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武將,清朝派出6位親王也不是對手,可惜最後被叛徒所殺

2020-12-22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我們擁有數千年的璀璨文明,元朝和清朝這兩朝代在歷史的河流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這兩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我們國家。特別是清朝,建國的過程比元朝更曲折。滿軍當時要面對風雨飄搖的明王朝,還有險些就要贏得天下的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西軍部隊也是虎視眈眈。

儘管清軍氣勢如虹,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也不是一帆風順,更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特別是明朝大將姜瓖,如果不是身處亂世,他本可以做一名普通的邊防武將,平平淡淡的過一生。姜瓖出生於武將世家,家中世代都是軍人,哥哥姜讓是陝西榆林的總兵,弟弟也是山西的副總兵。但姜瓖卻成績平平,在任職期間並沒有什麼出色的表現。因為大同身處明朝九邊重鎮中最為重要的城池之一,更是連接中原地區的重要樞紐。在當時各方勢力都對這個地方勢在必得,身為大同總兵的姜瓖被迫被推出來,為了自己的手下弟兄也為了他自己的前途,開始周旋於李自成和清廷之間。

崇禎年間,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到京師,看到氣數已盡的明朝,姜瓖知道再紈絝抵抗也是徒勞,只會增加將士們的傷亡。所以姜瓖識時務地帶著部下投靠了李自成,得到李自成的重用。可世事難料,李自成在攻佔北京不久後,多爾袞與吳三桂聯合抵抗李自成。面對強大的清兵,李自成毫無還擊之力。任人宰割,不久便兵敗清朝。

姜瓖之所以名垂青史,並不是因為顯赫的戰功,多半都因為他的識時務。見到新靠山李自成已經是泥菩薩過江,沒有能力再庇護他這個大同守將,再次認清時事的姜瓖又帶著弟兄們投靠大清。以求得將士們的安穩以及自己的錦繡前程。自認為帶著數萬大軍和兵家重鎮大同這兩方面籌碼會得到清軍的重任,可以做回自己的大同守將。

但沒想到攝政王多爾袞指責他投誠不真心,因為姜瓖一直用明代的年號。而且覺得他是個搖擺不定的人,並不值得信賴。清朝一眾大臣對他更是冷嘲熱諷,即使立下戰功也被滿人忽視。更過分的是清朝竟要求姜瓖把長子姜之生送往北京,這明顯具有人質的性質。面對這一切,姜瓖還不得不叩首"謝恩",畢竟自己已經沒有後路了。而且手中實際的兵權也在清將吳惟華手中,姜瓖空有大同守將的職位。

畢竟是武將世家出身,在羞辱和悔恨中過了數年的姜瓖決定要起義,一雪前恥。終於在順治五年的時候帶著部下舉起抗清大旗。當時清朝元老多鐸病故,壓制姜瓖多年的多爾袞也身患重病。而且清朝此時也剛入關不久,根基尚未穩定。在姜瓖的起義後得到了大同附近十一城的擁護,他們以割滿人的長辮為標誌,遵用明朝曆法。大同身處各地交匯要地,為了政權穩定,清政府不允許這個地方出現問題。

多爾袞眼看要出大亂子,所以把北方的精兵都派到大同方向。更是派出了英親王、敬謹親王等五位親王和他自己這位攝政王這六位大將親赴大同,甚至把京師地區的兵力都集結到大同。當初清朝打李自成都沒有這麼大架勢。這場起義從夏天打到順治十月,結束於大同守將楊振威等人斬姜瓖的首級獻與清朝,姜瓖的家人也慘遭殺害。其後除了清朝功臣楊振威的部下及家屬外,餘下將士和他們的家人統統慘遭屠殺。大同慘遭屠城,一度血流成河。

姜瓖的戰敗是必然的,因為立場始終搖擺不定,這樣的人不論到哪裡都得不到重用。而且清朝從東北的一隅之地走到統治中國數百年的王朝,離不開八旗強大的戰力。特別是滿人的鐵騎,也是清朝建國後重要的國防力量。

但在姜瓖的問題上,驍勇善戰的八旗再加上六位親王甚至一籌莫展。可以說如果不是禍起蕭牆,楊振威叛變,這場戰役還會持續更久的時間,姜瓖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也未必可知。儘管姜瓖立場不堅定,屢降屢叛,可最後爆發出的戰力卻十分驚人。是但成王敗寇,勝者清朝成為我們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度風光無限。當時不可一世的清朝應該也想不到幾百年後面對外國侵略者,自己卻絲毫沒有招架之力。

相關焦點

  • 康熙如果不殺他,清朝會成為超級大國,八國聯軍都不是對手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清朝最鼎盛的時期,開創了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共同打造了盛世。康熙大帝被稱為千古一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康熙也做錯過一些事。康熙曾經就誤殺了一個人,康熙如果不殺他,清朝會成為超級大國,八國聯軍都不是對手。
  • 歷史上最可惜的沒能熬到頭的三位皇太子,南宋、明朝、清朝各一個
    >朱標,還有清朝那位兩廢兩立的二阿哥等。因為有些皇太子的早亡或被廢,沒能當成皇帝,還深度影響到後續的歷史走向,其中最可惜的,我認為有三位,按照歷史順序來看,分別是南宋「莊文太子」趙愭、明朝「懿文太子」朱標,清朝首任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至於原因,下面慢慢分析。
  • 打敗明朝的是大順朝不是清朝對嗎?
    明朝滅亡是一系列內在的、外在的因素所共同促成的結果,不光光是軍事上的失敗,同時也是政治上、經濟上、以及文化上、外交上全方位的潰敗。不然,即便以明朝末年腐敗政治下依然是東亞首屈一指的超級強國般的綜合國力,當時任何一個地方勢力都沒有辦法掀翻明朝的國際地位,更不用談明朝滅亡的事情了。
  • 清朝親王級別會享受什麼待遇?
    如果皇子的出身高貴,比如是嫡子,或是皇貴妃及寵妃的兒子,就可能被封為親王爵位,亦或者在之後不斷累計功績,最後加封為和碩親王,清朝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是以親王之位登基為帝。皇子到一定年齡被封爵位後,就要離開禁城分府居住。按清朝朝廷慣例,親王爵位的皇子除了賞賜王府之外,還要由內帑支付一筆高達二十三萬兩白銀的「分家費」,並賜予大量田土莊園,佃戶奴僕。
  • 明朝不準王爺進京,清朝不準王爺出京,到底哪個更高明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廢除丞相和行中書省,設置三司掌管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非法勳貴。面對藩王,朱元璋吸取了劉邦和司馬炎的教訓,在賦予藩王兵權的時候,也對藩王進行嚴格的管理。據《明史》記載,明朝的正王「十作不臨百姓,分色不是石土」。大體上是說,靖王不能插手地方的事物,靖王不能擁有稅收的權力。
  • 張獻忠手下出了三個明朝一字王,決定了明朝和清朝最終的勝負
    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四人中的三人竟然最終被明朝封為一字王,掌握了明朝的軍政大權,將明朝的生死存亡掌握在手中。 1647年,孫可望率領大西軍餘部佔領雲南,並在雲南修養生息,經過幾年的恢復與發展,雲南生產得到了恢復,大西軍的補給得到了增強,而孫可望、李定國等人決定改變之前與明朝(此時已是南明時期)對抗的政策,改為聯明抗清。
  •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為何到了清朝時,王爺的稱呼卻變成了「恭親王」、「禮親王」等吉祥稱呼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分封制的由來「分封」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周。當時周武王聯合各方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西周。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周天子封邦建國。
  • 大同總兵姜瓖反清有多猛,逼得多爾袞親徵,八位王爺雲集山西
    1649年,是南明永曆三年,清朝順治六年。這一年,清朝的八位滿漢王爺率領著近十萬八旗大軍,數十位能徵慣戰的宿將雲集山西,除去已經派到外省的兵力,這幾乎是當時掌權的攝政王多爾袞能拿出來的全部家當。兵力不夠,鄭親王濟爾哈朗已經統兵南下徵討,山東山西清軍兵力空虛。這一年十一月,蒙古喀爾喀部在邊界不安分,多爾袞為了防備,派出英親王阿濟格、端重親王博洛、承澤郡王碩塞、多羅郡王互克達等帶兵在大同周圍駐紮,這時,姜瓖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 明朝親王多嗎?真的不算多
    提起明朝的親王,很多人都氣不打一處來,認為正是這些飽食終日的寄生蟲壓垮了明朝。這樣的認為是正確的,但是明朝的親王數量真的不算多。給明王朝帶來巨大壓力的不是這些親王,而是那個不合理的宗室分封制度,正是朱元璋制定的那世襲罔替的宗室宗室分封制度,給整個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 明朝和清朝的總督,哪個權力更大?
    在明朝,總督一職因事而設,事畢即撤,通俗說,有欽差大臣性質,所以往往由朝廷重臣擔任,權力很大,所到之處,入朕親臨,地方軍政要員皆要聽其節制。 可以說,在明朝,總督一職舉足輕重。能夠被託以總督一職的人,即便是在朝廷,那也是內閣要員,身居高位,影響力大,且為皇帝所信任。
  • 清朝王爺表面風光消遣,為什麼內心悲涼?這不是想要的生活
    明朝時期實行的是「一子承襲,餘子降等」的宗藩制度,並且有屬於自己的封地,明朝末年,數量龐大的宗室子弟成為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 清朝吸取明朝教訓,將重新制定了新的宗室制度,被稱為「降襲制度」。
  • 親王與固倫公主的爵位同等,慶親王奕劻為何要給榮壽固倫公主行禮
    鐵帽子親王最主要的政治優勢就世襲罔替。清朝二百六十八年,也才出現十二個鐵帽子親王。這一點和明朝就大不相同,明朝分封親王於各地,各代親王的世子仍是下一代親王。清朝除了鐵帽子親王,還有統治者特別規定世襲罔替的,像超勇親王策稜嫡系,僧格林沁嫡系以外,其他普通的親王都要世代降爵,直到鎮國公。
  • 三藩之力力抗清朝,吳三桂在雲南有多大的勢力?說出來別不信
    要問明朝「第一漢奸」是誰,很多人不約而同想起一個人:吳三桂。在洪承疇之後,吳三桂順利頂掉了老上司洪承疇的「大漢奸」之位,順利上位,明朝遺民無一不對他恨之入骨,《鹿鼎記》之中的「殺龜大會」就是出於這個典故。然而這些人終究是異想天開,當年吳三桂勢力有多強大呢?
  • 如果康熙沒貶此人,清朝武器可能提升幾個等級,八國聯軍未必敢來
    01說到清朝的滅亡,很多人會將問題歸結在乾隆的身上,因為他推行了「閉關鎖國」政策。嚴格一點說,明朝就有類似的政策了,但是明朝沒有把國家給弄出問題。說到明朝滅亡,很多人會說不該殺袁崇煥。其實,放在清朝身上,清朝也不該殺這個人。
  • 為什麼明朝的王爺不讓進京,而清朝的王爺不讓出京
    明朝的王爺是「非有詔不得入京」,而清朝的王爺卻是「沒有聖命不得離京」。 同樣是王爺,為何差距這麼大。 ▲明清兩代的紫禁城 一、區別緣於朱元璋的沒事兒瞎猜 明朝的王爺是藩王,主要和朱元璋有關。
  • 從清代的封爵制度,探析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
    今天史海君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古代爵位制度的世界,因為涉及爵位種類和明細眾多,所以本文僅從離我們最近的清史當中,挑選我們所熟知的親王、郡王和藩王三類來進行具體講解。關於親王、郡王和藩王的具體區別,如果以清朝為例的話,在我看來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主要從血緣親疏、有無實權以及爵位傳承等三方面來具體體現。
  • 北京出土神秘乾屍,身著清朝龍袍卻頭挽明朝髮髻,真的是韋小寶?
    有人認為"他"可能是"戲子";也有人認為"他"可能是被皇帝賞賜過的"武將";甚至還有人說"他"有可能是韋小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然而這一復原卻讓眾多考古人員一頭霧水,第一層的衣服竟然是"一品武將"的官服,可棺材上不是說"黃拙吾"是四品文官嗎?就在這時,第二件衣服的復原結果出來了,更是令人大吃一驚——居然是一件"龍袍"!看到這個結果的考古人員皆是傻眼了,這究竟是什麼情況?
  • 三國殺:那些破壞遊戲體驗的武將,大嘴還算好,臥龍燒條最噁心
    講道理,控制系武將很多,太子、小虎、伏皇后、郝昭都是。界大喬卻是被玩家口誅筆伐最多的,其中緣由憨逗也不太懂,可能是樂不思蜀最直觀吧,其實要拼樂不思蜀不是標大喬更多嗎?神關羽和毒菜是一類人,活著噁心對手,死了還能大幅度噁心對手一次,一個進攻一個防守。神關羽本來是神將裡最弱的一個,後來遊卡不知怎麼想的,居然把他加強成最強的一個,不動白秒變機關槍。
  • 血戰磨盤山,李定國抗清最後一戰,擊殺八旗20多位高級將佐
    明朝諸位皇室相繼在南方起兵抗清。明末農民起義張獻忠隊伍一支的李定國在錯綜複雜的政治和軍事情勢下,聯合南明永曆朝廷在西南地區共同抗擊清軍南下,尤其是在磨盤山最後一戰,使得清軍不敢驕橫窮追。李定國與「聯明抗清」公元1646年,明朝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這就是歷史上的南明永曆政權。
  • 明朝覆滅,當年跟隨朱元璋的功臣後代是什麼下場?
    朱元璋創立明朝打敗了很多的實力強勁的對手,也吸納了很多優秀的人才。這些人也為他的成功付出了很多血和淚。當然在他成功之後他也對這些為他拼過命的人進行了獎賞,不僅是給錢給物質而且給他們加官進爵,讓他們快速的成了權貴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