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頓酪氨酸激酶(BTK)是B細胞相關腫瘤的治療靶點,伊布替尼作為全球首創的BTK抑制劑給B細胞惡性腫瘤(BCM)帶來了療效上的突破性進展。2017年8月伊布替尼被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現更名為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LL/SLL)和套細胞淋巴瘤(MCL),隨後又於2018年增加了CLL/SLL一線治療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兩個新適應證。目前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名患者接受了伊布替尼的治療,臨床上有廣泛的用藥需求。但是由於伊布替尼在我國獲批上市時間短,臨床實踐應用經驗尚少,對其臨床規範應用和患者管理尚無相關共識。為進一步提高我國臨床醫生在臨床實踐中對伊布替尼的規範使用與不良事件管理的水平,共識專家組成員根據目前國內伊布替尼應用現狀並結合國內外最新的權威指南及循證醫學證據,討論制定中國專家共識。本共識將隨國內外伊布替尼的臨床研究進展而定期更新。
1 伊布替尼概述
1.1 伊布替尼的作用機制
伊布替尼是一種高效、高選擇性的口服小分子BTK抑制劑,能夠通過與BTK活性位點上的半胱氨酸-481(Cys-481)高度特異性共價結合,不可逆地抑制BTK的活性。伊布替尼通過抑制BTK阻斷了BCR信號通路的激活,改變腫瘤微環境,抑制腫瘤B細胞的惡性增殖並誘導細胞凋亡,同時伊布替尼還可通過減少分泌細胞趨化因子及促炎細胞因子,下調抗凋亡蛋白bcl-2家族的表達水平,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黏附、侵襲和遷移,並促進其凋亡,從而起到良好的抗腫瘤作用。
1.2 伊布替尼的藥代動力學研究
在BCM患者中,伊布替尼在840 mg劑量範圍內(最高批准劑量的1.5倍),暴露量隨劑量增加而增加。接受560 mg劑量的MCL患者實測的穩態曲線下面積(AUC)均值為865 ng·h/ml(變異係數69%),接受420 mg劑量的CLL/SLL患者為708 ng·h/ml(變異係數71%),接受420 mg劑量的WM患者為707 ng·h/ml(變異係數72%)。伊布替尼口服給藥吸收的中位達峰時間(Tmax)為1~2 h。
伊布替尼的藥物半衰期為4~6 h,主要通過細胞色素P450 3A4酶(CYP3A4)代謝成多種代謝產物,與強效或中效CYP3A抑制劑聯合給藥可能增加伊布替尼的血漿濃度,聯合用藥時需調整伊布替尼用藥劑量。而伊布替尼與強效CYP3A誘導劑聯合給藥則可能降低伊布替尼濃度,因此應避免與強效CYP3A誘導劑聯用。
2 伊布替尼治療BCM的
臨床研究
在臨床研究中,伊布替尼已在多種類型的BCM中表現出了卓越的抗腫瘤活性並具有良好的耐受性,顯著提高了患者的總體緩解率(ORR),延長了生存期,降低了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
2.1 MCL
2.1.1 關鍵性臨床Ⅱ期研究
PCYC-1104研究顯示,伊布替尼單藥治療復發難治MCL的ORR達68%,完全緩解(CR)率為21%,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為17.5個月。長期隨訪結果顯示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時間為13個月,中位總生存(OS)時間為22.5個月,2年PFS和OS率分別為31%和47%。SPARK研究則顯示,伊布替尼對於硼替佐米治療後進展的MCL患者,ORR仍達62.7%,CR率為21%,18個月OS率為61%。
2.1.2 關鍵性臨床Ⅲ期研究
RAY研究中,首次頭對頭比較了伊布替尼和西羅莫司在復發難治MCL患者中的療效,結果顯示,伊布替尼組ORR(77%比46%)和2年PFS率(41%比7%)均高於西羅莫司組,進展或死亡風險較西羅莫司組降低57%。RAY研究的3年隨訪結果顯示,伊布替尼組的ORR(77%比47%)和CR率(23%比3%)與中期隨訪結果相似,中位PFS時間也長於西羅莫司組(15.6個月比6.2個月),且經治MCL患者越早使用伊布替尼獲益越多。
2.2 CLL/SLL
2.2.1 關鍵性臨床Ⅱ期研究
PCYC-1102/03研究及其延伸研究結果顯示,伊布替尼單藥治療初治CLL患者的5年PFS及OS率均高達92%,治療復發難治CLL患者的5年ORR高達89%,中位PFS時間為51個月,5年OS率高達60%。更新的7年隨訪結果顯示,7年預計PFS率為80%,且先前接受過1~2種方案治療的患者呈現出更多PFS獲益趨勢,提示患者越早用藥生存獲益越多。
2.2.2 關鍵性臨床Ⅲ期研究
RESONATE研究對比了伊布替尼和奧法木單抗治療復發難治CLL患者的療效和安全性。4年隨訪結果顯示,伊布替尼單藥治療復發難治CLL的ORR高達91%,中位PFS時間(未達到比8.1個月)和3年PFS率(59%比3%)均優於奧法木單抗組,且伴11q-及17p-患者的生存同樣獲得改善。CLL3002研究中,中國患者佔85%,中位隨訪17.8個月,結果顯示,伊布替尼治療復發難治CLL患者的ORR(74%比11.4%)及生存獲益(18個月PFS率:74%比11.9%;2年預計OS率:79.8%比57.6%)均優於利妥昔單抗組。RESONATE-2研究對比了伊布替尼和苯丁酸氮芥治療初治CLL患者的效果,伊布替尼組4年ORR高達92%,且中位PFS時間(未達到比15個月)及2年PFS率(89%比34%)均優於苯丁酸氮芥組,疾病進展和死亡風險明顯下降。此外,對於存在17p-、TP53突變、IGHV未突變和11q-等高危因素的CLL/SLL患者,伊布替尼同樣可以改善其生存預後。
2018年美國血液學會(ASH)年會上公布了三項伊布替尼聯合抗CD20單抗治療初治CLL患者的Ⅲ期研究結果。(1)Alliance研究:伊布替尼單藥或IR方案的2年PFS率高於苯達莫司汀聯合利妥昔單抗組(88%或87%比74%)。(2)E1912研究:IR方案的PFS及OS均優於FCR方案,風險比(HR)分別為0.352和0.162,且3~4級不良事件發生率低於FCR方案(58%比72%,P=0.004 2)。(3)iLLUMINATE研究:伊布替尼聯合奧濱尤妥珠單抗的療效優於苯丁酸氮芥聯合奧濱尤妥珠單抗,30個月PFS率分別為79%和31%。結果均提示伊布替尼單藥或聯合抗CD20單抗治療能夠為初治CLL患者帶來良好的生存獲益,或可成為CLL患者的一線標準方案。
2.3 WM
2.3.1 關鍵性臨床Ⅱ期研究
一項伊布替尼單藥治療63例既往經治的有症狀WM患者的研究結果顯示,ORR[≥微小反應(MR)]為90.5%,主要緩解率[≥部分緩解(PR)]為73%,2年PFS率為69.1%,OS率為95.2%。其中以伴MYD88L265P CXCR4WT基因突變的WM患者療效最佳,ORR可達到100%,主要緩解率為91.2%。
2.3.2 關鍵性臨床Ⅲ期研究
iNNOVATE研究顯示,IR方案治療組患者ORR(95%比48%,P<0.01)和主要緩解率(77%比33%,P<0.01)均高於安慰劑聯合利妥昔單抗組。IR組30個月的PFS率也高於對照組(79%比40.9%,P<0.01),且不同基因型之間的30個月PFS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iNNOVATE研究的亞組分析中納入了31例利妥昔單抗方案治療後12個月內復發或從未達到過至少MR的WM患者,ORR達90%,主要緩解率為77%,36個月的OS和PFS率分別為84%和60.8%。
2.4 其他
2.4.1 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
Phoenix研究結果顯示,在60歲以下初治非生發中心型(non-GCB)DLBCL患者中,伊布替尼聯合R-CHOP方案的無事件生存(EFS)、PFS及OS均優於R-CHOP方案,HR分別為0.579、0.556和0.3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4.2 邊緣區淋巴瘤(MZL)和濾泡性淋巴瘤(FL)
PCYC-1121研究結果顯示,伊布替尼單藥治療復發難治MZL的ORR為46%,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MALT)、淋巴結MZL(NMZL)和脾MZL(SMZ)的ORR分別為46.9%、41.2%和50.0%。此外,一項伊布替尼聯合來那度胺和利妥昔單抗治療初治FL和MZL的Ⅱ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2年PFS率達78%,且FL(ORR 97%,CR率78%)和MZL(ORR 80%,CR率60%)均能獲得較高的緩解率。
3 伊布替尼治療BCM的
臨床應用推薦
3.1 MCL
2017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指南指出,在早期復發或難治病例中,優先考慮應用新型靶向藥物,在已被批准的藥物中,伊布替尼緩解率最高,部分病例甚至獲得長期緩解。2019年第1版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中,一線治療僅達PR及化學免疫治療緩解持續時間短的二線治療患者(<預期中位PFS),優先推薦伊布替尼±利妥昔單抗治療。而對於緩解持續時間長者(>預期中位PFS),伊布替尼等小分子抑制劑也為推薦方案之一。
MCL中國專家共識中指出,對於復發患者尚無統一的治療推薦,需綜合考慮選擇與之前治療方案非交叉耐藥的方案,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考慮新藥聯合化療。復發難治MCL的新藥選擇包括伊布替尼、硼替佐米、來那度胺和西羅莫司,其中伊布替尼的ORR和CR率最高,中位DOR、PFS和OS時間最長。
治療推薦:(1)對於初治患者,推薦一線用於常規化療無法耐受者,一線治療僅達PR者也可考慮採用以提高療效。(2)對於復發難治患者,越早用藥生存獲益越多,首次復發的MCL患者推薦儘早換用伊布替尼,以達到更快的緩解和更久的生存。
3.2 CLL/SLL
2019年第4版NCCN指南中,伊布替尼已成為初治CLL/SLL患者的唯一優選方案,同時對於復發難治CLL/SLL患者,伊布替尼亦是優先推薦的治療方案之一,且多為1類推薦。2018版中國指南建議,對於無17p-、TP53突變的患者,如身體狀態欠佳,一線治療優先推薦伊布替尼,如身體狀態良好,IGHV未突變的患者也可考慮伊布替尼;伴17p-、TP53突變及復發難治患者的治療均優先推薦伊布替尼。
治療推薦:(1)對於初治患者,出現治療指徵時首選伊布替尼治療。(2)對於復發難治患者,首次復發時推薦儘早使用伊布替尼,以期獲得更佳的PFS和OS。
3.3 WM
2019年第2版NCCN指南中增加了伊布替尼聯合或不聯合利妥昔單抗用於WM的一線治療(2A類推薦),同時將該方案更新為優先推薦方案用於經治WM患者的治療(2A類推薦)。2016年版LPL/WM診療中國專家共識中也指出,伊布替尼單藥在復發難治WM患者中可獲得良好療效。
治療推薦:(1)對於初治患者,推薦一線用於出現治療指徵者,尤其是不適合接受化學免疫治療者;(2)對於復發難治患者,首次復發者優先推薦使用伊布替尼,尤其是既往利妥昔單抗方案治療後1年內復發或治療無效者。
3.4 其他
3.4.1 DLBCL
基於Phoenix研究結果,初治60歲以下的non-GCB型DLBCL患者可嘗試臨床試驗條件下採用伊布替尼聯合R-CHOP方案治療。
3.4.2 MZL和FL
基於先前的相關研究結果,MZL和FL患者可嘗試在臨床試驗條件下採用伊布替尼單藥或聯合方案治療(表1)。
表1 伊布替尼單藥或聯合方案在B細胞惡性腫瘤中的用藥推薦
疾病類型
治療方案
伊布替尼單藥
伊布替尼聯合方案
MCL
560 mg,1次/d
IR方案:伊布替尼560 mg,1次/d,利妥昔單抗用法用量參照說明書及文獻[12,13,16,17]
CLL/SLL
420 mg,1次/d
IR方案:伊布替尼420 mg,1次/d,利妥昔單抗用法用量參照說明書及文獻[12,13,16,17]
WM
420 mg,1次/d
IR方案:伊布替尼420 mg,1次/d,利妥昔單抗用法用量參照說明書及文獻[12,13,16,17]
DLBCL
-
伊布替尼+R-CHOP方案:伊布替尼560 mg,1次/d;R-CHOP方案6~8個療程[18]
MZL
560 mg,1次/d
伊布替尼+來那度胺+利妥昔單抗方案:伊布替尼560 mg,1次/d;來那度胺和利妥昔單抗用法用量參照說明書及文獻[20]
FL
560 mg,1次/d
伊布替尼+來那度胺+利妥昔單抗方案:伊布替尼560 mg,1次/d;來那度胺和利妥昔單抗用法用量參照說明書及文獻[20]
註:MCL為套細胞淋巴瘤;CLL/SLL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WM為華氏巨球蛋白血症;DLBCL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MZL為邊緣區淋巴瘤;FL為濾泡型淋巴瘤;伊布替尼在中國尚未獲批DLBCL、MZL及FL適應證;伊布替尼聯合方案在中國尚未獲批用於治療MCL、CLL/SLL;採用單藥或聯合方案時,伊布替尼均連續給藥直至疾病進展或出現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採用聯合方案時,如在同一天給藥,建議在利妥昔單抗給藥前給予伊布替尼治療;"-"表示無此項
4 伊布替尼
臨床長期使用患者的管理
4.1 伊布替尼的早期用藥及注意事項
在開始伊布替尼治療前需考慮的因素包括,(1)患者合併疾病:包括出血傾向和對抗凝藥的需求,手術需求,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肝、腎損傷,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等;(2)藥物與食物相互作用:包括CYP3A4抑制劑和誘導劑、葡萄柚和塞爾維亞橙等;(3)感染和疫苗的接種:伊布替尼治療前或治療過程中可考慮接種疫苗;(4)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先謹慎評估是否存在伊布替尼治療的禁忌證,再開始治療。
當與CYP3A4抑制劑同時給藥或患者伴有肝損傷時,需依照說明書進行劑量調整,並應儘量避免與強效CYP3A4抑制劑同時給藥。
4.2 基因檢查
目前,對BCM的治療方案選擇呈高度個體化,建議在治療前或療效不佳的情況下對患者進行相應的基因檢查,(1)MCL:檢測TP53突變情況;(2)CLL/SLL:檢測del(11q)、del(17p)/TP53缺失或突變及IGHV突變狀態等;(3)WM:檢測MYD88L265P和CXCR4移框突變;(4)DLBCL:檢測MYD88L265P、CD79b、bcl-6、bcl-2、Notch1/2及myc等基因突變情況。
4.3 伊布替尼臨床療效的評估
伊布替尼治療過程中應定期根據相關疾病指南進行療效評估。通常治療後3~6個月可見相關指標的改善,且患者生命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此外,伊布替尼治療後可能會出現短暫的淋巴細胞增高,淋巴結、脾臟縮小,淋巴細胞增高一般在最初幾周出現,部分患者會持續數月,隨後多數可消退,此時單純的淋巴細胞增高不作為疾病進展表現,需結合相關指南對淋巴細胞增高的患者進行療效評估。
4.4 伊布替尼長期治療的安全性與不良事件管理
伊布替尼治療中發生的不良事件多為1~2級,≥3級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且隨治療時間延長而減少,因不良事件停藥率低。伊布替尼治療過程中常見的不良事件有出血、感染、心房顫動、腹瀉等,可按說明書和相關指南進行管理。
4.4.1 出血
出血是伊布替尼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不良事件,主要為激酶抑制所致。臨床試驗中>90%的出血為1~2級,大多發生在治療的前3~6個月,之後隨治療時間延長而減少。伊布替尼可能增加接受抗血小板或抗凝血治療患者的出血風險,應監測患者的出血體徵。華法林或其他維生素K拮抗劑不應與伊布替尼聯合使用。儘量避免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魚油及維生素E製劑。
發生1~2級出血事件對一般無需調整伊布替尼劑量,發生3~4級出血事件對需檢查出血原因,在此期間需考慮減量或暫停伊布替尼,血小板明顯降低且有臨床指徵時可選擇輸注血小板及其他藥物治療。當出血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後,可考慮恢復伊布替尼的治療。
對於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根據手術類型和出血風險,伊布替尼應在小型手術前後3 d和大型手術前後7 d內停用,而後可考慮重新開始服用伊布替尼。
4.4.2 感染
伊布替尼治療中發生的感染多為1~2級,一般無需調整伊布替尼劑量。對於發生≥3級感染的患者,機會性感染風險增加,如治療期間出現發熱或其他感染跡象,應行徹底檢查以確定病因和病原微生物,並按照指南進行適當的抗感染治療;如患者出現急性發熱並住院,應停用伊布替尼直至確診且患者症狀明顯改善。此外,老年及先前接受過多線化療的患者往往免疫力降低,易發生感染,必要時可予靜脈注射丙種球蛋白支持治療。
4.4.2.1 侵襲性真菌感染(IFI)
有研究顯示,伊布替尼用藥後麴黴菌的感染率高於預期,提示其可能與IFI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其發生機制可能與用藥後巨噬細胞的激活受抑相關。大部分患者的IFI發生於治療後3個月內,之後發生率下降。在治療方面,由於伊布替尼與抗真菌藥物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等中、強效CYP3A4抑制劑均有顯著的藥物相互作用,應避免聯用,因此並不推薦預防性抗真菌治療,如必須使用CYP3A34抑制劑治療感染時,應注意按照說明書調整伊布替尼劑量。當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後,患者可繼續服用伊布替尼,以期獲得最佳臨床療效。
4.4.2.2 HBV再激活
伊布替尼相關臨床研究中偶有HBV再激活的報導,其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明確。近來有研究報導,3例HBV表面抗原(HBsAg)陽性的CLL患者在使用替諾福韋和(或)恩替卡韋控制HBV感染後接受伊布替尼治療安全性良好。由於我國為B型肝炎高流行區,建議在開始伊布替尼治療前確定患者HBV感染狀態。對於HBV陽性(如HBsAg陽性)的患者,應先諮詢肝病專家控制HBV感染,而後再行伊布替尼治療。
4.4.3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的發生機制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伊布替尼對心臟磷酸肌醇3激酶的抑制有關。建議定期監測所有患者是否發生心律失常。對於出現室性心動過速的症狀和(或)體徵的患者應暫停伊布替尼,並在可能重新開始治療前進行全面的臨床獲益及風險評估。可以採用CHADS2評分系統對患者的血栓栓塞疾病風險進行充分評估,評分≥2分的患者發生心房顫動時應停用伊布替尼,在抗凝治療的同時對CLL進行替代治療;評分<2分的患者發生心房顫動時可以繼續使用伊布替尼,暫時不需要給予抗凝治療。對於評估為高風險且不適合使用伊布替尼之外其他治療的患者,應考慮在嚴格監測下給予抗凝藥物治療。必要時可考慮心內科會診並參考相關指南進行心率或節律控制,宜考慮非華法林類抗凝藥物。臨床試驗中大部分患者可維持伊布替尼劑量,對於繼續使用伊布替尼和抗凝藥者,推薦低劑量阿哌沙班2.5 mg,2次/d。當心房顫動得到有效控制後,可繼續服用伊布替尼以使患者獲得最佳臨床預後。
4.4.4 腹瀉
腹瀉是伊布替尼治療時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其發生機制是由於伊布替尼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靶向抑制所致。根據臨床經驗,我國人群使用伊布替尼後腹瀉的發生率低於國外研究報導,且大多數腹瀉為輕度,少數患者(≤5%)為≥3級腹瀉。有研究顯示,腹瀉事件在伊布替尼用藥前6個月發生率最高,此後下降。患者腹瀉一般具有自限性,極少因為腹瀉減量或停用伊布替尼。晚上服用伊布替尼可預防胃腸道不良反應,對於發生持續性腹瀉的患者,可使用洛哌丁胺等抗動力藥治療,待腹瀉症狀控制後可恢復伊布替尼治療。
4.5 伊布替尼治療後疾病進展的處理
首先應通過反覆評估確定疾病是否發生進展,以免放棄有效的治療。如確認疾病進展,仍建議繼續給予伊布替尼治療並聯合其他化療(如果立即停止伊布替尼治療可能會加快復發速度),待治療起效後再考慮減量或停用伊布替尼。此外,也可嘗試在臨床試驗條件下在伊布替尼治療基礎上聯合其他新藥方案治療。
5 結語
伊布替尼作為第一個獲批上市的BTK抑制劑,為BCM患者的治療帶來了新選擇。伊布替尼高效抑制BTK,影響BCR信號通路,可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及進展。在CLL/SLL、MCL及WM的治療中已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且耐受性優於傳統化療及化學免疫治療方案,尤其是對於老年或無法耐受常規化療的患者。此外,已有研究顯示伊布替尼與bcl-2抑制劑、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等新藥、新療法及傳統化療藥物間可能具有協同作用,大量聯合方案的探索研究也在進行中。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和規範化臨床應用的開展,伊布替尼將更好地用於BCM的治療,使更多患者從中獲益。
專家組成員
主要執筆者 馬軍、朱軍、金潔、黃慧強、邱錄貴、徐衛、趙維蒞、楊申淼、張會來
主審專家 沈志祥、黃曉軍、王建祥、李建勇、吳德沛、林桐榆、胡豫
專家組成員(按姓氏拼音排列) 白鷗(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曹軍寧(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陳協群(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馮繼峰(江蘇省腫瘤醫院)、馮茹(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高玉環(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郭曄(上海市東方醫院)、侯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侯明(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胡建達(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胡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黃曉軍(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黃慧強(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紀春巖(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金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克曉燕(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李建勇(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李軍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李增軍(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血液病醫院)、梁洋(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林桐榆(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劉澎(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劉霆(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卓剛(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馬軍(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牛挺(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邱錄貴(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血液病醫院)、任漢雲(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沈志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宋永平(河南省腫瘤醫院)、宋玉琴(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蘇麗萍(山西省腫瘤醫院)、王椿(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王欣(山東省立醫院);王建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血液病醫院)、吳德沛(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夏忠軍(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徐兵(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徐衛(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楊林花(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楊申淼(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曾慶曙(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明智(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張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張會來(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趙東陸(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趙維蒞(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周道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周劍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朱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
本文編輯:李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