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心境與負性思維:到底誰是因誰是果

2020-08-28 子言聊情感

「對於一個熱情而樂觀的人而言,如果將要發生的事情是好的,那麼這件事情就很可能會發生,並且確實是好事。而對一個冷漠且抑鬱的人來說,則正好相反」

——亞里斯多德,《修辭學》



吃完早飯帶著兒子去買菜,一下樓就發現小區裡面大家在扎堆說著什麼,有些人還比較激動。原來,是小區裡面有個新媽媽留下一個多月大的孩子,自己跳樓了

我很震驚,沒想到新聞裡面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感慨那位媽媽的同時,也可憐才滿月的孩子。

最近幾年關於媽媽跳樓的事件時有發生,漸漸地,「產後抑鬱」這個詞也進入大眾認知。其實,不僅有產後抑鬱,生活中還有許多患有情緒障礙的人,他們也是生活得很辛苦。

曾參與抗疫一線救治工作的宜昌市中醫醫院一名男醫師,攜帶著他年僅6歲的兒子,跳樓自殺了。

是什麼程度的絕望,才會產生正面死亡的勇氣?

到底是抑鬱的心境導致了負性思維,還是負性思維導致了抑鬱?

01、負性思維

負性思維是指抑鬱者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認為是抑鬱者的消極認知

  • 意志的癱瘓:對自己消極的看法、消極的當前體驗、對未來消極的看法

抑鬱病人傾向於把自己看做是在某些方面沒有能力或者有缺陷,對當前的體驗進行消極的責任歸因,並且相信這種情況會繼續帶來痛苦。

昨天有個小孩從滑梯上下來,不小心磕到地上出血了。旁邊看護的媽媽一個勁地給孩子道歉:「對不起對不起,都怪媽媽每月保護好你,讓你受傷了。」

孩子母親認為是自己沒有看護周全才讓孩子受傷,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孩子經常受傷,那這位母親就很容易陷入到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中,嚴重懷疑自己當母親的能力和資格。

越想把事情辦好越辦不好。

這種消極的、過度泛化的、自我責備的思維會一直纏著這位母親,不斷體驗無助帶來的絕望。

  • 抑鬱的現實主義:悲觀而明智

普通人往往會誇大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要好於一般人,並且對環境的控制程度也比較高。但是,抑鬱的人(除了重度抑鬱)卻能夠在回憶成功和失敗的時候更為客觀,這就是令人驚訝的「抑鬱現實主義」,也被稱為「悲觀而明智效應」

普通人一般會把成功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把失敗推卸給他人。

但抑鬱的人也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普通人會過分相信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好,而抑鬱的人有更現實的認識。

抑鬱的人很少打雞血,也喝不下雞湯,悲觀又理智,生活越來越消極。


02、抑鬱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感到情緒低落心情不好的時候,但對有些人來說,極端的情緒會打亂正常的生活體驗。

抑鬱是情緒障礙的一種,被形容為「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因為它發作頻繁,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體驗,只是程度輕重不一

那麼,重度抑鬱症都有哪些表現呢?

悲觀的情緒。經常感覺悲哀、憂鬱,並且對大部分活動失去興趣和樂趣。

食慾。食慾變差,吃不下東西,體重明顯減少。

睡眠。要麼睡不著失眠,要麼睡得過多。

內疚感。感到自己沒有價值,並經常自責。

自殺。反覆想到死亡,並快樂著有自殺的觀念或舉動。



03、二者的關係

情緒導致負性思維,還是負性思維導致抑鬱?

  • 情緒改變記憶:抑鬱心境導致負性思維

當我們感到快樂的時候,我們的思維也是快樂的,我們會戴著「玫瑰色的眼鏡」去看周圍,所以我們看見的,回憶起來的,都是一個美好的世界。

當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就會把玫瑰色的眼鏡摘下,換上黑色的眼鏡,於是負性事件就會被喚醒。

我們會覺得與他人的關係糟糕,對未來的希望變得暗淡,別人的行為也更加險惡,我們已經想不起正性的事物。

我們的記憶被情緒修改了!

  • 對不良事件的反應:負性思維導致抑鬱心境

當我們感覺到巨大壓力的時候,有抑鬱傾向的人總是進行自我關注的反思和自責

他們的自尊隨著成功急劇上升,又隨著失敗急劇下降,波動得非常厲害。

簡單來說就是,壓力導致思慮,會受到消極歸因風格的過濾和選擇,最後導致抑鬱的就是常見的結果之一。

「嚴重抑鬱,都是由早就存在的那種遇到失敗時的悲觀主義引起的。」


04、怎麼辦

患上抑鬱後難道一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嗎?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現在就來說說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 通過外顯行為引發內在改變

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態度。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的言行,以及我們的決定,都對於「我是誰」產生了影響。

當我們被抑鬱心境包圍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以自我美化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用一種高自尊的方式、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再後悔內疚,也不再說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孩子一個月只感冒一次、每天發一次脾氣等。

這些方法能夠成功的假設是:即使我們不能通過控制意志,來直接控制我的情緒,但我也可以通過我的行為來間接影響它。


  • 打破惡性循環

我們可以通過技能訓練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過積極事件來改變自我認知,以及通過改變消極的思維方式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其實,有些人以及做得很好了,但是他們的身邊存在著吹毛求疵的人,這些人的「雞蛋裡挑骨頭」的做法使人喪失信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只要能夠轉變對自己和未來的消極信念就足夠了。

  • 通過對成功的內在歸因維持變化

一旦有了提高,如果我們將這種結果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其它外界因素的話,就能證實自我效能的作用,我們就會越來越樂觀自信。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經常會陷入一種焦慮的情緒狀態,特別害怕自己除了媽媽和妻子的身份外,就沒有其它可以表明自己的東西。

我不會任由這種情緒淹沒我,我會在徹底陷入黑暗之前給自己打雞血,畫餅,告訴自己未來可期……

雖然聽上去有點荒謬不靠譜,但是至少我的消極時間沒有持續多久,我就又恢復了生活的戰鬥力。

其實,在養育兒子這3年時間裡,兒子受過一次很重的傷,就是從嬰兒床上翻出來,腦袋磕在衣櫃稜角上。

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我非常自責內疚,時時刻刻地跟著他,注意力從不敢從他身上移開。雖然確實減少了事故發生的概率,但是就對還是說了過多的「不」。

所以,後來我就安慰自己:沒事的,你看兒子對世界的探索欲望那麼強,被你阻止幾次都快抑鬱了。而且,成長過程哪有不摔跤不受傷的?就當讓他自己買教訓吧。

然後,我就心安理得地「放養」兒子。

結語

抑鬱者的負性自我概念、歸因、期望,是由負性體驗引發的一個惡性循環。

壓力引發了自我關注和自我責備,想法,這種想法營造了一種能極大改變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的抑鬱心境,這種心境又會進一步激發負性體驗、自我責備和抑鬱的情緒。

所以,這是一個「雞與蛋的故事」

但是我們要注意:短暫的抑鬱是對嚴重創傷事件非常適應的反應,不應該排斥它。只有當這樣的情緒長期存在,並且沒有任何明確的原因時,我們才去關注它,並有必要去改變這些惡性循環式的思維和行為。

作者簡介:羅子言,80後寶媽,從校服到婚紗,生活滿滿的正能量與幸福感。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情況,那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識別負性思維,與抑鬱情緒共處
    那麼這部分的人,又應該如何改變心態,與抑鬱情緒和諧共處呢?答案就是從識別並改變負性思維開始。認知學派的大牛阿倫·貝克則總結出了抑鬱的「認知三合一」理論,即抑鬱病人的消極認知集中在三個方面:對自己消極的看法,消極的當前體驗,對未來消極的看法。
  • 區分正常的抑鬱心境與病理性抑鬱,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抑鬱心境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感成分,人人均可呈現,當我們遇到精力壓力、日子波折、苦楚境遇、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情況時,不移至理會發生抑鬱心境。可是抑鬱症則不一樣,它是一種病理心理性的抑鬱妨礙,與遇到波折後呈現的抑鬱心境完全不一樣,假定遇到不開心的作業而不發生抑鬱心境,那才是不正常。正常鬱悶心境與病理性抑鬱症怎樣差異呢?
  • 會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非此即彼思維
    大家好,我們將用幾節課的時間為大家介紹容易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今天我們先說非此即彼思維一個總是考第一名的學生某次考了第二名這就是非此即彼思維。人們在評價自己的個人品質或看待世界的時候,習慣於使用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極端模式。這種認知錯誤的學術名稱叫做「兩極化思維」,認為任何事都黑白分明,不存在中間地帶。非此即彼思維是完美主義的根源,會讓你害怕任何錯誤或不完美之處。
  • 會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2:以偏概全
    大家好,我們將用幾節課的時間為大家介紹容易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以 偏 概 全同一件事,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可能引起的情緒反應也不一樣,這是因為思維認知的不同當我們心情不好或者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很容易陷入的一個思維誤區。比如女朋友今天沒接我電話,她肯定是不喜歡我了;被男友劈腿之後,就認為天下所有男人都不可靠。把特例視為常規事件,將片面看作整體,這就是以偏概全。
  • 在人均抑鬱的時代,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
    在這個「人均抑鬱「的時代,我們首先要重視抑鬱症,不要認為抑鬱症患者就是矯情,就是作,其次我們要能夠準確識別抑鬱症,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患者走出抑鬱症。  可能有人會說:誰沒有過悲秋傷春,誰沒有過多愁善感,那麼我們都是抑鬱了嗎?是啊,我們所有人都有過「抑鬱情緒」,因為失去戀人,因為親人離世,因為遇到挫折……但這些都是抑鬱情緒,不是抑鬱症。但有些人會因為缺乏抑鬱症的相關知識,錯把一段時間的心情低落、悲觀消極認為是抑鬱症。其實,這種一般都只是正常的情緒波動而已,也就是抑鬱情緒。
  • 焦慮抑鬱失眠都是一場思維的騙局,把自己抽離出來,你才能戰勝它
    文/阿秋前幾天有一位網友在和我傾訴,聆聽了他「因失眠患上了焦慮抑鬱的經歷之後」,竟然與我如出一轍,我們的情況完全就是一樣的,簡直就是彼此的復刻版吶!至於誰是誰的復刻版,這個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都已經康復了!希望他的經歷能給你一點啟發。
  • | 被誤會的抑鬱
    正常情況下的抑鬱情緒在前面也提到過大部分個體,在面對生活中一些負性事件時,可能會產生不同程度上的抑鬱情緒。並有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改變。)」,以心境(情緒)低落為主的稱之為「抑鬱發作(depressive episode)」.
  • 為什麼會抑鬱,是你的認知功能失調思維出了問題
    持有自我挫敗或認知功能失調的人有形成情緒問題的高危性,面對壓力和失望的生活經歷時感到抑鬱。自動思維、不合理的信念和態度誘發快速的情緒反應,通常是焦慮和抑鬱。4.貼標籤,你給自己或他人以整體的負性評價。5.應該,根據事物應該是怎麼樣而不僅僅依據事物是什麼來評價事物。6.個人化,你將消極事件更多的歸因於自己的過去,而沒有看到他人也有責任。7.責備,你認為是其他人引起你的負性情緒,從而拒絕承擔改變自己的責任。
  • 會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3:心理過濾
    大家好,我們將用幾節課的時間為大家介紹容易引發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的認知扭曲。現實客觀的思維是世間萬物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不存在絕對化。凡事多往好處想,心情自然更舒暢。Hello心理,陪伴每一個無處可依的靈魂共同成長。
  • 普通人的抑鬱情緒,到底從何而來?
    所以閒下來的時候想認認真真寫一篇關於抑鬱情緒的科普文,希望幫助大家了解並學會應對這種情緒。助力預防、改善消極情緒↓↓你的思維模式,容易讓你抑鬱嗎?而抑鬱則是一種特殊的情緒狀態——心境(Mood),它是一種平靜的、持續時間較長、彌散性的情緒狀態。如果說一般的情緒是迸發在生活中的繽紛色彩,心境則更像是生活的一層底色。而抑鬱的底色,是灰色的。
  • 抑鬱症:誰餵養了這隻「沉默的羔羊」—新聞—科學網
    那麼,到底是誰餵養了那只可怕的沉默羔羊呢? 患病比例增加 因為同事死於抑鬱症,郭邦對這個疾病的患者就多了一些觀察和了解。 「他們往往在各方面都很正常,主要是情緒低落,不願與人打交道。」 不過,在北京回龍觀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王志仁看來,雖然抑鬱症因患者大多不願意主動向他人袒露心跡,從而使得它總會「殺人於無形」,但只要多一些了解和細心觀察就會發現,其實抑鬱症也是有跡可循的。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主要是『三低』,包括情緒低落、思維遲滯,以及言語、運動減少、遲緩。」
  • 青少年抑鬱,你究竟了解多少?
    很多人把抑鬱等同於抑鬱症。抑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當人遇到負面事件後產生的正常情緒反應,一般隨著對事件的認識和發展,抑鬱情緒逐漸消失,心境回歸正常舒服狀態。抑鬱症屬於精神障礙,是一種以抑鬱消極、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的心理疾病。
  • 抑鬱症到底有多難受
    今天與大家分享一個抑鬱症患者的故事,他會告訴你,一個抑鬱症患者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靈魂。 張先生自述:我的抑鬱是輕度的,這都讓我受困於極大的無力感,更無法想像,重度患者該如何度過每天漫長的24小時?一年前,我換了一份新的工作,不知是不是新工作帶給我的壓力,我的身體開始出現不適,整日頭腦昏沉,就好像腦殼裡壓著一塊大石頭,記憶力、理解力開始走下坡路。
  • 抑鬱復康者:抑鬱症完全可治癒,但必須把好5個關鍵點!
    準確識別抑鬱症狀、自我審視致病根源、正確認識治癒療程、明白情緒周期波動、知道治療曲線見效、懂得一分為二看待抑鬱等,對于堅定信心、勇於自救、標本兼治、持之以恆、改變認知徹底治癒遠離抑鬱至關重要。曲線上升恢復正向思維。為什麼會抑鬱?
  • 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日常語境裡的抑鬱症往往對應的是過去的「心境障礙」,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已經將其中「雙相障礙」和「抑鬱障礙」分開,臨床上的抑鬱症只指後者。不過,這些原因並不會直接就變成抑鬱症狀。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自我感受是異常的消極想法,而這種狀態,是一種「認知偏見」——也是治療抑鬱症最大的難點。「心境低落」和「認知偏見」「長期心境低落是大腦功能異常所致。這是一種異常,是可以並且應該去糾正的;低落並非你「應得」的「懲罰」。
  • 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只要同時滿足心境低落和以上任意4種症狀,並且抑鬱症發作持續兩周以上,即可能被診斷為抑鬱症。日常語境裡的抑鬱症往往對應的是過去的「心境障礙」,但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V)已經將其中「雙相障礙」和「抑鬱障礙」分開,臨床上的抑鬱症只指後者。
  • 抑鬱症與負性社會生活事件的關係
    負性社會生活事件對於抑鬱症的發病起到誘因作用,有研究表明,負性生活事件發生的6個月內,抑鬱症發病危險係數增加6倍。Kessler(1997)對抑鬱症的負性生活事件進行研究,結果顯示負性生活事件越多,性質越嚴重,抑鬱症發病率就越高,抑鬱症狀也就越嚴重,二者之間呈一種數量與反應的關係。另外負性生活事件也會增加抑鬱症的復發機率。
  • 因家庭衝突而導致抑鬱自殘的青少年輔導個案
    當地精神衛生中心診斷結果轉述:1、中度抑鬱,伴隨軀體化,心境低落,有自殘行為,以及自殺傾向;2、抑鬱導致睡眠障礙;3、理解力沒有問題:可以理解醫生的發言及內容;4、表達沒有問題:可以將自己的思想(感受)清晰準確表達出來。
  • 常見負性情緒——焦慮、抑鬱情緒的管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負性情緒困擾,其中最常見的莫過於抑鬱和焦慮,甚至成為了我們的口頭禪。當我們出現一些小的失誤,一些壓力或者是一些不開心時,焦慮或者抑鬱的情緒就會出現,特別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城市群體中,比如像一線城市北上廣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