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2020-12-24 閃電新聞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譴責侵略者的殘暴,強調牢記歷史經驗和教訓,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喚起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是要以史為鑑、面向未來,共同珍愛和平、維護和平,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讓世界各國人民永享和平安寧。

——2020年9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出自《戰國策·趙策一》,意指人們應牢記從過去發生的事情裡形成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後行事的借鑑。

中華民族歷來就是高度重視歷史的民族,善於借鑑往事,汲取經驗教訓。《易經》提出「彰往而察來」,《晉書》說「前車之覆軌,後車之明鑑」,唐太宗說「以古為鑑,可知興替」,這些古語道出了先人對歷史的敬畏和尊重。為了把真實的歷史記憶留存下來,一代又一代的史家薪火相傳,留下了體裁完備、內容豐富的浩繁史籍。

將「前事」賦予如此重要的意義,絕非是因為中國人對未來缺乏想像而總是咀嚼過去。人們通過寫史、論史、讀史,總結大量興亡規律和眾多得失經驗之後發現,歷史的發展是有其規律的。這樣一來,歷史的警醒就顯得格外意味深長,讀「前車之鑑」是為了走「明日之路」。

「殷鑑不遠」這個成語我們在生活中常常用到,用來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它出自《詩經·大雅·蕩》:「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其淵源可追溯到殷初:殷人滅夏後,殷商的開國之君商湯吸取夏亡的經驗教訓,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尚書·湯誓》中說,夏桀耗盡民力,盤剝夏國的人民,商湯鑑於夏桀濫用民力、橫徵暴斂而導致民怨的教訓,要求自己踐天子位後不近聲色,不聚貨財;任用有德行的人,犒賞有功勞的人;能寬能仁,把誠信昭示於萬民……由於商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社會矛盾日漸緩和,國力也日益強盛。

《韓詩外傳》說:「故殷可以鑑於夏,而周可以鑑於殷。」看史,不是在看別人的舊時舊景,而是在看自己的今夕明夕;學史,不是在學「前事不忘」的老掉牙故事,而是在學「後事之師」的規律性智慧。我們不知道未來該怎樣前進,那就看過去是怎樣走來;一路走來的歷史經驗,可以指導將來的未知徵程。

中國人不忘「前事」,還因為在對「前事」的銘記中,孕育出了一個民族源遠流長的精魂。從「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南京保衛戰,到「不惜用生命填進火海」的臺兒莊血戰,從「打完子彈就上刺刀衝鋒」的平型關大捷,到「以血肉之軀戰勝精良裝備」的百團大戰……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成為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中國人民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險阻,永不屈服、一往無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不念過去,必然會茫然於現在,迷失於未來;背叛昨天,必然會失守了今天,丟棄了明天。

不忘過去,不是為了沉淪於過去,而是為了面向未來;紀念傷痛,不是為了沉湎於傷痛,而是為了走向新生。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75年前的偉大勝利向世人證明,中華民族有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現在,我們用隆重的方式來紀念抗戰勝利,來體會「勝利日」三個字的深刻含義,正是為了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弘揚偉大抗戰精神,鍥而不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

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永遠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鄭重舉行紀念活動,這不僅是對自己歷史記憶的尊重,更是對人類前途命運的關懷。「近代以後,中國人民遭受列強的侵略、凌辱、掠奪達百年以上,但中國人民不是從中學到弱肉強食的強盜邏輯,而是更加堅定了維護和平的決心。」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表達著一個民族對歷史的思考、對和平的珍惜。正確地書寫歷史、堅定地捍衛歷史、深刻地把握歷史,「永久和平」才不會是一句停留在書本上的空話。

75年過去,硝煙散盡,危險仍存、使命仍在。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銘記歷史啟示的偉大真理,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勝利走向勝利,我們的勇氣在此、底氣在此、信念在此。(田心)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源流|慎終如始
    翻開歷史畫卷,不難發現,「歷史周期率」的反覆出現,或許是對這一規律的印證。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因勝而驕,縱敵貽患,最終被「三千越甲」破國亡身;「六王畢,四海一」的秦始皇,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裡,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遂放縱於「蜀山兀,阿房出」的紛奢之中,終致二世而亡;五代時期,後唐莊宗李存勖文武雙全、青年得志,消滅後梁一統北方,然而,「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他卻得意忘形、放縱不羈,最終眾叛親離……「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這是中華文化穿越幾千年歷史煙塵的莊嚴提醒,告誡人們
  •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英語怎麼翻譯?
    informed by history: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歷史得知)。以史為鑑,意思是向歷史學習或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可以知興替。
  • @烏合麒麟 新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烏合麒麟 新作: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020-12-13 11: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電影《八佰》觀後感,歷史是鏡子,縱觀歷史不忘初心,方得和平!
    《八佰》電影劇照八佰電影最後還是以失敗進結尾,國軍的抗戰才剛剛開始,上海八佰壯士堅守四行倉庫 向全國人民告知,中國人民是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義不容辭幾句看似閒聊,實則是訣別,從兩個男人的閒聊中,道出那一刻無奈與些許的期待,假如不發生戰爭,那該多好。《八佰》不是虛構的故事,事件真實存在。
  • 喜訊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獲2019年度中國外語非通用語優秀科研成果譯著類一等獎
    《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漢字演變文化源流》印尼文版2015年獲得國家絲路書香工程重點翻譯資助,是廣東教育出版社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方針,助力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項目。漢字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如果從成體系的漢字算起,漢字的演變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
  •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
    「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6年前的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公祭儀式上的講話深沉而堅定。3年前的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出席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親切會見了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
  •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
    廉政高風險領域為什麼會出現前「腐」後繼的現象,蘇坤鵬的案例或許能讓人看出些端倪來。同一個崗位,四連任被查,接任者依然不能從中吸取教訓,依然堂而皇之地接受可能影響公正執行公務的宴請,公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從而在同一個崗位上被「絆倒」。可見,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絕對不是一句口號。
  • 《湖湘飲食文化概要》——賡續湖湘飲食文化歷史文脈的扛鼎之作
    【中國食品報融媒體】 (蔣梅)《湖湘飲食文化概要》近日出版發行。在中國飲食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歷史地位的湖湘飲食文化,終於有了一部能夠全面系統總結與反映湖湘飲食文化歷史文脈的扛鼎之作。湖湘飲食文化,特色濃鬱,源於生活,貼近自然,深受民眾喜愛。
  • 歷史文化源流丨進退裕如
    「進退裕如」,意思是指前進和後退都從容不迫、不費力,出自宋代陳鵠的一部筆記《耆舊續聞》。《耆舊續聞》記錄了許多宋代著名文人像蘇軾、陸遊等的奇聞軼事,該書收入《宋元筆記小說大觀》和《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是研究宋代文化的一部史料。明代編纂的集中國古代典籍大成的類書《永樂大典》,也引用了《耆舊續聞》裡的資料。
  • 王凱麗:不忘初心使命,將燦爛文化與深厚的歷史沉澱傳承
    為慶祝意中建交50周年,一場由中意兩國深厚的友誼與文化凝聚而成的音樂會於11月24日晚在上海舉行。這次的音樂會融合了中國、義大利兩國人民最耳熟能詳的旋律。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五|鄭玉玲:讓歷史起舞 用藝術說話
    如何讓更多人了解閩臺民間舞蹈的歷史,品味其中的文化意蘊,重視傳承保護是鄭玉玲教授十幾年前就開始思考的事。 該書憑據田野實錄而非歷史記載,溯源追流,類聚群分,從而勾勒出明顯的歷史線索、做出大致的歷史分期,乃舞蹈藝術史研究新創的風格。 誠如汪毅夫教授所言,《閩臺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一書讀來,也讓筆者仿佛置身一段悠長的,躍然於紙上的閩臺民間舞蹈史。而這其中,不僅有透過書本似乎可見的文化肢體語言——舞蹈,還有帶著泥土芬芳的第一手歷史文化考證。
  • 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聚焦海峽論壇)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中新社廈門6月15日電 題:追溯中華姓氏源流 「少年臺灣」登陸尋根謀發展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我想過尋根,但非常不容易。」臺灣高雄女子張蜀慧說,「我也害怕,不敢一個人來大陸。」
  • 83年,不敢忘,不能忘
    「昭昭前事,惕惕後人。」83年後,人們生活在和平年代,這段中華民族的屈辱歷史,我們卻不敢忘、不能忘。銘記,不僅牢記和平來之不易,還需汲取落後挨打的教訓;紀念,不為激起仇恨,只為立下誓言:吾輩當自強。南京!南京!
  • 公祭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據不完全統計,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集體大屠殺28案,屠殺中國人19萬;零散屠殺858案,屠殺中國人15萬人。六周的屠殺,即便保守估計,中國死難者也超300000人。  也就是說,至多每十二秒,就會有一名中國平民倒在日寇的刀下!
  • 崔氏源流(第三版/2018年更新)
    本號為您提供最新的崔氏動向及官方的崔氏歷史文化研究成果。尋根問祖、編修族譜、修繕祠堂、名人故事、家族文化盡在「廣東崔氏宗親會」。支持原創文章,杜絕網絡以訛傳訛!所謂「天下崔姓一家人」指的是在崔姓人群中有一個主流的來源,一般是歷史較久遠的,或者是人口佔多數的。根據正史、地方志、族譜及其他史籍記載,崔姓其實是一個多源的姓氏,因此當我們提到崔氏源流時,除了「主流」的崔氏源流,我們不得不也提到其他「非主流」的崔氏源流。
  • 華夏五千年的姓氏源流宗族文化,每個人和它都有關,放在這裡永遠不會丟失!
    5000多年的歷史。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作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如今,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源流+遷徙+名人+郡望+家訓】
    源流二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之後,相傳祖姓常氏。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黃帝大臣常儀和大司空常先,常氏當此出。」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在史籍《帝王紀》中說她是帝嚳之次妃,生帝摯。
  • 《閩南文化守護者》系列報導之五|鄭玉玲:讓歷史起舞 用藝術說話
    鄭玉玲教授介紹,閩臺兩地舞蹈的相似性,不僅在神尪儺舞上有體現,臺灣宜蘭的「布馬陣」與漳州南靖、漳浦一帶的竹馬舞,也同樣彰顯閩臺兩地文化相近、情感相連、同根同源。並且,也在傳統民間舞蹈文化中得到了大量閩臺同根同源的印證。在大量的相似性和共鳴中,我也再一次感受到閩臺兩岸是一脈相承的。」鄭玉玲教授進一步介紹,走訪中,她與臺灣民間藝人和學者在交流民間舞蹈過程中,發現大量閩臺民間舞蹈的共性和本源同一性。「閩臺兩地不僅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傳統藝術、民間舞蹈也是一脈相承的。這更讓我覺得研究閩南民間舞蹈的源流與嬗變特別有意義。
  • 壽山石的文化源流
    在祖國東海之濱有一座有2000餘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福州。人見人愛、晶瑩脂潤的壽山石,就出產在這座「有福之州」的北郊30餘千米處的崇山峻岭之中。這地方,風和日麗,田疇交錯,山青水碧,花木連蔭,風景秀麗,被尊稱為「壽山」,是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根據地質研究表明,壽山石生成於距今數千萬年的中生代,當時福建壽山村一帶山巒中大量巖漿噴出地表。
  • 海南馮氏各支系源流及字輩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馮氏文化,傳播馮氏正能量。海南馮文俌公支系源流字輩 文俌公,字宗周,生於南宋孝宗淳熙年間(公元1174—1189年),卒於淳祐八年(公元1248年)因平定五指山黎叛有功,官任海南副將。自澄邁遷徙於瓊山縣蘇尋都橋頭裡居住,爾後子孫昌盛,成為如今海南馮氏後裔最興旺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