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長安十二時辰》的觀眾,一定忘不了電視劇開始張小敬和水盆羊肉的那個場景。
主人翁端起比臉還大的碗,美美的喝上一口,伴隨著白吉餅下肚,那叫個嘹咋咧。但在陝西,水盆羊肉又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有哪些故事?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水盆羊肉是以羊腩肉為主要食材的一道菜品,是陝西地區漢族著名的傳統小吃,源自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朝邑鎮(原同州府治朝邑縣),以陝西省渭南市大荔、蒲城、澄城三縣的水盆羊肉最為有名,其中尤以澄城的水盆羊肉最為地道,最為悠久,並於2016年1月入選陝西省第5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羊肉本屬秋冬季節的溫補食品,但精於烹製牛羊肉的陝西廚師,為適應人們的夏令需求,創製成水盆羊肉,因多在農曆六月上市供應,人們號稱"六月鮮"給以讚譽。
而要說到水盆羊肉的歷史,還得從頭說起。據史料《山家清供》記載,水盆醃肉乃"羊作臠,置砂鍋內,除蔥椒外有一秘法,只用捶真杏仁數枚,活水煮之,至骨亦糜爛。"
到了宋代,又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南北朝時,戰爭不斷,百姓遭殃,有個叫毛修之的人被俘,由於他有烹調手藝,向宋武帝獻羊肉湯,味道鮮美,由俘虜變為太官令,以至後來高升至南郡公。經過隋唐、五代、宋元等朝代,各族人民遷移大交流,進入內地居住的多,原有的民俗"漸變舊俗"。
雖然故事無從考證,但唐太宗李世民的母親竇太后是鮮卑人,其皇后長孫氏也是鮮卑人。各民族間互相通婚,使飲食風俗也必然受到影響。西安市東羊市、西羊市、牛市巷、騾馬市等歷史街名,都證明了水盆羊肉的形成和發展。
回到電視劇裡,雖然水盆羊肉的做法,電視劇沒有展現,但路邊攤這個情節是有可能的,文獻中唐朝已經有沿街叫賣食物的小攤販存在,而且文武官員還留下來了路過路邊攤時購買並吃食的記錄
,比如中唐的著名高官劉晏,就曾經在早起去上朝的時候,發現路邊售賣的剛做好的餅熱氣騰騰、賣相不錯,派從人去買來,揣在袍袖裡就去上朝了,一邊吃還一邊說「美不可言」。
如今,陝西人食用水盆羊肉時,多配用燒餅同吃,佐以鮮大蒜、辣醬或糖蒜,可以把饃泡入湯中一碗連吃帶喝,也可以吃一口饃喝口湯,最為地道的陝西省大荔縣的水盆羊肉是用一種月牙燒餅搭配吃的,一碗羊肉配兩個燒餅,把肥瘦相間的羊肉片夾在剛打出來的一個月牙燒餅中,另一個燒餅則泡入羊肉湯中。
這樣一道美食展現在大家面前,想必也別有一番風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