夫婦的療法就是通過作賤蘇文紈獲得某種優越感,紓解嫉妒和受傷的自尊心。
其實也不難理解,曾經同一起點的人,如今差距拉得這麼大,心裡能好受嗎?那境遇和心情就像現在的我們,同學聚會不想去,除非迫不得已;微信群裡不敢高談妙論,境遇糟糕必自卑,自卑就不想說話,像狗戴了嘴罩。
方鴻漸與孫嘉柔
等著方鴻漸的還不只這些,還有家庭的網。因為不通世故,他這邊得罪了自己的父母和妯娌,那邊得罪了孫柔嘉的娘家人,兩邊不是人,導致生活雞飛狗跳,一地雞毛。
曹雪芹在《紅樓夢》裡就告訴過我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句話並不是要我們變成一個虛偽的人,最好的情況是像趙辛楣那樣,擁有對別人的同情心和包容心,可惜方鴻漸不懂這些。難怪方鴻漸活得這麼窩囊。
我本不想讓孩子成為方鴻漸,至於現實如何,也不是我能左右的。
設想一下,假如孩子們脫離了父母的兜底,失去了象牙塔裡學生身份的保護,現實終究不會像想像中那麼美好,可能活得比方鴻漸還要窩囊和無奈。
夫妻生活一地雞毛
結語:
我只是想對年輕人說,年少之際血氣旺盛,正是拼命的時候。 因為,在本應該負重的年紀選擇安逸,就不要奢望生活對自己溫柔以待,否則,除了自己內心的懊悔,還有,身前是跨不過的溝壑與鄙夷的目光,身後,則是聲聲悲傷與失望的嘆息。
我是,願以文會友,論述生活常理,如喜歡我的文章,就請關注我。(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