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愛你,卻越相處越累」影響親密關係的九種問題

2020-09-14 情感佳話營

影響兩人感情的,是每一次的應對進退。面對抱怨或指責,我們該如何小心地處理?

我在手機上收到朋友發來的一條信息:

「明鑫,愛情一定會在柴米油鹽中被消磨殆盡嗎?」

【 我和男友明明很愛對方,卻感覺相處起來越來越累了。我們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前幾天,我們約好一起過七夕。我期待了好久,還提前告訴自己,好好過節,不要吵架。結果,卻還是鬧得不歡而散。我知道他很不高興,但我也很委屈。為什麼兩個人明明相愛,相處卻這麼難呢?】

我回了一下:你不是一個人。這種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問題十分普遍。

研究發現很多伴侶分手的原因,都不是什麼大困難,也不是雙方不夠相愛,而是生活的瑣碎。

在一段感情中,我們總會有不滿或衝突,但如何去表達和接受負面評價,關係到我們能和另一半走多久。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親密關係中的負面評價。

一、親密關係中常見的 2 種負面評價方式:抱怨與指責

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同為負面評價,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不同。

Gottman 的研究指出,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而具建設性的。

為什麼它們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1. 抱怨可能是有建設性的

抱怨時,人們經常是在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評論:

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

我不想再聽你說「你抽不出時間」了⋯⋯

你最近疏遠我了⋯⋯

在面對你爸爸媽媽的時候,你不夠有主見⋯⋯

這些都是就某問題提出的意見,是「對事不對人」的。

而且,抱怨的內容很可能是準確的——這些問題很可能反映了事實。有時,我們會對抱怨感到憤怒,就是因為被說中了。

被抱怨後,我們可能會馬上矢口否認,甚至會做出反擊。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或許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的不足,或擔心對方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感到失望。

但是,正因為此,抱怨才可能是具有建設性的——兩個人越親密,越了解對方,才越可能指出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

當一個人抱怨時,本身也包含著請求和需要的情緒。他不是為了貶低、打壓對方,而是希望對方注意到問題並改進。

比如,當一個人抱怨「你疏遠我了」、「你總是沒有時間」,他實際上想說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點」、「我希望你多抽出時間來陪我」。

「抱怨」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你需要明確對方不是一個習慣性抱怨者。健康的抱怨針對具體的問題,一旦問題得到改善,抱怨就會停止。但那些習慣性抱怨者,會在問題解決後也並不顯得開心,並立刻找到新的問題繼續抱怨。這時,抱怨就不再是有益的,甚至會對你造成傷害。

二是,如果你是抱怨的一方,且覺得自己本身不是習慣性抱怨者,但在關係中,又總是就同一個問題反覆進行抱怨。那要注意了,對方可能並不那麼看重你和這段關係,並不太願意照顧你的感受,為你做出調整。

2. 但是,指責是值得警惕的

與抱怨不同,指責是一種評判(judgement)。當你指責伴侶時,是在對他這個人(或特質)下負面的結論,並利用這個結論攻擊對方。

抱怨:「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聽你說沒錢!」

指責:「你從來都不願意花錢在我們一起旅行上,你永遠都把錢花在沒用的事情上,我們不能出去玩都是你的錯!」

指責是就對方本身提出的批評,是「對人不對事」的。

指責也是非進步取向的,它是一種泛泛的攻擊,包含著輕視(contempt)的情緒。當一方指責另一方時,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指責方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覺得自己做得更好、付出更多,而另一方有更多的缺點和問題。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在認為自己處於弱勢地位時,他們其實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地上,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控訴他人。

在一段有建設性的關係裡,雙方本應讓對方覺得這段關係是安全的、令人放鬆的,在出現壓力或危機時,另一半會關心、支持、保護自己。但當指責和輕視出現,雙方就會進入敵對、不平等的狀態,從而與關係的本質背道而馳。

二、指責的背後,包含著 9 種隱形攻擊

如前文所說,發起指責的一方,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事實可能確實如此)。但他們卻忽略了,由於沒有恰當地處理自己受到的傷害,他們也將傷害拋回給了伴侶。

Atkinson(2006)認為,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指責對方時,我們可能是在向對方施加隱性的攻擊。與辱罵、暴力這些明顯的攻擊不同,隱性攻擊更加隱蔽,危害性卻同樣巨大。

Atkinson(2006)總結出了 9 種與指責相關的隱性攻擊行為:

1. 不合理的挑剔

你堅信對方的某些觀點、行為或者喜好是被誤導的、不成熟的或者越界的,而自己的則更勝一籌;並抓住這些對方的「缺點」不放。

2. 防禦

在溝通中,你關閉了接收信息的窗口,不去聽對方在說什麼,拒絕承認對方的一些抱怨或請求是合理的,拒絕認為自己也應該做出調整和改變。

3. 草率地得出負面結論

就某個問題直接得出針對對方的負面結論,比如:認為過錯是由於對方的自私、不成熟造成的。

4. 忽視

過濾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解釋,比如:「你說的那些都不重要」。

5. 貶低

對另一半使用貶低式的稱呼,或者在態度、表情、語氣上表達貶低,比如:「你這個沒見過世面的」、「笨蛋」。

6. 不願讓步

不願退回到與對方平等的狀態上,不願給予對方平等溝通的權利。

7. 表現傲慢

當對方犯錯的時候小題大作、抓住不放,表現得好像對方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而不去考慮有可能的犯錯原因,表現得好像自己從來不會做這樣的錯事。

8. 逃避

在溝通時沉默、走開,不願意就問題進行討論,比如:「你能不能別說了,我今天沒心情」。

9. 為自己免責

不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自己聲張、有所作為,而是把全部責任推到對方的缺點上。

長期的指責甚至會變成情緒虐待。當一個人反覆強調「你犯了錯,你對不起我」時,其實已經構成了道德綁架,它會使對方產生壓抑感、負罪感、自我懷疑感(Farber, 2013)。

不僅如此,當一個人開始反覆指責,這段關係很有可能進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中:

最終,兩個人都相信對方是更應該被責備的一方,卻拒絕承認自己在溝通方式上存在問題。

當我們覺得自己是被傷害的一方時,也值得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完全沒有過錯?

三、在親密關係中出現負面評價,我們該怎麼辦?

無論抱怨還是指責,如果沒有被恰當地表達、接受,都可能導致爭吵。與其讓爭吵消磨感情,不如學會用恰當的方式來面對負面評價。

首先,你要放棄「是對方錯得更多」的執念。當我們抱有這種「他對不起我/不如我」的想法時,我們難以合理應對關係中的問題。

1. 如何對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個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對事不對人」。

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對方抱怨時不要著急否認,把「我沒有⋯⋯」先吞回肚子裡。

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你面對抱怨的第一感覺是憤怒、否認,那麼抱怨反而更有可能是準確的。你需要針對對方抱怨的內容來檢查自己。

這裡要提出,在關係中,不要因為被對方看見了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羞恥。進入親密關係,你就必須要承受「被看見」的風險,你無法控制對方看到你的哪一面。

在親密關係中,伴侶就像是你的「鏡子」,會如實反映出真實的你(Gottlieb, 2017)。有些地方被看到可能會令你感到不適,但它們卻是令你成為更好的人的契機。

男:「之前她抱怨我喜歡講道理、不照顧她的感受,仔細想想我確實有點自大了⋯⋯」

女:「之前他抱怨我脾氣大,一有情緒就吼他,仔細想想我有時確實任性了……」

2. 如何對待指責

如果你是那個指責的人:不要覺得對方既然犯了錯,就是應該被責備的。

在對方犯錯時,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應對,才是你們關係成長的關鍵。

嘗試用有建設性的抱怨代替指責,再用冷靜分析代替抱怨。我們也需要特別警惕「翻舊帳」的行為。解決當下的問題,然後讓它過去,不要在下次爭吵的時候把它當做論據提出。

如果你是被指責的一方:試著轉換對指責的看法,將對方的指責看作是他的抱怨,告訴自己,對方抱怨只是因為他愛你,希望能從你身上獲得更多。然後,在情緒平靜下來以後,和對方溝通:我不喜歡你這樣看待我。

其實,親密關係中沒有絕對的贏家或輸家,我們應當將彼此看作自己同隊的盟友,一起應對關係中的問題和未知的未來。

如果總是將對方看作「競爭對手」,我們就會陷入一場又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中,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只是兩個人都成為「輸家」。

願我們的愛情都能在柴米油鹽中升華,而不是被慢慢消磨。

相關焦點

  • 「不想失去你,更不想輸給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遊戲
    在關係中,你有沒有一種經驗,是「即便我有錯,也不想認錯」呢?我們都希望能在關係中成為更好的人,但成為更好的人難道要用「永遠佔上風」來證明嗎?帶你了解為什麼有些人時常和伴侶爭奪權力的原因!前些天,我們收到一條留言,留言者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是想壓伴侶一頭,從戀愛起就一直試圖在形式上獲得對伴侶的勝利⋯⋯甚至一路延伸到婚姻也是。
  • 在冥想中,我找到了在親密關係裡「不吼叫」的秘密
    如果你有過心理諮詢的經驗,你一定聽過一句話:一段好的親密關係可以解決你大部分的問題 但現實是,談戀愛結婚是個技術活,大部分人都把親密關係處成了麻煩,在短暫的甜蜜期後,頻繁的爭吵,瑣事摩擦中的委屈,都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變得情緒化。 大吼大叫、「作」精上身,下意識的冷暴力…這些情緒化的行為不僅讓對方難過,也耗盡了我們的精力。
  • 親密關係續 ⑥ | 我是愛你的,你是自由的
    >《親密關係續:無拘無束的關係》今天,我們將繼續《親密關係續:無拘無束的關係》的共讀。 不過,就算是「小打小鬧」,結局也截然不同 —— 有的伴侶,是越吵越恩愛,有的伴侶,是吵著吵著就散了。 更為糟糕的是,這些不成功的嘗試,都成了我們認為「對方不愛自己」的證據,加劇了這段關係的結束。
  • 親密的關鍵,是彼此分享內心的脆弱|「沉迷學習」
    在全面了解了男主的生平後為其創建了他在新世界裡的「人設」,兩人雖身處不同次元,但伴隨著相處,還是不可避免「按照套路」的相愛了。「同伴之間發展親密關係的關鍵模式在於持續、逐步升級、相互且個人化的袒露自我。」
  • 究竟什麼是「開放關係」,它是出軌的幌子嗎?
    之後,如有一方覺得關係差不多了,可以再升華一點了,就會找機會與另一方認真談一次關於男女朋友的問題。另一方可以選擇同意升華,也可以選擇不升華。升華就意味著彼此要專一了,不能隨意跟別人不可描述了。反之,如果不升華的話,大家也可以繼續保持以前的相處狀態。而「開放關係」,正是如此。
  • 「親密關係」PUA和進化心理學
    你誇我,謝謝你啊,但是和你有什麼關係?我這個人反骨,誰越誇我我越煩,最討厭拍馬屁的人。嘴巴越甜越要謹慎,真正為你好的人屁話絕對沒那麼多,你真需要幫助的時候才能看清誰是人是鬼。 當我不聽這些人放p,這些人的真面目就暴露了,意思你不聽我的你等著倒黴吧,你不聽我說話=你人不好!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希望大家都能少受點委屈。
  • 「重點是讓我感覺你還愛我」,「希望感」是最重要的關係溝通
    然而,我喜歡的對方不一定喜歡,對方喜歡的我不一定喜歡,那些不能互相100% 滿足的愛,即便許多人都說「各退一步」就好,但若是如此簡單,那何須這麼多文章、書籍、感情諮詢存在這世上呢?許多情侶都會對於馬桶蓋要不要蓋這件事情起爭執,正向盒子的伴侶會說「你好棒,有想到蓋著可能會有灰塵卡在上面,但我還是不同意你的說法。」Gottman說,這是在爭執時不太可能出現的對話。但是關係好的伴侶,卻能夠在爭執時,把情緒停留在中性盒子裡。什麼是中性盒子?那就是彼此能夠說出一些不正面也不負面的話,譬如說:「我的想法是,我會希望上完廁所之後馬桶蓋可以掀起來,我覺得這樣灰塵才不會掉在上面。」
  • 專家解釋何謂假性親密關係你可能是:愛無能
    你是「愛無能」者嗎?夫妻是最親密的人,但貌合神離的夫妻比比皆是,人前人後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心底卻不斷迴避對方,兩人之間的關係只能用「這麼近,那麼遠」來形容。而這些深陷假性親密關係的人,就是所謂的愛無能者。
  • 「我害怕長久的親密關係」
    這種渴望但又害怕親密的狀態,正如《倒帶》裡唱的那樣:我在幸福的門外,卻一直都進不來。讓我們聊聊,如何克服恐懼,建立更長久舒服的親密關係。01.「我愛你,但更害怕被拋棄」每個人都渴望被愛。這並不意味著「不愛了」,也不一定是不合適或者有人做錯了什麼,而是很可能跟我們的童年有關——小時候我們在與父母的互動關係中,積攢了太多的失望,影響了我們親密關係的相處模式。由於父母忽視我們的需要,或是表現地陰晴不定;讓我們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再對親密關係保持期待和探索。人是會本能地保護自己的。
  • 付出如此多,為何他離你還更遠?是否陷入了表演型親密關係的陷阱
    明明不想與對方分開,卻越相處越累⋯⋯你們是不是陷入了「表演型親密關係」的陷阱裡了呢?前段時間,朋友來找我訴苦,說覺得遇到了渣男,自己一直在為對方付出,可對方就是不領情。而她男友那句「又不是我要你做的」可能真的是他的心聲,他也許一直在被投餵一些並不需要的東西。這種刻意的「付出-接受」的關係,很像我最近剛學到的一個新概念:「表演型親密關係」。這種關係具體是什麼樣的?何以發生,又有哪些危害?
  •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比單身還可怕
    「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對方提出分手的時候,我可憐巴巴地說「捨不得分開,你是我工作之後談的第一個男朋友,也是第一個相處這麼長時間的對象。」,可能就像知乎上的一句話那樣「和你做著情侶都會做的事,卻從未想過要和你共度一生。」
  • 「親密關係」愛與婚姻
    孩子的問題,本質上是夫妻關係的問題,是夫妻關係的直接反映。作為教育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的互動模式,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警惕自己過度追求完美媽媽的角色。通常, 一個完美的媽媽,意味著有著一個沒那麼好的丈夫,還有一個被壓制,被操控的孩子。常常認為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正確的,壞事都是別人做的,這會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
  • 對男人來說,到底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
    男人們講出「我喜歡你」的時候多半意思就是「我對你有好感」男女在喜歡與愛之間有相當大的差別,對於男生來說有好感就是喜歡,所以男生比較容易「喜歡」很多人。往往只要有「我想跟她相處」、「我想把她撲倒」的念頭這都算有好感,都算是喜歡。
  • 親密關係:沒有人能以你想要的方式愛你,除了你自己
    當你充分熱愛自己,那種愛「充盈」出來,會流向你的伴侶,這才是真正美好純粹的感情。關係中,我是你,你也是我;在我們的連接中創造喜悅,我們是一體。舉個例子,如果你因為對方沒有在假期陪你而大發雷霆,指責他沒有照顧你的情緒和感受,那麼,你並沒有在真正「關注自我」或者真正實現「悅己」。
  • 是什麼把你帶來我身邊?心理學解釋「吸引力法則」
    接近性效應第一個影響吸引力的是「接近性效應 (propinquity effect)」,指的是兩個人之間要產生良好的關係,就必須具備物理上的「接近」;或是說,兩人所在的位置越接近,彼此的關係就容易越好。
  • 沒有出軌,為什麼親密關係還是越來越冷漠?
    「今天的菜好像一般。」「嗯。」「明天去哪裡?」「再議。」「跟你說個話就這態度?」「你好煩!我要睡了!」影寶伸向衣櫥裡的手,突然僵住了——那裡放著一件新買的絲緞料子睡裙。結果令她有點「失望」,所有的軌跡都一再證明丈夫沒有任何不軌行為。 這讓她越加陷入彆扭和痛苦中。那種不被愛的感覺,讓她不斷審視自己身上有什麼問題。影寶想不明白:雙方都沒有出軌,為什麼關係卻越來越冷漠?明明在別人眼裡是天造地設的一對,是什麼讓婚姻變了味?
  • 越相處越累的星座配對,性格不合就趁早分開吧!
    有的人在一起會越相處越輕鬆,有一起說不完的話題,也有同樣的處理事情的辦法,在一起顯得特別的合拍。但有的人就不行,性格上差異很大,處理事情的方法思想都不一樣,所以讓兩個人相處會越來越累。甚至都沒有了可以一起交流下去的興趣。下面小編就帶你去了解一下相處越來越累的星座有哪些?
  • 親密關係續 ⑤ | 無條件的接納,是愛的起點(深度好文)
     你對一個人的需求,或是對「特殊性」的渴求,就這樣輕而易舉地影響著我們對一個人,或是情境的看法。但是,當我們不再愛一個人的時候,過去發生的一切,就好像一把把尖銳的刀子,捅在我們身上。 不止是對愛的人,我們對周圍其他人的態度,也是受到了需求感和「特殊性」的影響。
  • 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
    細看親密關係裡的牽絆與選擇!從家人親情到情人相處,其實所有的關係,都是你和自己的關係!你是否背負了父母的痛苦?某次演講中,一名聽眾問了一個和母親有關的問題:「我母親年輕的時候受了很多苦,我非常疼惜她,可是每次回去看她,待不了三天我就得走。她的負面能量太多,一直嘮嘮叨叨地述說陳年舊事,全是負面的,讓我無法招架。」
  • 親密關係續 ③ | 想改變你的另一半?別自找麻煩了!
    >《親密關係續:無拘無束的關係》今天,我們將繼續《親密關係續篇:無拘無束的關係》的共讀。 「你是希望我變得更好?還是你希望把我調教成你想要的樣子」 「你怎麼能這麼想我呢?我在你心裡就是這樣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