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浮現眼前:妻子下班後開始買菜,洗菜,做飯,收拾廚具…忙得不可開交;丈夫回到家後,看了一眼忙碌的妻子後,說一句:我回來了,然後窩在沙發上打遊戲;孩子放學到家後,同樣衝媽媽喊一聲:我回來了,然後打開電視看動畫片…這時候,妻子看到這一幕,心裡越來越委屈,我為家人準備晚餐,沒有一個人幫我,我是免費保姆嗎?再看看鞋子和襪子凌亂地甩在門口,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燃起,對著丈夫和孩子大喊:鞋子和襪子就不能放好嗎?說多少次就是不聽,現在,立刻,馬上,把它們擺好!丈夫和兒子很不理解,這一點小事,怎麼就發這麼大火,太可怕了,收拾好後,玩遊戲的繼續玩,看動畫的繼續看,媽媽又嘆氣的回到廚房繼續忙著…
我們無論是讓對方去猜測自己的情緒,還是把情緒壓抑在心裡,把自己逼進死胡同,亦或者把情緒爆發出來,都不是自己在主導情緒,而是被情緒所控制著。當我們被情緒所控制的時候,就會失去理智,對方那些不好的行為會被無限放大,甚至我們已經看不到對方,也看不到自己,更加忘了去思考:這一切的根源在哪?我們在為什麼而爭吵?我為什麼會被那麼多負面的情緒與能量所包圍?
看見,是一種覺察,也是一種智慧。當情緒失控的時候,是什麼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呢?
恰恰是你所看見的現象。這些現象就像門口髒亂的鞋子與襪子一樣,就像我們忙碌時候沒有人能夠幫助我們一樣。
鞋襪的擺放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丈夫和孩子的行為令我們不滿意。所以我們迅速給大腦發出指令,「啪」的一聲,大腦裡那個控制情緒的開關打開,於是情緒失控了。
負面的情緒在那一刻迅速積攢,讓你感覺如同掉下深淵,一直往下掉,殊不知,其實你腰間一直綁著一根「安全帶」,那個「安全帶」不是別人給的,而是你自己的。只要你願意抓緊它,就可以停止下墜。
自己才是情緒的源頭,一切看起來似乎是因人而起,實則是因自己而起。重要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你自己對這些事情的態度。你能否調整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能否做到先置身於事件之外,去冷靜而理智地解決問題?要做到這些,我們需要先有一個積極的暫停。
回到我們的情緒中,如果處於一種肢體僵硬,血液流動加速,心跳加速的狀態,誰來鼓舞我們的士氣,是跟你「鬥爭」的那個人嗎?顯然不可能。其實,教練正是我們自己,也只有我們自己。我們需要對自己喊「暫停」,需要給自己重新布局,需要為自己加油、打氣。如果感覺自己心跳加速,感覺越來越不好,請在心裡告訴自己:我需要暫停。這時候,我們可以走到一個讓自己感覺更好的地方,做一次深呼吸,想一想:剛剛發生了什麼?我的需求是什麼?輕聲地把需要說給自己聽:「我需要他們回到家能看得我的辛苦,能幫我分擔一些家務……」 然後你會發現,你的怒火消失了,你煥然一新。當你再次回到他們身邊時,你發現你看見了他們,也看見了自己。
3️⃣、表達,我需要你這樣做
面對自己強烈的情緒,不要隱忍,也不要爆發,而是清楚而具體地表達你的需求。比如,面對丈夫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累,回到家想無拘無束地放鬆一下,但是我需要你把鞋子和襪子擺好,因為我對家裡的整潔很在意。」對於孩子告訴他:「我希望你能先寫完作業再去看動畫片或者玩積木,這是我們之前就做好的約定,你能遵守我們的約定嗎?」
同樣的目的,不同的表達方式,結果就會千差萬別,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明白情緒的爆發是因為需求沒被滿足。發現情緒,了解情緒,表達情緒,其實事情很容易解決。
我們時刻明白:問題能帶來情緒,情緒卻不能解決問題。所以,看見,暫停,表達!放鬆心態,合理解決!
你好,這裡是「@樂哉育兒parenting」每天1個免費 育兒小知識,從心理學角度分析,更落地的實操,更有趣的方法,孩子的成功與失敗大多數跟你的教育方式有關,想最終有一個(好孩子),就需要在你的(養育)過程中專業化。歡迎關注,陪你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