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薇安:女保姆鏡頭中那些被時光淹沒的美國往事

2021-01-18 騰訊網

[導讀]薇薇安的確是個謎。當人們都在討論她的作品時,卻並不知道她是誰,沒人清楚她的底細。薇薇安刻意與人保持距離,並不熱衷與外界交流。「如果你試圖探聽她的底細,她會迅速轉移話題。」

■ 英國BBC製作的美國攝影師薇薇安·邁爾紀錄片上海全球首映

本版黑白照片均為薇薇安的作品,實際上她留下的多為底片,很多都是後來衝洗出來的。所以,幾乎沒有確切的說明,也沒有具體的年代。她的作品敏銳直率地捕捉到人們所流露出的情感,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不同宗教和文化群體的種種境遇,將平凡不過的日常景象,轉變為出色的生活紀實。她卻從未把照片展示給人看過,甚至自己也未覽自己拍攝之全貌。

「薇薇安是一位很獨立的女性,作為一個地位卑微的保姆卻能拍出如此美妙動人的攝影作品,她的人生也無疑充滿神秘的傳奇感。」

——Jill

公交車上熟睡的兩個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薇薇安的鏡頭中顯出一種詩意。

該片導演Jill Nicholls  早報見習記者 寇聰 圖

薇薇安的自拍照片,城市街道成為主人公的背景。

一排站在牆邊的婦人,留白給人無限遐想與猜測。

沙灘上穿格子襯衫的人。

 戴著手錶的小女孩直視鏡頭。

街拍、保姆、凡·高——恐怕任何人也無法將三者聯繫在一起,但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是個特例。她用一臺(Rolleiflex)雙鏡反光式相機,在芝加哥、紐約等城市街頭悄悄捕捉普通人的生活瞬間,留下了超過10萬張底片及數千張照片。和凡·高一樣,她在世時無人問津,去世後卻震驚世界,薇薇安當之無愧地成為攝影界的「凡·高」,薇薇安的作品已被一些人評價為近年攝影界最重要的發現,她也被公認為20世紀60年代才華橫溢的街頭攝影家,而她生前的身份一直都是「閒時愛拍照的家庭保姆」。

7月19日,由錕鯉國際影廊與薇薇安·邁爾基金會(Vivian Maier Collection)聯合舉辦的紀錄片《Vivian Maier-Who Took Nanny’s Pictures》(薇薇安·邁爾——誰拿了保姆的照片)中國首映式在上海外灘原蘭心劇院舊址(圓明園路185號蘭心大廈)舉行,首映式當天,美國薇薇安·邁爾基金會主席Jeffrey Goldstein與英國BBC電視臺著名製片人、該片導演Jill Nicholls出席了首映禮。在放映前,早報記者專訪了該片的導演Jill Nicholls。Jill Nicholls曾經是名記者,現為獨立電影製片人與導演,曾為BBC拍攝包括《How Music Makes Us Feel》,《The Fatwa - Salman’s Story》、《The Lost Music of Rajasthan》、《Iraq in Venice》等多部具影響力的紀錄片。Jill Nicholls對早報記者說,她最初愛上紀錄片的原因,就是單純地想給人們帶去一些精彩的故事,而薇薇安的故事非常有戲劇性,她希望通過這部紀錄片讓更多的人看到薇薇安的作品,介紹她的作品和她傳奇的人生經歷。

2012年,英國BBC電視臺開始為薇薇安拍攝紀錄片,《Vivian Maier-Who Took Nanny’s Pictures》是關於薇薇安的第三部紀錄片。該片通過薇薇安自己的鏡頭,試圖讓欣賞她作品的人, 跟隨她的腳步去解讀一個在美國做了半個世紀保姆的攝影歷程。談到與前兩部的不同,Jill Nicholls告訴早報記者,之前出現過的紀錄片比如《發現薇薇安·邁爾》都是短片,而這次製作的紀錄片內容更完整,材料也更加豐富。「薇薇安是一位很獨立的女性,作為一個地位卑微的保姆卻能拍出如此美妙動人的攝影作品,她的人生也無疑充滿神秘的傳奇感。」Jill Nicholls說,「我覺得最有趣的事情是,薇薇安在拍攝了這麼多照片的情況下,卻不和任何人分享作品,更不從商業的角度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

不停拍照的「隱士」

薇薇安的確是個謎。當人們都在討論她的作品時,卻並不知道她是誰,沒人清楚她的底細。薇薇安刻意與人保持距離,並不熱衷與外界交流。「如果你試圖探聽她的底細,她會迅速轉移話題。」曾被薇薇安照顧過的人回憶說。

該片從薇薇安因為貧窮而被迫拍賣的「財務箱」講起,10萬張尚未被衝洗的黑白底片、2萬張幻燈片和數以千計的膠片,分別落入了不同的人手中。 起初沒人知曉薇薇安·邁爾是誰,那些購買者也不了解她,但當他們發現了她的作品後都「如視珍寶」,並驚奇這個已故的、才華橫溢的老婦人有著怎樣一段傳奇人生?

薇薇安於1926年在紐約出生,並在法國長大,回到美國之後她在芝加哥當過長達40年的保姆,其中有14年是在同一個家庭度過的。大部分時間,她穿著一件男士夾克、男式皮鞋,戴一個大帽子,漫無目的地在大街上遊蕩,不停地拍照。人們推測她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女權主義者、電影評論家。她在這40年間拍攝了多達10萬張照片,卻一張也沒有發表,在她辭世之前都沒有人知道這位業餘街頭攝影師,直到在芝加哥的一次小型拍賣會上,她遺留下來的超過10萬張底片以及數千張照片才得見天日。

關於薇薇安最重要的部分當然是她所拍攝的照片。她的拍攝時段很長,有黑白攝影也有彩色相片,但她最主要的作品描繪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芝加哥與紐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已邁過狂飆突進的建設時代,現代生活與消費主義越發成熟,思索的皺紋卻開始爬上都市的額頭——這個時候,街頭攝影師在黑白影像中找到了最有力的表達。

導演Jill介紹說,由於薇薇安的照片數量多、價值高,從中選擇出拍攝紀錄片所需要的照片,真的是一個巨大的工程。「一般的紀錄片可能會用20張左右的照片,而我們最終選擇了400張各具代表意義的照片出現在紀錄片裡。」

薇薇安的照片敏銳直率地捕捉到人們所流露出的情感,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變化,不同宗教和文化群體的種種境遇,將平凡不過的日常景象,轉變為出色的生活紀實。她卻從未把照片展示給人看過,甚至自己也未覽自己拍攝之全貌。

薇薇安是個不停拍照的「隱士」,她將這種「隱身」的能力用在了街拍上,當她拍攝時好似整個人隱身到了取景器裡。與薇薇安曾生活在同一社區的人回憶,「她會在孩子們閒逛的時候給他們拍照,讓我驚訝的是,他們和薇薇安之間沒有眼神接觸,她只是盯著她的取景器。」 薇薇安精準地捕捉到她想要的每一個瞬間,她很好地融入環境中,既在場又隱身,不斷捕捉著人們的特點,抓住歷史的瞬間。

擁有爵士風格的矛盾瞬間

「她是一個孤獨的人,死時沒有孩子、家庭或愛情,她用她的相機,讓窮人發聲。為此,她研究許多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她的影像顯示出她看到真理在她身邊。」 芝加哥房地產經紀人約翰·馬盧夫(John Maloof)這樣分析, 2007年當他在一個房屋拍賣會上買下薇薇安的第一批3萬幅作品時「還不知道什麼是『街頭攝影』」。馬盧夫當時在為阿卡迪亞(Arcadia)出版公司的「美國影像系列圖書」收集芝加哥波提吉公園(Portage Park)一帶的歷史圖像,然而在數萬幅作品中,他沒有發現任何波提吉公園的圖像。實際上,他並不確定自己發現了什麼。在眾多沒有被挖掘過的底片中,有大量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芝加哥街頭的照片,這些看似隨意的街頭影像對於芝加哥,甚至於美國發展的歷史,都有著非常詳細的記錄。那些影像有著一種質樸卻撼動人心的力量,這是馬盧夫從來沒有在其他的街頭攝影作品中感受過的。

「是她讓我學會了攝影。我買了一些關於街頭攝影大師的書籍。心想,她如此特別,怎麼都沒人知道她的存在?」但當馬盧夫試著從網絡上搜尋那個出現在相片紙帶上的名字時,卻只得到了一則訃文。 2009年4月21日,薇薇安在一家療養院去世,去世前身邊並沒有親人。幫她在報上刊登訃文的應該是3個她當保姆時照顧過的小孩。可以說,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一個個陌生的家庭和街頭。

紀錄片詳細講述了除了馬盧夫,還有更多人也擁有薇薇安的膠捲與底片。2008年,第一幅薇薇安的作品出現在網絡上,它們屬於另一位擁有者羅恩·斯蘭特瑞(Ron Slattery)。此後這批照片轉入傑夫·高德斯坦(Jeff Goldstein)和他的合作夥伴手中,目前傑夫擁有1.2萬張負片和70個非衝洗膠片。傑夫坦言,在他頻繁去芝加哥某個跳蚤市場時,多次被人拉到一邊,問:「你看那邊的人,是他第一個發現了薇薇安·邁爾的照片。」「那邊的人」便是馬盧夫。從那時起傑夫便開始從他人手中購得部分薇薇安的遺作。在2010年春天,他終於成功從羅恩手中買到了他的收藏。傑夫也為薇薇安開通了一個網站,與人分享她的照片和影像。

2009年開始,隨著紀念薇薇安的博客建立起來,在網際網路上公布了更多作品,至此,薇薇安·邁爾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紐約時報》 在一篇報導裡說:很明顯,一位更加傑出的美國街頭攝影師最近被發掘出來了,她的影像抓住了城市的芬芳,以及讓這座城市擁有其爵士風格的矛盾瞬間,評論者認為薇薇安是與哈裡·卡拉漢(Harry Callahan)比肩的攝影大師。《獨立報》則認為,薇薇安作品中具有吸引力的,是那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成功富裕的美國人邊上的人:孩子、黑人女僕、商店門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

2011年底,在芝加哥文化中心,舉辦了薇薇安第一個個展「發現薇薇安:芝加哥街頭攝影師」。芝加哥文化中心館長讚譽她的作品「猶如一部攝影史書」。幾年來,薇薇安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除了美國本土媒體的報導外,她的照片還出現在義大利、阿根廷和英國的報紙上。

導演Jill最後對記者說:「在這部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我遇到了很多認識薇薇安的人,我和他們一起去找尋了薇薇安的足跡。這個過程很有趣,我們回到薇薇安當時拍攝的地點,然後去想像她的內心世界。」

據一家她常去買底片的相機店主的說法,薇薇安雖然說話坦率,但卻讓人有距離感;她非常喜愛歐洲電影,對美國片不屑一顧。從薇薇安的自拍像中,可以看出她的自傲與自信,她從未對著鏡頭做忸怩或親暱之態,總像一個旁觀者那樣拍攝自己。

馬盧夫如今只從他所有的10萬張負片中整理出了十分之一。他手上還有數百卷黑白膠捲和約600卷彩色膠捲等待衝洗。所以紀念薇薇安的博客還會有源源不絕的照片可以持續更新,紐約和芝加哥在薇薇安的相片中發現了60年前的自己,數量龐大,無所不包,充滿闡釋的可能。這讓很多人都在提醒自己,多年之後還要再回頭看看,這些被時光淹沒的街頭百態。

相關焦點

  • 施瓦辛格與女保姆的隱秘往事,紙裡終究包不住火
    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獲得了學士學位。在學習期間,英語老師芭芭拉被他迷住了,他們交往了8年左右,芭芭拉曾寫書回憶和施瓦辛格的甜蜜往事,說他們有過激情,有過甜蜜,他很難改掉日耳曼腔的英語。書中更是透露了他們分手的原因,那就是施瓦辛格偷腥。在遇到前妻馬麗亞之前,施瓦辛格被記錄在冊的戀愛經歷有三起,除了芭芭拉,還有第二任女友Robin和第三任女友Sue Moray。
  • Vivian Maier 薇薇安· 梅耶
    我們知道的是薇薇安於1951年4月16日隻身從法國港口勒阿弗爾登上了去美國的輪船。10天後她抵達了紐約,那年薇薇安只有25歲。已經沒有人知道薇薇安在紐約的5年在做什麼,只有馬羅夫手上的一些紐約的照片顯示薇薇安已經開始她的攝影生涯了。
  • 美國電影:淹沒
    (港) / 當愛未成往事(臺)評分:6.2時間:2017國別:美國分類:愛情片長:112分鐘導演:維姆·文德斯主演:艾麗西亞·維坎德 詹姆斯·麥卡沃伊 亞歷山大·希迪格 雅尼克·許曼 勒達·卡代布 塞林·瓊斯 耶斯·利奧丹 安德烈婭·瓜施 亞歷克斯·哈夫納  劇 情 介 紹: __________       在這部淹沒中,詹姆斯·摩爾和丹妮爾·弗林德在法國北部港市迪耶普度假的時候與相遇,陷入了一場瘋狂的戀愛
  • 《美國往事》男主角窗口偷窺鏡頭,為何被稱為影史最佳?
    世界影史源遠流長,人類歷史上至少拍攝出了數十萬部電影,那麼如果要我們選出一部電影,選出最能夠體現出電影質感的1個鏡頭,那會是哪個呢?毫無疑問,那一定屬於《美國往事》裡面,老年主人公透過少年時候偷窺窗口,再次看向他的青春往事這個鏡頭。下一秒,這個老年人的眼睛,切換成了少年人的眼睛。時光就這樣悄然划過了半個世紀。歲月流逝,人世滄桑。
  • 《美國往事》——屬於美國的回憶和美國夢必然的破滅
    上周只看了一部電影《美國往事》。全片大約4小時,然而實際觀影遠遠超過4小時。在優酷在線看,因有刪減——可以理解這種刪減是有些鏡頭少兒不宜,但是問題在於,這些鏡頭裡有臺詞有連貫性,至少這部影片的刪減太影響觀影心情了,完全讓你不知所云,然後去找了有這些鏡頭的版本——少兒不宜鏡頭是有了,但是優酷版本中的一些老鏡頭也被刪了——據說這些鏡頭本片有損壞,所以出來的顏色和解析度都和整體不太協調,但是這些鏡頭刪了也影響敘事,總而言之,這是一部看起來是4個小時的長片實際上遠遠大於4小時的影片
  • 記憶中的《美國往事》(下)
    這樣的加長版對於一般的影片基本就是圈錢的玩意兒了,但對於偉大的《美國往事》就有所不同了,還是值得玩味一番的。本片導演萊昂內拍攝的原始素材是8~10個小時,傳說中的6個小時版本應該只是萊昂內的一個創作藍圖和願景。現如今不是說把那8~10個小時的素材都找出來,洗一洗,修一修就可以是最佳版本了。這樣製作電影,不要說成就偉大,即使是隨便看看都不成啊。
  • 最全Vivian Maier 薇薇安街頭攝影作品集
    ▲第606期+編輯:芒種先生    Wechat:liushiyin00﹀﹀﹀﹀﹀﹀﹀﹀﹀﹀﹀﹀﹀﹀﹀﹀﹀﹀ 由於攝影作品很多,文章裡只展示一部分想要薇薇安攝影作品請打賞私信後芒種先生Vivian Maier 薇薇安街頭攝影作品集,薇薇安·邁爾是美國的一位業餘街頭攝影師,她一生拍攝了超過10萬張照片,由美國歷史學家約翰馬魯夫整理其作品後發布,收到世界各地的媒體報導,並被認可為美國當代最重要的街頭攝影師之一。
  • 影評分析《美國往事》
    《美國往事》在延續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敘事構架的基礎上,以更具開放性、創新性的敘事情節、人物設 計、鏡頭語言讓整部電影更加立體而特殊,同時電影在影片中借用了大量的象徵性元素,賦予電影更多的思考和內涵,從而實現了對美國好萊塢傳統黑幫電影的超越。
  • 潘魯生:再尋薇薇安,再現藝術本真薇薇安攝影展專題
    12月10日上午,「走進大學看展覽」第20期藝術攝影原作《薇薇安·邁爾攝影展》展覽,在長清校區美術館開展。薇薇安·邁爾作品的發現者、尋訪者也因此面對尋訪本身的道義責問,一個生前隱匿似乎並不願公開自己的作品和生活的人,在她逝後去捕捉拼接所有過往、還原一種面貌和狀態、使作品呈現於公眾視野之中,大抵與其幾十年堅持的本意是相逆的。但薇薇安·邁爾攝影藝術這個獨立的「話語宇宙」也因此沒有被時間的、歷史的巨流完全吞噬淹沒,沒有僅僅作為她自我存在的一部分,而有了更多的碰撞、解讀、共鳴和交流。
  • 《美國往事》:人情冷暖中的夢與真實,世事浮沉中的愛與忠誠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是賽爾喬·萊昂內導演「往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它通過紐約四個底層少年在殘酷社會打拼成為黑社會幫派的過程,刻畫出美國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會風貌的變化。《美國往事》改編自戴維·亞裡森的自傳體小說《流氓》,這本書是他在紐約州辛辛監獄中寫成的。
  • 《美國往事》:人情冷暖中的夢與真實,世事浮沉中的愛與忠誠
    《美國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是賽爾喬·萊昂內導演「往事三部曲」的壓軸之作,它通過紐約四個底層少年在殘酷社會打拼成為黑社會幫派的過程,刻畫出美國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社會風貌的變化。
  • 生前料到、死後成名 薇薇安.梅耶 「一個保姆一生的視覺日記」
    根據從根斯堡家找到的薇薇安的出生證,薇薇安·梅耶1926年2月1日出生於紐約,母親是法國人瑪麗亞·若索·梅耶(Maria Jaussaud Maier),父親是奧地利人查爾斯·梅耶(Charles Maier)。薇薇安4歲時,父親就不再和她們在一起了,原因也無從查起。
  • 《美國往事》最後一個鏡頭詭異的笑容,預示著什麼
    《美國往事》最後一個鏡頭詭異的笑容,告訴人們什麼在作者心中,《美國往事》這部電影無論是電影的故事情節,劇情,還是拍攝的敘事手法,一點也不遜色於《教父》三部曲。雖然這部電影沒有在當年得到肯定,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電影四個小時的最終版,這部無疑可以稱得上是曠世巨作最後一個鏡頭麵條詭異的笑容似乎沒有給一個合理的解釋一、最膚淺的解釋就是吸食完大麻的自然反應二、因為不能推測出最後一個鏡頭的具體發生時間可能是麵條告密後,Max他們搶劫前…他可能是因為兄弟們可以被關進監獄,免遭一死而欣慰。
  • 摩登 與薇薇安·威斯特伍德騎行
    雖然薇薇安·威斯特伍徳演講的開始和結束都顯得有點過分隨意,但20分鐘的講話內容卻重大而縝密。遠到全球經濟系統運作之瘋狂狡詐和殘酷,近及流離失所的蜜蜂、殺蟲劑破壞的水源,顯然薇薇安是那種能夠給講話賦予某種嚴肅意味的人。即便不再有橙黃色的耀眼頭髮,整張臉只行雲流水般勾出幾筆淺淡的紅色眼線,但傳說中的凌厲女王氣勢仍舊,眼角眉梢無處不在。
  • 美國往事、黃金三鏢客
    《美國往事》影片在時間之間的穿梭,自如流暢,有時難免讓臉盲的人產生如夢如幻之感。
  • 《都挺好》小「蘇明玉」扮演者薇薇安,原來是外國人
    前一段時間收視率爆棚的《都挺好》中,很多扮演者都是新面孔,其中蘇明玉少女時的扮演者也算是新人了,她叫薇薇安,是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馬上也面臨畢業了。是一名95後的小姑娘,根據她社交平臺發布的一些圖片和照片來看,薇薇安應該是一個家境殷實的人,家裡是豪宅,而且住在洛杉磯,或許這也是她為何叫薇薇安的原因,而且她還是一個美籍華人,算起來並不是中國人,只是流著中國人的血。薇薇安小時候是在美國度過的,高中之前也都是在國外學習的,根據她的社交平臺爆料,她小時候夢想其實是做一個獸醫。
  • 《美國往事》這部四個小時的電影,講述了「英雄」的一生
    而昆汀取的這個電影片名也很難不讓人想到這位導演的代表作《美國往事》。《美國往事》之所以顯示出史詩般的況味,要得益於導演精湛的調度,導演並未將電影的視野放置於世界的巨變,而是著力刻畫人物每個人生階段不同的精神狀態。黛博拉和麵條的這次久別重逢,導演選擇用一面鏡子作為媒介,讓黛博拉從鏡子裡看到麵條,兩人間的心理距離瞬間拉遠了,鏡中看物,似幻非幻。兩人沒有任何刻意的煽情,沒有述說任何的前塵往事,音樂舒緩,這場重逢是迎接陰謀的最後一點溫存。
  • 薇薇安.邁爾-孤獨的注視過這個世界
    薇薇安.邁爾是1926年生的人她祖籍是法國出生在美國她這一輩子沒有結婚沒有孩子只做過一份工作就是給別人當保姆薇薇安作品可是他不自信吶他不知道自己這個判斷行不行於是他在紐約就請了很多的攝影家到他的工作室來看那些攝影家們一看
  • 《美國往事》中的幀組成
    故事簡介在《美國往事》中,有許多框架圖片。導演反覆使用鏡子、門框、窗戶、柵欄等框架來構圖,從而達到裝飾效果,突出情景,表達一定意義。在鏡子空間1中:在黛博拉和麵條對話的鏡頭中,戴上一個框架,故意將對話放在鏡子中。它相當鏡中人像一個夢,這意味著兩個人的感情不會有結果。在靠近鏡子的小兄弟的鏡子空間2:麵條裡看著自己,但轉身又撞到另一個鏡子,就像撞到一堵牆一樣。這也預示著小組的未來:不吸取教訓就撞到牆,然後再撞到牆。
  • 壞人薇薇安的結局
    像一朵蒲公英一樣在惡臭的人生微風中飄蕩,一貧如洗地孤獨死去。比起他那殘忍的前妻,每一次我還是更喜歡他的做伴。)說起薇薇安·史麥斯·林德斯特倫·布萊克伯恩·奈爾斯,她在一年之內攀上了她的最後一任丈夫,一位來自貝爾維尤的退休保險公司高管,他被她躍躍欲出的胸部迷住了心竅。薇薇安總算讓一個她極度渴望加入的階級的成員相信,鋪著大理石的義大利式大廳才是她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