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媳賢惠小姑刁蠻,婆婆厚此薄彼,女兒出嫁後,她才體諒兒媳不易

2020-10-03 莫愚之智

都說若不感同身受怎麼能體會其中的苦呢,這話說的可以形容很多人際關係的來往,其中就有婆媳關係在裡面,婆媳自古以來都是個難題,大多數都是相看不對眼,這也是年代和各種因素在裡面。

先來看看一則例子!

曾小麗和丈夫是大學同學,大學的時候就在一起了,兩人都挺普通的的,無論是家境還是各方面其實都差不多,也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之人,但是也過得衣食無憂。

小麗是家裡的大女兒,下面有兩個弟弟,而身為長女的小麗自然得幫父母照顧弟弟,父母常年在外工作,而大學之前小麗都是家裡最為懂事的孩子,從來不讓父母操心,對家裡打理的都很好,在鄰居街坊裡的口碑很不錯。

也是這一路上的修養和經歷,小麗的賢惠讓丈夫所吸引,而這個相貌平平的女孩也找到了另一半,他們還沒結婚的時候,對象就對她很好,也是各種體諒和包容,一個憨厚的小夥子與踏實顧家的小麗確實是一對。

就在畢業兩年後,兩人也穩定了工作後結婚了,結婚後小麗搬到了婆家,婆家在他們工作的地方也是買了房子的,這一點很方便,加上都是一家人住一起生活也正常。

而小麗的婆婆和小姑子則有些犀利,她的婆婆趙某當年嫁給公公時,婆家裡的長輩都去世了,所以在小麗婆婆的婚姻經歷裡沒有婆媳這個存在關係。

這位婆婆有些犀利,常常把公公給降服的服服帖帖,而小姑子性子也十分像她母親,加上是家裡最小的,父母都十分溺愛,各方面也很蠻橫,甚至不會考慮別人的利益,這一點像極了她母親。

自從小麗嫁來這裡後,家裡的大小事幾乎都丟給了這位兒媳,對他們來說好像是天經地義的,兒媳是晚輩,而且這位兒媳上孝順長輩,下照顧子女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而傳統上不也是這樣流傳的麼。

小麗對家裡的大小雜事雖然都做了,但依舊討不來婆婆和小姑子的歡心,反倒這一切都是自然的,而有一次小麗做飯的時候被燙到手了,而鍋也掉到地上碎了,湯撒了一地,婆婆看到後也是埋怨她而不是第一時間問她有沒有事。

婆婆對自己的女兒則就不一樣,各種噓寒問暖,小姑子身子和小麗一樣都挺單薄的,但婆婆經常會燉阿膠鴿子給女兒,反倒對兒媳就不聞不問,更沒有什麼好處,在她看來,兒媳始終是外來人。

後來,兒媳生了個女兒,婆婆也不開心,還埋怨不會生兒子,月子那時候反而婆婆去旅行去了,幸好丈夫和娘家的母親過來照顧她。小麗受到的這些委屈也從來沒有提起過,每次娘家人看不過去都被小麗壓下來了,不然兩家早鬧僵了。

小麗為了丈夫不難堪,能夠忍過去的就忍過去,而實在看不過去的就讓丈夫出面處理,可是婆婆一聽就 知道是兒媳的想法就經常念叨兒子說:「你是不是我的兒子,怎麼站別人那邊...」,所有的無奈和付出都是小麗一人在承擔。

而小姑和婆婆一樣,眼裡除了自己誰也佔不了她便,這日子過了好幾年,直到這個溺愛的刁蠻小姑子相親結婚後,小姑之前的刁蠻任性去到了婆家,結果對方也不是省油的燈,小姑子被訓得服服帖帖,對方的婆婆比自己母親還嚴厲和自我為中心。

小姑子無數次像母親訴苦,而這些不正是小麗婆婆自己經常施在兒媳身上的傳統束縛嗎,什麼兒媳就得孝順沒脾氣,什麼大小事都得做,做不好就得接受批評什麼的,從來沒有體諒對方的難處和苦楚。

小姑子的經歷讓小麗的婆婆也是十分心疼,將心比心下才體諒了兒媳這些年的不易,可是儘管如此她還是忍不住對兒媳的不好,每當這樣做的時候,心裡似乎會想起女兒在婆家是不是也這樣的待遇,後來才慢慢對兒媳好了些,不然天道輪迴,蒼天饒過誰。

人善被人欺,如果遇到難纏的婆婆,作為兒媳不能一味的忍讓,有時候的忍讓是對他人的囂張漲氣勢,婆媳關係最好的相處心得就是,你我互相體諒,互相包容,雖然不一樣的立場,但都是一家人,沒必要分你我太清楚,太瑣事和在意家庭的點點滴滴,心有怨氣自然就相處不快樂,更不會幸福。

而顧及丈夫及兒子這個雙重身份的人來看,無論是從哪一方出發,大家相處融洽,他才不會左右為難,面對妻子和母親,這兩個生命中重要之人,同樣也是妻子和母親心中的所愛,何不大家都互相努力經營起這個家,這才是最好的幸福保障。

相關焦點

  • 「我病了,你憑什麼不照顧我」,兒媳三句話讓婆婆與小姑無言以對
    也許不喜歡一個人就是這樣,好像什麼都該讓她做,也不懂憐惜,婆婆就是這樣的人,她眼中的兒媳並不是她喜歡的那樣子。小月也是比較有性子的人,不會對婆婆的指指點點百依百順,所以兩人之間難免有不少矛盾。而小月的小姑平時在外地打工,今年失業在家,和他們住在一起半年,婆婆對自己女兒和兒媳簡直區別甚大,可以說同一件事放在兩人身上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 65歲老人癱瘓後才領悟:女兒只能是女兒,但兒媳不只是兒媳
    很多女人對待自己的親生女兒和兒媳完全不會一碗水端平,每個女人都偏心自己的女兒,認為兒媳是外人,但兒媳真的是外人嗎?兒媳或許剛進門的時候還不能融入婆家,不像婆家的一份子,但等到婆婆老了,可能婆婆就會知道,其實兒媳對婆婆來說真的不只是兒媳。
  • 婆婆對2個兒媳厚此薄彼,一場變故後,婆婆決定彌補過錯
    婆婆對兒媳厚此薄彼,是最不明智的選擇。因為兒媳不像兒子是自己所生,她們沒有義務聽從婆婆說教,之所以對婆婆恭敬,完全是顧及夫妻之情。倘若婆婆一再不知收斂,那麼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拜見過公婆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公在家裡屬於可有可無的角色,公婆只喜歡小叔子。老公老實木訥,不如小叔子能言善辯,況且兄弟倆一個是普通工人,一個坐辦公室,所以婆婆常誇耀小兒子聰明有本事。後來楊柳和弟媳相繼過門,不管楊柳如何努力,始終不得公婆歡心。
  • 婆婆對兒媳寵溺,對女兒苛刻,女兒出嫁後幸福,鄰居稱她對人高明
    婆婆與小敏之間的體諒和相處的微妙感讓這個家庭一直很和諧,婆婆對兒媳的體諒可以說比普通人還大兒媳在婆婆的關懷下成長了起來,甚至婆婆還特別喜愛兒媳,隨著小敏融入這個家庭氛圍後,婆媳之間更是友好,婆婆待她如小時候自己母親一樣的慈愛,甚至到了溺愛的程度,小敏在婆婆身上得到了來自母親外第二份的母愛。
  • 女兒生病,兒媳找婆婆借錢,婆婆說沒錢,小姑子出嫁,婆婆拿十萬
    女兒生病,兒媳找婆婆借錢,婆婆說沒錢,小姑子出嫁,婆婆拿十萬女兒生病,兒媳找婆婆借三萬,婆婆說沒錢,可小姑子出嫁的時候,婆婆拿出了十萬,面對婆婆的這種做法,兒媳怒了,當婆婆生病住院,要兒媳去照顧,兒媳說了兩個字,婆婆啞口無言。
  • 「這些都是我女兒買給我的」婆婆的刻意炫耀,兒媳心涼了
    在這個單位裡,作為上司的父母要善於運用手中的權利,把自己和子女、以及子女之間的關係協調好,這樣才可以稱得上稱職的父母。 如果父母一味偏袒,或是因為個人喜好厚此薄彼,很有可能會讓家庭不安寧。這樣的父母,可以說是失敗的。
  • 重溫經典電視劇《婆婆媳婦小姑》:婆媳之間第一道坎兒—誰做家務
    最近,翻出22年前的經典電視劇《婆婆媳婦小姑》,當年這部電視劇可謂是萬人空巷,記得印象很深的是裡面的媳婦(傅藝偉飾)很漂亮,婆婆很老辣,小姑很刁蠻,都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尤其又在同一個家裡,簡直是雞飛狗跳,一地雞毛。倒是很可憐那個總是一臉笑眯眯好脾氣的男人仇家寶,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中間,可謂是顧東不顧西,照顧得了這個照顧不了那個。
  • 小姑嫁人,婆婆逼兒子出錢買房,兒媳:"燒了也不給你女兒!"
    小姑嫁人,婆婆逼兒子出錢買房,兒媳:&34;對待家人要學會坦誠相待,不要對於自己的至親耍小聰明,欺騙對於家人來說是最快破壞彼此關係的最大因素。下面這個故事,就是一個母親偏心女兒而逼得自己的兒子和她徹底關係破裂的故事。
  • 婆婆給女兒帶孩子,兒媳揚言不養老,遭婆婆反問兒媳才知錯
    因為兒媳不要婆婆帶孫子,李阿姨也樂得輕鬆一個人住,每月貼補兒媳3000塊錢,自己跳廣場舞,旅遊消磨時間。兒子和女兒姐弟倆感情深厚,這令李阿姨倍感欣慰。女兒嫁在外地,每次回娘家都大包小包,她體諒弟媳沒有工作,總是送她各種護膚品和時尚衣物,姑嫂關係一向融洽。
  • 嫌婆婆年邁兒媳不願同住,婆家拆遷分百萬,兒媳接婆婆進城養老
    老伴過世後,她以為會像村裡其他老人那樣,被兒子接進城享福。誰知兒媳死活不鬆口,看著兒子左右為難的樣子,汪婆婆獨自繼續在老家生活。兩年後孫子出生,親家母因為身體原因沒能給兒媳帶孩子,於是兒媳這才一改之前的傲氣,想起了婆婆。其實汪婆婆身體也是小毛病不斷,但是兒媳放出話來,如果婆婆不來帶孫子,將來養老就甭指望她,思前想後,汪婆婆只好收拾行李去了。
  • 婆婆讓90後兒媳辭職回家照顧娃,兒媳一番話回懟,結局大快人心
    小張是位90後的寶媽,才生下寶寶,如今還在坐月子中,正是需要被照顧的時候。一次婆婆給小張熬湯時,魚甚至沒洗過就扔下鍋煮。小張提了一句,婆婆就認為小張是在嫌棄她是農村人,喊來了一堆親戚來評理批鬥小張。小張哪受得了如此搬弄是非,當即就與婆婆鬧了一架。不僅如此,婆婆還因為小張給女兒起名的事鬧得不可開交,小張的婆婆不僅看起來刁蠻,傳統觀念也特別嚴重。
  • 公公去世留下30萬,婆婆平分給兒女,兒媳拒絕:女兒不該分家產
    後來林佳出嫁,父母本打算給10萬塊錢壓箱底,嫂子知道後大吵大鬧,哥哥則一聲不吭。考慮到嫂子有孕在身,父母最終沒敢付諸行動,而是聽從兒媳意見,置辦了一些不值錢的嫁妝,松松垮垮裝了一車。林佳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婚後照常盡孝。林佳婆家在農村,婚後夫妻倆一直租房住,但是手頭再緊,每次回娘家她都要買一些牛奶營養品。而嫂子非常不客氣,只要看到了,就會說恰巧她的喝完了,順手給拿走。
  • 公公離世後留下不菲家產,婆婆打算將其平分,兒媳卻不願意,怒了
    後來小林出嫁,父母本打算給10萬塊錢壓箱底,嫂子知道後大吵大鬧,哥哥則一聲不吭。考慮到嫂子有孕在身,父母最終沒敢付諸行動,而是聽從兒媳意見,置辦了一些不值錢的嫁妝,松松垮垮,裝了一車。小林能夠體諒父母的不容易,婚後照常盡孝。小林婆家在農村,婚後夫妻倆一直租房住,但是手頭再緊,每次回娘家她都要買一些牛奶營養品。
  • 兒媳,你小姑來串門,你咋能用剩菜招待;婆婆,給她做飯就不錯了
    娟子和丈夫林偉是大學同學,兩人談了整整五年的戀愛才步入婚姻的殿堂,娟子之所以和林偉談了五年多的戀愛才結婚,自然是希望自己能好好了解林偉和他的家庭,原本娟子以為五年的時間足夠她好好了解未來的婆家人了,可結婚後她才知道,婆家人對待她在婚前和婚後完全就是兩個樣子,毫不誇張地說,她對婆家人根本沒有一丁點了解。
  • 公婆給小姑買房,生病小姑推辭兒媳伺候,送兩千婆婆:還是女兒好
    尤其在兒子娶了兒媳後,父母對女兒的愛,更是毫不掩飾。趙霞嫁給老公時,小姑子才剛上大學。婆家條件並不是太好,談婚論嫁時,婆婆就經常在趙霞面前訴苦,說他們拉扯大老公多麼多麼不容易。趙霞是個心腸軟的人,再加上也不是太看重物質的東西。聽到公婆的訴苦,再想到老公的為難,趙霞最終只象徵性要了一萬彩禮。而婚房,公婆沒有買,說婚後和他們一起住。
  • 68歲老人大病一場的感悟:女兒只能是女兒,但兒媳不只是兒媳。
    我是到了晚年才發現,其實女兒打從嫁出去之後,她所有的精力都在為婆家添磚加瓦,我女兒不獨立,總想著從娘家撈點好處回婆家。兒媳不一樣,她很獨立很會賺錢。她不佔娘家的便宜,她很努力地打拼,只是為了讓這個家更好。我去年生了一場大病,這場大病讓我更看清了,女兒只是女兒,她遲早都要為婆家鞠躬盡瘁,兒媳不僅僅只是兒媳,兒媳在我人生的後半程,逐漸變成了我新的家人。
  • 婆婆,小姑借了我錢,兩年還沒還;急什麼,大不了我替她還
    很多做兒媳的女人都喜歡和小姑比較各自在婆婆心裡的地位,她們覺得自己也是婆家的一員,理應得到婆婆同等的關心和重視,然而事實卻往往達不到她們所想的那樣。絕大多的兒媳們自認自己做得很好,不但是賢惠能幹的好兒媳,甚至很多事要比婆婆的親生女兒做得好,可她們在婆婆心裡卻始終得不到重視。
  • 婆婆裝病,叫兒子和女兒回家分遺產,兒媳和女婿都推辭老人很欣慰
    老兩口高興,攢點錢就給兒子寄去,他們知道城裡生活壓力大,一心想著替兒子兒媳分擔房貸。而女兒出嫁,李婆婆只隨便準備一些不值錢的小家電,覺得以後養老要指望兒子兒媳,好處不能便宜了女婿這個外人。每當逢年過節,兒子女兒都回來團聚,老兩口也是厚此薄彼。女婿憨厚,從不計較這些得失,但凡嶽父母家有點重活,只要一個電話隨叫隨到。
  • 婆婆搖身一變,熬成了兒媳
    何況她金花生的是男孩,完成了為婆家傳承香火的大事。圖片來自網絡金花是個很傳統的60後女性,非常傳統,生完兒子後,她辭去工作,一心一意在家相夫教子其實金花也算賢惠,家裡的開支她都精打細算,而且她也喜歡操持家務。小日子也是越過越滋潤,直到金花當上了婆婆。本來稱霸三口之家的金花,如今可以稱霸四口之家了,金花高興,真心高興。金花享受著指揮一家人吃飯、喝水、洗澡,睡覺的日子,任何人每走一步,哪怕上廁所也在金花的掌控範圍內。只是兒媳不是傻子,兒媳也有自己的思想,每天被人這般「統治著」,也不太舒服。
  • 兒媳,你弟結婚俺不去了:媽,你女兒出嫁俺娘家隨禮三千
    導讀:&39;兒媳,你弟結婚我不去了&39;&39;媽,你女兒出嫁我娘家隨禮三千&39;我們都知道&39;禮尚往來&39;一詞,說的就是朋友,親戚送禮,隨禮,彼此公平對待,這樣大家都容易接受, 不至於鬧出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