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2020-08-03 書寫自然

人這一生,很多時候活得會很糾結。

糾結在哪裡呢?不知道你是否會發現,你在生活中做很多決定時,你會收到許多他人對你的評判,而你往往要花許多時間向他們解釋。

比如,你理髮之後,別人進行評判,你總會表現出很在意他人的看法;你買個東西,別人進行評判,你總會試圖解釋自己的想法。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呢,為什麼你所做出的選擇,一定要向他人解釋其合理性呢?

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你的人生,不用他人來批評

人生,是自己的!

你自己的生活不需要向他人解釋,更不需要為此而擔心!

雖然,適當聽取他人意見是正常的,這是人類社交屬性的趨勢,也是人們想要保持穩定和積極的形象展現。

但是,你的人生,何必太過糾結於他人的意見,特別是那種帶著評判性質、毫無建設意義的建議。

我們每天會做出許多選擇,也經常會接受到他人的評判。無論他們是否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或是你不認識的人,他們往往會對你做出的選擇進行批判後,就沒有更多時間來聽你解釋了。

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這些人的判斷和評論,往往會使我們質疑自己,導致我們不斷為自己辯護,可是當我們需要花時間來證明自己,這不就是浪費時間嗎?

你所嘗試的解釋,你所捍衛的選擇,這一切似乎並沒有多少必要。

基本上,當你開始進行辯護時,你就是在嘗試為無法立足的選擇提供證據。通常,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擔心自己的判斷並感到需要合理化時,原因往往只是因為我們太在乎人們的想法。

所以請務必記住,你永遠無法做到讓任何人都喜歡自己,所以不再花時間對他人的評判做解釋,你無法控制所有人對你的看法,一心投入解釋,只會讓你感到沮喪和疲倦。

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最不值得解釋的事情

很多時間,你所做的決定,實際上根本就與他人無關。

只要你已經為自己做出了最好的決定,並且相信自己的選擇,那麼請你永遠不必為這些事情做更多解釋。

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01.家庭的事情,無需他人評判,更不值得為此向他人解釋。

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

在家裡裡面發生的事情,往往自己都理不清楚,你更無需管他人所提出的任何意見。

比如,你想要結婚,想和誰結婚,想要生孩子,想要如何教育孩子等等這些事情,永遠不要因為他人的批評,你就花時間不斷去解釋。

這樣的結果只會使你精力交瘁,最後一件事情都無法做好。

記住,在家庭的事情上,請務必保持獨立的判斷,因為他人不可能比你更了解一切。

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02.喜好的選擇,無需他人評判,更不值得為此向他人解釋。

在個人的喜歡上面,你更無需向他人做解釋。

或許,你的某個愛好會對自己有壞的影響,他人的評判也是正確的,但問題卻是,你就算聽進去了,也只會不斷去做解釋,而不會努力改正。

比如,你喜歡喝可樂、你喜歡玩遊戲、你喜歡穿紅色的衣服、你喜歡看電視劇等等,這些,你永遠不必向其他任何人解釋,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有錯,只需要默默改正。

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03.你的過去,無需他人評判,更不值得為此向他人解釋。

你的過去,已經是永遠存在、並無法改變的事物。

他人的評判如何,你的想法如何,你的過往都不會消失,你的過去使你成為今天的自己,因此現在的任何批評,並為此做出的改變都變得毫無意義。

通常,當我們試圖向他人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以便我們可以接受並通過自己的想法進行工作時。

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處於辯護模式,本質上是已經選擇感到不安全,你已經不相信曾經的自己,你想要說服他人從而證明自己。

可惜,當他人對你過往進行評判時,他們很可能只是為了一時嘴爽罷了!

他人的評判,需要你解釋?

相信自己,無需向他人證明

你的人生,屬於你自己。你的選擇,屬於你自己。

如果他人的評判確實有意義,那就默默接受,努力改變。如果他人的評判毫無意義,你就更不需要花時間去解釋,最後把自己陷入其中。

所以,不要擔心你已經或正在做出的選擇,你沒有理由將這些選擇證明給周圍的人看。

你要相信自己,要對自己的決定充滿信心!


如果你認同書寫君觀點,請加個關注,再幫忙轉發一下吧,書寫君將堅持輸出正能量,為大家解決困擾!如果你有其他想法和建議,不妨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對自己和他人情商的評判,原來很多人都錯了
    這些評判主要是圍繞情商的,它們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自己的評判,一類是對他人的評判。有一些人跟我說:「張老師,我覺得自己的情商很低」,還有一些人跟我說:「張老師,我覺得某某人的情商很低」。每當聽到這些評判的時候,我總是會問對方:你對情商是怎麼理解的呢?於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發生了。許多人也說不清楚情商是什麼,有的人雖然能夠給出一些答案,但這些答案卻存在很多誤解。
  • 讀《洞察人性》:改變自己,不評判他人,妄斷他人
    作者說要理解人性需要先了解下弗洛伊德的精神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超我。簡單來說,本我就是人底層的欲望和期盼,自我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更類似於良知和道德判斷。比如,當別人對你頤指氣使、指指點點時,你第一反應就是憤怒,反擊對方,甚至有動手幹架的衝動,這種原始的衝動就是本我。當你想到如果你這麼做後會承擔相應的後果時候,阻止了你的衝動,這就是超我。
  •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照見你內心對自己的秘密評判,不得不看
    聽完我的辯護,她說:&34;&34;的孤寂感充斥著我,讓我繼續解釋,不知不覺,語速越來越快,音調也越來越高,完全沒有空間去體會對方的意圖。內心通透無比的她,見狀不再堅持,而是笑著拍拍我,&34;我這才慢慢放鬆下來,停止為自己辯護。衝突,不過是一個情緒觸發器;隱藏著的,卻是被看見和被認可的需要。
  • 做一個敏感而不評判的人
    去改變世界和別人的需要——評判的需要——並不是源自外在的世界的。它是內在失衡的產物。在這個失衡糾正過來以前,那個需要會一直存在。沉浸於一種強迫症,就像是吃止痛片。你今天吃了多少片?昨天吃了多少片?去年吃了多少片?如果每次你評判別人都看做是吃了一片止痛藥,你已經吃了多少瓶了呢?如果你將那麼多的痛苦都壓抑了,那麼你現在該有多痛苦啊?
  • 《讚揚與責備》:貫穿一生的評判
    我們終其一生,都活在他人的評價中。人與人的交流,總是避免不了各種各樣的評判。這些評判可能是讚揚,也可能是責備,既可能是我們對他人的讚揚或者責備,也可能是他人對我們的讚揚或者責備。這樣讚揚或者責備的過程幾乎貫穿了我們的一生。
  • 不評判別人就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
    王小波就曾寫過這樣一句話:「口沫飛濺,對別人大做價值評判,層次很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評判別人的人生和行為,比反省我們自己要容易得多。往內看需要智慧和勇氣,往外看也許只是簡單的說幾句話打幾個字而已。
  • 拿自己的標準評判別人,這是病
    我問他,那你是如何做員工思想工作的。他說,我就說我年輕的時候,根本不考慮收入多少,就是把心思用在提升自己,磨鍊自己上,每個月的收入都不夠人情往來的。我說,你可以完全一分錢不賺,真要需要用錢時,你爸媽都會給你。你不用為買房發愁,你不用為孩子上幼兒園發愁,你更不用為讓父母過得好一點發愁。因為你爸媽有錢,你家裡有廠礦。而你的員工沒有。他不說話了。
  • 停止評判,召喚美好,對自己溫柔一些
    評判的時候,看起來你獲得了某種優越感,但你卻讓那些你所評判的人事物完全佔據了自己的思想,並且,有可能你慢慢的對此入迷上癮,你越是評判別人,就越容易忘記自己是誰,也會離你的初心越來越遠。尤其你越是放在那些你不喜歡的地方,越是習慣去給別人貼標籤,真實的自己就越容易被隱藏。請記得如果你有評判的想法,那是因為你擁有敏感性,敏感性是一種優秀的特質,但他不需要變得非常具有攻擊性。
  • 不要輕易去評判一個人
    就是不要輕易去評判一個人,任何人沒有權利去給另一個人下定義。近期,我換了份工作,關於這個公司的項目經理,我無法言說,但能說我佩服他。那天下雨,不太方便出去了作業,他選擇了這天給我們培訓,用了小一天的時間。各種培訓、黨課,我沒少參加,沒想到,一個物業公司經理的培訓能吸引我的注意力,源於什麼?
  • 提問式思維——將你從評判者思維中解救出來的良藥
    我們深陷抱怨的漩渦裡不能自拔,我們對周遭的一切持有評判者的姿態。可是,抱怨與評判解決了什麼問題嗎?似乎沒有,只是讓我們的生活一團糟。而讓你陷入一團亂麻的也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就是我們通常習慣使用的——評判者思維。批判者思維讓我們不是在批評自己,就是在責怪他人,似乎無時無刻都在打分做評判。而在《改變提問,改變人生》這本書中,作者梅若李·亞當斯博士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全新的思維模式,那就是提問式思維。
  • 需要解釋嗎
    有時候肯多給別人一次解釋的機會,誤會就會迎刃而解,畢竟每一個人生活的初衷都是讓自己過得幸福,而不是去傷害別人。小桃陪爸爸逛街,爸爸在離家鄉二千公裡的城市搞工程,正常三個月休一次假,由於工地搶工期,在第五個月才回來。媽媽要去上班,讓小桃陪爸爸,並去為他買衣服。
  • 司法解釋還沒完 《新婚姻法》需要解釋的還很多
    正如婚姻很複雜一樣,新婚姻法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司法解釋來救急。因此,這次出臺的只是解釋之一,還有之二、之三等等。  「非法同居」的界定  「非法同居」即非婚同居,是個敏感的話題。婚姻法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對於婚姻法上的同居,法律最後定義為有配偶者與婚外異性不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
  • 身邊有喜歡分析、評判、指責的人真的很討厭,怎麼破?
    在家裡,在親密關係中,也好不到哪兒去,很多老公或老婆有事沒事總是一副自己最聰明最懂的樣子,不僅愛分析你、評判你,還喜歡動不動指責你,你這個人就是這樣他心裡就開始自我投射,生怕你在說他犯了錯,因為他潛意識不能接受自己犯錯,於是他開始拼命解釋,就是為了逃脫責任,正經事就沒法子談了。一而再再而三,等你真發火兒了,說:你這事兒就是沒辦好啊,現在是要解決問題,不是為了指責你,你幹嘛總在拼命解釋啊,煩死了。
  • 永遠不要向別人解釋自己,懂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懂你的人不會信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命中注定, 每一個出現在你生命中的人,每一段發生在你身上的故事,一定都有它的道理。,特別是不待見你的人。你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滿足他人的需求,殊不知,你只是他們生命中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選擇。小可是一個單親家庭中家長大的姑娘,從小就很懂事,對待家人也是好得無可挑剔。
  • 22_ 我們如何揣摩他人——自我與社會知覺
    在社會交玩中,我們常常需要對他人進行揣摩,並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在社會心理學中,這種現象被稱為「社會知覺」,這是研究人們如何形成對他人的印象並對其做出推論的學科。社會知覺是指識別和利用社會線索,對社會角色、規則、關係、環境或他人的特徵(如可信度)做出判斷。社會知覺有四個主要組成部分:觀察、歸因、整合和確認。
  • 心理學家解釋:為什麼幫助他人是尋找快樂的最快方法
    然而,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發現了一種更容易讓你心態感到更好的方式。1、通常所認為的方式並不會讓人真正的感覺更好當你因為未能完成的工作而受到批評的時候,當你和男友吵架之後。也許你的閨蜜會給你一些雞湯建議,比如她會安慰你,並建議你周末一起去購物,又或者說要馬上帶你去吃美食。然而,這兩種類型的方式,很難讓一個人真正的感到良好。
  • 位置不同的人,不必解釋(深度好文)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來源:國學文刊(ID: guoxuewenkan)龜兔賽跑裡,若不是兔子輕視對手,必然會將冠軍之名收入囊中。我們都知道,在陸地上,烏龜跑不贏兔子,但卻忽略了,烏龜在水中,永遠遊得比兔子快。
  • 切記,永遠不要,跟別人解釋你自己!
    同理,在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主張和個性,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思想去改變他人,更不要試圖控制他人,不要要求他人理解你,別人沒有這個義務。 懂你的人不解釋,他們也會理解你,不懂你的人,越解釋越誤會,麻煩會越來越多。
  • 想與他人建立良好人際關係,能力真的至關重要嗎?
    但是人們熱衷於展示能力可能會讓他人認為比較冷漠、高傲,因此會失去一些與同事、朋友友好相處的機會,這樣長時間就容易被孤立。我們的影響力是要通過信任來實現的,而建立信任的最好方式就是找到存在力,通過存在力人們能更好地溝通意見,彼此關係更加親密,如果還擁有能力,那麼知識能力將成為你的加分項,而不是減分項。
  • 心理學家:他人「下意識」說的4句話,代表對方打心底,看不起你
    (1)張揚的提醒:「你牙齒上有菜」這種場景,試著去想想,你都會覺得非常尷尬。沒錯,在公共場合下,張揚的提醒往往都是帶有「惡意」的,其實是一種不尊重的他人表現。比如有些人,說著說著,就開始拿別人缺陷,拿他人的傷疤開玩笑,活躍氣氛。就是會得罪人的行為。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真的拿一個人當朋友,你往往會小心翼翼地維護對方的敏感之處,害怕傷害到對方。只有並不在意對方,才會隨便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