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熱情而樂觀的人而言,如果將要發生的事情是好的,那麼這件事情就很可能會發生,並且確實是好事。而對一個冷漠且抑鬱的人來說,則正好相反」
——亞里斯多德,《修辭學》
吃完早飯帶著兒子去買菜,一下樓就發現小區裡面大家在扎堆說著什麼,有些人還比較激動。原來,是小區裡面有個新媽媽留下一個多月大的孩子,自己跳樓了。
我很震驚,沒想到新聞裡面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邊,感慨那位媽媽的同時,也可憐才滿月的孩子。
最近幾年關於媽媽跳樓的事件時有發生,漸漸地,「產後抑鬱」這個詞也進入大眾認知。其實,不僅有產後抑鬱,生活中還有許多患有情緒障礙的人,他們也是生活得很辛苦。
曾參與抗疫一線救治工作的宜昌市中醫醫院一名男醫師,攜帶著他年僅6歲的兒子,跳樓自殺了。
是什麼程度的絕望,才會產生正面死亡的勇氣?
到底是抑鬱的心境導致了負性思維,還是負性思維導致了抑鬱?
負性思維是指抑鬱者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認為是抑鬱者的消極認知。
抑鬱病人傾向於把自己看做是在某些方面沒有能力或者有缺陷,對當前的體驗進行消極的責任歸因,並且相信這種情況會繼續帶來痛苦。
昨天有個小孩從滑梯上下來,不小心磕到地上出血了。旁邊看護的媽媽一個勁地給孩子道歉:「對不起對不起,都怪媽媽每月保護好你,讓你受傷了。」
孩子母親認為是自己沒有看護周全才讓孩子受傷,把所有的責任都攬在自己的身上。
如果孩子經常受傷,那這位母親就很容易陷入到深深的內疚和自責中,嚴重懷疑自己當母親的能力和資格。
越想把事情辦好越辦不好。
這種消極的、過度泛化的、自我責備的思維會一直纏著這位母親,不斷體驗無助帶來的絕望。
普通人往往會誇大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要好於一般人,並且對環境的控制程度也比較高。但是,抑鬱的人(除了重度抑鬱)卻能夠在回憶成功和失敗的時候更為客觀,這就是令人驚訝的「抑鬱現實主義」,也被稱為「悲觀而明智效應」。
普通人一般會把成功歸功於自己的能力,而把失敗推卸給他人。
但抑鬱的人也無論成功或者失敗,都認為是自己的責任。
普通人會過分相信未來會變得越來越好,而抑鬱的人有更現實的認識。
抑鬱的人很少打雞血,也喝不下雞湯,悲觀又理智,生活越來越消極。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感到情緒低落心情不好的時候,但對有些人來說,極端的情緒會打亂正常的生活體驗。
抑鬱是情緒障礙的一種,被形容為「心理病理中的普通感冒」,因為它發作頻繁,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體驗,只是程度輕重不一。
那麼,重度抑鬱症都有哪些表現呢?
悲觀的情緒。經常感覺悲哀、憂鬱,並且對大部分活動失去興趣和樂趣。
食慾。食慾變差,吃不下東西,體重明顯減少。
睡眠。要麼睡不著失眠,要麼睡得過多。
內疚感。感到自己沒有價值,並經常自責。
自殺。反覆想到死亡,並快樂著有自殺的觀念或舉動。
情緒導致負性思維,還是負性思維導致抑鬱?
當我們感到快樂的時候,我們的思維也是快樂的,我們會戴著「玫瑰色的眼鏡」去看周圍,所以我們看見的,回憶起來的,都是一個美好的世界。
當我們情緒低落的時候,我們就會把玫瑰色的眼鏡摘下,換上黑色的眼鏡,於是負性事件就會被喚醒。
我們會覺得與他人的關係糟糕,對未來的希望變得暗淡,別人的行為也更加險惡,我們已經想不起正性的事物。
我們的記憶被情緒修改了!
當我們感覺到巨大壓力的時候,有抑鬱傾向的人總是進行自我關注的反思和自責。
他們的自尊隨著成功急劇上升,又隨著失敗急劇下降,波動得非常厲害。
簡單來說就是,壓力導致思慮,會受到消極歸因風格的過濾和選擇,最後導致抑鬱的就是常見的結果之一。
「嚴重抑鬱,都是由早就存在的那種遇到失敗時的悲觀主義引起的。」
患上抑鬱後難道一輩子就只能這樣了嗎?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打破這樣的惡性循環?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現在就來說說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我們的行為影響著我們的態度。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我們的言行,以及我們的決定,都對於「我是誰」產生了影響。
當我們被抑鬱心境包圍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以自我美化的方式來描述自己,用一種高自尊的方式、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再後悔內疚,也不再說自己「是一個沒用的人」,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孩子一個月只感冒一次、每天發一次脾氣等。
這些方法能夠成功的假設是:即使我們不能通過控制意志,來直接控制我的情緒,但我也可以通過我的行為來間接影響它。
我們可以通過技能訓練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也可以通過積極事件來改變自我認知,以及通過改變消極的思維方式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
其實,有些人以及做得很好了,但是他們的身邊存在著吹毛求疵的人,這些人的「雞蛋裡挑骨頭」的做法使人喪失信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只要能夠轉變對自己和未來的消極信念就足夠了。
一旦有了提高,如果我們將這種結果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其它外界因素的話,就能證實自我效能的作用,我們就會越來越樂觀自信。
作為一個全職媽媽,我經常會陷入一種焦慮的情緒狀態,特別害怕自己除了媽媽和妻子的身份外,就沒有其它可以表明自己的東西。
我不會任由這種情緒淹沒我,我會在徹底陷入黑暗之前給自己打雞血,畫餅,告訴自己未來可期……
雖然聽上去有點荒謬不靠譜,但是至少我的消極時間沒有持續多久,我就又恢復了生活的戰鬥力。
其實,在養育兒子這3年時間裡,兒子受過一次很重的傷,就是從嬰兒床上翻出來,腦袋磕在衣櫃稜角上。
隨後的一段時間裡,我非常自責內疚,時時刻刻地跟著他,注意力從不敢從他身上移開。雖然確實減少了事故發生的概率,但是就對還是說了過多的「不」。
所以,後來我就安慰自己:沒事的,你看兒子對世界的探索欲望那麼強,被你阻止幾次都快抑鬱了。而且,成長過程哪有不摔跤不受傷的?就當讓他自己買教訓吧。
然後,我就心安理得地「放養」兒子。
抑鬱者的負性自我概念、歸因、期望,是由負性體驗引發的一個惡性循環。
壓力引發了自我關注和自我責備,想法,這種想法營造了一種能極大改變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的抑鬱心境,這種心境又會進一步激發負性體驗、自我責備和抑鬱的情緒。
所以,這是一個「雞與蛋的故事」。
但是我們要注意:短暫的抑鬱是對嚴重創傷事件非常適應的反應,不應該排斥它。只有當這樣的情緒長期存在,並且沒有任何明確的原因時,我們才去關注它,並有必要去改變這些惡性循環式的思維和行為。
作者簡介:羅子言,80後寶媽,從校服到婚紗,生活滿滿的正能量與幸福感。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情況,那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