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失去你,更不想輸給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遊戲

2020-09-14 情感佳話營

在關係中,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即便我有錯,也不想認錯」呢?我們都希望能在關係中成為更好的人,但成為更好的人難道要用「永遠佔上風」來證明嗎?帶你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時常和伴侶爭奪權力的原因!

前些天,我們收到一條留言,留言者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想壓伴侶一頭,從戀愛起就一直試圖在形式上獲得對伴侶的勝利⋯⋯甚至一路延伸到婚姻也是。我搞不懂自己為什麼就是想贏過伴侶,不然會不舒服。」

兩個人走入一段關係,是從「我」成為「我們」的過程。然而,不是所有的伴侶都會像團隊一樣協作。在一些關係中,兩個人會各自為戰,在一段關係裡搶奪更高的位置。這個現象被稱為權力鬥爭(power struggle)。它讓伴侶們把原本可以用在其他領域的精力和時間都花費在和伴侶的競爭上,創造了怨念和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要在親密關係中和伴侶爭奪權力?是什麼讓我們熱衷於權力鬥爭?如果想結束這種爭鬥,我們該怎麼辦?

我和你的關係是一場權力鬥爭

你的關係裡有權力鬥爭的表現嗎?

很多人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正深陷於權力鬥爭中,他們只是覺得似乎自己總在和伴侶吵架,或者總是想對伴侶說「不」。在詳細解釋權力鬥爭是什麼前,先對照以下的描述,看看自己是不是正在和伴侶權力鬥爭:

  • 最明顯的是,你希望對方一定要按照你的方式來,妥協讓你非常不舒服。在一段關係中,難免遇到兩個人需求不一致的時候,但你每一次都希望對方低頭,遵照你的意思來。
  • 如果讓你妥協,你的內心總是無法釋懷。你會想要在以後「贏」回來,或試圖用不滿足對方需求的方式去懲罰他。比如,因為對方不同意你的旅遊地點,你在第二天拒絕他出去用餐的要求。
  • 如果伴侶對你說「不」,你總是懷疑對方的拒絕並非是為了你們倆好,而是因為對你有惡意。你認為對方不同意你的看法是為了贏過你、打壓你。
  • 平時,你總是試圖證明自己比對方更優秀、動機更好。比如你可能會強調自己比對方好在哪,或是會做更多家務、付出更多,而目的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對方更愛這個家。
  • 你不想讓伴侶感到你在乎對方,而是會努力讓自己成為「關係中愛得更少的一方」。因為你很怕你的愛會成為伴侶用來威脅你的「把柄」。
  • 你很難對伴侶道歉。你模模糊糊地感到,如果你退讓一步,可能以後就得一直退讓。或者你很擔心自己一旦道歉,就給了對方一個理由羞辱你。

如果你發現上面的描述中,有多條符合你目前在關係中的狀態,那也許你正經歷著與伴侶的權力鬥爭。

權力是什麼?權力鬥爭又是什麼?

伴侶們在爭奪的權力(power),指的是影響他人,並且不被他人影響的能力。權力鬥爭即是圍繞權力的爭奪,希望自己在一段關係中能更多地影響、掌控他人,或是更少地被他人控制。

權力鬥爭有時表現為主動的、積極的,人們可能用爭吵、大吼大叫等方式向別人彰顯權力;但有時也表現為被動、沉默的,例如用受害者的姿態強迫對方聽從自己的話,不然就指責對方不夠愛自己。

那麼,在一段關係中,誰有更高的權力呢?簡單地說,誰更輸得起,誰的權力就更高。一方越是依賴伴侶供給的資源,他的權力位置就更低。這裡的「資源」不單單是金錢收入,也包括愛、照顧、社會地位等等。

依賴或許是雙方的,但是彼此需求的權重會不同。可能 A 依賴於 B 的家庭背景提供的社會地位,而 B 也依賴於 A 的照顧,但 A 對 B 的依賴更強,權力位置就更低。

在親密關係中,權力的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但在一段健康的關係裡,權力不平衡可能會流動, A 和 B 輪流在不同的方面有更大的權力,比如 A 在理財決策方面有更大的權力,而 B 在生活方式上有更大的話語權等等。

或者,即使有不平衡,但雙方都覺得:總體上來說,他們的不平衡是適當的、可以被接受的。權力低的一方並不會因此覺得自己一定要低聲下氣、作出違背原則的退讓,或是因為權力更低而受到身體、精神上的虐待。

權力的不平衡也未必只有糟糕的影響。良性的權力鬥爭會促使權利地位更低的人試著自我提升來提高影響力。此外,在一段健康的關係裡,權力鬥爭也不會是關係的聚焦點,雙方更重視合作共贏而非彼此爭鬥消耗。

但有時,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鬥爭會走向極端,雙方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在鬥爭上,或是不惜傷害對方來獲取權力。

為什麼我更希望自己的權力高於對方?

熱衷權力鬥爭的背後,可能有各式各樣的動機。

恐懼推著我們爭取權力

對權力的渴望,可能源於內心深處的恐懼。通過爭取權力,我們得以逃避讓我們恐懼的事物。比如,有些人和伴侶爭奪權力是為了消除「自己不夠好」的恐懼,通過勝過伴侶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他們沒有辦法為自己塑造積極的自我評價,而只能將評價建立在外界,比如贏過他人。而且,他們會將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到伴侶身上,認為伴侶一定和自己一樣,認為他們不夠好,所以他們要通過戰勝伴侶來扭轉伴侶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即使伴侶其實並沒有那樣想。

也有些人要取得權力,是為了擺脫「受他人控制」的恐懼。他們感到一旦自己權力低於伴侶,就會失去自己的「自主性」(autonomy)(Beck, 2016),沒辦法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此外,有些人之前就習慣壓他人一頭,他們之所以很怕受制於人,因為他們很清楚被控制的人會被如何使用,他們很怕和對方陷入同樣的境地,同時,他們也很想保持掌控權力時的快樂。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 B 追求 A 的過程中, A 一直處於權力高位,因為 B 需要他的青睞,所以他可以讓 B 為自己做很多事。而進入關係後, A 感到自己的優勢可能消失,但他還希望能繼續支使 B 。

最後,贏得權力鬥爭,是為了消除對「失去伴侶」的恐懼。他們認為只要讓伴侶多依賴自己,控制住伴侶的行動,伴侶就無法離開他們,他們就能一直保有和伴侶的關係以及伴侶對他們的愛(和臣服)。但他們沒有意識到,這種鬥爭式的「挽留」反而把對方推遠。

在關係中追求權力,是對其他領域無力感的補償

有些人之所以熱衷於和伴侶權力鬥爭,是因為他們在其他領域沒有權力。他們希望通過在親密關係中獲得權力,能消除其他領域帶來的失控感,比如有些人在工作場合有個強勢的領導,等回到家中,他們就想迫使伴侶聽自己的。

和伴侶爭奪權力是為了對外展示自己的力量

權力鬥爭可能不止涉及到關係中的二人,也是為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控制力。比如人們會在外人面前讓伴侶聽自己的話,來獲得他人對自己權力的認可;而責備伴侶在他人面前「不給自己面子」,就是在責備伴侶沒有配合自己,讓自己獲得「有權力」的社會認可。但這種獲得他人的認同,是以貶損自己的伴侶作為代價的。

哪些因素加重了我們對對伴侶的渴望?

過往經歷

生活在高壓控制下的人會在進入親密關係後更想爭奪高權力位置。比如,從小被父母控制、無法隨心所欲做自己的孩子,因為受夠了被壓迫,在長大後試圖在關係中彌補童年裡缺失的自主權。

此外,那些目睹家長權力鬥爭的孩子,也會更傾向於和伴侶爭奪權力。這一方面是因為,權力鬥爭是他們唯一熟悉和知曉的與伴侶相處的方式;另一方面,他們從小目睹了權力更低的人會遭受怎樣的對待,他們不想也成為權力的受害者。

人格特質:自戀型的人會更試圖贏過對方

自戀型的人更看重自己的需求,他人在自戀者看來更像是滿足自己的工具。在權力上勝過對方是一種打壓他人的手段,以便讓他人更聽自己的話、做一個「好工具」。

處於高權力位置會讓人變得偏執,更執著於自己的權力

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習慣自己處於高權力位置(比如在工作領域已經佔據高位),當他遇到另一個高權力者時,會變得偏執,更容易不信任對方,認為對方威脅到自己的權力(Zhao & Greer, 2017)。這種情況下,當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遇到高權力的伴侶時,也可能會更主動地、更有侵略性地去爭奪自己的位置。

文化因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也與性別和社會文化有關

研究發現,在一段異性戀關係中,相對於男性,女性更看重自己在關係裡的權力位置。對女性而言,權力位越高,她們越覺得有更高的親密感、這段關係越穩固;而對男性來說,自己在關係中所處的權力位置,與他們對關係的親密度、穩定程度的認識無關(Bay-Cheng, 2017)。

這是因為,親密關係並非存在於真空裡,它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對男性而言,即使在關係中權力地位低於伴侶,他也能被其他領域中的權力感所撫慰;比起女性,男性也更不擔心自己的異性伴侶會虐待他、傷害他。

甚至親密關係裡暫時的低權力是被社會鼓勵的(「男主外,女主內」),而親密關係也是他生活裡相對次重要的一環。

推薦閱讀:總是讓你痛的,不是愛情!親密關係的七個思考

相反,對女性來說,在親密關係中爭取權力,就像在其他領域裡爭取權力一樣,是一場持續的鬥爭。既然在其他領域也很難獲得權力感,親密關係只是除了工作、社交、學術外的另一個戰場,在其中能獲得的「勝利」,或許能彌補在其他領域中的無力與缺失。

如果一段關係裡,她會一直處於下風、得一直為自己的不公正對待而反抗,那麼這段關係就不是一個讓她感到安心、溫暖的關係。

如何停下權力的鬥爭?

在權力鬥爭的過程中能做什麼

有時我們正發現自己處於和伴侶的鬥爭中,要如何停下鬥爭呢?伴侶諮詢師 Rimland(2015)介紹了停止鬥爭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放慢節奏。如果你們正吵得如火如荼,不妨先冷靜下來,把自己抽身出去做觀察。你可以觀察一下當前你們的狀態:是誰開始的鬥爭、為什麼鬥爭?觀察自己的情緒狀態,例如覺察是什麼引起了你當下的好勝心。

第二步:以身作則。也許在鬥爭中,你們雙方都爭搶不停,但至少你可以控制住自己,先放棄鬥爭。如果一方不參與,另一方也只能先罷手。

第三步:談談鬥爭。和伴侶描述當下正發生的鬥爭,聊聊該怎麼辦。但不要用指責性的語句或者態度(像是「都是你,才讓我們吵起來的」)。

第四步:挑戰自己。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或許是很難的,但你可以試著和伴侶聊聊在鬥爭底下的真實想法(「我不同意你去新公司是因為怕我們相處時間更少」)。

第五步:保持耐心。權力鬥爭一時半會不可能消失,重新建立聯結需要時間,對你和伴侶都保持耐心、多多嘗試。

在鬥爭沒爆發時,我們可以怎麼做?

除了在正發生鬥爭的時候試著停戰,人們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試著將充滿鬥爭的關係轉變為合作的關係。

比如,我們可以試著把注意力從關係內的鬥爭轉向外界的問題。研究發現,關注外界的問題能降低內部爭鬥(Zhao & Greer, 2017)。處於鬥爭中的伴侶可以想想哪些是你們共同的「敵人」,把對控制欲和獲勝欲的追求從伴侶轉移到外界。

再例如,我們可以換雙贏的視角看待關係中的「妥協」。過度的權力鬥爭帶來的後果是「雙輸」,即使你表面上一直處於贏的位置,但對方內心持續增長的不滿,最終會影響你們關係的質量,或導致關係破裂。

相反,在不違背你原則的前提下,你的付出讓伴侶高興的同時,反過來伴侶的好心情也能給你帶來快樂,或者伴侶也會做出互惠性的回報。

此外,如果發現自己深陷與伴侶的鬥爭,我們需要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如上文所提到的,有時我們選擇和伴侶爭奪權力,是因為我們在生活的其他領域受挫。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現在對自己滿意嗎?這段關係讓我幸福嗎?我希望做的事都做了嗎?如果你發現自己正通過和伴侶的權力鬥爭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試著在其他領域滿足這些需求。

希望通過今天的文章,大家能認識到為什麼會想和伴侶爭奪權力,並試著結束雙輸的局面。我們都該時不時問問自己:從一段親密關係裡,我們到底想要獲得什麼?如果想要獲得的是愛,那麼惡性鬥爭帶來的傷害其實與我們最想要的事物背道而馳。

鬥爭往往並不是一個人的事,「和平」需要雙方一起締結。不過,雖然無法控制別人,但我們總能控制自己。如果你停下了權力鬥爭,而你的伴侶卻依然試圖壓你一頭,持續地傷害你,那麼你總是可以選擇離開、去一段能給你帶來的愛的關係,這是你始終握有的權力。

以上。

相關焦點

  • 當對方不想「確認關係」時,我們該怎麼做?
    本文將為你說明:為什麼急著想確認,會造成反效果有時候不是他不喜歡你,只是戀愛模型不同為何你該為自己設下戀愛的準則,具體來說該怎麼做一起聊聊囉~欲速則不達先說結論,撇除她跟你玩權力遊戲的狀況,大概有三種:1、她喜歡你,但因為缺乏驗愛經驗,所以她不知道交往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 《情感勒索》:一場親密關係中的權力遊戲
    蘇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這本書中給出了答案:在親密關係中,我們身邊的親朋好友為了達成某些目的,利用我們心理和情感上的弱點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我們,迫使我們讓步。「情感勒索」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場互相博弈的權力遊戲,是一方或者雙方試圖通過馴服對方並成為這段關係中的主導者。
  • 「我很愛你,卻越相處越累」影響親密關係的九種問題
    抱怨可能是有建設性的抱怨時,人們經常是在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評論: 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聽你說「你抽不出時間」了⋯⋯你最近疏遠我了⋯⋯在面對你爸爸媽媽的時候,你不夠有主見⋯⋯ 這些都是就某問題提出的意見,是「對事不對人」的。
  • 在親密關係裡,你要先學習失望
    在親密關係裡,你要先學習失望有人說婚姻的真相就是:無論和誰結婚,都會後悔。 雖然扎心,但是真實。 我們的後臺就收到過很多「後悔」和這個人在一起的留言: 結婚6年,越來越沒話說了,而且一言不合就吵架。我真的是厭倦了這段婚姻,但是又狠不下心離開,畢竟還有孩子。疫情期間和婆婆一起住了2個月,我才發現兩代人之間的相處真的好難。
  • 《原諒他77次》:我不想等一個永遠「遲到」的人
    【當原諒已成為習慣】也許有人看的時候會覺得無感,因為電影裡描述的有些事情實在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足以引起太多在意和爭吵。是的,都是小事。可是你不知道女人就是具備這樣為芝麻綠的事兒噼裡啪啦的本性嗎?在電影裡Eva原諒Adam的第一件事是「遲到」。其實「遲到」是件很平常的事情誰沒等過遲到的人?
  • 在冥想中,我找到了在親密關係裡「不吼叫」的秘密
    如果你有過心理諮詢的經驗,你一定聽過一句話:一段好的親密關係可以解決你大部分的問題 但現實是,談戀愛結婚是個技術活,大部分人都把親密關係處成了麻煩,在短暫的甜蜜期後,頻繁的爭吵,瑣事摩擦中的委屈,都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變得情緒化。 大吼大叫、「作」精上身,下意識的冷暴力…這些情緒化的行為不僅讓對方難過,也耗盡了我們的精力。
  •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比單身還可怕
    「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而小林的初戀,卻是她最不想提起來的。明明身處在那段親密關係裡,可能就像知乎上的一句話那樣「和你做著情侶都會做的事,卻從未想過要和你共度一生。」,更需要彼此溝通和理解,希望大家都能繞開假性親密關係,找到那個真正與你親密無間的愛人。
  • 權力的遊戲: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孤獨的遊戲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浸在這種遊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係,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只關注對方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這樣的人看似在乎你,但其實他在乎的是他投射到你身上的幻象,他會誘導你或強迫你以他所渴望的方式對待他。而事實上,他既不關心你的想法,也拒絕真正了解你。
  • 依賴共生問題的人為了控制或操縱伴侶而採取的一些常見的權力遊戲
    勝人一籌或低人一等的權力轉換下面列出了一些依賴共生問題的人為了控制或操縱伴侶而採取的一些常見的權力遊戲:(也包括對子女的控制)時機不對選擇在播放喜愛的電視節目、伴侶要去睡覺或要去上班之前爭吵。這個想法會讓伴侶失去平衡,限制伴侶反應能力。
  • 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而自我意識高的人,則常常在人際和關係中產生羞恥和尷尬的感受。主動帶來的不確定和不安全感,會讓他們時刻處於煎熬之中——「我說錯什麼話了嗎?」、「我現在看起來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為什麼要主動丟臉」⋯⋯。因此,他們在人前更不容易放開,顯得拘謹而被動。
  • 【高校•看點】「異性戀霸權」是什麼?
    當一個人沒「出櫃」,我們就預設他/她是個異性戀者;我們預設男人與女人會有親密關係、然後建立家庭,認為這是很理所當然的事情,結果社會傳統、經濟安排與法律結構,都把異性伴侶當作唯一且極為重要的社會單位。所以我們可以說,是社會上的「異性戀霸權」讓LGBT[3]等性少數者面臨「出櫃」的種種難題。
  • 「社交」不良關係
    在愛情裡,有一種最重要的東西叫「契約」。並且這個「契約」,因人而異。有些人的契約是「你必須對我很專一」;有些人的契約是「你必須讓我很開心」;有些人的契約是「跟我在一起,你要讓我一輩子衣食無憂」。總之,每個人的愛情契約可能都不同。
  • 心理學:不是結不了婚,而是不想,年輕男女不想結婚的原因是什麼
    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工作和異性關係等,只有男性才有的「不想結婚的理由」。①不想被束縛「結婚後在時間、金錢、遊戲方面的束縛就會變多」,這樣想的男性很多「不想被任何人幹涉」「想要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而其中也有人認為不結婚就沒有任何責任,一個人自由地生活更輕鬆。
  • 專家解釋何謂假性親密關係你可能是:愛無能
    你是「愛無能」者嗎?夫妻是最親密的人,但貌合神離的夫妻比比皆是,人前人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心底卻不斷迴避對方,兩人之間的關係只能用「這麼近,那麼遠」來形容。而這些深陷假性親密關係的人,就是所謂的愛無能者。
  • 揭秘親密關係中的權力爭奪戰
    可能因為是從事心理諮詢的原因,所以每次和朋友小聚,總少不了要聽各種絮絮叨叨地傾訴,尤其是談到親密關係的話題時,更是吐沫橫飛。言談間好像總少不了這樣一句感嘆「撒嬌女人最好命」!以前同事的盛楠,在我的印象裡是一位聰明能幹的女性,我們也成為了挺好的朋友。
  • 親密的關鍵,是彼此分享內心的脆弱|「沉迷學習」
    在全面了解了男主的生平後為其創建了他在新世界裡的「人設」,兩人雖身處不同次元,但伴隨著相處,還是不可避免「按照套路」的相愛了。「同伴之間發展親密關係的關鍵模式在於持續、逐步升級、相互且個人化的袒露自我。」
  • 如何在愛情關係中維繫「權力」的平衡?
    主導者積極主動地維持權力和控制力,而遷就者則被動地維持愛情和關係。而在理想情況下,親密關係應該是平衡的:兩個人在決策中擁有平等的發言權;雙方的需求都得到了滿足;每個人都能夠維護自己的權利並代表自己進行談判;雙方都有付出,有索取,有妥協。
  • 「親密關係」PUA和進化心理學
    +不關心你(過了前期追求階段,他們會更喜歡工作球賽和遊戲,雖然不像早期那麼高密度的熱情,但心裡會覺得你很棒也支持尊重你,但相處更傾向於成年人式的獨立) 親爹:你很棒+很關心你(正常男朋友的早期追求階段,或者你段位實在比他高很多,離開你他根本找不到和你同一層次的) PUA:你不行
  • 「喪偶式育兒」的背後 可能是你把老公當作家庭的「局外人」
    我雖然還有婚姻之實,我卻覺得在這個家庭裡,從來只有我一個人。 「我老公在家的存在感幾乎為零。你看不是在外面,就是在家打遊戲、睡覺。孩子出了問題,立馬責怪我這個當媽的沒有教育好孩子。」 Mandy 不無感慨地說:「我現在才深切體會到,老公這種『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對婚姻的傷害不亞於出軌。
  • 究竟什麼是「開放關係」,它是出軌的幌子嗎?
    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參與的各方坦誠布公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及想法,傾聽對方的提議,共同協商對策。說白了,「亂搞」不是開放關係的目的,「民主」才是。恭喜你,在這看似有點荒誕的劇情發展下,你已經嗅到了「開放關係」的民主氣息。在美國的約會文化(dating culture)裡,最重要的,就是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