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擁有數千年的璀璨文明,元朝和清朝這兩朝代在歷史的河流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這兩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我們國家。特別是清朝,建國的過程比元朝更曲折。滿軍當時要面對風雨飄搖的明王朝,還有險些就要贏得天下的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西軍部隊也是虎視眈眈。
儘管清軍氣勢如虹,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也不是一帆風順,更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特別是明朝大將姜瓖,如果不是身處亂世,他本可以做一名普通的邊防武將,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姜瓖出生於武將世家,家中世代都是軍人,哥哥姜讓是陝西榆林的總兵,弟弟也是山西的副總兵。但姜瓖卻成績平平,在任職期間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因為大同身處明朝九邊重鎮中最為重要的城池之一,更是連接中原地區的重要樞紐。在當時各方勢力都對這個地方勢在必得,身為大同總兵的姜瓖被迫被推出來,為了自己的手下弟兄也為了他自己的前途,開始周旋於李自成和清廷之間。
崇禎年間,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到京師,看到氣數已盡的明朝,姜瓖知道再紈絝抵抗也是徒勞,只會增加將士們的傷亡。所以姜瓖識時務地帶著部下投靠了李自成,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可世事難料,李自成在攻佔北京不久後,多爾袞與吳三桂聯合抵抗李自成。面對強大的清兵,李自成毫無還擊之力。任人宰割,不久便兵敗清朝。
姜瓖之所以名垂青史,並不是因為顯赫的戰功,多半都因為他的識時務。見到新靠山李自成已經是泥菩薩過江,沒有能力再庇護他這個大同守將,再次認清時事的姜瓖又帶著弟兄們投靠大清。以求得將士們的安穩以及自己的錦繡前程。自認為帶著數萬大軍和兵家重鎮大同這兩方面籌碼會得到清軍的重任,可以做回自己的大同守將。
但沒想到攝政王多爾袞指責他投誠不真心,因為姜瓖一直用明代的年號。而且覺得他是個搖擺不定的人,並不值得信賴。清朝一眾大臣對他更是冷嘲熱諷,即使立下戰功也被滿人忽視。更過分的是清朝竟要求姜瓖把長子姜之生送往北京,這明顯具有人質的性質。面對這一切,姜瓖還不得不叩首"謝恩",畢竟自己已經沒有後路了。而且手中實際的兵權也在清將吳惟華手中,姜瓖空有大同守將的職位。
畢竟是武將世家出身,在羞辱和悔恨中過了數年的姜瓖決定要起義,一雪前恥。終於在順治五年的時候帶著部下舉起抗清大旗。當時清朝元老多鐸病故,壓制姜瓖多年的多爾袞也身患重病。而且清朝此時也剛入關不久,根基尚未穩定。在姜瓖的起義後得到了大同附近十一城的擁護,他們以割滿人的長辮為標誌,遵用明朝曆法。大同身處各地交匯要地,為了政權穩定,清政府不允許這個地方出現問題。
多爾袞眼看要出大亂子,所以把北方的精兵都派到大同方向。更是派出了英親王、敬謹親王等五位親王和他自己這位攝政王這六位大將親赴大同,甚至把京師地區的兵力都集結到大同。當初清朝打李自成都沒有這麼大架勢。這場起義從夏天打到順治十月,結束於大同守將楊振威等人斬姜瓖的首級獻與清朝,姜瓖的家人也慘遭殺害。其後除了清朝功臣楊振威的部下及家屬外,餘下將士和他們的家人統統慘遭屠殺。大同慘遭屠城,一度血流成河。
姜瓖的戰敗是必然的,因為立場始終搖擺不定,這樣的人不論到哪裡都得不到重用。而且清朝從東北的一隅之地走到統治中國數百年的王朝,離不開八旗強大的戰力。特別是滿人的鐵騎,也是清朝建國後重要的國防力量。
但在姜瓖的問題上,驍勇善戰的八旗再加上六位親王甚至一籌莫展。可以說如果不是禍起蕭牆,楊振威叛變,這場戰役還會持續更久的時間,姜瓖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未必可知。儘管姜瓖立場不堅定,屢降屢叛,可最後爆發出的戰力卻十分驚人。是但成王敗寇,勝者清朝成為我們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度風光無限。當時不可一世的清朝應該也想不到幾百年後面對外國侵略者,自己卻絲毫沒有招架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