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裡面,不是只有遺愛人間,不是只有生命延續,還會帶來犯罪疑慮,還會帶來道德懸念。
日本衛星頻道WOWOW在二〇一五年推出一部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連續劇《死之臟器》(死の臓器),由臺灣觀眾也熟悉的小泉孝太郎、小西真奈美、武田鐵矢等實力派演員主演。
故事的發生從日本富士山下的密林裡開始。一具凍死的女性遺體,左腎已被摘出,可能來自臺灣。由小泉孝太郎飾演的電視臺導播發現遺體,並循線跨海來臺密訪,因而追查出日本人來臺仲介活體臟器買賣的黑市交易體系,以及出人意料的謀殺兇案。
這部戲劇之中,以腎透析為始,探討了以臟器移植為主的真實醫療社會問題。
一、透析比移植好賺!
日本約有三十萬人正接受腎透析,以人口比例來說,臺灣有七萬人,明顯高於日本。
而劇情中明白指出:腎透析帶來的獲利,高於移植所帶來的產值,因此衍生出醫藥產業專注於腎透析的業務推展,而藥廠業務私下兼差仲介活體腎臟的劇情發展。
至於臺灣的腎透析人口比例遠高於日本,是不是因為來自於「比較好賺」?如果先把一個腎臟病患消極的治不好,弄去透析,等透析到快做不下去的時候,再來進行移植,會不會更好賺?會不會賺更多?我們大家可以一同探討:如果你是做這門生意的,你會怎麼做?
二、臟器來源可以被「開發」
日本一名腎臟受捐者平均要等待十六年,除了抗體配對必須符合之外,對於捐贈者的來源審查也十分嚴格。加上之前我提過的「和田心臟移植事件」,日本對於臟器移植的態度一直非常保守。
社會上不是隨時都有意外或因公殉職的健康腎臟可以遺愛人間。之前臺灣有一部分的臟器來自於死刑犯行刑前的「自願」捐出,但是現在臺灣的社會氛圍傾向廢死,重大刑案的犯人少有人被處死刑,判刑定讞之後,也往往經過冗長的上訴、非常上訴,久久無法執行。就算不再上訴,執行時間也遙遙無期,無法確定。
這廂廢死爭議的話題未歇,那廂「臟器來源不足」的話題方起。
健康有問題、年紀太大、距離死亡時間太久,都不能成為捐贈者。而受捐者如果年紀太大,透析時間太長導致四肢血管硬化,同樣也會變得無法接受捐贈。
舉例來說,臺灣副總統陳建仁曾經罹患肺癌,雖然已經康復,也籤下自願捐贈器官的同意書,但是當他往後不幸身故時,這個肺癌病史同樣可能讓他的臟器無法捐出,「自願」無效。荷蘭已經研究發現:接受來自同一捐贈者臟器的四名不同受捐者,事後都罹患同樣的癌變,而且導致其中三名死亡。捐贈者當時體內的癌細胞無法被篩檢出來,而現在也還沒有改善的辦法。
這個問題在劇中衍生出兩條支線:
1、病腎移植
武田鐵矢飾演的腎臟科醫師,能夠將有癌病變的腎臟摘除下來,割除癌變部位,再移植到他人體內。這種「病腎移植」的手術在日本受到很嚴格的規範,但是相對於必須等待十六年的正式受捐系統,拿到可用之腎的速度大幅提升。
劇中武田鐵矢受到兩面批判:醫界高度認可他的醫療技術,已受移植的病患深感重生之喜,但是在正規體系待捐的病患也深感不公,認為這是開後門、走小道,並牽扯出曾有癌變的腎臟是否會引起癌細胞再發或轉移的疑慮。
這不是小說劇情空穴來風,日本在二〇〇六年,就曾經發生「宇和島臟器買賣事件」,一顆本來不需要被摘除的腎臟,被醫師強摘之後進行了移植手術,同樣引發社會高度的關切與正反雙方的討論。
2、活體臟器仲介
死亡人體的臟器隨著心臟停止跳動,很快就變得不適合移植,劇中的臟器仲介,便是欺騙有明星夢的臺灣女性假藉到日本出道,接受身體健康檢查,託稱捐贈骨髓,但麻醉後醒來,卻是腎臟被摘出,並招來殺身之禍。
臺灣根據正式統計,有約八成的捐贈臟器來源「不明」,醫院沒有資料可查,而且受捐者同樣可享全民健保給付的藥物做後續治療,臺灣衛福部完全無法掌握,沒有開罰。這會不會有跨國臟器仲介買賣組織在其中活動的疑慮?有沒有臟器來源違反人權的疑慮?有沒有濫用健保的疑慮?目前的法規執行如此鬆散,臺灣究竟是否真的具有可以繼續放心進行器捐的環境?
怎麼樣在「趁腎臟還新鮮的狀態下馬上能移植」是醫界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現任臺北市長、有意出馬參選下一屆臺灣總統的柯文哲,是這門技術的佼佼者。他不但對此技術做過深入研究,發表過論文,還為臺灣衛生署寫過器官捐贈白皮書共上下兩冊。
柯文哲在這門活體器官移植技術的研究中所提到的幾個關鍵步驟,正是後來引發「是否有道德問題」「是否助長活體器官移植」的問題所在。
體外膜氧合 ECMO「葉克膜」本是為病患做緊急、暫時心肺體外循環的設備,但是在病患沒有立即致死風險的狀態下使用,阻止心臟繼續跳動,滿足法律判定上的「死亡」,卻同時靠葉克膜維持臟器「新鮮」,只為了移植臟器而用,是否代表捐贈者有被「加工死亡」的可能?
如果不是為了要摘除病患的臟器使用葉克膜,而是讓病患的心臟繼續跳動並接受正規治療,是否根本就可以康復?那邊少了一個可供移植的臟器,但這邊一個病患卻健康重生了。熟輕,熟重?
葉克膜並非專為「保住待捐出臟器的新鮮」而設計的設備,就像菜刀製造出來並非為了殺人。今天有人買了菜刀意圖就是要殺人,而菜刀的提供者在知情之下仍然執意提供,並且宣稱「菜刀本來就不是設計做為殺人工具」「我只是客觀的提供了一把菜刀」「最後動手殺人的又不是我」,這樣難道就沒有道德問題、可以完全卸除法律責任嗎?
三、醫療資源分配嚴重不均
武田鐵矢飾演的醫師之所以被病患視為重生希望,一方面也是因為他在相對醫療資源不足的城鎮執業。相對於醫療資源充足、個人經濟狀況良好的病患來說,偏鄉的患者不但明顯活命機會遠遠不如,就算排隊等到了腎臟,恐怕也沒錢可以動手術。
醫藥技術日新月異在發展,但是開價也是水漲船高,財力幾乎直接等於活命的機會,偏鄉與城市的一條人命,並不等價。
劇中一名受捐者的家世有政治背景,而執行移植手術的醫院財團又是該名政治人物的金主,這中間牽涉到的機會分配不平等,就更加懸殊。
柯文哲的夫人陳佩琪表示,柯文哲對活體臟器移植的研究是為了實現「窮人的器官分配正義」。但是「活人的身體自主權與求生存的天賦人權」誰來照顧?如果我說「窮人的器官分配正義就在古經方中醫」,柯先生與陳女士,你們願意放下一切去從頭學習嗎?
愛因斯坦說「He must acquire a vivid sense of the beautiful and of the morally good. Otherwise he--with his specialized knowledge--more closely resembles a well-trained dog than a harmoniously developed person.」美麗與道德良善,是愛因斯坦認為必須擺在專業知識以上的位階來看待的部分,否則其人就不是一個「和階發展」的人。所謂的「正義」,很可能會流於「粗鄙」、「獨裁」與「暴力」。
綜合以上三大點,雖然是透過戲劇的手法呈現,但是不代表這樣的問題是憑空幻想,事不關己。臺灣的新聞媒體採訪民眾對於器捐的看法,多半也流於「反正死了身體也沒用,捐出去很好啊!」之類的想法,很明顯的代表這個議題在臺灣社會的討論太過粗淺,也流於溫情,甚至悲情訴求,極度缺乏理性、道德、法律、醫療專業等等層面的探討。這樣的社會氛圍,本身在推動「器官捐贈」上就已經有高度的不安定性,更不要說這次十分惹議的「默許 Tacitly」器官捐贈默許制的概念。
我相信,唯有透明、開放、深入的討論,才能真正凝聚社會共識,避免遺憾,阻止人性的良善被濫用、惡用,甚至預防醫療凌駕道德規範的失控,以及犯罪的發生,與人權遭受侵害。
更重要的,應該是全民人人都要有正確的養生觀念,從根本上遠離對於醫藥的需求和依賴,創造一個「零捐贈、零受贈」的社會,才是真正的萬民之福。動保人士常說「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個概念放在器官移植上,我認為,同樣適用。
養生是高端的醫療,人類整體的文明進步,應該是透過積極養生,發展古經方中醫,以臟器移植以外的醫療手段進行治療,朝向「沒有器捐需求」的方向前進才是。
編輯:張凱焱
校對:劉牧雪
審核:秦商夏
圖:紫林齋主
(部分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