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死之臟器》談器官移植

2021-02-06 紫林齋


器官移植裡面,不是只有遺愛人間,不是只有生命延續,還會帶來犯罪疑慮,還會帶來道德懸念。


日本衛星頻道WOWOW在二〇一五年推出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連續劇《死之臟器》(死の臓器),由臺灣觀眾也熟悉的小泉孝太郎、小西真奈美、武田鐵矢等實力派演員主演。


故事的發生從日本富士山下的密林裡開始。一具凍死的女性遺體,左腎已被摘出,可能來自臺灣。由小泉孝太郎飾演的電視臺導播發現遺體,並循線跨海來臺密訪,因而追查出日本人來臺仲介活體臟器買賣的黑市交易體系,以及出人意料的謀殺兇案。


這部戲劇之中,以腎透析為始,探討了以臟器移植為主的真實醫療社會問題。


一、透析比移植好賺!


日本約有三十萬人正接受腎透析,以人口比例來說,臺灣有七萬人,明顯高於日本。


而劇情中明白指出:腎透析帶來的獲利,高於移植所帶來的產值,因此衍生出醫藥產業專注於腎透析的業務推展,而藥廠業務私下兼差仲介活體腎臟的劇情發展。


至於臺灣的腎透析人口比例遠高於日本,是不是因為來自於「比較好賺」?如果先把一個腎臟病患消極的治不好,弄去透析,等透析到快做不下去的時候,再來進行移植,會不會更好賺?會不會賺更多?我們大家可以一同探討:如果你是做這門生意的,你會怎麼做?


二、臟器來源可以被「開發」


日本一名腎臟受捐者平均要等待十六年,除了抗體配對必須符合之外,對於捐贈者的來源審查也十分嚴格。加上之前我提過的「和田心臟移植事件」,日本對於臟器移植的態度一直非常保守。


社會上不是隨時都有意外或因公殉職的健康腎臟可以遺愛人間。之前臺灣有一部分的臟器來自於死刑犯行刑前的「自願」捐出,但是現在臺灣的社會氛圍傾向廢死,重大刑案的犯人少有人被處死刑,判刑定讞之後,也往往經過冗長的上訴、非常上訴,久久無法執行。就算不再上訴,執行時間也遙遙無期,無法確定。


這廂廢死爭議的話題未歇,那廂「臟器來源不足」的話題方起。


健康有問題、年紀太大、距離死亡時間太久,都不能成為捐贈者。而受捐者如果年紀太大,透析時間太長導致四肢血管硬化,同樣也會變得無法接受捐贈。


舉例來說,臺灣副總統陳建仁曾經罹患肺癌,雖然已經康復,也籤下自願捐贈器官的同意書,但是當他往後不幸身故時,這個肺癌病史同樣可能讓他的臟器無法捐出,「自願」無效。荷蘭已經研究發現:接受來自同一捐贈者臟器的四名不同受捐者,事後都罹患同樣的癌變,而且導致其中三名死亡。捐贈者當時體內的癌細胞無法被篩檢出來,而現在也還沒有改善的辦法。


這個問題在劇中衍生出兩條支線:


1、病腎移植

武田鐵矢飾演的腎臟科醫師,能夠將有癌病變的腎臟摘除下來,割除癌變部位,再移植到他人體內。這種「病腎移植」的手術在日本受到很嚴格的規範,但是相對於必須等待十六年的正式受捐系統,拿到可用之腎的速度大幅提升。


劇中武田鐵矢受到兩面批判:醫界高度認可他的醫療技術,已受移植的病患深感重生之喜,但是在正規體系待捐的病患也深感不公,認為這是開後門、走小道,並牽扯出曾有癌變的腎臟是否會引起癌細胞再發或轉移的疑慮。


這不是小說劇情空穴來風,日本在二〇〇六年,就曾經發生「宇和島臟器買賣事件」,一顆本來不需要被摘除的腎臟,被醫師強摘之後進行了移植手術,同樣引發社會高度的關切與正反雙方的討論。


2、活體臟器仲介

死亡人體的臟器隨著心臟停止跳動,很快就變得不適合移植,劇中的臟器仲介,便是欺騙有明星夢的臺灣女性假藉到日本出道,接受身體健康檢查,託稱捐贈骨髓,但麻醉後醒來,卻是腎臟被摘出,並招來殺身之禍。


臺灣根據正式統計,有約八成的捐贈臟器來源「不明」,醫院沒有資料可查,而且受捐者同樣可享全民健保給付的藥物做後續治療,臺灣衛福部完全無法掌握,沒有開罰。這會不會有跨國臟器仲介買賣組織在其中活動的疑慮?有沒有臟器來源違反人權的疑慮?有沒有濫用健保的疑慮?目前的法規執行如此鬆散,臺灣究竟是否真的具有可以繼續放心進行器捐的環境?


怎麼樣在「趁腎臟還新鮮的狀態下馬上能移植」是醫界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現任臺北市長、有意出馬參選下一屆臺灣總統的柯文哲,是這門技術的佼佼者。他不但對此技術做過深入研究,發表過論文,還為臺灣衛生署寫過器官捐贈白皮書共上下兩冊。


柯文哲在這門活體器官移植技術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幾個關鍵步驟,正是後來引發「是否有道德問題」「是否助長活體器官移植」的問題所在。


體外膜氧合 ECMO「葉克膜」本是為病患做緊急、暫時心肺體外循環的設備,但是在病患沒有立即致死風險的狀態下使用,阻止心臟繼續跳動,滿足法律判定上的「死亡」,卻同時靠葉克膜維持臟器「新鮮」,只為了移植臟器而用,是否代表捐贈者有被「加工死亡」的可能?


如果不是為了要摘除病患的臟器使用葉克膜,而是讓病患的心臟繼續跳動並接受正規治療,是否根本就可以康復?那邊少了一個可供移植的臟器,但這邊一個病患卻健康重生了。熟輕,熟重?


葉克膜並非專為「保住待捐出臟器的新鮮」而設計的設備,就像菜刀製造出來並非為了殺人。今天有人買了菜刀意圖就是要殺人,而菜刀的提供者在知情之下仍然執意提供,並且宣稱「菜刀本來就不是設計做為殺人工具」「我只是客觀的提供了一把菜刀」「最後動手殺人的又不是我」,這樣難道就沒有道德問題、可以完全卸除法律責任嗎?


三、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武田鐵矢飾演的醫師之所以被病患視為重生希望,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在相對醫療資源不足的城鎮執業。相對於醫療資源充足、個人經濟狀況良好的病患來說,偏鄉的患者不但明顯活命機會遠遠不如,就算排隊等到了腎臟,恐怕也沒錢可以動手術。


醫藥技術日新月異在發展,但是開價也是水漲船高,財力幾乎直接等於活命的機會,偏鄉與城市的一條人命,並不等價。


劇中一名受捐者的家世有政治背景,而執行移植手術的醫院財團又是該名政治人物的金主,這中間牽涉到的機會分配不平等,就更加懸殊。


柯文哲的夫人陳佩琪表示,柯文哲對活體臟器移植的研究是為了實現「窮人的器官分配正義」。但是「活人的身體自主權與求生存的天賦人權」誰來照顧?如果我說「窮人的器官分配正義就在古經方中醫」,柯先生與陳女士,你們願意放下一切去從頭學習嗎?


愛因斯坦說「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美麗與道德良善,是愛因斯坦認為必須擺在專業知識以上的位階來看待的部分,否則其人就不是一個「和階發展」的人。所謂的「正義」,很可能會流於「粗鄙」、「獨裁」與「暴力」。



綜合以上三大點,雖然是透過戲劇的手法呈現,但是不代表這樣的問題是憑空幻想,事不關己。臺灣的新聞媒體採訪民眾對於器捐的看法,多半也流於「反正死了身體也沒用,捐出去很好啊!」之類的想法,很明顯的代表這個議題在臺灣社會的討論太過粗淺,也流於溫情,甚至悲情訴求,極度缺乏理性、道德、法律、醫療專業等等層面的探討。這樣的社會氛圍,本身在推動「器官捐贈」上就已經有高度的不安定性,更不要說這次十分惹議的「默許 Tacitly」器官捐贈默許制的概念。


我相信,唯有透明、開放、深入的討論,才能真正凝聚社會共識,避免遺憾,阻止人性的良善被濫用、惡用,甚至預防醫療凌駕道德規範的失控,以及犯罪的發生,與人權遭受侵害。


更重要的,應該是全民人人都要有正確的養生觀念,從根本上遠離對於醫藥的需求和依賴,創造一個「零捐贈、零受贈」的社會,才是真正的萬民之福。動保人士常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個概念放在器官移植上,我認為,同樣適用。


養生是高端的醫療,人類整體的文明進步,應該是透過積極養生,發展古經方中醫,以臟器移植以外的醫療手段進行治療,朝向「沒有器捐需求」的方向前進才是。




編輯:張凱焱

校對:劉牧雪

審核:秦商夏

圖:紫林齋主

(部分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人被拿掉哪些器官卻不會立馬死?有6個無用器官,醫生一般不會說
    美劇《周一清晨》裡,一位器官捐獻協調員被稱作「徘徊在死者附近的禿鷲」:只是因為他守在瀕死病人的身邊,希望能及時把他的器官移植給其他六名患者。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 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實現...
    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上,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理事長黃潔夫懷著難以言狀的感情接受《經濟參考報》獨家專訪。  黃潔夫用「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改革形容中國器官捐獻移植改革的艱難歷程。
  • 昭慧法師: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
    (如中國政府強制利用死刑犯器官作移植之用)。 十九世紀末,西方已大量利用皮膚進行移植;而臟器移植,則是在本世紀前十年才開始的。幾經探索,直到八十年代,器官移植技術才告成熟;又因手術成功率(移植患者的存活率)提高,需體患者日增而供體的一髒難求,這使得「企圖尋覓器官來源」的相關科技迅速發展。
  • 器官移植後 器官接受者對捐贈者的感應
    ◎器官移植能改變人個性 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蓋瑞·希瓦茲(Gary Schwartz)研究調查了二十多年,搜集了超過七十宗「移植記憶」個案,發現人類個性完全可以通過器官移植轉移到其他人身上!
  • 新知|人體器官移植有望靠豬 異種器官移植 能否「救人一命」?
    四個方向目前,各國科學家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將豬的心臟、腎臟、肝臟、胰島移植給人類,希望將來能滿足心臟疾病、尿毒症、急性肝炎和糖尿病患者的器官移植需求。目前在肝臟、肺方面,異種移植的研究步伐相對要慢很多,「因為肝臟、肺的結構非常複雜,這使得異種器官移植的技術門檻更高。」三個問題基因編輯的發展速度之快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
  • 為全球器官移植事業群策群力
    原標題: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召開  為全球器官移植事業群策群力  12月18日至20日,以「探討在新冠疫情下全球器官捐獻與移植合作與發展,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而奮鬥」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在廣州舉辦。
  • 推動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推動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高質量發展   「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國的器官捐獻與移植
  • 《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正式發布
    12月19日,正在花城廣州舉行的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正式發布了《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與移植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在會議發布會上介紹,我國新修訂的器官移植條例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出臺。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器官不可以移植?
    利用當前的科學,我們可以移植許多人體器官,比如胰腺、腸道、胸腺……在器官中,腎臟、肝臟和心臟是最常見的移植器官。甚至科學家也在研究如何用3D模型替換人體器官。但是有一種器官是不能移植的,那就是大腦,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我們不能移植大腦。
  • 建立「統一標準統一體系」器官移植培訓體系
    日前,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發展大會上舉辦「人體器官移植醫師培訓基地研討會」,會議討論如何加強我國人體器官移植醫師培訓工作和能力建設,探討建立統一標準和規範的器官移植醫師的培訓體系。
  • 為何器官捐獻自願無償 移植患者要花幾十萬?
    2015年起我國全面禁用死囚器官中國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國但公民自願捐獻器官率較低當前較流行的說法是: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器官衰竭患者,有30萬適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療,每年僅有1萬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 王海波:建立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新體系
    問:中國表示將結束對死刑犯器官移植的依賴。中國是何時開始邁向新體系的呢?答:許多主要的器官移植國家在發展本國器官移植服務的歷程中都曾經使用過死囚器官。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它們放棄了這一倫理上有爭議的做法,著手發展國家器官捐獻體系來滿足其國民對器官移植的需求。
  • 張藝謀特邀執導《「移」路同行》,真實記錄中國器官捐獻移植五年間
    2萬多名捐獻者,用最後之力遞出「生命的禮物」,讓9萬多患者重獲新生。張藝謀特邀執導微短片《「移」路同行》——真實記錄凡人英雄的溫情大義,展現「生命在陽光下延續」的華彩瞬間,致敬每一位「生命接力」之人。……點滴之水,匯聚成海。
  • 一年重啟958名器官衰竭者的人生,這家醫院的大器官移植為什麼這麼牛?
    當生命的樂章戛然而止 有一群人 連接生與死 將逝者留下的禮物 一年完成958例大器官移植手術,涵蓋肝移植、腎移植、心臟移植、小腸移植、肺移植等,讓浙大一院成為國內開展移植門類最全的醫院。
  • 人被拿掉什麼器官卻不會立馬死亡?6個沒用器官,醫生一般不說
    人體當中含有206塊骨頭,36個臟器,23萬億個細胞,很多人都覺得人體的組織太多,無論是哪一樣對人體而言都是缺一不可的,但其實有那麼幾個器官即便是被捨棄,依舊可以存活。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人體的主要器官:1、頭是指揮部頭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在人腦死亡之後,可以以植物人的形式活著,雖然說有過頭顱移植的報導,但是……說到底人沒有頭是不行的,也沒有辦法進行置換。
  • 蘇聯器官移植先驅戴米可夫的驚悚雙頭狗實驗
    蘇聯科學家與器官移植先驅戴米可夫(Vladimir Demikhov) 就為了研究頭部移植的可能,在1940及50年代進行了知名但恐怖的「雙頭狗實驗」。儘管我們無法否定戴米可夫在醫學上面的貢獻,這些實驗仍讓人很不舒服。他會將一隻狗的頭切下,移植到另一隻狗身上。但經過頭部移植後的「雙頭犬」仍無法存活很久。
  • 武漢大學:器官移植創世界紀錄,華科大:不好意思,紀錄已被打破
    創世界紀錄的器官移植手術一場新冠疫情,讓武漢成為全球最熱的城市之一,同時也讓武漢市兩所985名校的醫學院大量被曝光,雖然武漢大學醫學院的實力不如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但是武漢大學醫學院的發展速度卻非常的快,並且把曾經二線的湖北省醫科大學帶入首批的中國醫學
  • ...持續大愛傳遞——貴州省人民醫院獲得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
    12月18日晚,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基金會2020年「生命接力 大愛傳遞」公益盛典在廣州舉行。來自國家衛健委、各大醫院、各大媒體的業界精英共享盛宴。本次大會對社會各界關注及支持器官捐獻與移植事業的愛心機構、個人進行表彰。
  • 器官移植科護士身後捐雙腎,受捐者毅然加入「生命接力」
    於媛媛生前和媽媽合影珠江醫院器官移植科主任趙明介紹,在正式成為珠江醫院器官移植科一名護士後,於媛媛深刻明白等待移植患者的艱難與捐獻者的大愛,工作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就毅然在網上簽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在現場講授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器官移植事業》主題黨課中,黃潔夫表示,2015年起,公民自願捐獻成為我國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渠道,標誌著中國器官捐獻與移植工作全面向法治化軌道邁進。據12月19日發布的《中國器官移植髮展報告(2019)》顯示,2015年到2019年,中國內地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已累計完成24112例。
  • 一頭「二師兄」價值上百萬 基因豬讓異種器官移植成為可能|尋訪黑...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黃曉慶器官短缺一直是制約器官移植領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年有大量晚期器官衰竭的患者因等不到器官移植而死亡「器官移植的瓶頸在於供體嚴重短缺,而目前這一問題最可行、最有效和最快速的解決途徑是異種器官移植。」潘登科說,異種器官移植的優勢在於器官供體來源充足,且可以批量化、工廠化生產,豬和人同屬於哺乳動物,器官大小又和人比較接近,它的生長周期短,最適合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