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兄弟如手足,而我卻和兄弟姐妹走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

2020-10-12 小黃談情感

導語

兄弟姐妹本身一母所生,從小一起長大,本應該親密無間。但是隨著各自成家之後,卻和外人的走很近,和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反而淡薄了,甚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是為什麼呢?

郭先生:

我們家兄弟姐妹3個,我排行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我父母從小就疼姐姐和弟弟,可能姐姐是第一個孩子,並且她長得很討喜,所以父母特別寵愛她。弟弟就更不用說了,父母一般都疼最小的孩子,只有對我一直不鹹不淡,談不上多差,更談不上多好。

姐姐出嫁的時候,家裡還比較富裕,父母風風光光地把姐姐嫁出去了。後來我父親癱瘓了,家境就陷入困境。即便是這樣,父母還是到處借債把弟弟的婚禮給辦了。

到我結婚的時候,家裡有個90多歲的爺爺和癱瘓的父親需要母親照顧,實在沒能力給我操辦婚禮。所以我的婚禮都是我一手操辦的,還好老婆家沒要我一分彩禮錢。

我結婚辦的酒席還是我找同學和朋友東拼西湊借的。因為弟弟結婚的時候,父母到處向親戚借的錢至今還沒還清,所以我結婚的時候,好多親戚都沒給我禮金,都當成弟弟欠下的債互相抵消了。


後來一直照顧癱瘓父親的母親也病重了,需要住院做手術。我姐姐不想出錢,醫院都沒去過一次,就當她不知道母親生病住院一樣。我弟弟結婚後就一直待在農村也沒什麼錢,給母親看病的擔子就落在了我這個在他們眼中,能在城裡有個「體面」工作的人身上。

其實當時我剛在城裡立足不久,加上女兒剛出生,家裡經濟也捉襟見肘。但是為了給母親治病,我又一次東拼西湊了2萬多,讓母親把手術給做了。

至於我癱瘓的父親更不用說了,經常需要住院看病,都是我去照顧,我姐姐和弟弟照樣不出錢,只是偶爾去醫院看望。走的時候我給父親買的補品,也在父親的授意下被他們「順便」帶走了。

實在沒辦法,雖然我當時賺的也不多,但還是全家人一起節衣縮食省下錢來給父親看病。

要說為什麼?只是不想讓老人病倒時,看到他們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沒有一個人出頭給他們看病,怕他們寒了心啊。


後來,爺爺在百歲大壽後仙逝,父親也在癱瘓了十年之後離開了人世。父親去世後,我不放心將母親交給弟弟,一來是弟弟家一直不富裕,怕他給母親養老有壓力,二來我也信不過我弟弟能盡心贍養母親,於是和妻子商量之後,就把母親接到我家中來給她養老。

只是母親在我家還沒住半年,弟弟突然轉性了,來我家非要把母親接回去了,而我母親居然也同意回鄉下去。

後來聽老家老人說起才知道,弟弟接回母親是因為弟媳婦怕我們把母親接過來後,一個人貪掉父親全部的遺產,所以讓弟弟來把母親接回去。

母親回到鄉下還沒到一年,就因為父親去世傷心過度,再加上常年照顧癱瘓的父親,導致她身體的健康狀況也不樂觀,最終也隨父親去了。

家裡的那位老人在母親辦完喪事後和我說,母親生前對她說過,她之所以願意跟弟弟回鄉下,是因為知道我這些年為了照顧爺爺和癱瘓的父親付出太多了,她不想再拖累我們一家了,而且她也想回到和父親共同居住的老房子裡,所以才執意要跟弟弟回鄉下去。

我的傻母親啊。

家裡的幾位老人都不在了以後,我就跟姐姐和弟弟兩家幾乎不再往來了,但是也沒有到撕破臉皮的地步,只有在家裡有大事的時候才和他們見上一次,也就只是點點頭的應酬一下。

我自己家裡不管出了大事還是小事,我寧願找外人幫忙也不找他們。為什麼?我心寒了。

這些年我上對得起天地,下對得起爺爺和父母,我對所有人都問心無愧,只是苦了這些年毫無怨言陪在我身邊的妻子。餘生我不想和我薄情寡義的兄弟姐妹來往了,我只想好好地對我的妻子,將這些年虧欠她的都彌補上。

結束語

有些人成年後和自己的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來,歸根結底還是逃不開一個「利」字。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一旦利益發生衝突,再好的關係在利益面前都會變得面目全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時候真的不是關係不夠好,而是你妨礙到對方的利益了。

相關焦點

  • 父母離世,兄弟姐妹為什麼逐漸老死不相往來?3個人講述親身經歷
    有的家庭也確如父母所希望的那樣,即便父母不在了,彼此之間也還是一個大家庭,逢年過節都會相聚,也常結伴旅行,大事小事互相關心,相處和睦。而有的兄弟姐妹,父母健在時,還能圍在父母身邊,其樂融融。一旦父母離世了,就很少來往,有的甚至老死不相往來。
  • 四個兄弟姐妹,從小走到中年,由手足,變陌路?
    我兄弟姐妹四人,在同齡人中,是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不好的那一波。從小,我最怕的一件事,就是村裡廣播要查計劃生育,媽媽為了保護我們,極力保護我們,帶我們藏起來,和計劃生育的人員,搞躲貓貓。大家似乎把借錢的矛頭都指向了我。我和愛人唯一好點的是,我愛人是獨生子,公婆總是接濟我們。但我們也需要還房貸,需要養兩個孩子教育支出。
  • 兄弟姐妹變得不再親近?幾個原因很現實,根源或許出在父母身上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血濃於水」是親情難以割捨的象徵,而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和孩子以外,唯一存在血緣關係的人,本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手足情深」,為何到頭來卻鬧得老死不相往來,背後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網友自述)我爸、我姑、我叔叔本是三兄妹,聽奶奶講,他們小時候的關係特別好,可是就現實情況而言,並不像奶奶說的那樣,姑姑這個人特別勢力,像一顆牆頭草兩邊倒,我們家沒錢時,她從來都不關心不過問,總和叔叔為伍故意諷刺、挖苦我們,關鍵時刻還是爸爸的朋友幫忙解決了問題。
  • 「爸媽一走,兄弟姐妹再多也散了」,這問題背後,該反思的是父母
    兄弟姐妹4個人最後老死不相往來從那之後姐弟之間就有隔閡了,長大後為了讓父母不心寒他麼還是會過年過節聚在一起,結果等爸媽老了走了,四個人老死不相往來了。「爸媽一走,兄弟姐妹再多也沒用,都散了」這種現象真的蠻可怕的,本來應該更加親密的人們變得陌生,需要父母做紐帶才能在一起,這種假象身為父母看著就寒心
  •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可再好的衣服也溫暖不了鐵石心腸
    男人的一生,都希望有幾個兩肋插刀的兄弟,還有一個知你冷暖的女人!所以才有:「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俗話,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的描述了女人和兄弟對一個男人的重要性!可偏偏有一些心術不正的男人,硬生生把這句話講成了歪理,說什麼:「手足不可斷,衣服可以換!」
  • 心理學:不喜歡和「兄弟姐妹」往來的人,十有八九是這三種人
    說到「親緣關係」,其實它就是一個家族關係網的概括而已。  在一個家族中,和我們關係最好的,應該就是父母一輩了。除此之外,還有和我們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  對於「兄弟姐妹」,你有怎樣的看法呢?在中國社會裡面,這種看法,其實要分兩個方面來說。
  • 村裡老人常說:「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啥意思?有啥道理?
    村裡老人常說:「兄弟不共財,姊妹少往來」,是前人們生活經驗的總結,說出了一些兄弟之間、姊妹之間的相處之道。意思是兄弟之間最好不要在經濟上「牽扯」太深,比如共同投資做生意等;姊妹之間不要過於頻繁的走動,要適當少走動。照理說,無論是兄弟,或者是姊妹,都是關係很近的人,為何不能共財?為何要少往來呢?
  • 漫談50後的心理調適~兄弟姐妹篇
    親兄弟姐妹的緣分是血肉聯繫起來的,是世界上最親密的關係。在父母的呵護下,盡情的享受過兒時的快樂。特別是,兒時大哥大姐對弟弟妹妹的關懷,是一種難得的恩情。記得筆者兒時受人欺負,大哥憤怒的眼睛冒血絲的情景,每每浮現眼帘,手足之情,刻骨銘心。
  • 為父母兄弟姐妹一味付出,換來的卻是反目成仇,親情應該AA制
    01.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王叔叔今年60多歲了,他是家裡的長子,他有2個弟弟和2個妹妹,從小到大吃苦受累最多的就是他。他對兄弟姐妹都非常好,在王叔叔的眼裡,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對兄弟姐妹的好勝過對自己老婆孩子的好。
  • 父母走後,還會和兄弟姐妹們聯繫走動嗎?3位過來人說了心裡話
    但,也有些兄弟姐妹把利益看得太重,每一步都是算計,父母在還能維持表面的和諧,父母一走,便愛答不理。那麼,父母走後,你還會和兄弟姐妹聯繫麼?不妨聽聽三位過來人的心裡話。陳奶奶:74歲我有三個兄弟姐妹,我是最小的,都說最小最得寵,我也確實是這樣,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當把我當寶,從小他們吃苦最多,卻一點都不捨得我吃苦,反而是我父母,覺得應該一視同仁,大的怎麼樣,小的也應該怎麼樣。所以,當我母親讓我上山砍柴的時候,大哥總會過來幫我做好一切,讓我安心在山上看看書,說我這雙手是用來摸書本的,不是用來幹活的。
  • 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來往,是真的嗎?
    問題,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就散了,基本不往來,是真的嗎?我的見解,這個問題主要因人而異。但目前現實狀況是,兄弟姐妹之間整體情感普遍大不如從前了,這一點絕不是瞎說的。無論父母在不在,兄弟姐妹的情感已經無可避免地淡薄了,取而代之的都是斤斤計較的利益算計。
  • 兄弟姐妹決裂成仇人,多由這4種原因造成,最後一種父母要反省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說起兄弟姐妹,我們想到的第一個詞總是「手足情深」。的確,如果生在一個有兄弟姐妹的家庭裡,應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畢竟一母同胞的感情是外人替代不了的,即使彼此有了一些小摩擦,也很快就能修復。
  • 父母走了之後,因感情不和不相往來的兄弟姐妹,還能冰釋前嫌嗎?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網友大哥的留言,他說父母都去世了,有他這個大哥在,把兄弟姐妹凝聚到一起,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明顯比以前更好了。網友大哥的看法與其他人不同,所以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進行思考;並得出自己對這件事的總結。那麼兄弟姐妹該怎麼做,才能確保父母都離世後仍然凝聚在一起不分散呢?
  • 兄弟姐妹本是天上的雪花……
    《都挺好》劇終了,吵吵鬧鬧的一家人,按照編劇的美好願望,紛紛和解。 連那對天敵兄妹也冰釋前嫌,蘇明成去非洲務工前夜,對妹妹蘇明玉說:「從小到大,我老是欺負你,讓你受了不少委屈,我鄭重地給你道個歉。」蘇明玉淚光閃閃,什麼也沒說,待蘇明成走遠,卻喃喃地叫了一聲「哥」。音樂響起,內心柔軟。
  • 生活中那些親兄弟姐妹,為何卻常有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因一想便知
    ,這句詩句出自曹植的《七步詩》,用來比喻同父同母的兄弟,卻相互之間殘害,深入淺出地反映出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而這句話放在如今的現代社會中依舊存在,雖然現在的生活中沒有那些所謂的殘酷鬥爭,但是卻有大打出手,甚至老死不相往來的親兄弟姐妹。
  • 是夫妻親還是兄弟姐妹親?扶弟魔、戀兄情結,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一旦閨蜜提出質疑,希望小姑子學會自立至少去找個工作,她老公就會生氣的說:「你們獨生子就是沒有親情,根本不知道兄弟姐妹的重要性,我就希望我妹過得開心點,你怎麼就這麼瞧不起人呢?」其實,為了這個妹妹他們沒少吵架,結婚前夕就為了妹妹差點分手。當時還有一周就要結婚了,閨蜜的老公才出差回來,婚禮的大大小小事情都是閨蜜自己一手操辦的,沒有人幫忙。
  • 父母都不在了,兄弟姐妹還會來往嗎?
    我很慶幸,兄弟手足之情如此情深,即使各自成家了,但心都是向著大家庭。一方有難,三方支援,絕不會讓其他兄弟受苦。正因為父母不在,我們更懂得團結的力量,兄弟不團結,早就被人欺負了。他們的生活比我好,表示家裡的田地都歸我和嫂子,他們不會回來爭奪的。由於都成了家,我們互不打擾,偶爾弟弟會開車回來看看我,妹妹也會帶點好吃的回來給我。後來,因為一些利益關係,他們恩將仇報,親手撕毀了這份兄弟姐妹情。
  • 為什麼隨著年歲的增長和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漸漸地變得疏遠了?
    相信很多人回憶起小時候都會想起曾經兒時的玩伴吧,尤其是有兄弟姐妹的家庭,一邊是最為親近的人,隨著彼此之間的感情會更加的深厚。但為什麼隨著年歲的增長和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漸漸地變得疏遠了呢?無非有這麼幾點,第一,大家都各自有了自己的家庭,兄弟姐妹呢在各自結婚之後呢,都會以自己的新家庭為主,人們將各自的精力都投入到了為家庭工作和照看孩子的事情上。
  • 父母都走了之後,兄弟姐妹就散了,怎樣才能正確看待這個問題?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網友大哥的留言,他說父母都去世了,有他這個大哥在,把兄弟姐妹凝聚到一起,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明顯比以前更好了。網友大哥的看法與其他人不同,所以深深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力進行思考;並得出自己對這件事的總結。那麼兄弟姐妹該怎麼做,才能確保父母都離世後仍然凝聚在一起不分散呢?
  • 心理學:為什麼父母離開了,兄弟姐妹反而感情好了
    由此看來此行目的不為其他,就是讓我幫他分析一下他和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應該怎麼處理。這次老父親去世了,在共同的操辦過程中,兄弟姐妹反而一掃往日的僵硬和尷尬,互相體諒和和氣。最近兄弟姐妹之間都提議要相互走動聚會,一時間仿佛回到了小時候一般單純毫無隔閡的時光。這一時間,叔叔有些困惑了,也許是僵硬久了,不知道是否真實,讓我來分析一下支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