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帶孩子去上過早教,會發現早教其實就是讓孩子玩,比如玩一些感統的訓練,讓孩子玩搭積木,甚至讓孩子自由地塗鴉,還會美其名曰可以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事實上孩子的手腳靈活,確實可以刺激大腦發育。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出現一些鍛鍊自己大腦的動作和行為,很多家長沒有注意,可能會錯過孩子這些大腦發育的關鍵期,甚至加以阻攔,妨礙孩子的大腦發育。
三個月開始,孩子會慢慢出現喜歡吃手指的行為,在無聊的時候吃手指,在高興的時候吃手指,在不高興的時候也吃手指,好像除了睡覺和吃奶,吃手指變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非常平常的事情。到了孩子五個月左右,除了吃手指之外,孩子們還用手把腳丫拽起來,往嘴巴裡面送,臭腳丫也吃得津津有味。
到了七個月之後,孩子又迷上了撕紙遊戲。無論是紙巾還,是爸爸媽媽的書畫,建築圖的圖紙,都成了孩子最好的玩具。不少家長不太懂得孩子這些動作背後的意義,不理解這些動作是孩子大腦發育的加速器,就會制止孩子的這些行為。
一、家長制止孩子吃手吃腳撕紙,主要有這些原因
1.有些家長覺得太髒了容易生病
確實是孩子的手會到處亂摸,而環境中有很多的細菌,也有很多的灰塵。孩子的手無可避免地會沾染上環境中的細菌和灰塵,放到嘴巴裡面,那就是直接吃細菌吃灰塵。孩子的腳也是容易到處亂碰。事實上,即使說孩子不吃手不吃腳,環境中的細菌也無可避免地會進入口腔,我們要做的是把孩子的手腳洗乾淨,讓孩子能接觸到的東西都是比較乾淨的。
2.家長怕會影響孩子手的發育
很多家長看到一些大的孩子,長大了還吸吮手指,被吸吮的那個手指都變形了,比如說變得比另外一個手指更小或者說經常會感染。就覺得從小就不能讓孩子吸吮手指,養成壞習慣。為什麼孩子長大了還會吸吮手指?更有可能的是在小的時候,家長沒有給孩子吸夠,等孩子長大了,家長管不住了孩子會吸個夠。而孩子在小的時候吸吮手指,家長任由孩子吸吮,等過了口腔敏感期,孩子也吸夠了,自然就不願意再吸了。
3.家長覺得浪費
比如說孩子撕紙,很多家長就覺得這太浪費。在家長的認知裡,紙巾是拿來擦嘴巴的。紙張是拿來寫寫畫畫的,書本是拿來看的。
想想我們給孩子買一個玩具,都是大幾十甚至大幾百塊錢,拿這錢給孩子買些紙巾,或者說廢紙孩子都可以撕好久好久了。二、家長因為各種原因,阻止孩子吃手吃腳和撕紙,其實是在妨礙孩子的大腦發育
1.孩子有安全感,情緒穩定才能學習更多的東西
當孩子處於口腔敏感期的時候,沒有一個東西在口腔裡面,會讓孩子很焦慮。這時候吃手或者吃腳,是為了滿足自己口腔的欲望,是孩子防止自己焦慮的方法。孩子在吃手吃腳的時候,內心會更平靜。內心平靜,孩子有安全感,有助於大腦神經的連接。讓孩子大腦更好地發育。孩子在撕紙的時候也會覺得很開心,很愉悅,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
2.孩子吃手吃腳需要大腦的指揮
孩子在吃手的時候,需要手臂彎曲成小圓弧形,需要放鬆運動肌群把小手指伸出來,還要小手指準確無誤地放入嘴巴,這一系列的動作其實都是反射行為,都需要大腦神經的指揮。大腦越用越靈活,孩子吃手吃腳吃得多,對大腦的鍛鍊就越多,有助於大腦的發育。
3.孩子撕紙更勝於很多早教運動
撕紙的時候需要兩邊的手指相互協調,跟紙張進行對抗。對抗其實就增加了手指協調的難度,是需要大腦指揮的時候,要動用更多的神經。撕紙其實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書的形狀在孩子看來並不應該是方方正正的。可以是不規則的。孩子在撕紙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動用手眼協調創新的過程。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順勢而為,引導孩子,就可以讓孩子更聰明。在孩子對吃手吃腳敏感的時候,把孩子的手腳洗得乾乾淨淨的,讓孩子吃的時候不要太髒;給孩子穿稍微寬鬆的衣服,讓孩子更方便吃自己的手和腳;孩子吃完之後幫孩子擦擦手,擦擦腳;孩子到了一歲左右就對吃手和吃腳就沒有興趣了,家長不用擔心會影響孩子的口腔發育。給孩子準備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紙張,提高孩子觸覺的敏感度。教孩子撕,拉,抓,揉各種撕紙動作,提高孩子手指的靈活度和協調能力。讓孩子觀察生活中的物品,並且用紙撕成這些物品的形狀,可以大大的增強孩子的想像力。
看到這裡,你就發現讓孩子更聰明,不需要上早教班,不需要花太多的錢!在家給孩子玩,你還有什麼更好的想法呢?