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若不感同身受怎麼能體會其中的苦呢,這話說的可以形容很多人際關係的來往,其中就有婆媳關係在裡面,婆媳自古以來都是個難題,大多數都是相看不對眼,這也是年代和各種因素在裡面。
先來看看一則例子!
曾小麗和丈夫是大學同學,大學的時候就在一起了,兩人都挺普通的的,無論是家境還是各方面其實都差不多,也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人,但是也過得衣食無憂。
小麗是家裡的大女兒,下面有兩個弟弟,而身為長女的小麗自然得幫父母照顧弟弟,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而大學之前小麗都是家裡最為懂事的孩子,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對家裡打理的都很好,在鄰居街坊裡的口碑很不錯。
也是這一路上的修養和經歷,小麗的賢惠讓丈夫所吸引,而這個相貌平平的女孩也找到了另一半,他們還沒結婚的時候,對象就對她很好,也是各種體諒和包容,一個憨厚的小夥子與踏實顧家的小麗確實是一對。
就在畢業兩年後,兩人也穩定了工作後結婚了,結婚後小麗搬到了婆家,婆家在他們工作的地方也是買了房子的,這一點很方便,加上都是一家人住一起生活也正常。
而小麗的婆婆和小姑子則有些犀利,她的婆婆趙某當年嫁給公公時,婆家裡的長輩都去世了,所以在小麗婆婆的婚姻經歷裡沒有婆媳這個存在關係。
這位婆婆有些犀利,常常把公公給降服的服服帖帖,而小姑子性子也十分像她母親,加上是家裡最小的,父母都十分溺愛,各方面也很蠻橫,甚至不會考慮別人的利益,這一點像極了她母親。
自從小麗嫁來這裡後,家裡的大小事幾乎都丟給了這位兒媳,對他們來說好像是天經地義的,兒媳是晚輩,而且這位兒媳上孝順長輩,下照顧子女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而傳統上不也是這樣流傳的麼。
小麗對家裡的大小雜事雖然都做了,但依舊討不來婆婆和小姑子的歡心,反倒這一切都是自然的,而有一次小麗做飯的時候被燙到手了,而鍋也掉到地上碎了,湯撒了一地,婆婆看到後也是埋怨她而不是第一時間問她有沒有事。
婆婆對自己的女兒則就不一樣,各種噓寒問暖,小姑子身子和小麗一樣都挺單薄的,但婆婆經常會燉阿膠鴿子給女兒,反倒對兒媳就不聞不問,更沒有什麼好處,在她看來,兒媳始終是外來人。
後來,兒媳生了個女兒,婆婆也不開心,還埋怨不會生兒子,月子那時候反而婆婆去旅行去了,幸好丈夫和娘家的母親過來照顧她。小麗受到的這些委屈也從來沒有提起過,每次娘家人看不過去都被小麗壓下來了,不然兩家早鬧僵了。
小麗為了丈夫不難堪,能夠忍過去的就忍過去,而實在看不過去的就讓丈夫出面處理,可是婆婆一聽就 知道是兒媳的想法就經常念叨兒子說:「你是不是我的兒子,怎麼站別人那邊...」,所有的無奈和付出都是小麗一人在承擔。
而小姑和婆婆一樣,眼裡除了自己誰也佔不了她便,這日子過了好幾年,直到這個溺愛的刁蠻小姑子相親結婚後,小姑之前的刁蠻任性去到了婆家,結果對方也不是省油的燈,小姑子被訓得服服帖帖,對方的婆婆比自己母親還嚴厲和自我為中心。
小姑子無數次像母親訴苦,而這些不正是小麗婆婆自己經常施在兒媳身上的傳統束縛嗎,什麼兒媳就得孝順沒脾氣,什麼大小事都得做,做不好就得接受批評什麼的,從來沒有體諒對方的難處和苦楚。
小姑子的經歷讓小麗的婆婆也是十分心疼,將心比心下才體諒了兒媳這些年的不易,可是儘管如此她還是忍不住對兒媳的不好,每當這樣做的時候,心裡似乎會想起女兒在婆家是不是也這樣的待遇,後來才慢慢對兒媳好了些,不然天道輪迴,蒼天饒過誰。
人善被人欺,如果遇到難纏的婆婆,作為兒媳不能一味的忍讓,有時候的忍讓是對他人的囂張漲氣勢,婆媳關係最好的相處心得就是,你我互相體諒,互相包容,雖然不一樣的立場,但都是一家人,沒必要分你我太清楚,太瑣事和在意家庭的點點滴滴,心有怨氣自然就相處不快樂,更不會幸福。
而顧及丈夫及兒子這個雙重身份的人來看,無論是從哪一方出發,大家相處融洽,他才不會左右為難,面對妻子和母親,這兩個生命中重要之人,同樣也是妻子和母親心中的所愛,何不大家都互相努力經營起這個家,這才是最好的幸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